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考点必背
文化生活复习第一单元

提升能力
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 步培养出来的。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 能提高整个民族文化素养。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读书作为一种精 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或文化反作用经济、政治),先进的、 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 会发展。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北京25Ⅰ 2013海南卷Ⅰ 安徽8. Ⅰ
广东30. Ⅰ广东 31Ⅰ山东 23.Ⅰ浙 江31Ⅰ 北京24Ⅰ 天津2Ⅰ天 津) (1) Ⅱ 2013江苏卷 Ⅰ202013福建卷 Ⅰ2013四川卷Ⅱ 2013浙江卷Ⅱ
文 化 对 人 的 影 响
2013江苏卷 Ⅰ2013福建卷 Ⅰ2013广东卷 Ⅰ2013新课标全 国卷Ⅰ2013天津 卷Ⅰ2013重庆卷 Ⅱ2013海南卷 Ⅱ2013天津卷Ⅱ
易错点
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 的。 (文化素养是后天努力培养的。) 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 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不是永久不变,而是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文化又能 够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易错点
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与经济发展始终亦步亦趋。 (经济决定文化,但是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 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附属品和(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7.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只要处在一定 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修养。 (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必须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高二政治必修三走进文化生活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走进文化生活知识点
知识梳理
1、当代文化素描
(1)的发展是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
(2)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表现:
“喜”的表现: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忧”的表现: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2)对策:
①不能放任自流,需要、。
②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的特点,为此应该提供、风格多样的文化产品。
而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高中政治 文化生活第一课考点精析及典例分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文化生活第一课考点精析及典例分析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考点剖析〔一〕内涵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实质〕内涵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外延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
注意:类似经济和政治的概念,文化与文化现象不能等同,文化是对文化现象的抽象概括。
所以,只能说××是否是文化现象。
2.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我们所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特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二〕特点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结合图示理解:自然现象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现象经济现象文化现象文化2.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误区指正误区一:文化就是精神活动点拨:〔1〕“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但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2〕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3〕文化包括精神活动,也包含精神活动的成果,即精神产品。
※思维拓展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如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但人们以一定的目的去欣赏自然的时候,便具有了文化的意义。
可见,文化离不开人的参与,文化为人所特有。
※典例分析〔2007年某某高考,16〕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某某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文化生活第一课复习

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 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包括艺术思 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观点等------适应经济基础的上述思想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
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
练一练
9、“文化”是指( )
A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 部分
B C D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练一练
10、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
C
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练一练
5、2010年7月4日,木兰文化宣传活动在北京启动。 木兰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 富,成为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 “木兰精神”是( ) A 政治现象
B
C D
文化现象
经济现象 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统一
练一练
6、近年来,花木兰故里——虞城县着力打造木兰文 化品牌,发展木兰文化产业,借助木兰文化有力地推 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表明( ) A 文化生活各有特色
[2012· 安徽卷] 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 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麦哥本哈根的 美人鱼像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 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睛”的雕塑 ( )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彰显 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 活美好的精神追求 ④决定着城市生存发展的文 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文化生活高考考点解析

(3)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首先,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其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世界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动力和基础: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③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2.
文化对人的
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_知识总结_复习

B
• .(2013· 广东卷· 31题)2013年3月,广东某市 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 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 。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 •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 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文化的特点 P6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一 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一种素养;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表现形式
P8
①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 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动态形式: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 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2*:文化的社会作用 P9
• (2011· 浙江卷)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 为是“做得好”的意思,但在澳大利亚就成了无 礼的肢体语言;吃面条时发出声音,日本人和韩 国人觉得很正常,而英国人可能感到不舒服。这 类现象表明( ) • A. 各地的文化几乎没有共同性 • B.一种行为是否影响人们的交往取决于特定的 文化背景 • C.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 不同的 • D.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会有不同的含义
考点3*: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P17-21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 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P18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引领人们前进。P19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 进。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 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P21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扬中华民族的优 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
良传统
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途径
内容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 来思想文化
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抵制西 方文化中腐朽、落后思想的危害,警惕西方敌对势 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 作用、意义 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
神支柱
特点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新时期主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提示 中华民族精神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区分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团结统一强调整体意识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爱好和 平强调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勤劳勇敢强 调的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 英勇顽强;自强不息强调的是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 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③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
坚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才能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课终课 考能培优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 现区分不清
提醒 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分为两个时 期: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至1949年); 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后)。
易错点二:不能正确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提醒 正确理解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考点必背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b):①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人文化素养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接受文化教育培养的,人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个民族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了,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与经济、政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b):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相互交融:A.与经济相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与政治相互交融: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加强文化建设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c):①意义: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②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1、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b):①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特点:潜移默化(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深远持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b):①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力量倍增)。
③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①文化多样性的集中表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意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A.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B.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b):①原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措施:A.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B.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C.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2、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的途径(a):①商业活动;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①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②现代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
④大众传媒的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b):①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要求: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取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继承(1)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b):①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的继承(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的继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作用: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c):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内涵,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b):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b):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也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④教育。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a):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发展的实质(a):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b):社会实践(3)文化创新的作用(a):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b):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一方面,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创新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a):①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要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1、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a):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和原因(b):(1)表现: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A.文学艺术,以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B.古代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A.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B.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