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

合集下载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与中国近代化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与中国近代化

略 论 洋 务 运 动 时 期 的 留 欧 教 育 与 中 国 近 代 化
朱更勇
摘 要 : 82年第一批 幼童赴 美留学后 , 自17 李鸿章 、 沈葆桢等 洋务 派大 臣们 又积极 倡导和开展赴 欧洲留 学的计 划, 先 后 于 17 、8 1 、85年共派 出三批 8 87年 18 年 18 9人到 欧洲各 国学习。这一举措 的 实践及顺 利完成 , 中国近代教育 史上 在 有着重要 意义, 而且对近代 中国的思想文化 、 军事 、 科技 、 和政治都产 生 了不 同程度 的影 响, 它促进 了中国近代化 的进 程 。但 作为“ 中华创 始之举 , 古来未有之 事” 其缺点和不足 亦在 所难免 。 ,
官派 留学 的先河。 幼童赴美 留学夭折的原因是 多方 面的: 年龄过小 、 留学时
日意格为洋监督 , 两人权力相等 , 不分正 、 , 副 相互制约又相互 配合 。17 87年 1 , 月 李鸿章 、 沈葆桢在《 闽厂学生出洋学 习 奏
折》 中指出了向欧洲学 习的必要 性 , 同时说 明了学 习的 目标 : 赴法学 习者 “ 务令通船 新式 轮机器 具无 一不能 自制 , 方为 成 效。 ”赴英学 习者“ 务令精 通该 国水师兵法 , 自驾铁 甲船 于 能 大洋操 战 , 方为成效 ” 并 制定 了《 , 选派 船政 生徒 出洋 肄业
维普资讯
重庆科技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年第1期 08 0
Jun f hnqn nvr t o c nea dT cnl y S c l cecs d i ) N .0 2 0 o ra o ogigU i sy f i c n eho g (oi i e io l C e i S e o aS n E tn o 1 08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

1、最早规定外国列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不平等条约是:《五口通商章程》。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标志是:金田起义。

3、1851——1853年,仅仅经过两年的战斗,太平军就席卷6省,取得伟大的胜利。

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反对清政府腐朽和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

4、太平天国天京被攻陷是在:1864年7月。

5、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

6、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输出。

7、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签订《辛丑条约》而结束。

8、在中国控史上最先规定关税制的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9、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的割让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

10、1839年组织编写成《四洲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情况的:林则徐。

11、鸦片战争前,影响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的政治因素是:封建制度已经衰落。

12、中法战争中,击退法舰保卫台湾的将领是:刘铭传。

13、在中国近代史上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帝国主义国家是:美国。

1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近代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5、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16、洋务派建成的新式海军中的主力是:北洋水师。

17、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18、由清政府选送,后来成为著名铁路工程师的赴美幼童是:詹天佑。

19、近代中国派遣第一批留学生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20、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资金有多种形式,其中多数采取的方式是:民办。

21、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22、洋务派举办的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兵工厂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23、以下不是由维新派创建的学会是:兴复会。

24、戊戌维新前维新派及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及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

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最新文档晚清时期的留学教育及影响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政府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留学教育政策,派遣学生店铺,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变革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世留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

在民族和社会的双重危机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西方社会和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奏。

1872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乘船赴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也有人将容闳、黄宽、黄胜于1847年在传教士的带领下赴美留学,作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始,但是容闳等人留学美国,只是一种小规模的个人行为,并不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留学运动应该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学生、留学日本浪潮和派遣庚款留美学生。

1854年,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第一等之大学校”(耶鲁大学)的中国人,从纽约启程回国。

他回国后始终坚持“当使后予之人以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教育理想,推动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形成。

1870年,容闳通过丁日昌向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提出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

曾国藩当即表示同意。

从这个时候起到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为派遣留学生一事,容闳积极倡导,竭力主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及管理办法,后又多次与李鸿章联名上奏清政府,终获批准。

1872年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留学生监督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此后三年,每年均按计划派出幼童留美,这四批幼童共120人,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公派留学生。

然而,由于清政府接受封建守旧势力陈兰彬及其后继者吴子登的意见,以留美幼童腹少经书、囿于异学、沾染外洋恶习为由,将其提前撤回,绝大多数幼童没能按计划完成学业(仅2人大学毕业)。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一、“中体西用”形成的社会基础“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笼罩在一种传统与守旧的氛围当中,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的封建主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这些矛盾时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有选择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有用的部分为其统治服务,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资本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乘机传入中国,这就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可能。

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鸦片战争第一次冲击了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优越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理智的眼光来“开眼看世界”。

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大多数也都是封建科举考试出身,他们希望在传统主流儒学不受到很大摧残的前提下,将西方文化中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部分引进来。

这就是“中体西用”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二、“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内涵解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网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我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既免迂陋无讥,又杜离经畔道之弊。

”!"同时,张之洞也对“中学”和“西学”都做了明确的界定。

首先,他对“中学”做了定义。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大门被迫打开。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在中国开始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但由于先天、后天的不足,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我们该如何评价它呢,它又给现在的我们有何启示呢, 首先,虽然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给当时中国带来的积极作用,它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第一,洋务派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建立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第二,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第三,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威海卫港;第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开办京师同文馆,三十名儿童赴美留学。

洋务运动客观上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但是洋务运动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是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比如詹天佑,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竖井施工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

这便是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的有力佐证。

另外,洋务运动还还翻译了一些西方的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视野。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这在近代历史上也尚属首次,意义深远。

另外洋务运动也对当时人们的传统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重农抑商”的社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变,工商业者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600-800字论文

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600-800字论文

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600-800字论文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洋务运动虽然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一、洋务运动的兴办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共企业。

其次,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从19世纪70到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2. 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之义随之兴起。

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从19世纪代到代的30多年间,洋务派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僚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教育。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真正富起来,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他们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与虎谋皮。

3.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创办的一些新式企业虽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的。

企业内部及其腐败,大小官员即不懂生产技术,又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三、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1.洋务派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

2.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运动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

军事 技术 人 才 ;延续 千 余 年 的科 举 取 士制 度 毕 竟第 一 次把 西学 作 为 了考试 的 内容 ;传 统封 建 教 育制 度 终 于 开始 出现 了具 有近 代 意 义 的变 革趋 势 。

篇 》 对 “ 体 西 用 论 ” 作 了最 完 整 、 系 统 的 阐 释 。他 在 中 《 劝学 篇 》 中把 以 中国 传 统 学 术 教 育 为 主体 的 “ 中学 ”统 称 为 “ 学” 旧 ,把 以西 方 近 代 学 术 教 育 为 主 体 的 “ 学 ” 西 统称 为 “ 学 ” 《 学 篇 》著 论 二 十 四篇 ,其 目的在 于 新 。 劝 “ 会通 中西 ,权 衡 新 旧” “ 时 势 、综 本 末 ” , 规 。 他 把 这

洋 务运 动 时期 高等 教 育制 度 变 革 的主 要 内容
第二 次 鸦 片战 争 和太 平 天 国农 民起 义进 一 步加 强 了清
朝 统 治集 团 内部 一 批 当权 官 员 们 的危 机感 ,他 们在 镇 压太
平 天 国运 动 和 同资 本 主义 国家 交涉 的过程 中 ,对洋 枪 洋炮 的威 力有 了切身 的 体会 。认 为必 须 学 习西 方 资本 主义 国家
面 的含 义 :其 一 :主 张 “ 旧 兼 学 ” 新 。他 在 《 学 篇 》 中 劝
说 : “ 旧兼 学 。 四书 五经 、 中国史 事 、政 书 、地 图 为 旧 新 学 ,西政 、西艺 、西史 为新 学 。旧 学 为体 ,新 学 为 用 ,不
学 书籍 ,派 遣 留学 生 等 。 由于 这 些 活 动 主要 取 法 于 外 洋 , 所 以历史 上 称之 为 洋 务运 动 。而倡 导 和 主持 这 些活 动 的 官

历史小资料洋务运动目的及意义

历史小资料洋务运动目的及意义

洋务运动的目的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摘要:1872年7月12日,三十名中国学生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美国邮舱,淮备横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这是洋务派经奏准派遣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

在整个洋务运期间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209人。

在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留学生;洋务运动;管理制度引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培养外交和海防人才的需要,在“中体西用”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之先河。

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及作用作一探讨,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的背景(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国的枪炮轰击下一扫而尽;国内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遍及18 个省,长达15 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内忧外患接连发生,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变,开始睁眼看世界,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

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

可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

(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

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

如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洋务实践过程中,深感科技人才缺乏,也在努力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寻找中国“自强“”求富”的方法。

曾国藩认为“: 至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

其制则广立书院,分科肄业。

凡民无不有学,其学皆专门名家,每治一艺,每制一器,皆系父子相传,世继其业,然后通微合模。

愈久愈精。

其国家于军政、船政皆视为身心性命之学,如俄罗斯初无轮船,国主易服微行,亲人邻国船厂,学得其法。

乾隆间,其世子又至英国书院肄业数年。

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此其明效。

”[1]李鸿章认为“: 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只能循规蹈矩,不能继长增高。

即使访询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

若不前赴西厂观摩考索,终难探制作之源。

至如驾驶之法,近日华员亦能自行管驾,涉历风涛;惟测量天文、沙线,遇风保险等事,仍未得其深际。

其驾驶铁甲兵船于大洋狂风巨浪中,布阵应敌,离合变化之奇,华员皆未经见。

自非目接身亲,断难窥其秘钥。

”[2]左宗棠认为“: 今幸闽厂工匠自能制造,学生日能精进,兹事可望有成。

再议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借资学习,互相考证,精益求精,不致废弃,则彼之聪明有尽,我之神智日开,以防外侮,以利民用,绰有余裕矣。

”[3]容闳认为:“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

”[4]在洋务派的促进倡行下,留学生派遣终成现实。

(三)出于培养外交人才和加强海防的需要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清政府急需一批外交人员。

同时,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威胁,清政府急需创办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尽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洋务派在国内积极创办洋务学堂,聘请洋员相继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以及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许多洋务学堂,但是洋务学堂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多、错综复杂的外交事务的需要,不能满足海防的需要。

学堂学生毕业少则需七八年,多则需十几年,远水解不了近渴,且他们还只是从书本上和课堂上对外国有所了解,一旦真正涉及外交事务,往往会出现笑话。

学习西方的东西,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选派人员“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

使西人搜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

[5](四)列强为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攫取了大量侵略权益,他们也迫切要求中国保持短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更方便地把条约中的权益变成现实的特权,消化这些既得利益;他们也希望与清政府保持某种联系,特别是帮助清政府培养一批“人才”,并通过这些所谓的“人才”影响中国政治,进一步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

1868 年签订的《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第七条内载“: 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又美国可以在中国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

”[6]1880 年签订的《中美续修条约》内载“: 中国商民如传教、学习、贸易、游历人等,以及随带并雇用之人,兼已在美国各处华工,均听其往来自便,俾得受优待各国最厚之利益。

”[7]这些条约的签订,给清政府派遣留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国际环境,使之“合法化”,并成为可能,因此,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条约依据。

二.洋务运动时期关于留学生派遣的流向﹑选拔和管理制度(一)留学生的选拔制度﹑流向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对于长期闭关自守的清王朝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曾国藩、李鸿章认为:“惟是试办之难有二:一日选材,一日筹费。

盖聪颖子弟不可多得,必其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则选材难。

”于是,为了方便选材,清政府在“上海设局,经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洋等事,拟派大小委员三员,由通商大臣札饬在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处,挑选聪颖幼童年十三四岁到二十岁为止。

曾经读中国书数年,其亲属情愿送往西国肄业者,即会同地方官取具亲属甘结,并开明年貌、籍贯存案,携至上海公局考试,如资性聪颖并稍通中国文理者,即在公局暂住,听候齐集出洋.否即撤退以节縻费。

”对考试内容有严格的要求,包括:“其一、资性聪颖,身家清白的学童,由亲属自愿与地方官签志愿书,身体健康,方为合格。

其二、文化考试。

考试科目为汉文的写和读,懂英文的,还需考英文。

考试合格后先入预备学校学习中、英文至少一年,然后再正式赴美留学。

”[8]在学习过程中,还建立了一定的淘汰机制。

“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如访旧金山地方华人年在十五岁内外,西学已有几分工夫者,应由驻洋委员随时募补以收得人之效,临时斟酌办理。

”同治十年七月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洋务派官员连续两次上奏,对派遣学生出洋到美国留学事宜作了相当周密的安排:经费由江海关洋税项下指协在上海设立“出洋局”筹备出洋事务选拔陈兰彬、密闭、刘翰清等管理官员;挑选聪颖子弟,举行出洋考沈等等。

留美学生部是幼童,留学年限规定为十五年。

后来考虑到留美学生年龄过幼,学年过长,又以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心,进行出洋前的知识教育,要求在出洋财已具有相当的外文水平与专业知识,这样,后来留学英、法等国的期限则缩短到了三年。

此时的留学生主要是赴美和赴欧。

赴美主要是由于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起步,而美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起国之一,其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工业日益走向世界领先地位,思想文化也极为活跃,在诸多方面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赴欧主要是由于作为老牌帝国主义的欧洲英、法、德等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完善了工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又发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完善。

故本着吸收最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在沈葆桢的提议下开始赴欧留学,从而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留学高潮。

(二)留学生的管理制度1.对留美学生的管理为了加强对留美学生的管理,曾国藩、李鸿章等联合奏请选派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全权负责在美国的留学生事宜。

根据曾国藩、李鸿章制订的《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规定:“赴洋学习幼童,人学之初所习何书,所肄何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四月考验一次,年终注明等第,详载细册,贵送上海道转报”。

对留学生一年考验次且注明等次足可以证明其管理的严格程度。

2.对留欧学生的管理为了加强对留欧学生的管理,李鸿章和沈葆祯“奏派华洋监督各一员,不分正副,会办出洋肄业事务。

”根据沈葆桢、李鸿章制定的《选派船政生徒出洋肄业章程》,对留欧学生的管理是全方位的。

“两监督公同察看大学堂大官厂应行学习之处会同安捕,订请精明教习指授。

如应调赴别厂,或须更换教习,仍须会商办理。

其督课约束等事,亦责成两监督不分畛域:如遇两监督分驻英法之时,则应分头照顾:其华员及生徒经费,归华监督支发;洋员洋教习及华文案经费,归洋监督支发;每年底由两监督将支发各数会衔造报。

凡调度、督牢每事必会同认真探讨,和衷商榷,期于有成;万一意见不合,许即据实呈明通商大臣船政大臣察夺。

”这里的帮留学生联系学校及实习丁厂和指导教师、监督学习和纪律、管理经费等,与留美大体相同。

但监督不分正副,义分别由李风苞和法人日意格担任:这既避免了中外教育留学生巾遇到的问题,又便于中国留学生在外洋的发展。

(三)洋务派对留学生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洋务派根据样务运动发展对入才的需要,对留学生教育提出的具体措施可归纳为:提要求、定课程、严考核三方面。

洋务派对出洋学生都有较明确的耍求。

对一八七七年留欧学习轮船制造与驾驶的学生,要求他们回国后,学制造的必须“能放手造作新式船机及全船应需之物”,学驾驶的必须“能管驾铁甲兵船回华,调度布阵丝毫不借洋人。

”[9]此外,还具体地指示赴法的学生到达法国后—面在学堂课读以培根抵,一面向时赴厂习艺以明理法,“俾可兼程并进,得收速效。

”而赴英学生应先在“水师学堂学习英书”,再入大学院学习,“其间并可带赴各厂及炮台、兵船、厂矿游历。

”【10】由于留美学生派出时年龄尚幼,故均先入小学学习。

为加速学习英语起见,采用“置之庄岳之间”的办法,分别在新英伦一带的居民家庭寄宿【11】。

当留学生升入高年级后,洋务派鉴于国内洋务事务的扩大和变化,指示留学生监督根据中国当时“所亟宜讲求”的煤铁开采、运输及五金制选等专业,令学生“备习一艺”【12】,詹天佑就是先被安排入西海文小学,后考入组海文中学,接着又考入耶鲁大学的雪费尔学院,专攻铁路工程专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