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教案

博学厚德,止于至善课型科目三年级科学上册课题7.固体、液体的体积和质量备课人课时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地对周围常见的物体或物质进行分类。
2、能够利用感官估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能正确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某一种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4、能归纳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主要特点。
5、能设计两种以上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6、对探究物质三态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7、能将本组研究结果与其他小组交流。
8、能分别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
9、能说出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的各个特点的差异。
10、能分别举例说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教学准备:常见物体的图片、纸、木块、棉球、橡皮、硬塑料、小米、豆、沙、天平、放大镜、记录表、烧杯、水槽、量筒、酒、果汁、牛奶、蜂蜜、酱油、汽水、水、注射器、水杯、乒乓球、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闯过一关发一个通行证,闯过四关将获得智慧小组荣誉称号。
你们有信心吗?师:(出示百宝箱)这是百宝箱,里面有许多物体,你们能不能对他们进行分类,粘贴在响应的圈内。
(画在黑板上三个圈)学生分类开始,教师进行简单的评议,并对优胜者颁发通行证。
(二)学习新课:1、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
(1)师:第二关是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是固体呢?它有哪些性质?如果研究过程中有困难可以看一下老师发给大家的建议卡和记录表。
(2)学生研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天平。
博学厚德,止于至善(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学生进行评议,颁发通行证。
(4)教师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不易被压缩。
(5)师:第三关是把小米、豆、沙或木屑混合后,你们怎么能把他们分里出来,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6)学生讨论,操作,汇报。
九年级鲁教版化学下册教案:第7单元 1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1课时常见的酸1.认识常见的酸——浓盐酸和浓硫酸。
2.了解浓硫酸的稀释及安全处理。
3.掌握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
浓盐酸和浓硫酸阅读课本第2—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的缘故。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烈的腐蚀性。
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里。
3.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以防灼烧皮肤。
4.其他常见的酸:硝酸(HNO3)、醋酸(CH3COOH)、碳酸(H2CO3)。
1.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浓盐酸和浓硫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答:浓盐酸有挥发性,敞口放置后,氯化氢挥发,浓盐酸质量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后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浓硫酸质量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为什么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答:如果将水注入浓硫酸,由于水的密度较小,水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发生危险。
1.闻酸的气味时,不要把鼻孔凑到瓶口。
2.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的是白雾,不是白烟;烟是固体,雾是液体。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但不能干燥可以和其反应的气体。
1.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④浓硫酸具有氧化性A.①② B.②④C.②③ D.③④2.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C)A.浓硫酸不慎沾到手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B.浓硫酸倒入水中,溶液温度升高C.稀释浓硫酸可以在量筒中进行D.打开盛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有白雾产生盐酸与某些物质的反应阅读课本第3—4页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盐酸可以使石蕊试液变红;金属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硝酸银溶液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
药剂学-固体制剂单元操作第七章

特点:适用于热敏感药物、软化温度低而容易成饼的药物。
方法:
物料先冷却,迅速通过高速撞击式粉碎机粉碎,停留时间短。 粉碎机壳通入低温冷却水,药物投入内部保持低温的粉碎机进行粉碎。 将干冰或液氮与物料混合后粉碎。 组合上述冷却方法进行粉碎。
(四) 粉碎设备
A.研钵,乳钵
类型 适用对象 研磨方法
(三) 粉碎的方式
开路粉碎与循环粉碎 闭路粉碎、自由粉碎 单独粉碎与混合粉碎 干法粉碎与湿法粉碎 低温粉碎
开路粉碎:只通过一次粉碎机完成粉碎操作 特点:操作简单、粒度分布宽,适于粗粒或粒度要求不
高的粉碎。
物料→粉碎机→产品
循环粉碎:经粉碎机粉碎的物料通过分级设备使粗粒重新返 回到粉碎机反复粉碎的操作。 特点:动力消耗低、粒度分布窄,适于或粒度要求比较 高的粉碎。
阀座 撞击环 均质 物料 阀芯
二、筛分(sieving) /分级(size classification)
借助网孔大小将不同粒度的物料 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离的操作。 粒径均匀一致的粉末 提高混合的均匀性 除去药材的杂质
注意事项 过筛时需要不断振动 正确选用适当型号药筛 过筛的粉末要保持干燥 粉层厚度应适中
单独粉碎:氧化性/还原性、贵重、刺激性、局毒性药物
特点:便于后续操作。 混合粉碎:两种以上物料同时粉碎的操作。 特点:避免黏性或热塑性物料单独粉碎时粘壁。混合物 料的硬度、密度等需相对接近。 串研法:含糖较多的中药(熟地黄、山茱萸)的粉碎 串油法:含油脂较多的药材(杏仁、桃仁)的粉碎
+ + + + 快
+ + + +
混悬剂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7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基础知识总结与应用 鲁教版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酸的含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的化合物叫酸。
如:HCl = H+ + Cl-H2SO4 = 2H+ + SO42- HNO3 = H+ + NO3-常见的碱: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2】、氨水【NH3·H2O】碱的含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 H-)的化合物叫碱。
如:NaOH= Na++OH-Ca(OH)2 =Ca2++2OH- NH3·H2O =NH4++OH-常见的盐:NaCl、AgCl、CaCl2、FeCl2、CuCl2、FeCl3、Na2SO4、BaSO4、CuSO4、KNO3、AgNO3、Ba(NO3)2、Cu(NO3)2、Na2CO3、CaCO3、BaCO3盐的含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是盐;由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NH4+)构成的化合物也是盐。
如:NH4NO3、(NH4)2SO4一、酸的性质1.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浓盐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强烈的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除去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不能干燥氨气NH3)。
注意:浓硫酸的稀释方法,浓硫酸稀释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练习:把一定质量的浓盐酸和浓硫酸分别敞口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忽略水分的蒸发),变化的结果是:(填“增大”“减少”“不变”)2.酸的通性⑴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色。
⑵酸+金属→盐+氢气Fe+2HCl=FeCl2+H2↑ Mg+2HCl=MgCl2+H2↑Zn+H2SO4=Zn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要求:能够熟练写出镁、锌、铁、铝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叙述实验现象。
注意:氯化亚铁的溶液是浅绿色。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掌握物质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
2. 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密度、比热容等概念的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实物道具(如冰块、水、气球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找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讲解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如固态到液态(熔化)、液态到气态(蒸发)等。
3.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三、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5分钟)1. 讲解固体的性质,如密度、硬度等。
2. 讲解液体的性质,如密度、比热容等。
3. 举例说明固体和液体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等。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固体和液体的性质来解释。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固态、液态的特点及其性质。
2. 强调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演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目录

(完整版)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目录
本文档是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的完整目录,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教材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目录的具体内容:
1. 第一单元: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常见实验
- 第二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
- 第三章:液体的结构与性质
- 第四章:气体的结构与性质
- 第五章:物质的微观结构
2.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概念
- 第二章:常见化学反应实验
- 第三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 第四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3. 第三单元:化学方程式
- 第一章:化学方程式基本概念
-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4. 第四单元:常见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 第一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分类与命名
5. 第五单元: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 第一章:金属与非金属的物性与化性
- 第二章: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实例
6. 第六单元:离子与化合物
- 第一章:离子及其简单化合物
- 第二章:离子式的构成与应用
7. 第七单元:酸碱与中和
- 第一章:溶液的酸碱性与常见酸碱指示剂- 第二章:酸碱反应及其应用
8. 第八单元:金属与非金属
- 第一章:金属与非金属的几个重要特性
- 第二章:金属的提取与应用
以上是最新部编初中化学教材的完整目录,希望能对读者有所
帮助。
如需查看具体章节内容,建议参考相关教材或教学辅助资料。
初中化学液体与固体教案

初中化学液体与固体教案
主题:液体与固体
年级:初中
时间: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液体和固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做简单实验观察液体和固体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
1. 液体和固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液固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式;
3. 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实验。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液体和固体有什么区别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习(15分钟)
a. 液体和固体的定义和特点。
b. 液固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式。
c. 实验1:观察水的凝固和融化现象。
3. 拓展(15分钟)
a. 学生自愿分享自己对液体和固体的理解。
b. 实验2:观察盐和水的混合物的结晶现象。
4.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根据今天的实验,你认为液体和固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课后作业
写一份实验报告,记录观察到的液体和固体的性质,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六、评估方法
1. 课堂表现评分;
2. 课后作业评分。
初中物理固体加液体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固体、液体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现象。
教学重点:1. 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1. 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2. 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固体和液体样品、容器、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如桌子、椅子、水杯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吗?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固体的概念和特性: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运动速度较慢。
2. 介绍液体的概念和特性: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速度较快。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实验,如冰融化成水,水结冰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吗?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
五、巩固知识(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2. 讲解答案,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固体和液体的概念、特性和相互转化。
2. 强调固体和液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固体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和液体的概念及特性。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课堂讨论和练习题环节,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固体和液体的应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单元:固体和液体的性质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章虽然是选学教材,但作为热学知识的两种状态还是应该知道的,那就从“知道的角度教给同学们吧,这对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扩大知识面是大有好处的。
本章的知识可以多做一些相关的实验,让学生去观察,进而总结出规律的知识。
有些实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研究,发挥其创新的能力,总结出规律。
指点迷津从大盐粒就可以看出晶体是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石蜡则没有固定几何形状,你怎么捏,它的形状就按你预想的形状变化。
在做各向同性还是各向异性的实验时,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做一下。
玻璃片要选显微镜的盖片,玻璃片上和云母片上要涂上一层薄薄的蜡,烤熔了放凉即可。
钢针要从背面加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晶体的各向异性的特性。
在研究表面张力时,书上的几个实验都不难做,你可以做一下,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刺右边时棉线被拉向左侧,刺左边时棉线被拉向右侧。
若中间是个棉线圈,当你刺破线圈内的肥皂膜时,棉线圈被拉得圆圆的。
从这个实验可以说明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最后给你个作业题:你把缝衣针放在水面上而不下沉吗?用此来看液面的表面张力多大啊。
浸润和不浸润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非常熟悉的现象,将一滴水滴在玻璃上将出现什么现象?若滴在荷叶上又将如何?这就是浸润和不浸润,然后同学们可以讨论什么浸润什么?什么不浸润什么?最后再看看书。
毛细现象也可通过实验来观察,取不同粗细的玻璃管插入水中和水银中,可看到毛细现象,毛细现象的产生原因可参见教材211页倒数第三段的分析。
我们在初中已经研究过熔化和凝固,我们可以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对熔化过程、熔点和熔化热作进一步研究。
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1.知道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例:在下列物质中,是晶体;是非晶体;其中属于单晶体,而属于多晶体。
①塑料;②明矾;③松香;④玻璃;⑤CuSO4·10H2O;⑥冰糖;⑦糖果;⑧单晶硅;⑨铝块;⑩橡胶。
分析:明矾是A1K(SO4)2·5H2O,而CuSO4·10H2O是硫酸铜的水合物,又称为绿矾(胆矾),冰糖、单晶硅;铝块是晶体、塑料、松香、玻璃、糖果、橡胶是非晶体。
在晶体中明矾、胆矾、单晶硅是单晶。
2.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例: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上有差别,晶体都具有而非晶体,另外它们在的性质上也有所不同。
分析: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而非晶体则是没有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
晶体还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有的晶体导热性各向不一样,有的晶体导电性各向不一样。
总之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不同。
3.能正确说明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的含义例: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1)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2)多晶体具有各向同性;(3)非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的;(4)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不同的。
分析:以上4条都是正确的,但是要注意具体到某种晶体了,它可能只是某种物理性质各向异性较明显。
例云母片就是导热性明显,方解石则是透光性上明显,方铅矿则在导电性上明显。
但笼统提晶体就说各种物理性质是各向异性。
例:各向异性是用来描述:(1)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2)非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的关系;(3)多晶体的内部结构;(4)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的关系。
分析:各向异性是说明由于晶体内部的物理性质与方向有关的特性的。
4.能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性质上的不同例:判别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比较正确的方法是:(1)从外形上来判断;(2)从各向异性或各向同性上来判断;(3)从导电性能来判断;(4)从有无熔点来判断。
分析:晶体的最大特征就是各向异性和有固定熔点。
5.知道晶体内部微观结构的物理模型例: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是,依照一定的在空间中排列成整齐的行列,这种有规则的排列称为。
答案:分子、原子或离子规律空间点阵分析:晶体分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四类。
6.知道某些物质具有多形性例:晶体的多形性,是因为有些物质能够生成几处。
如碳就有、等不同的形状。
答案:不同的结晶结构、金钢石、石墨7.能利用空间点阵的理论解释晶体特性产生的原因晶体外形的有规则和它在各向异性的特点都是由于晶体内部结构有规则的缘故,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的排列是不规则的,由于微粒的数目非常多,平均起来,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就相同了。
例:组成物质的微粒的空间点阵,可用来解释:(1)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非晶体没有;(2)晶体能溶于水,而非晶体不能;(3)晶体的导电性较非晶体强;(4)晶体的机械强度不如非晶体;(5)单晶体的各向异性;(6)非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方向上都相同。
答案:(1)、(5)、(6)。
例:关于晶体和非晶体,正确的说法是:(1)它们由不同的空间点阵构成的;(2)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有规则地排列的,而非晶体内部物质微粒排列是不规则的;(3)晶体内部的微粒是静止的,而非晶体内部的物质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着;(4)在物质内部的各个平面上,微粒数相等的是晶体,数是不等的是非晶体。
分析:空间点阵是晶体的特殊结构,是晶体的一个特性。
所以(1)是错误的。
组成物体的微粒永远在作热运动,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所以(3)是错的。
非晶体就提不到什么层面的问题,即使是晶体各个层面也不见得相等。
所以(4)也是错的。
8.能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例: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1)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表面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垂直;(2)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表面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平行;(3)表面张力产生在液体附着层,它的方向跟液面垂直;(4)作用在任何一部分液面上的表面张力,总是跟这部分液面的分界线垂直。
答案:(2)、(4)。
9.能利用液体表面张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在以下事例中,能用液体表面张力来解释的是:(1)草叶上的露珠呈圆球形;(2)油滴在水面上会形成一层油膜;(3)用湿布不易擦去玻璃窗上的灰尘;(4)油瓶外总是附有一层薄薄的油。
分析:要抓住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再结合实例的具体现象去分析。
液体的表面层由于与空气接触,所以表面层里分子的分布比较稀疏、分子间呈引力作用,在这个力作用下,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这个力就是表面张力,结合四个例子看,只有(2)中油膜不是收缩而是扩散,所以(2)不能用表面张力的理论来解释。
10.知道液体的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例:如图7-1所示,布满了肥皂膜的金属框架上有一段质量不计的棉纱,现将金属框架下部分的肥皂膜刺存,则棉纱将如图中:图7-1分析:要注意是有收缩成最小..的趋势。
∴(4)是正确的。
11.知道浸润和不浸润的现象例:分别画出细玻璃管中水银柱和水柱上下表面的形状。
分析:水对玻璃是浸润物体,而水银对玻璃不浸润、画的时候要注意虚线表示的是液面。
图7-2 图7-312.能利用微观的观点解释浸润和不浸润的现象例:液体和固体接触时,附着层表面具有缩小的趋势是因为:(1)附着层里液体分子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2)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3)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表现为斥力;(4)固体分子对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的引力比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强分析:首先从题设中看出液体对固体来说是不浸润的,而后再对附着层液体分子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出现不浸润现象时,在附着层里出现了跟表面张力相似的收缩力,即引力。
并且附着层里分子的分布,虽比起表面层要密一些,但比起液内还是要稀疏,所以附着层分子受引力比液内分子受引力要大些。
因此,本题答案为(2)、(4)。
例:若液体对某种固体是浸润的,当液体装在由这种固体物质做成的细管时,则:(1)附着层分子密度大于液体内分子的密度;(2)附着层分子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3)管中的液面一定是凹弯月面的;(4)液面跟固体接触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分析:这首先是浸润现象,这时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引力相当强,造成附着层内分子的分布就比液体内部更密,这样就会使液体间出现了相互推力,使液体跟固体接触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1)、(3)、(4)正确。
13.能知道各种毛细现象例:分别画出插入在水槽和水银槽中的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大概位置:图7-4分析:水银对玻璃是不浸润的,而水对玻璃是浸润的。
14.能利用分子间的作用解释毛细现象的成因例: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上升是由于液体层分子的力和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与上升液柱相等时,液柱就不再上升。
答案:附着层、相斥、表面层、表面张力、重力。
15.能理解晶体熔化时熔点的物理意义例:萘的熔点为80℃。
80℃的液态萘分子与80℃的固态萘分子相比,具有:(1)相等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2)相等的平均功能和较多的势能;(3)较多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4)较少的平均功能和相等的势能;分析:萘的熔化过程是在80℃时温度保持一个相当长时间不变化,此时它吸收热只造成了萘的状态变化,这个温度就是熔点。
温度不变化意味着萘分子的平均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因为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而由于在这一过程中萘由固态向液态转化,萘的分子间距离要加大。
此时,萘晶体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来破坏晶体的点阵结构,所以吸热只是为了克服分子间的引力做功,只增加了分子的势能。
因此,80℃的液态萘分子与同温固态萘分子相比,弄虚作假有相等的平均动能和较多的分子势能。
学法指要例1:下列叙述中哪点是正确的?(1)液体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液体尽可能在收缩它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的分子有更大的势能;(4)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要比液体内部分子分布来得紧密些。
分析:这是有关液体表面分子相互作用的问题。
液体的表面层由于和气体接触与内部情况不同,表面层分子的分布要比内部稀疏。
这样分子间就表现为引力了,即表面张力,这样液体表面就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随温度的升高,表面层分子距离更要增大,引力作用随之而减小,所以表面张力要减小。
而在液内,分子间的引力基本等于斥力,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在表面层,r>r0,所以分子势能比液体内部的分子势能大。
答案:B、C。
例2:200g—10℃的冰投入到500g4℃的水中(冰的比热为2.1×103J/kg·℃,熔化热为3.36×105J/kg)平衡后,(1)系统的温度;(a)大于℃;(b)小于0℃;(c)等于0℃,有冰熔化;(d)等于0℃,有水结冰;(e)等于0℃,没有熔化和结冰。
(2)系统中冰的质量有(a)0g;(b)100g;(c)187.5g;(d)200g;(e)225g。
分析:(1)一般这样的题都选0℃为参考点,先比较200g—10℃的冰变成0℃的冰需多少热?500g4℃的水为成0℃的水能放出多少热?二者进行比较,如果Q吸>Q热,则可进一步看能熔化多少冰,如果冰能全部熔化所需热量还不足水变成0℃放出的热,则再计算熔化成的水温度还能升到多高?若Q 吸=Q 热则冰升温到0℃,水降温到0℃后,既没有冰熔化,也没有水结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