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第九章_清末教育

课程:
蒙养院章程规定“蒙养与家教合一”的宗旨 初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 史、地理、格致 、体操八门,每周不超过三十课时。 高等小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 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八门,每周三十六课时。 中学堂: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外国语、历史、 地理、算学、博物 、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 操十二门,每周三十六课时。 高等学堂:相当于大学预科。 分科大学堂:即大学本科。招收高等学堂或大学堂预科毕业 生。设八科:经学科、政治科、文学科、医科、格致科、农 科、工科和商科。 通儒院:大学本科后教育。无规定科目,以“造就通才”为 目的。
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于废止。
(二)科举制味着由封建王朝扶植的“学而优 则仕”的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 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 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 到1909年,全国学校总数 52000多所,比1903 年增加73倍;在校学生总数 156.2万人,比 1902年增加 225倍。六七年内新式学校教育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京师大学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心,要求在京城建立最高学府的愿望 也越来越强烈。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棻上奏《请推广学校 折》,要求在天下普建学校,而在京师建大学。 1898年百日维新时,京师大学堂正式建立。 梁启超参照日本学规起草学堂章程,规定除大学外,兼有中 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副设师范斋(实 建于1902年)。 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
(二)科举制度的废除
当中国社会和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 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 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专 攻儒家经史之学、靠考八股文由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 夫官僚毫无应付能力; 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 但旧的科举制度仍是八股文取士,新学人才不能与科 举接轨,就没有作官的“正途”出身,必然损伤他们 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 科举制度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 然而,科举既是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来源,又是知识 分子获取功名富贵的基本途径,关系到切身利益之所 在,要作变革难度极大。
《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学
方
法
讲授
使用Βιβλιοθήκη 教具多媒体
备注
课后记
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教育通史•清代卷(下)》
金林祥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8-1
课后作业情况
实践活动建议
备注
《简明中国教育史》-北师大版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教案教学笔记
课程教案设计首页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地点:
本次课标题:第九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知
识
点
内
容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教会教育的开端
2、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3、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教
学
目
的
与
要
求
1、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
2、理解识记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3、理解掌握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4、理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重
点
与
难
点
重点:理解识记京师同文馆
理解并掌握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难点:掌握和领会“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洋务运动的教育

洋务运动中的教育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洋务运动首次打破根深蒂固的传统经学教育,把科学这一“艺末”之学列入洋务学堂的课程内容中,这使得这场在政治意义上失败了的运动在教育上有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洋务运动中的所有内容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陌生的。
为了顺利地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也为了培养国内的技术人才,洋务教育就变成洋务运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不能由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培养。
在欧洲科学教育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清末的社会和教育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模式缓慢前进由洋务派创办的新式洋务教育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兴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这三方面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兴办洋务学堂。
洋务官僚把兴办洋务教育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科学技术学堂。
其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外语类的京师同文馆、军事类的福建船政学堂、科技类的福州电报学堂。
2,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开创了官派留学生之先河洋务派在留学教育领域所掀起的一系列变革对冲破晚清于朝的闭关自守和固步自封的思想起了巨大作用。
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仅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3. 翻译出版“西学”书籍。
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文+ 西艺" 洋务派翻译刊印了大量的西方图书,仅同文馆就译刊西方图200多部。
内容除近代物理、化学、数学、天、地理外还包括外交、世界历史和法典等。
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综观洋务学堂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深受技术实用化传统的影响,科学教育具有鲜明的实用性洋务教育培养的科技人才,大多成为洋务企业的监督和技术骨干,他们不乏聪明才智,但很少谈论科学研究,更谈不上科研活动,只是一批实用型人才。
洋务派培养的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军事、造船、器械、铁路、矿山等方面,都是为现代军事和工业服务的实用技术人才。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图文

三、福建船政学堂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 的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 文。
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 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 算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 物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 造和操纵等。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举办; 地方试行;军事中心;专业优先。(参见李剑 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 在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 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 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从19世纪 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 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而逐渐开 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学 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 类。
“厚给薪水以期专致”,“优加奖叙以资 鼓励”的思想。
二、京师同文馆
(三)课程和考试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展过
程。 成立之初,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1866年,丁韪良开设万
国公法;1867年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了一些“西艺” 课程,当年中国教习李善兰来馆教授数学;70年代初年, 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课程。1876年,按八年制 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分年课程计划。同文馆主要以 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试 三项。
二、京师同文馆
(一)创立与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
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1861年1月清廷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9章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
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
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
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
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
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附属。
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
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黜为异端。
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
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诂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第九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三、福建船政学堂
(二)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福建船政学堂尤其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
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 驾驶人才。
其次,福建船政学堂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 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四、洋务学堂的特点
与传统教育相比,洋务学堂表现出以下特点: 1.在培养目标上,洋务学堂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
京师同文馆分年课程计划
二、京师同文馆
同文馆主要以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月课、季考、 岁试三项。
京师同文馆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京师同 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正是 由于它的“领头羊”作用,才有紧随其后的一批外国语言学校的创 立和众多其他类型的洋务堂的涌现。
三、福建船政学堂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的 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文。
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 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 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 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 和操纵等。
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争论,在朝廷的干预下,形式上以倭仁的辞职(仍 保留大学士衔),奕訢等人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但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 负面的。
(关于谣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可参阅[美]柯文.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二、京师同文馆
(二)教师与学生
派遣留美学生于中美关系上也是有条约依据的。
洋务运动完整版课件

洋务运动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2. 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自强、求富两大政策,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
3. 洋务运动的影响: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洋务运动的评价: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措施、影响及评价。
2. 掌握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洋务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洋务运动的背景:介绍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2)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讲解自强、求富两大政策,以及创办军事和民用企业。
(3)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洋务运动的评价:阐述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增强课堂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洋务运动影响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洋务运动2. 内容:(1)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2)主要措施:自强、求富;军事和民用企业(3)影响:推动近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评价:积极与消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洋务运动的背景。
(2)列举洋务运动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2.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形势、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2)主要措施:自强、求富;影响:推动近代化、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024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综述

2024年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综述洋务运动,又称为自强运动,是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作为这一时代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推动了教育体制的近代化,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背景与起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其背景与起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列强的入侵,清朝政府面临空前的内外压力。
为了挽救国家危局,洋务派认为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
因此,教育改革成为了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次,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科举制度虽然为政府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重文轻武,缺乏实际的技能和知识。
与此同时,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传统教育体制显然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最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也为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们认为西方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改革内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掌握先进知识的人才,洋务派积极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这些学堂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开设的课程包括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
改革科举制度:洋务派认为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因此,他们提出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如增设算学科目、废除八股文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进西方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洋务派积极引进西方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他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著作,作为学堂的教材使用;同时,还引入了实验教学、课堂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派遣留学生: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洋务派还积极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福建船政学堂
(一)创立和发展 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
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清政府为提高其攘外安内能力、拯救其垂危统治 的自强运动,但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开启了中国早 期近代化的进程。其基本路径(按照梁启超的观点)是器物——制度— —文化。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教育仍然以传统的封建教育为主体,但在传统教育 主体中萌生了近代新教育的幼芽。正是洋务派举办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教 育,还有大量涌现的教会学校,开辟了传统教育之外的另一番天地。
学生入学途径主要有三种:咨传、招考和咨送。
“优加奖叙以资鼓励”的思想。
“厚给薪水以期专致”,
二、京师同文馆
(三)课程和考试 京师同文馆的课程经历了不断丰富和逐渐规范化的发
展过程。 成立之初,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1866年,丁韪良开
设万国公法;1867年,添设天文、算学馆,陆续开设 了一些“西艺”课程,当年中国教习李善兰来馆教授 数学;70年代初年,相继开设医学、生理学、化学等 课程。1876年,按八年制和五年制的构想分别拟定了 分年课程计划。
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福建船政局也称 “马尾船政局”或“福州船政局”,它由闽浙总督左 宗棠1866年奏请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 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 初创时学生约百余人,学生是从闽、粤、浙、沪等地 招来的十几岁的聪颖幼童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翻砂、 金工等经验的青年工人。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 分组成,学制五年。
第九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洋务运动 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 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
倡导和主持这些活动的人物,主要是皇室成员(如奕訢)和一些封疆大 臣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稍后的张之洞等,被称为洋务派。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政府举办;地方试行;军事中心; 专业优先。(参见李剑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
一、洋务学堂概览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 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 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 “西艺”为主。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 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它们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 开而逐渐开办的,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方言”) 学堂、军事(“武备”)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
这场历时半年之久的争论,在朝廷的干预下,形式上以倭仁的辞职(仍 保留大学士衔),奕訢等人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但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 负面的。
(关于谣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可参阅[美]柯文.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二、京师同文馆
(二)教师与学生
教师(教习)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按职责又可分为总教习、教 习和副教习。
同文馆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校内最初并无专任长官。 1869年聘丁韪良为总教习,总揽全馆教务。他1894年因健康原 因回国后,由英国人欧礼斐接任。
同文馆的规模不大,也不年年招生。初创时仅有年为学生10人, 发展到1887年为120多人,这是所见在馆学生最多的时候。
二、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设立不久,随着各地洋务事业的开展,洋务官员们越来越感 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便有人倡议在学习外国年语言文字的同时,兼 学西洋格致之学。1866年12月,奕訢上奏朝廷,正式提出在京师同文 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即科技馆)的请求,又一次得到朝廷的批准。 于是遭到守旧派士大夫的公开抵制和攻击,引发了近代以来关于教育改 革问题的第一场大争论。
三、福建船政学堂
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因认为英国的航海技术 最先进,故多以英国人担任教习,学习英文。
除英文外,驾驶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代 数、平面三角、球体三角、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 地理等;轮机专业的基本课程设有算术、几何、制图、 发动机绘制、海上操纵轮机规则及指示计、盐重计和 其他仪表的应用等。实践课驾驶专业主要是上船实习 (“练船”);轮机专业主要是在岸上装配发动机或 为本厂所造船只安装发动机等。
二、京师同文馆
(一)创立与发展 京师同文馆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
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久,1861年1月清廷应主持对外交涉事
务的奕訢等人奏请,批准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外语学馆。 但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外语教习,迟迟没有开张。后经英国公使 威妥玛推荐,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为英文教习,1862年6月11 日(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学馆终于在东堂子胡同的总理衙门 内正式上课,定名为同文馆。 开办之初,只设有英文馆,第二年添设俄文馆和法文馆,各馆学 生均为10名,都是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年龄在15岁以下。
三、福建船政学堂
前学堂专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因认为法国的 造船技术最先进,故多以法国人担任教习、学习法文。
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 设计的人才。
课程有基本课程和实践课程,基本课程包括法文、算 术、代数、画法几何和解析几何、三角、微积分、物 理以及机械学等;实践课程包括船体建造、机器制造 和操纵等。
京师同文馆分年课程计划
二、京师同文馆
同文馆主要以考试来督促和检查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月课、季考、 岁试三项。
京师同文馆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京师同 文馆的设立,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正是 由于它的“领头羊”作用,才有紧随其后的一批外国语言学校的创 立和众多其他类型的洋务堂的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