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精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一、清朝的文教政策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开始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综观至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历史,贯彻这一文教政策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清朝的官学制度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中央设立的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
地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和井学等。
清朝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
(2)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清朝的书院1.清朝书院的发展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在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清政府对书院政策的影响下,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1)由沉寂转变为复苏时期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
这个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①顺治年间为沉寂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政府禁止“别创书院”,因此书院的发展处于沉寂状态。
②康熙年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这一阶段最高统治者常以赐匾额,赐书籍的形式褒扬书院,办理文化教育事业又往往被视为是封建官吏“善政”的重要标志,于是各地缙绅之士便积极创立和修复书院,清朝书院逐渐由沉寂走向复苏,但在此期间清政府还没有明令创办书院。
(2)迅速发展时期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
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最新《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北师大版第八章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教案教学笔记资料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二、科举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科举考试吸引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地主及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清代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影响最大者乃是科举内容采用八股程式。
八股文题必须取之于“四书”、“五经”。
面对这种考试,作为科举准备场所的各级官学,只能以应付此等文章为务,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五经”,经义及文史书籍也不能基本弄懂,因此中央、地方官学虽设,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已,一些士子侥幸中式,亦多为无真才实学者。
第十讲 洋务教育PPT课件

二、留学教育
(二)留欧教育
1.派遣留欧学生(1877、1881、1886、1896福 建船政学堂四批),前堂生到法国学造船,后堂 生到英国和西班牙学驾驶,学习期限为三年, 只有第三批学驾驶的变为6年。 2.留欧教育的意义:(1)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大批
教学内容:西文和西艺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从整个中国教育史发展过程看:洋务学堂在封 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第一次建立 了新型学校,第一次把西学付诸实践。改变 了传统以儒经为主的教育内容,增添了天文、 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学 科,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返回
半殖民地性质
依靠洋人兴办,为洋人所控制 如:同文馆的经费是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三成。
获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留美 学
毕业生。他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奠 基人。大学毕业拟定了派遣留学计 划,毅然回国劝说清政府派遣留学
生 之 父
生。经多方活动努力,到1868年
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政府提出
建议,并获准。1872-1875年间,
容闳曾任留美学生监督受命主持选
派幼童赴美留学,前后四批,共
120人。去世后葬于美国康涅狄格
而海关总税务司负责人是英国人赫德,实际上 赫德操纵着同文馆财政大权。 丁韪良曾说:“赫德算是父亲,我只是一个看妈” 同文馆教员除汉文教师外,只有算学馆李善兰是 中国人,其他都是外籍教师。
半封建性质
第一,洋务学堂是由清政府的大臣创办的, 在管理上带有浓郁的封建官僚习气。
第二,洋务学堂在中体西用的思维框架下, 尽管注重传授西文与西艺,但仍然未放 弃四书五经的学习。
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 局”,是洋务学堂中办学时间最长 的学堂,从1867年左宗棠创办,到 1913年改组三个学校(福州制造学 校、福州海军学校、福州艺术学 校),持续近半个世纪。创建初分 为前学堂[专习造船技术,由法国教 习来教]、后学堂[专习驾驶技术, 英国教习教],1868年增设“绘事院” 和“艺圃”[在职培训学校]。共培 养毕业生510人,该校为中国近代 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 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发 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堪称中国海军 人才的摇篮。
第10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851 年 , 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后 , 实行了激烈的反儒政策 , 宣布
《四书》《五经》为“妖书邪说”,明确规定:凡一切孔孟诸 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
“搜得诗书论担挑 ,行过侧溷随手抛 ,抛之不及以火
烧 , 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 , 收者斩 , 买者卖者一 起斩。”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惊呼:“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
一些有影响的教会学校 :
① 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校长是布朗夫妇 。
② 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协进会的传教士爱尔德赛女士在宁
波创办女塾,这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
③ 1845 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设立崇信义塾 ,招生 30 人。
1867年迁杭州。
④1850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格兰德女士在上海设
清前期150余年,可考的文字狱110多起
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张
主要代表人物: 龚自珍
林则徐
魏源
(一)要求改革旧的教育传统
地主阶级改革派龚自珍深刻批判了乾嘉学派寻章摘句、专
事考据、不问政治的不良学风 ,指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 学”,政治与学术是统一的。认为人才培养是国家兴衰的根 本,大声疾呼:“ 不拘一格降人才!”
定都天京后,出于策略的考虑,太平天国不再一概反对孔孟
之道。 于是采取改定《四书》《五经》的作法,将其中不 适应太平天国利益及教义的内容删除后,允许作为学校和科 举的用书 。
同时,太平天国编写了一些新教材,如宣传拜上帝教义的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决世训》及《天 条书》。还有作为蒙养教材的《幼学诗》、《三字经》、 《御制千字诏》等 , 对儿童进行太平天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以 及识字教育和生活知识方面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四)“习行”教学方法
1、理学
“主敬”、“主静”、“读书穷理”,易导致主 观玄想、空谈和独断
2、实学
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原则,强调格物
致知、客观考察、实证和质测
二、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容
(五)初步民主的教育改革
1、科举考试
“废天下之生员”,改变官学制度(顾炎武))
2、学校教育
“公其是非于学校”,提出改革学校设想,反映 了初步民主思想(黄宗羲)
中 国 教 育 史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 教育
1.了解清朝文教政策和教育制 度 2.掌握实学教育思潮的基本内 容
3.掌握王夫之的实学教育思想
第一部分
清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清朝的社会概况
清朝教育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末 期,同时孕育着近代教育的某些萌芽。 (一)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和控制 (二)教育思想:实学教育思潮;“经世致用”
学及其“读书穷理”、“格心”教育的批
判和修正。
四、论学与思
(一)学思结合
王夫之认为学与思要互相结合,互相 补充,互相依赖,故反对“生而知之”, 主张“学而知之”。
四、论学与思
(二)学、博、思的辩证关系
王夫之认为学要博学,思要深入。博 学可以促进审思,审思又可以促进博学。 这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愈博则 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
二、清朝文教政策
清王朝在全国实行军事统治民族压迫 政策,同时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实行儒术统 治思想的政策。其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事 业对治理国家的作用,立国初便制订“兴 文教,荣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二、清朝文教政策
(一)尊奉孔子,倡导儒学(读经) (二)推崇理学,扶植汉学 (三)兴设学校,严格管理制度 (四)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12第九章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八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清朝的文教政策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软硬兼施●采用情柔政策,笼络士人–开科取士zhuó–设制科,辟荐擢–编辑图书●《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规范最大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高压政策–严禁立盟结社–销毁书籍–大兴文字狱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三、书院中央官学●1、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彝伦堂,设置学官、规定职责●2、宗学、觉罗学–宗学:只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觉罗学: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均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前者隶属国子监,后两者隶属内务府●4、算学、俄罗斯文馆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卫学–清代地方官学,依其地方区划设有府学、州学、县学,统称“儒学”。
–依照明制,在军队驻地设立卫学,以教育武臣子弟。
●社学、义学、井学–社学并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
清代书院清代书院的类型●1.以讲授理学为主的;●2.以学习八股文以应付科举为目的的;●3.以讲授“经世致用” 实用之学为主的;●4.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清政府对书院控制的表现●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控制书院院长的选拔权●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二、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三、颜元的教育思想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
进步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3)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4)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5)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最新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
一、清朝书院的发展
从清朝立国至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上 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这个 时期书院的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变为复苏。具体可分为两个 阶段,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沉寂阶段。康熙年间 (1662-1772年)至雍正初为复苏阶段。
(二)社学、义学、井学
社学是设在乡镇地区最基层的一种地方官学。社学与府、州、 县学在学制上相互联系,凡在社学中肄业者,学业成绩优秀, 经考试可升入府、州、县学为生员;反之,若成绩不佳,则 被遣退回社学。
义学最初设在京师,教师称塾师。后来各省府、州、县纷纷 设立,成为孤贫生童,或苗、黎、瑶等族子弟秀异者接受教 育的机构。
1 清朝的文教政策
2 清朝的官学制度
1
3 清朝的书院
4 清朝的科举制度
5 黄宗羲制度基本上沿袭 明朝旧制,亦分为中央和 地方两大类。中央设立的 主要有国子监,此外还有 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 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 算学和俄罗斯文馆等。地 方设立的主要有府学、州 学、县学和卫学,统称为 儒学,此外还有社学、义 学和井学等。
清朝对于生员的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六等黜陟法”, 其基本特点是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生员的等级并不 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学业成绩或升或降。把生员 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 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六等黜陟法”是在明 朝“六等试诸生优劣”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 比明朝的方法更为周密、成熟,也更为有效,可以说, 这是清朝在地方官学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创新。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 期。这个时期清政府改变了对书院的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 时,加强了控制,使书院得到很大发展。
10第十讲、鸦片战争前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清代教育

二、鸦片战争前清代的教育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官学 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但在长期的发展过 程中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重视八旗子弟的教育,广泛设立各种 旗学; 二是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 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 “六等黜陟法”是在明朝“六等试诸生优 劣”(即生员按其程度分别进入正义、崇志、 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学习,然后逐级 递升)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比后者更为 周密完善,也更为有效。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前清时期的著名书院, 由阮元创建于杭州(1800)和广州(1824)两 地,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中心。诂经 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 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 色。它与其他书院教育不同,强调书院宗旨是 “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教学内容以经史、 天文、地理和算法为主,而不学习八股文和帖 括;教师聘用贯彻“各用所长”原则,充分发 挥教师的学术特长。对于学生则实行因材施教; 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编辑和刊刻师生的研究 成果。
1897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1889年张之洞参加芦汉铁路通车典礼
张 之 洞
“中体西用”思想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 进行了论证,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打破了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改变了单一的 传统教育结构。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 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 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然而,洋务学堂由于受封建传统教育的桎 梏,具有以下不足之处: 1、零星分散,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 学制系统。 2、在传授“西文”和“西艺”的同时, 仍然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3、在洋务学堂的管理上存在着封建官僚 习气。 总之,洋务学堂的创办动摇和瓦解了传统 封建教育体制,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教育特 征,从而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