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_侯建国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_侯建国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_侯建国

文章编号:1001-6112(2005)04-0409-05

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

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侯建国1,2,任丽华1,董春梅1

(1.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信息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2.中国石化江苏油田,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储层岩石中的气液包裹体是被成岩作用胶结物所捕获,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成岩成矿流体。有机包裹体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具有示踪作用。该文利用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对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储层岩石中的烃类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及烃类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北斜坡原始生烃母质以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为主,沉积环境介质盐度相对较高,以缺氧环境为主,油气注入储层前业已成熟。通过烃类包裹体和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对比发现,油气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北斜坡地区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至晚第三纪,其中以始新世晚期为主,这与研究区区域的构造运动相吻合。

关键词: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生物标志物;油气运移与聚集;阜宁组;高邮凹陷;苏北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有机包裹体是被成岩作用胶结物所捕获、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成岩成矿流体。其形成之后由于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和自身物质的流出,因而可提供原始的成矿流体的许多地质信息,对成矿流体的运移聚集具有重要的示踪作用[1]

。运用包裹体特征研究油气藏注入史已证明是研究油气藏成藏过程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2]。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包裹体的温度和烃类组成。通过对包裹体中烃类组成直接的地球化学测试,还可以研究储层包裹体中烃类的母质特征及其成熟度,进而认识油气来源及油气运移的方向。利用流体包裹体的显微测温技术,可以精确地测量流体的均一温度,结合地层的时间—温度埋藏史曲线,就可以估算自生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形成的温度、时间和持续时间及流体运移的温度和时间

[3~6]

。本文

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北斜坡为例,运用有机包裹体

技术,对其第三系阜宁组储层中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进行了研究。

1 区域地质特征概况

高邮凹陷位于苏北盆地南部东台坳陷中部,南

为通扬隆起,北接柘垛低凸起与建湖隆起相连,东起白驹凹陷,东南靠吴堡低凸起与溱潼凹陷相连,西接菱塘桥低凸起与金湖凹陷相隔,东西长约100km ,南北宽约25~30km ,面积达2670km

2

呈北东向长条形分布、沉积厚达7000m 的新生界地层,也是苏北盆地沉降最深的一个凹陷。其总体结构呈现南断北超的单断断槽特征,南部为断阶带,向北依次为深凹带、斜坡带。研究区位于高邮凹陷斜坡带,面积约780km 2,主要包括沙埝、发财庄、卸甲庄、韦庄、码头庄和陈堡地区。其南部边界为汉留断层,北部与柘垛低凸起相连,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规模较大的断层作为构造单元的划分界线(图1)。

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新生代早第三纪发生了吴堡运动、真武运动和三垛运动,尤其是三垛运动为本区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及储层孔隙的形成演化、有机包裹体的发育和赋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汉留断层作为一条重要的油源断层,在E 2d 、E 2s 组沉积期活动最为强烈,这为油气纵、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高邮凹陷北斜坡阜宁组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亚段,分别为阜一段、阜二段、阜三段和阜四段。其中,

收稿日期:2004-06-05;修订日期:2005-04-08。

作者简介:侯建国(1964—),男(汉族),湖北安陆人,博士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Y2001F01)。

第27卷第4期2005年8月 石 油 实 验 地 质PETR OLEUM GEOLOGY &EXPERIMENT Vo l.27,N o.4A ug.,2005

图1 高邮凹陷地质构造简图

1.一、二级断层;

2.构造单元分界线;

3.三、四级断层

Fig.1 G eolo gical structural map o f the G aoy ou Depression

阜二段和阜四段是主要的烃源岩。

2 烃类包裹体特征

2.1 有机包裹体的一般特征

本区第三系阜宁组储层主要为粉砂岩和细砂岩,成岩作用类型多,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发育,成岩演化主要处于早成岩B 亚期至晚成岩A 亚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发现于石英次生加大边和自生石英、石英愈合裂缝以及蚀变的长石颗粒内部。按照成岩序列,早期的石英次生加大边是储层早成岩期B 亚期形成的,晚期的石英次生加大边及蚀变的长石颗粒是晚成岩期A 亚期形成的,石英愈合裂缝是晚成岩期B 亚期形成的。因此,可以认为该区阜宁组储层包裹体从整体上看是由3个不同时期形成的,但因所处构造位置不同,又有差别(表1)。

2.2 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

高邮凹陷北斜坡第三系阜宁组不同地区储层内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测温结果(表2)表明,同一样品不同包裹体、不同部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差异较大,这说明这些包裹体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总体而言,高邮凹陷北斜坡除陈堡地区和码头庄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存在2个变化范围,显示出2期包裹体的形成过程外,多数地区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明显存在3个变化区间,其温度的变化与成岩演化呈正相关,表明至少

存在3期包裹体的形成过程,也即有3期主要的油

气运移发生。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沙埝地区和韦庄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较其它地区高,变化范围大,这与这2个地区距离高邮凹陷深凹带成熟烃源岩区较近及断层活动较为发育有关。2.3 有机包裹体的烃类组成

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结晶生长时、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内的那部分成矿流体,通俗的讲是指发育在储层岩石中的自生矿物包裹及赋存于其中微量的束缚状态的流体物质。流体包裹体记录了烃类流体和孔隙水的性质、组分、物化条件及地球动力学条件,而且由于其形成以后没有外来物质的加入和自身物质的流出,因而可作为原始的成矿流体研究,具有可靠的原生性。

测试流体包裹体的具体方法与条件如下:对于砂岩储集岩,首先将砂岩碎至单个砂粒,筛选粒径0.25~0.1m m 的砂岩颗粒100g ,用二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抽提,除去颗粒表面的自由态油、气组

表1 高邮凹陷北斜坡第三系阜宁组储层油气包裹体镜下特征

Table 1 C haracteristics of oil -gas inclusions preserved in E 2f ,the northern slope of Gao you Depression

地区

岩性

镜下特征

大小/μm

形态分布

北斜坡西部韦庄地区

码头庄地区

油浸粉砂岩5~25

椭圆形和不规则状

韦庄地区主要分布于石英加大边和微晶石英晶体中,码头庄地区油气包裹体则主要分布于石英加大边与愈合的石英裂缝中北斜坡中部

沙埝地区

油浸粉砂岩,油斑粉砂岩,少量含油粉砂岩5~30

多为椭圆形和圆形,次为不规则状,伸长状

多数分布于石英加大边,部分分布于微晶石英或愈合的石英裂缝中,少许分布于蚀变的长石颗粒中

发财庄地区卸甲庄地区

含油粉砂岩油浸粉砂岩钙质粉砂岩

5~30,个别较大者可达50多为椭圆形和不规则状,亦见圆形,伸长状多数分布于石英加大边和愈合的石英裂缝中,部分见于蚀变的长石颗粒中

北斜坡东部陈堡地区油浸粉砂岩5~25

椭圆形和不规则状

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于愈合的石英裂缝内和次生加大边以及碎屑颗粒的接触界面中

410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第27卷

表2 北斜坡不同地区阜宁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测温结果Table2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intergrowth water inclusions in E2f from dif ferent areas

of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Gaoyou Depression

地区包裹体分布均一温度/℃

西部

韦庄地区

早期石英加大边76~78

晚期石英加大边

粒间方解石晶体中

81~95

晚期微晶石英晶体内108~125码头庄地区

愈合的石英裂缝76~76.5

石英加大边84~86

中部

沙埝地区

石英早期加大边80~90

晚期石英加大边

蚀变的长石颗粒内部

90~100

微晶石英晶体内100~120发财庄地区

愈合的石英裂缝72~78

石英加大边

粒间方解石晶体内

蚀变的长石颗粒内

81.8~86.8卸甲庄地区

愈合的石英裂缝84~87

愈合的石英裂缝90.5~94.5

东部陈堡地区

早期石英加大边76.7

石英加大边

愈合的石英裂缝中

85~86

分,然后用盐酸处理样品1d,一方面除去颗粒表面碳酸盐胶结物,另一方面部分残留吸附烃在酸性介质中能够从颗粒表面脱附,从而可被抽提出来。样品经清洗、干燥后,用二氯甲烷、甲醇抽提,抽提物即为束缚态油、气组分。抽提后的样品进一步用浓硫酸、重铬酸钾处理24h,使残留的油、气组分氧化。如残留的油、气组分含量高时,氧化处理后还会遗留一些难以氧化的组分,因此再用二氯甲烷、甲醇抽提,清除这些组分。最后将样品尽可能磨细,使颗粒中的油、气包裹体释放出来,再用二氯甲烷、甲醇抽提,得到颗粒中油、气包裹成分。

2.3.1 饱和烃组成特征

通过分析油气包裹体中饱和烃气相色谱图形态及正烷烃奇偶优势(OEP),碳优势指数(CPI),异戊间二烯型烷烃与正构烷烃比值(Pr/Ph)等参数,可以研究其母质来源,成熟度及沉积环境。高邮凹陷北斜坡气相色谱中碳数分布相对较宽,但不同地区色谱形态不同,其对应的参数亦有所差异。西部地区样品色谱均呈以C17为主峰碳的单峰态,低碳数烷烃丰度占优势,说明包裹体形成时油气成熟度较高,且基本为同期形成;OEP介于1.07~1.08之间,CPI介于1.12~1.13之间。东部地区样品色谱均呈以C17、C27为主峰碳的双峰态,高碳数峰群含量占优势,说明包裹体的组成存在不同烃类的混合,特别是不同成熟度油气相混合的特征,反映了油气有多期注入;OEP介于0.99~1.02之间,CPI介于1.02~1.04。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单峰、双峰型态均存在,其OEP介于0.97~ 1.04,CPI介于1.00~1.10,反映了本区自西向东原始母源输入以中低等水生藻类为主到以中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为主、源岩演化程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全区从整体上来看,异戊间二烯型烷烃丰度均非常低,植烷系列较姥鲛烷系列具丰度优势,Ph/Pr 均大于1.2,反映了沉积水体介质以还原性为主。另外,在中部沙埝、发财庄及卸甲庄地区,样品中检测到β-胡萝卜烷及与之伴生的γ-胡萝卜烷。β-胡萝卜烷是一种全饱和的C40双环烷烃,其存在主要归功于缺氧的、含盐湖相沉积中的藻类有机质,它的出现一般用于作为湖相还原环境的标志。

2.3.2 藿烷系列化合物

在高邮凹陷北斜坡油气包裹体中检测到的C27—C33藿烷系列,具有C+30升藿烷随碳数升高丰度依次下降的特征。新藿烷系列丰度较低,重排烷系列丰度极低,莫烷系列丰度中等,而伽玛蜡烷丰度较高,表明以高等植物生源贡献比重较水生藻生生物贡献要多,沉积环境介质盐度相对较高以缺氧环境为主。成熟度参数C31HS/(S+R)介于0.56~0.61,达到热平衡状态,反映出其成熟演化处于成熟阶段,油气注入储层前业已成熟。

2.3.3 甾烷类化合物

高邮凹陷北斜坡油气包裹体中均检测到了丰度较高的C27—C30规则及重排甾烷系列化合物,C21—C22孕甾烷与升孕甾烷系列丰度极低。样品中ααα-20RC27、C28、C29规则甾烷组成分布呈不对称“V”字型或反“L”型,ααα-20RC27/C29介于0.51~0.79,ααα-20RC28/C29介于0.74~0.82,表明生源输入中有高等植物与低等藻类生物的双重贡献,但以前者占据优势。

在C29甾S/(S+R)与C29甾ββ/(ββ+αα)关系图中(图2),横纵坐标均反映成熟度。该相关图在描述源岩或原油成熟度方面特别有效。

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其成熟度变化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码头庄、发财庄—韦庄、陈堡—沙埝、卸甲庄成熟度依次增加,这不但反映出一种油气运移方向,同时也说明了其离源岩的远近及烃类发生运移时间的早晚。成熟度低的离源岩相对较远,而成熟度高的离源岩相对较近,特别是沙埝地区样品中

411

 第4期 侯建国等: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图2 油气包裹体C 29甾S /(S +R )与C 29甾ββ/(ββ+αα)关系图

1.沙埝;

2.发财庄;

3.卸甲庄;

4.码头庄;

5.韦庄;

6.陈庄

Fig.2 T he relatio n o f C 29S /(S +R )and C 29ββ/

(ββ+αα)of o il -gas inclusio ns in the no rthern

slope o f the G aoy ou Deor essio n

也存在成熟度变化,这说明其存在多期油气的充注。随着源岩的不断成熟和排烃的连续进行,早期注入的油气成熟度低,后期注入的油气成熟度相对较高。这种同一地区成熟度的差异现象在发财庄、码头庄地区也同样存在,也即高邮凹陷北斜坡多数地区存在多期油气充注过程,这一点与前面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变化相映证。

通过对研究区油气包裹体烃类组成及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区样品中均检测到相对丰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和甾烷类化合物,Ph /Pr 值均大于1.2,强植烷优势,甾烷相对丰富,而且在沙埝地区、发财庄及卸甲庄地区样品中均检测到β-胡萝卜烷。由此可见,它们总体上与阜二段源岩具相似的特点(表3)。部分样品显示出阜二段、阜四段源岩均有的特征。

表3 苏北盆地三种陆相来源油参数值表Ta ble 3 Parameters of three kinds oil from

continental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 Jiangsu Basin

源岩Pr /Ph

PhN /PrN

三芳甾/甲基三芳甾β—胡萝卜烷H /S (a )E 1f 40.6~1.30.9~1.61~1.3贫高E 1f 20.1~0.6 1.7~6 1.3~2.2K 2t 2

0.5~1

1~1.4

0.5~0.6

3 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

应用

流体包裹体分析在油气地质领域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研究油气运移路径、注入储层时间的推测、计算和判断。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盆地的古地温模式和储集层埋藏历史能够确定包裹体形成时的地层埋深及对应的地质时代,应用此方法就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7~9]。

结合单井埋藏史图,可确定烃类运移的时间。根据包裹体测温资料,可以看出,北斜坡地区油气注入时间较长,主要发生在始新世—早第三纪,但在不同地区,油气注入期次不同。如卸甲庄地区阜宁组储层油气注入最早,发生在早第三纪古新统沉积时期。最靠近深凹带的韦庄地区和沙埝地区阜宁组储层中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对应的地质时间主要存在3期:分别是早第三纪始新世戴南组沉积时期、三垛组沉积时期及晚第三纪上新-中新世盐城组沉积时期,且石油大量运移聚集发生在始新世晚期。码头庄、发财庄和陈堡地区油气注入主要存在2期:

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

图3 发财庄地区时—温埋藏史图

Fig.3 T ime -temper ature burial histo ry cur ve of the Facaizhua ng area ,the G aoyo u De pr essio n

412 石 油 实 验 地 质

第27卷

晚期和晚第三纪(如图3)。从均一温度所反映的地质时间来看,该区油气运移聚集高峰时期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戴南、三垛组沉积时期。而该时期高邮凹陷经历了三垛运动,北斜坡的边界断层———汉留断层活动十分剧烈,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路径。显然,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所反映的地质时间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所发生的构造运动是吻合的。

4 结论

1)高邮凹陷北斜坡储层中油气包裹体与成岩演化序列具有正相关性。

2)根据北斜坡油气储层中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并结合单井的时-温埋藏史曲线,确定了该区烃

类运移的时间。北斜坡地区油气运移时间较长,主要发生在早第三纪始新世晚期—晚第三纪,且以前者为主,与该区区域的构造运动相吻合。

3)油气包裹体中生物标志物剖析表明,油气原始母源输入以低等水生藻类和高等植物蜡质为主;沉积环境以还原性占优势,沉积环境介质盐度相对较高,以缺氧环境为主;油气注入储层前业已成熟。

4)码头庄、发财庄—韦庄、陈堡—沙埝、卸甲庄油气包裹体的成熟度依次增加,这不但反映出一种

油气运移方向,同时也说明了其离源岩的远近、油气

充注期的早晚。成熟度低的离源岩相对较远,而成熟度高的离源岩相对较近。

5)油气包裹体和烃源岩层油气的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发现,油气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层。

参考文献:

1 倪师军,滕彦国,张成江等.成矿流体活动的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综述[J ].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46~352

2 施继锡,李本超,傅家谟等.有机包裹体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

中国科学(B 辑),1987,(3):318~325

3 邱楠生.东营凹陷油气流体运移模式探讨———来自沸腾包裹体

的证据[J ].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03~407

4 马红强.盐水包裹体在成岩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下奥

陶统碳酸盐岩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增刊):601~6065 许建华.羌塘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在储层成岩研究中的应

用[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1):81~86

6 Karlsen D A ,Nedkvitne T ,Larter S R ,et al.Hyd rocarb on

com pos ition of authigenic inclu sions :application to elucidation of petroleum reservoir filling history [J ].Geochimica et Cosm o -chimica Acta ,1993,57:3641~3659

7 赵文智,何登发.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M ].北京:石油工业

出版社,1999.348~349

8 谈彩萍.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古地温梯度的探讨———以苏北盆

地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增刊):610~613

9 刘小平.有机包裹体在油气运聚研究中的应用———以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为例[J ].石油实验地质,2004,26(1):94~99

APPLICATION OF ORG ANIC INC LUSIONS

TECHNOLOGY TO THE STUDY

OF OIL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 o u Jiang uo 1,2,Ren Lihua 1,Dong Chunmei 1

(1.Colle ge o f Earth 's Resources and I n f ormation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Dongy ing ,S hangdong 257061,China ;

2.J iangsu Oi l f ield company ,S I N OPEC ,Y angz hou ,J iangsu 225009,China )

A 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advanced o rganic inclusion analy sis technique w as used to study the ho mogeniza -tion temperature and o rganic components of hydroca rbon inclusio n in E 2f of the no rthern slope of Gaoy ou depress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inputs mainly come from low er aquatic alg ae and higher plants w axiness.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 as reducing and the salinity of the w ater medium w as hig h.The hy dro carbons had been ma ture befo re they entered into the reservoirs.Contrasting with biom ar -ker parameter s o f hy dro carbon inclusio ns and source rocks ,it can be found tha t the hydrocarbo ns of the E 2f mainly co me from the E 2f 2.Application of organic inclusio ns to oil -gas mig ration and accum ulation show s that hy drocarbo ns mig ratio n of the study area mainly occur from later Eocene o f early Tertiary to late Tertia ry and the forme r one is most sig nificant.It is consistent w ith regio nal structural movement in Gaoy ou depressio n.Key words :o rganic inclusion ;ho mogenizatio n temperature ;bioma rker ;oil -g as mig ration and accumula -tion ;Funing Fo rmatio n ;the no rthern slope of the Gaoy ou Depre ssion ;the No rth Jiang su Basin

413 第4期 侯建国等:有机包裹体技术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应用研究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 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及区分 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明显的相边界的那一部分物质。 1.1流体包裹体的分类 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且成因多样,其分类研究多年来一直是随着测试手段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深化而变化。早期的分类研究主要是以定性描述为主,随着流体包裹体研究水平额度不断发展,出现了以成因、成分、相态和不同包裹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依据的各种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包括: (1)1953-1976年:最有代表性的是1969年Ermakov提出的分类方案,他根据包裹体的成分和成因,建立了21个类型,并且根据相的相对比例,建立了一种应用很广的分类。另外一些人也建立了不同的分类方案,例如,许多分类方案是根据仍宜选用的气液比而划分的,然而气液比由于其连续变化而不易精确测定,限定了其广泛应用。 (2)1985-2003年:最有代表的芮宗瑶的分类方案,他根据捕获时的流体特征将包裹 体分为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和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其中,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又分为原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和出溶包裹体;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包括液相+固相、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气、两种不混溶流体3类。 (3)2003年至今:有些学者在著作及文献中阐述了一些流体包裹体类型的划分方案,多以流体包裹体的物理状态、成因、形成期次等指标为划分依据。其中,卢焕章等根据包裹体相数的不同,将流体包裹体分为纯液体包裹体、纯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含液体CO2包裹体、含有机质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等8类。 1.2流体包裹体的区分 在流体包裹体的诸多分类中,按捕获时间与主晶矿物形成时间的关系可分为原生和次生流体包裹体。原生包裹体是矿物形成时包裹周围的流体而形成的,而次生包裹体的形成晚于主晶矿物,一般与后期主晶矿物的改造事件有关。二者由于形成时间和方式不同而携带了不同的信息。原生包裹体指示了主晶矿物形成时的流体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次生包裹体则指示了主晶矿物后期被改造事件中的流体环境、构造特征以及物化条件。 一般,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区分可应用以下两条准则:一是根据包裹体的形状和分布特征判别,即原生包裹体的形状往往是规则的,常呈孤立状或沿主晶矿物某一结晶方位或生长环带分布,次生包裹体的外形一般是不规则的,多沿愈合裂隙分布;二是同一成因的包裹体密度、均一温度、盐度和成分是近似的,可与已知包裹体类比归类。 2.流体包裹体研究的技术方法 2.1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 以显微热台、冷热台以及爆裂以为代表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现已达到成熟,实际应用中多采用均一法和爆裂法相结合的方法。 (1)均一法是将流体包裹体放在冷热台上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两相逐步复原为一个均一相,此时的温度为包裹体均一温度。这是包裹体测温的基本方法,其特点是可直接观察到包裹体相态随温度的变化,也能测得各相的体积,所测数据直观可信。具有针对性且便于区分原生和次生包裹体,因此在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这种方法测温速度慢,且只适用于透明和半透明矿物。 (2)爆裂法是将流体包裹体加热,使得包裹体内压升高,当内压大于主矿物强度及外压时,流体包裹体就会爆破而发出响声,用仪器收集、放大、记录其爆裂声响,从而来测定爆裂温度。这种方法适用性广,适用于透明和不透明矿物,且测温速度快。缺点是肉眼无法观察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测定结果受主矿物的物理性质与位置、流体成分、流体包裹体形态

脂质体制备方法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一二 微脂体(又称脂质体) 微脂体起源于1960 年代中期,Bangham博士等人首先提出,在磷酸脂薄膜上加入含盐分的水溶液后,再加以摇晃,会使脂质形成具有通透性的小球;196 8年,Sessa 和Weissmann 等人正式将此小球状的物体命名为微脂体(liposo me)并做出明确的定义: 指出微脂体是由一到数层脂质双层膜(lipid bilayer) 所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微脂体由脂双层膜包裹水溶液形成,由于构造的特性,可同时作为厌水性(hydrophobic)及亲水性(hydrophilic)药品的载体,厌水性药品可以嵌入脂双层中,而亲水性药品则可包覆在微脂体内的水溶液层中。如同细胞膜,微脂体的脂质膜为脂双层构造,由同时具有亲水性端及厌水性端的脂质所构成,脂双层由厌水性端相对向内而亲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构成,组成中的两性物质以磷酸脂质最为常见。微脂体的形成是两性物质在水溶液中,依照热力学原理,趋向最稳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动形成。微脂体的性质深受组成脂质影响,脂质在水溶液的电性,决定微脂体是中性或带有负电荷、正电荷。此外,磷酸脂碳链部分的长短,不饱和键数目,会决定微脂体的临界温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 Tc),影响膜的紧密度。一般来说,碳链长度越长临界温度越高,双键数越多则临界温度越低,常见的DPPC(dipalmitoylp hosphatidylcholine)与DSPC(distearoylphosphatidylcholine)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2℃与56℃,而Egg PC(egg phosphatidylcholine)与POPC(palmitoyl oleoyl phosphatidylcholine)的Tc 则低于0℃。临界温度影响微脂体包裹及结合药物的紧密度,当外界温度高于Tc时,对膜有通透性的药物,较容易通过膜;此外,当外界温度处于临界温度时,微脂体脂质双层膜中的脂质,会因为流动性不一致而使微脂体表面产生裂缝,造成内部药物的释出。在磷脂质内加入胆固醇,会对微脂体性质产生下列影响:增加微脂体在血液中的安定性,较不易发生破裂;减少水溶性分子对微脂体脂膜的通透性;增加微脂体的安定性,使其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的时间较长。 微脂体可依脂双层的层数或是粒子大小,加以命名或分类: (1) Multilamellar vesicle(MLV)是具有多层脂双层之微脂体,粒子大小介于100-1000 nm,特色是粒子内具多层脂质膜,一般而言,干燥后的脂质薄膜,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摘要:脂质体包载技术是将功效成分包裹于脂质体囊泡内的制备技术,由此制成的化妆品脂质体具有皮肤护理和功能性成分载体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价值,是目前功效性化妆品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引言: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976 年Gregoriadis等鉴于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磷脂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研究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裹药物,发现载药脂质体体内分布与单纯药物有所不同、在血循环中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改善,药物的溶解性也发生了变化。后经多年研制,人们发现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来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如卵磷脂、丝氨酸磷脂和神经鞘磷脂以及合成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且脂质体具有粒径小、剂量小、稳定性强、靶向性高、缓释可控和安全无毒等特点,便将脂质体广泛用于多个领域。1986 年,Dior为法国Lancome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叫做“capture”的脂质体化妆品,随后在各个国家逐渐推广。目前,含各种脂质体的化妆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脂质体的结构和性能 1.1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台囊泡称为脂质体,由于它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为人工生物膜。

包裹体的分类

(一) 依据包体与宝石形成的相对时间分类 依据包体与宝石形成的相对时间,可将包体分为原生包体、同生包体和次生包体。 1.原生包体 原生包体是指比宝石形成更早,在宝石形成之前 就已结晶或存在的一些物质,在宝石晶体形成过程中 被包裹到宝石内部。原生包体的形成主要与介质环境 (如成矿溶液成分和浓度的变化)及晶体的快速生长有 关。宝石中的原生包体都是固态的,它可以与寄主矿 物同种,也可以不同(见图1-2-1)。 合成宝石一般不存在原生包体,但对于有种晶的 一些合成方法,也可把合成宝石中的种晶视为一种原生 包体。 2.同生包体 同生包体是指在宝石生成的同时所形成的包体,它们的形成主要与晶体的差异性生长、晶体的不规则生长结构、晶体的生长间断、溶液过饱和度的变化、外来杂质的出现、体系温度或压力的突然变化等因素有关。此类包体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含有呈各种组合关系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甚至空洞或裂隙等,还可以是导致分带性的化学组分变化所形成的色带、幻晶等。 (1)同生固态包体 在某些情况下,若包体矿物与宝石晶体沿结合面的原子结构相似,当宝石晶体停止生长时,包体矿物可聚集和生长在宝石晶体的表面;晶体的重新生长会覆盖这些生长在表面的矿物,使之成为包体。 纤维状矿物的生长速度比主体宝石的生长速度快,因而可以形成长丝状的包体,如水晶中呈针状的金红石、闪石包体(见图1-2-2)。 在高温下结晶均匀的固溶体矿物,当温度缓慢下降时,固溶体的溶解度减小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出溶成为两个彼此不同的矿物,可使宝石晶体中含有片状或针状矿物晶体,而且它们的方向往往与寄主晶体的某个结构方向平行。例如:从刚玉中出溶的金红石结晶成三组针状的晶体,相互的交角为120。,而且均平行于刚玉的底轴面。 钛化合物如金红石、榍石和钛铁矿是宝石中最常见的出溶矿物。这是由于Ti元素的丰度大,易于为寄主晶体所容纳并从寄主晶体晶格中出溶。大量的出溶针状物可在刚玉、石榴石和尖晶石等宝石中产生猫眼和星光效应。其他的出溶矿物有日光石、堇青石中的赤铁矿;月光石中的钠长石;拉长石中的针铁矿等。 (2)同生流体(气液)包体 产于某些地质环境的宝石可含有大量的气液包体。由于形成条件的制约,气液包体很少见于火成岩,常见于伟晶岩中。这是因为伟晶岩形成于较低的温度,并含有大量的水溶液。 晶体在生长过程中可能破裂,成矿溶液可以进入其裂隙中,直到裂隙在适当部位愈合为止。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愈合裂隙在富含水溶液环境条件下生成的宝石中是常见的。愈合裂隙

用SRXRF微探针研究含油气单个流体包裹体的...

第9卷 第20期 2009年10月167121819(2009)2026145205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Science Technol ogy and Engineering  Vol 110 No 120 Oct .2009 Ζ 2009 Sci 1Tech 1Engng 1 地球科学 用SRXRF 微探针研究含油气单个 流体包裹体的微量元素分布 王阳恩 陈传仁1  黄宇营2  何超群1  江隆盛2  邬春学1  李葵发 (长江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1,荆州434023;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2,北京100049) 摘 要 简述了同步辐射X 射线荧光微探针用于含油气单个流体包裹无损分析研究的实验装置和方法。通过测定N I ST612标样,计算了不同实验条件下部分元素的检出限。利用日本KEK/PF SRF 工作站的设备对取自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油区16个油气包裹体作了微量元素分析,得到了不同油区不同样品内的微量元素含量。关键词 同步辐射 X 射线荧光分析 单个流体包裹体 微量元素中图法分类号 P575.5; 文献标志码  A 2009年7月15日收到 第一作者简介:王阳恩(1967—),男,汉族,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E 2mail:yewang@yangtzeu .edu .cn 。 为了研究流体包裹体,人们发展和形成了各种分析方法。随着微区微量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也由测温进入到流体包裹体的微量化学成分,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定量分析,由破坏性的群体分析方法进入到对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无损分析。近年来,对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测试分析技术及其应用,受到了多方面研究者的关注[1—8] ,并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国际上,随着高强度同步辐射的出现,用同步辐射X 射线荧光(SRXRF )微探针对单个流体包裹体作无损成分分析,近几年取得较快进展。同步辐射光源具有亮度高、通量大、频谱宽且连续可调、发散角小、偏振性好等优异特性,既适宜作μg/g 量级的微量元素分析,又适于进行μm 量级的微区分析,是对单个流体包裹体作微区微量无损分析的有力工具。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陆续有用同步辐 射X 射线荧光微探针对矿物中单个流体包裹体的成分进行分析测试实验方法研究的报道[9—11] ,其探 针聚焦光斑一般为(10~25)μm ,最小达到(215~ 5)μm ,分析的元素从Na 到REE 。 本文工作是在日本的KEK/PF SRF 工作站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日本工作站新的实验条件,探讨用SRXRF 微探针研究含油气单个流体包裹体的微量元素分布。 1 实验准备 1.1 样品制备 样品属砂岩石英晶体,其中1、2号取自柴达木盆地,3号取自准噶尔盆地,4—16号取自塔里木盆地。将岩芯样品切片,并将其研磨成厚度约为200μm 的薄片,清洗后将其粘贴在与日本工作站装置相配的有机玻璃框架上。用配有长焦距的物镜的偏光显微镜探索尺寸合适的流体包裹体,再用荧光显微镜从中鉴别出含烃的油气包裹体(一般发黄色荧光)并做标记。用显微镜测出待测包裹体的尺寸和深度,判断包裹体的相态。对选出的流体包裹体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流体包裹体成因判别 芮宗瑶译;张洪涛校 (据Roedder,1976,1979b年的资料修订,不包括出溶包裹体) 一、原生成因判据 1.根据在显示或不显示生长方向或生长环带的某一单晶中的产状。 ①在另一无包裹体的单晶中单独产出(或一个小型三维组合,Roedder,1965b,图10;1972,图版6); ②相对围晶而言,其个体大。例如,其直径≧0.1围晶,特别是出现几个这样的包裹体时; ③远离其它包裹体孤立地产出,其距离约为该包裹体直径的5倍; ④呈遍布晶体的无规律的三维分布产出(Roedder和Coombs,1967,图版4,图A和B); ⑤包裹体周围较规则的位错发生扰动,特别是如果这些位错由包裹体向外呈放射状时(Roedder和Weiblen,1970,图9); ⑥如同主晶中产出的固体包裹体或产出同生相一样,产出的子晶(外来的固体包裹体)。 2.根据显示生长方向的子晶的产状。 ①产在远离(在生长方向上)干扰主晶生长的外来固相(同生相或其他相)处,有时直接产在这种外来固相的前方,而该处主晶尚未完全封闭(由于发育不完全,包裹体可能围着于固体上或离开一定距离,Roedder,1972,图版1); ②产于某早期生长阶段的愈合裂隙之外,原因是该处新晶体生长不完善(Roedder,1965b,图18和19;Roedder等,1966,图15); ③在某一复合晶体的近于平行的两个单元之间产出(Roedder,1972,卷首插图的右上角); ④在几个生长螺旋体的交切面上或在一个在外表面可见到生长螺旋体的中心部位产出; ⑤尤其呈相对较大的扁平状包裹体产出,它们平行于某一外部晶面,并靠近于其中心(也即由于在晶面中心晶体生长发育不良),例如许多“漏斗状盐晶”; ⑥在板状晶体的核心产出(例如绿柱石)。这可能只不过是上述条款的一个极端情况; ⑦尤其沿两晶面的交切边缘成排产出。 3.根据显示生长环带的单晶中的产状(如根据颜色、透明度、成分、X衍射的暗度、捕获的固体包裹体、浸蚀环带和出溶相等标志确定)。 ①产于不规则的三维空间,在临近带中具有不同的富集程度(由于突变的羽毛状的或树枝状的生长);

水晶包裹体的类型及成因综述

矿 产 与 地 质 2002年第6期 第16卷2002年12月M I N ERAL R ESOU RCES AND GEOLO GY总第93期 水晶包裹体的类型及成因综述① 赵淑霞,张良钜,林 杰 (桂林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水晶中的包裹体是在水晶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晶体内的由一相或多相物质组成的封闭系 统。水晶中包裹体的形成与生长时的物化条件密切相关,而生长过程中的物化环境又直接影响了水 晶的结晶习性。 关键词:包裹体;类型;结晶习性;物化环境;晶体缺陷 中图分类号:P573;P578.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2)06-0349-04 水晶一般是指在温度低于573℃条件下形成的三方晶系二氧化硅单晶体[1],也称Α石英。 水晶中的包裹体是在水晶形成过程中被捕获的成矿介质,由于晶体的生长随温度、饱和度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包裹体的不同特征将会敏锐地反映出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环境条件。通过对水晶包裹体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搞清晶体生长机理和各类包裹体形成的机制,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天然晶体的生长过程和各类包裹体所代表的意义,为解释天然水晶成因提供了一些依据。 人类对水晶包裹体的认识和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丰富的石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天然水晶的形成条件较复杂,在研究包裹体的形成机理方面仍有不少问题未得到解决。本文通过对水晶中包裹体特征的仔细观察和统计对比,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案,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1 水晶的结构特征及成矿类型 水晶属三方晶系,三方偏方面体类。常见的天然水晶主要是由六个柱面(m)和大菱面体(R)、小菱面体(r)组成的聚形(见图1(a)),有时也能看到三方偏方面体(x)和三方双锥(s)。空间群为C312和C322,并呈左右对称(见图1(b))。水晶的基本结构基元为Si-O四面体,以顶角相连,构成沿Z轴排列的共轭螺旋结构。 以前的研究成果表明,水晶晶体的形成要求:(1)一定Si O2含量的成矿溶液;(2)成矿溶液的性质为略偏碱性(pH=7±)、低盐度(<11%);(3)成矿温度低-高温,压力中-高压(200~600M Pa);(4)水晶形成过程中,温度和压力变化缓慢,为一较稳定的环境; ( 5)一定规模的空洞和裂隙[2]。 图1 水晶的结晶形态(a)及左形水晶(b) F ig11 C rystal shap e of quartz(a) and L eft handed quartz(b) 综上所述,水晶的形成可能是多成因和多来源的。其成矿类型主要有伟晶岩型、矽卡岩型、硅酸盐岩中热液型和碳酸盐岩中热液型水晶矿床。而其中分布最广,比较具有工业意义的水晶矿床为热液型。根据共生矿物特征、成矿产出的地质条件、水晶矿包裹体特征和包裹体盐度测定方面的资料,又可细分为以下成因类型(表1)。 2 水晶中包裹体的类型划分 包裹体是矿物中由一相或多相物质组成的封闭系统[3]。对于这个概念,应当强调两个方面:(1)包裹体在矿物中是一个封闭系统;(2)该封闭系统是由一 943 ①收稿日期:2002-01-29 作者简介:赵淑霞(1972-),女,河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宝玉石研究。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桂科计字[2002]29号)

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应用

脂质体及其医药应用 化学01 马高建2010012222 摘要:脂质体是一种天然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囊泡,目前可由人工合成的磷脂化合物来制备。它作为一种高效的载体,近年来在医药、化妆品和基因工程领域等都有广泛应用,国内外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将对脂质体的研究现状和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脂质体的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关键词:脂质体、制备、医药、应用 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4 nm,后来将这种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泡称为脂质体,又称人工膜。 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包裹的药物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现在用脂质体包裹的抗癌药、新疫苗、其他各种药品、化妆品、农药等也开始上市。 我国的脂质体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近30年的研究,我国在脂质体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以脂质体作载体的新药剂型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当前脂质体的医药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模拟膜的研究、药品的可控释放和体内的靶向给药,此外还有如何在体外培养中将基因和其他物质向细胞内传递。由于脂质体具有生物膜的特性和功能,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已有多种,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可将包封的活性物质直接运输到所选择的细胞上,故有“生物导弹”之称。 1 脂质体及其分类 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新剂型,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剂型,其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人工生物膜。脂质体主要有双分子层组成,磷脂(卵磷脂、脑磷脂、豆磷脂)和胆固醇是形成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再加入其他附加剂制备而成。 1.1 结构 脂质体可以是单层的封闭双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的封闭双层结构。在显微镜下,脂质体的外形除了常见的球形、橄榄形外,还有长管状结构,直径可以从几百A到零点几毫米(mm),而且各种大小和形状的结构可以共存。 1.2 性质 1.2.1 相变温度T c在加热情况下,脂质体的磷脂分子两条碳氢链从有序的凝胶

包裹体在石油地质学中的应用

油气测试分析报告 学号:1006091213 姓名:孟星浑 指导教师:陈永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年12月25日

流体包裹体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 摘要: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油气藏中流体包裹体的地质意义及其在石油、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将从从岩相学、成岩作用和流体地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沉积岩包裹体发育分布的时空规律和流体组成的特殊性。流体包裹体研究是油气形成和成藏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关键词:流体包裹体油气成藏示踪油气地质学 1 包裹体的基本概念 包裹体是成岩矿物结晶时所捕获的部分成矿流体。流体包裹体的成分、相态、丰度、均一温度及盐度等地化指数, 能够反映不同成矿阶段的地球物理化学条件。作为一种新手段, 流体包裹体研究早已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普查勘探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矿产的成矿作用、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成因模式的研究中, 以及指导找矿勘探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于沉积岩十分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生成、演化、运移和聚集, 油气的圈闭和保存与地质历史中沉积物的成岩演化和地壳的构造变动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石油地质问题一直是油气勘探中的重要课题。一些具有远见流体是一个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流动, 并且与周围介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的物体。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流体(含气液的流体或硅酸盐熔融体)在矿物结晶生长过程中, 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或穴窝中的至今尚在主矿物中封存并与主矿物有着相的界限

的那一部分物质。根据成因 , 包裹体可分为原生、假次生和次生等。矿物流体包裹体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 起初主要被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目前 , 流体包裹体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演化、地壳尺度上的流体迁移石油勘探以及岩浆岩系统的演化过程等地学领域。流体包裹体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 即是尽可能地提供准确详细的有关古流体组成的物理化学信息 , 以便于建立古流体作用过程的地球化学模型。 2 形成机制 一般认为油气运移充注过程只要发生成岩作用就会形成油气包裹体。悬浮油滴分布在盐水溶液中,矿物结晶生长时,捕获盐水溶液形成盐水溶液包裹体,捕获油滴形成含全烃的油气包裹体;二者一起捕获就形成既含油气又含盐水溶液的包裹体已深入探讨过碎屑岩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的形成机制欧光习将其归纳为跨越障碍物式捕获酸溶式捕获和微裂隙式捕获机制。此外,石油的侵位与成岩作用关系尚有争议,后者与储层质量密切相关。有人依据石英胶结物中存在油气包裹体及其均一温度同现今储层温度相近,以及油、水饱和带之间孔隙度的相似,认为石油侵位不会终止成岩作用。有人根据一些含油砂岩或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的显著差异,认为石油充满储层会抑制成岩作用。最近的实验表明只要达到一定的温压条件,即使在石油饱和度很高的环境下也会发生石英的胶结和捕获包裹体。这些成果为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探讨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与后期变化奠定了基础。

包裹体

1、包裹体:指宝石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晶格缺陷中的外来物质。 宝石中的内含物指在宝石生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或外界因素使宝石内部含有一些物质、生长现象、缺陷等特征。宝石中的内含物包括:包裹体(气、液、固相物质)、解理、裂隙、双晶、生长纹、色带、生长蚀象等 包裹体的分类:按形成时间:原生包体、同生包体、次生包体原生包体:指包裹体在宝石的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包体,后在宝石的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到宝石内部。特征:均为固态包体,如阳起石、透闪石、云母、磷灰石、锆石、金红石、橄榄石等。原生包体的成因:1) 晶体生长溶液过饱和度的变更2) 晶体的差异性生长3) 晶面上杂质的吸附作用4) 落在晶体生长面上的外来质点(矿物颗粒、气泡、油珠)等的影响。 b 同生包体:形成时间与宝石形成的同时形成的包体。特征:有气、液、固态同生包体形成机制:1) 晶体生长过程中裂隙的愈合2) 浸蚀坑的充填3) 幻影晶体4) 负晶形 次生包体:宝石形成以后形成的包体。是宝石晶体形成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次生包体特征:次生裂隙、充填裂隙、有特殊图案或具有熔融、溶蚀特征的固体包体。 次生包体的形成机制:1)裂隙结晶化,晶体形成后,因应力作用产生裂隙,裂隙不会愈合,外来物质渗入并沉淀.如风景玛瑙2)固熔体的出溶作用3)放射性元素的破坏作用 多相包裹体的形成机制:包裹体形成时是液相,且介质流体中溶解了很多的矿物质,温度降低后有些矿物质结晶成固相,由于体积的收缩会形成气泡。不同相态包体的特征:固态包体通常有一定的晶体形状;液态包体形态不规则,呈星点状或密集排列的管状。常为无色透明液体;气态包体则呈球形或椭圆形,气泡边缘呈黑色,中心发亮。三:优化处理宝石中的内含物:1. 加热处理:容易产生裂隙 2. 辐照处理:易产生辐照圈3. 染色和有色灌注处理:易产生染料在裂隙中聚集 4. 裂隙充填 5. 激光打孔四,合成宝石中的内含物:常见弧形生长纹、气泡、残余助熔剂、残留的种晶片等 包裹体的形成机制: 宝石中包裹体形成与矿物包裹体形成一样,往往也和晶体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晶体缺陷有关。晶体中缺陷的形成则和晶体的结构类型、晶核的数量、晶体的生长速度以及环境(如温度、压力、介质浓度等)的非理想状态密切有关。晶体缺陷的空间线度一般可将缺陷分成四种类型: 点缺陷, 线缺陷,面缺陷和体缺陷 2,研究意义:1. 鉴别宝石种或品种。如橄榄石中的“睡莲状”包体,翠榴石中的“马尾状”包体。(2)指示宝石的晶系(3)区分天然与合成宝石及人工合成宝石的方法。(4)检测宝石是否经过处理改善(5)为宝石的产地来源提供依据(6)为宝石的形成条件和成因提供依据 (7)确定宝石的质量及分级(8)提升宝石本身的价值 宝石的成矿成因分类:一般把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概括地区分为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和变质作用。 内生作用包括岩浆作用、伟晶作用、接触交代作用、热液作用、火山作用等各种多样复杂的过程. 岩浆作用是形成金刚石、蓝宝石、橄榄石、锆石、石榴石等的主要成矿作用,与地下的岩浆活动有关,都是在岩浆中结晶的. 伟晶岩中含宝石较多,如海蓝宝石,托帕石,碧玺,金绿宝石, 紫晶,猫眼,变石等. 接触交代作用:主要发生在中酸性岩浆侵入体同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主要形成的宝石有祖母绿(除哥伦比亚外),翡翠,软玉,翠榴石等 热液作用按温度大致可分为高、中、低温三种类型: 高温热液作用(火山期后热液常见宝石有欧泊,玛瑙,鸡血石等 2) 中温热液作用(岩浆期后热液) 常见宝石有独山玉,水晶,紫晶,黄晶,东陵玉,密玉等 3) 低温热液作用:常见宝石有哥伦比亚祖母绿 5. 火山作用: 是岩浆作用表现的另一种形式。为地壳深部的岩浆沿地壳脆弱带上升到地表或直接溢出地面,甚至喷发向空中的作用。 二. 外生作用:按其性质的不同分为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1.机械沉积 2.化学沉积3生物化学沉积) 三. 变质作用:可分为接触变质作用(包括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热变质作用主要引起围岩中矿物的再结晶,使矿物颗粒变粗,如石灰岩变为大理岩。也可以形成新生的矿物,如泥质岩石中的红柱石和堇青石。 接触交代作用,是指岩浆侵入围岩时,岩浆侵入体中的某些组份与围岩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发生在侵入体内外接触带的范围内。有红柱石,红宝石,蓝宝石,石榴石,月光石等 区域变质作用:有蓝晶石,石榴石,矽线石等 (二)不同成因宝石的包体特征: 1)岩浆岩成因的宝石:宝石中可包含岩浆条件下形成的一些矿物晶体,这些矿物晶体以微小的自形单晶圈闭在主要造岩矿物中(8-30um)如锆石、磷灰石、磁铁矿、铬铁矿等,另外还经常有由熔体组成的包裹体,指纹状包裹体及流体熔融包裹体.; 部分宝石中含CO2的流体包裹体.;岩浆成因的宝石中包含的熔体包裹体,其内的气泡可呈各种形态,分布也不一定在包裹体的中部,一个熔体包裹体内可含有多个气泡,这在宝石中的包裹体中是特征的. (2) 伟晶岩成因的宝石:伟晶岩的宝石往往结晶粗大,透明度高 1 .其内一般较少含结晶质的包裹体,常见的有云母,磷灰石及萤石等富含挥发分的矿物包裹体, 2. 经常含有含子晶的多相气液包裹体及流体包裹体.气液包裹体中气体的含量较大,在包裹体内呈较大的圆球状. 3. 负晶形包裹体在这种宝石中是常见的 (3) 热液成因的宝石1)宝石中可含有热液条件下形成的各种矿物,如方解石、萤石、黄铁矿、毒砂等.2)大量较细小的气液包裹体是热液型宝石中最常见的,有时也有由子晶和气液相组成的三相或多相包裹体 (4) 变质成因的宝石: 宝石中包裹体的种类及特征介乎于岩浆型和热液型之间,在岩浆及热液型宝石中出现的包裹体均可在变质岩中出现,但变质型宝石中有时可含有特殊的变质矿物包裹体如堇青石,红柱石等.包体特征:1. 可能有气液包体或早期形成的矿物包体, 2. 可能含有原来的矿物包体也可能包含一些新的矿物形成.3. 往往含有原来没有变质的矿物.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 一、野外样品采集和室内样品加工 1、野外样品采集 这里只叙及构造岩的显微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微观构造研究的首要工作就是野外标本的采集。构造岩主要产于脆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内,因此,在野外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首先就是以垂直断裂带(面)或剪切带片(麻)理走向作剖面,对构造岩作初步分带,并沿带取样。第一块样应从未变形岩石开始。取构造岩最好是定向标本。定向的方法是:将标本从露头上敲下,再放回原来位置,在标本上选取一平面,用记号笔画上水平线(利用罗盘测量),并标出其方向(一般在右侧用箭头表示),再测出倾向及倾角。其次是做好记录。记录包括:标本号、倾向及倾角、采样处片(麻)理产状、线理或断层擦线产状等,并尽可能作详细素描。 2、室内样品加工 首先是用记号笔将野外编号和定向线一一标好,再标出要切制的薄片面,然后送磨片室切制薄片。若只需切一片,破碎岩薄片一般要平行擦线、垂直断面;糜棱岩薄片则是尽量平行矿物拉伸线理、垂直片(麻)理,这样做出来的切片可直接用来判断运动方向或剪切运动指向(注意:一定要通过手标本恢复到野外产状)。糜棱岩如果要做三维有限应变测量,除平行线理、垂直面理的切片外,一般是垂直线理及面理再切一片。并常用该片做岩组测量,因为该片所切矿物数量最多,信息也最多,而组构图可以旋转到平行矿物线理的方向上。如果岩石本身矿物线理及面理不十分发育,应变测量则需作三个互为垂直的切片(根据三个切片的实际产状和测量结果用计算机拟合)。 二、显微镜下观察和冷热台下测定 1、显微镜下观察 对每个包裹体应做的观察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⑴包裹体的大小:应该注明包裹体两个或三个方向上的尺寸(以μm表示)。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些包裹体的性质,特别是密度、形状可能随包裹体的大小有规律地变化;通常与CO2包裹体比较,水溶液包裹体很少有规则的形状。 ⑵包裹体的形状:大多数包裹体具有不规则的形状,然而如果包裹体具有诸如带晶面的形状(负晶形)、球形、椭球形和扁平形等形状时,需要注意。 ⑶气泡大小:应该在一定温度下测量气泡的直径,或是在温度超过CO2临界点时测量CO2+H2O混合包裹体中富CO2相的大小,以便随后在加热或冷却时引起包裹体的任何泄露能够鉴别出来。 ⑷体积百分数:应该记录温度超过CO2临界点(31.3℃)时(一般是+40℃)CO2+H2O 混合包裹体中富CO2相(内部相)的估计体积(或面积),其目的是计算包裹体中CO2的摩尔分数。 ⑸包裹体丰度:每平方毫米还有包裹体的个数。 ⑹包裹体的产状:包裹体岩相学和产状的研究十分重要,包裹体产在岩石什么显微构造中,它们的成因类型和成分类型。一个包裹体可以产于很多条件或环境中,简言之,包裹体可以呈单个产出,或成群产出,沿愈合裂隙(包裹体轨迹)产出,沿次颗粒边界产出,或是沿晶体各生长面产出,以及伴随着变形薄层(叶理)产出。 2、冷热台下测定 抛光的样品必须切成小片,使之符合冷热台腔的大小。切片的大小也要由包裹体的分布来确定。冷热台下测定以下几项内容。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化学的一种手段,已广泛用于矿床学等领域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包裹体在沉积学及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在测定古地温、探讨油气演化及生油岩的评价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1.2原理 流体包裹体是在矿物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中的成矿 流体。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储层中广泛分布,按其相态可分为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和气液包裹体;按其成分可以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是油气在储集层中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被储集层的成岩矿物所包裹而形成的,储集层中的油气包裹体存在反映了在地质历史时期储集层油气充注事件。伴随生烃盆地的演化,形成的有机包裹体的类型、特征等不断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根据有机包裹体的演化特点可以确定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和油气的形成阶段。在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烃类包裹体的荧光色不能作为区分期次的主要依据,因为许多情 况下荧光色与包裹体形成过程的分异作用有关。在实验室将气液包裹体置于冷热台上加热至气相消失,再恢复成均一液相时的温度称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以成岩矿物次序为基础,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结合储集层 的埋藏受热史,可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时储集层受热的温度,以及相应的埋深和地质时代,从而判断油气充注的时间。 1.3具体实例说明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气藏为例,用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并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进行油气藏成藏期的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英南2井气藏多为气态烃包裹体,大部分存在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集中且 接近现今井温,对比埋藏史得出:天然气是在近10Ma时一次性充注成藏。 英南2井是一个油气藏,在侏罗系、志留系和奥陶系共发现了59层累计厚度达451.5 m的油气显示,在侏罗系井段3624.80—3667.56 m不仅获得了高产工业气流,而且获得了低产凝析油,但未钻遇任何烃源岩。据目前的研究,塔东地区潜在的烃源层有两套:一套是侏罗系陆相烃源岩,另一套是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 烃源岩。所以英南2井气藏可能存在着多期油生成、多个油气系统控油、多期油气成藏等问题。

国外脂质体载药系统制备技术浅述

国外脂质体载药系统制备技术浅述 []Liposomes as a drug carrier system has many merits,such as targeting and lymphatic orientation, cell compatibility and tissue compatibility, long-lasting effect, reduce drug toxicity, improve drug stability etc. So it is widely used at domestic and abroad. []liposomes ;drug carrier system; manufacture; Banghman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现了脂质体,这在药物载体方面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1] 脂质体大多是由磷脂构成,因此他们具有高度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可降解性,脂质体作为载体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承载酶、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等生物大分子。近年来,国外对脂质体制备研究进展较快,简要综述如下。 从形态上脂质体可以分为单室囊泡载药系统和多室囊泡载药系统,按照平均粒径可以分成小囊泡(粒径v 100nm)、中囊 泡(粒径100-500nm)、大囊泡(粒径>100um)。 1. 脂质体的组成配方 脂质体最主要的成分为卵磷脂(Lecithins )和胆固醇(cholesterol ),其他组成成分还包括类固醇分子、负电荷磷脂、神经节苷脂和为使脂质体具有治疗功能调节性的高分子材料。[2] 实际上,这些成分可以调节脂质体在体内的分布、表面电荷、 释放、清除率。该表了脂质体负载表面情况可以改变脂质体在体内的

包裹体在油气地质中的应用

油气测试分析技术与应用 作业:流体包裹体 姓名: 学号: 老师:陈永进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上的应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10060913班 摘要: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地质上的应用很广泛,流体包裹体在研究油气成藏期次、有机质的成熟度、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油气的生成与演化以及在油气运移聚集研究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地质应用油气成藏示踪 引言:在矿物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正在生长(或长成后)的矿物产生各种缺陷,介质在矿物继续生长过程中被圈闭于这些缺陷中而保留、保存下来。这些独立的封闭体系就是流体包裹体。包裹体含有丰富的成岩成矿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成岩成矿流体的性质形成条件与形成时代。 一.流体包裹体概念 包裹体(inclusion)也简称为包体,原是矿物学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矿物中由一相或多相物质组成的并与宿主矿物具有相的界限的封闭系统。包裹体的物质来源可以是与宿主矿物无关的外来物质或是相同于宿主矿物的成岩、成矿介质。包裹体的成分多样,形状和大小各异,既有固相,也有液相和气相的,还有这三种相态的不同组合。包裹体含有成岩成矿的“母液”,因此它是研究地质作用的珍贵样品,能较客观地反映地质历史的原貌。油气包裹体是存在于储层并被捕获封闭于成岩自生矿物晶格缺陷或碎屑矿物成岩愈合裂隙中的显微流体样品主要成分有甲烷乙烷等各种烷烃芳香族化合物液体原油及沥青等有机质有时也含一定量的盐水溶液这种包裹体通常也称作烃流体包裹体或者有机包裹体。按它与主矿物形成的时间关系,可分为原生、假次生和次生包裹体;按其含有物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岩浆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后者又可按气液比分为气相包裹体(气液比>50%)和液相包裹体(气液比<50%);按相态数分为单相、两相和多相包裹体;按成分分为高盐度、低盐度、含二氧化碳、硫化氢以及含有机质包裹体等。 二.形成机制 一般认为油气运移充注过程只要发生成岩作用就会形成油气包裹体。悬浮油滴分布在盐水溶液中,矿物结晶生长时,捕获盐水溶液形成盐水溶液包裹体,捕获油滴形成含全烃的油气包裹体;二者一起捕获就形成既含油气又含盐水溶液的包裹体已深入探讨过碎屑岩储层中油气包裹体的形成机制欧光习将其归纳为跨越障碍物式捕获酸溶式捕获和微裂隙式捕获机制。此外,石油的侵位与成岩作用关系尚有争议,后者与储层质量密切相关。有人依据石英胶结物中存在油气包裹体及其均一温度同现今储层温度相近,以及油、水饱和带之间孔隙度的相似,认为石油侵位不会终止成岩作用。有人根据一些含油砂岩或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的显著差异,认为石油充满储层会抑制成岩作用。最近的实验表明只要达到一定的温压条件,即使在石油饱和度很高的环境下也会发生石英的胶结和捕获包裹体。这些成果为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探讨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与后期变化奠定了基础。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 品中的应用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摘要:脂质体包载技术是将功效成分包裹于脂质体囊泡内的制备技术,由此制成的化妆品脂质体具有皮肤护理和功能性成分载体的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研究和应用价值,是目前功效性化妆品的研究热点。本文将对脂质体包载技术在化妆品中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做一下概括,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一下展望。 引言:脂质体最初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yhan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1976 年Gregoriadis等鉴于脂质体的特殊结构和磷脂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研究用脂质体作为载体包裹药物,发现载药脂质体体内分布与单纯药物有所不同、在血循环中半衰期延长、药物的毒副作用明显改善,药物的溶解性也发生了变化。后经多年研制,人们发现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来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如卵磷脂、丝氨酸磷脂和神经鞘磷脂以及合成的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磷脂酰胆碱等,且脂质体具有粒径小、剂量小、稳定性强、靶向性高、缓释可控和安全无毒等特点,便将脂质体广泛用于多个领域。1986 年,Dior为法国Lancome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叫做“capture”的脂质体化妆品,随后在各个国家逐渐推广。目前,含各种脂质体的化妆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一:脂质体的结构和性能 脂质体的结构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类脂质小球体,由一个或多个酷似细胞膜的类脂双分子层包裹着水相介质组成.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囊泡,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台囊泡称为脂质体,由于它的结构类似生物膜,故又称为人工生物膜。 脂质体的这种结构使其能够携带各种亲水的,疏水的和两亲性物质;它们分别被包人脂质体内部水相,插入类脂双分子层或吸附连结在脂质体的表面。脂质体是一种封闭的双分子层(或单分子层)膜的空心小球。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人体细胞,对人体细胞具有高度的亲和性。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脂质体和不同的制备方可以制成不同大小的脂质体。 脂质组成 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和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是最常用的。磷脂的主要成份是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胺酸(Ps),磷脂酰甘油,磷脂酸(PA)等。其结构可简述为由一个短的离子型(至少是强极性链)的“极性头”和两条疏水性的高级脂肪烃长链(非极性尾部)组成,在某一特定浓度的条件下,其极性头与极性头部份相接合,非极性尾部与非极性尾部相接台,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双分子层结构。构成脂质的另一类物质是胆固醇,它在膜中主要起着改变纯磷脂层性质的作用。它象“缓冲剂”一样起着调节膜结构“流动性”的作用构成化妆品用脂质体的表面活性荆主要用卵磷脂,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卵磷脂。天然卵磷脂主要从大豆和蛋黄中提取。卵磷脂的主要成分是磷脂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