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古镇的历史起源
大理沙溪古镇景点介绍

大理沙溪古镇景点介绍
沙溪古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西南部,地处滇西边陲,背靠苍山,面临洱海,因盛产沙石而得名。
沙溪古镇的沙石场是中国最大的石矿生产基地之一。
早在公元六世纪,吐蕃王朝的赞普松赞干布为取悦他的王后雪拉玛帕,从中国云南地区开凿了一条从南到北的“柏油大道”。
这条大道横穿沙溪古镇,成为西藏、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原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因为这条大道就是从沙溪古镇经过,所以后人就把这条路叫做“丝绸之路”。
沙溪古镇保存了大量的明清民居,大多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
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多为三层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
这些建筑全部采用石材砌成,屋顶为圆形,并有灰瓦覆盖。
白墙黛瓦的房子既朴素又典雅,还散发着浓浓的白族风情。
沙溪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
据考证,沙溪古镇是元代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第一站,也是中国最早的汉人聚居地之一。
历史上著名的大理白族“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就在沙溪古镇里。
—— 1 —1 —。
【内部资料】2020年太仓沙溪古镇历史文化研究

江苏太仓沙溪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一、城市概况1、太仓市1)简介:太仓是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
东濒长江,与崇明区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
全市总面积为823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6个镇和太仓港经济开发区。
人口94.7万。
2019年,太仓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0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亿元,增长5.1%。
位列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七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四位。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523元,增长7.0%。
2)历史沿革:✧太仓古代为滨海村落,人烟稀少,户不满百。
✧春秋时属吴地,秦属会稽郡,汉为吴郡娄县惠安乡。
✧三国吴于此建仓屯粮,渐次发展。
✧元代于刘家港开创漕粮海运后,遂日益繁盛,成为万家之邑。
元末筑太仓城。
吴元年建太仓卫。
✧明初置镇海卫,屯兵驻防。
✧明弘治十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建太仓州。
✧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江苏直隶州,并析地置镇洋县。
✧民国元年(1912),太仓州和镇洋县合并,定名太仓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后隶属江苏省苏州地区专员公署。
✧1983年3月,改隶苏州市。
✧1993年3月28日,撤县建太仓市。
2、沙溪镇1)沙溪镇简介:位于太仓市中部,是市区的卫星镇,接受市区的辐射,距离市区约13公里,市区到沙溪镇由东亭路连接。
镇面积132.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全镇人口9.1万人。
3、沙溪古镇1)简介: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景区。
曾享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之誉。
开凿于宋代的七浦河贯穿全镇,河道宽阔,河中有岛,为江南古镇一大特色。
我国杰出的舞蹈大师吴晓邦诞生在这里。
2)古镇格局:“一河二街三桥一岛”✧一河(指具有千年历史,横贯镇区的七浦河)✧二街(指老七浦南北两岸沿河道走向,长达三里的古街)✧三桥(指跨越老七浦,连接南北两岸古街的利济桥、义兴桥和庵桥)✧一岛(橄榄岛)3)历史沿革:建国后为沙溪镇发展史✧唐代已形成村落;✧元代自涂菘西迁,形成市集;✧明代弘治十年,太仓建州,沙溪始属太仓州,商运通达,成为商贸重镇;✧清代雍正二年(1724)升太仓州为江苏直隶州,并析州地置镇洋县,州县同城而治,沙溪仍隶属于太仓州;✧清宣统二年(1910),太仓州实行自治,镇乡董会改称为自治会;✧1912年,废太仓州改为县治,镇自治会则改称为镇公所;✧1916年,撤消镇公所,建立沙溪第5区直理镇事;✧1919年,撤消第5区恢复镇公所;✧1937年11月28日,沙溪镇沦陷,初设维持会,数日后,又建立沙溪地5区,并以中市桥(又名永兴桥、大木桥、老木桥)为界,为东西两镇治。
剑川沙溪古镇景点介绍

剑川沙溪古镇景点介绍
剑川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西南25公里处,处于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处,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
沙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秦置宁州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汉代,这里就是茶马互市的集散地,并因此而得名“沙溪”。
唐时,沙溪曾是云南与西藏、四川、四川与西藏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当时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华。
而沙溪也因此成为当时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沙溪为茶马交易之地。
”在茶马古道上往来商客和茶商不断集聚到这里,古镇逐渐形成了以白族为主、汉族为辅的多元文化格局。
沙溪古镇地处滇藏茶马古道咽喉要塞,为著名的茶马互市重镇、滇藏贸易要道、是滇藏之间贸易的必经之地。
明清时期已形成了以盐、糖、木为主体的商埠集镇。
清代中期,沙溪已有“千家店”之称;民国时期,古镇商号林立。
沙溪古镇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共有72座寺庙、42个祠堂、18个古桥。
—— 1 —1 —。
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沙溪古镇

一部凝固的茶马文化史书——沙溪古镇【关键词】茶马文化寺登街马店【词条注释】沙溪位于中国云南剑川西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和交通要冲。
茶马互市“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代。
所谓“茶马互市”就是以物易物,用我国康藏地区的特产马匹、皮毛、麝香、藏红花、贝母、虫草等与云南、四川的茶叶、盐巴、布帛、糖等生活必需品,通过马帮驮运进行交易。
《太平寰宇记》记载:“番部地蛮夷混杂、无市肆,每汉人与之博易,不见使钱。
汉用绸紬、茶、布,番部用椒、马之类。
”因为藏民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最大,所以“以茶易马”的交易数额是最大的。
寺登古街现在的寺登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叫作“南坛”,意思是南面的佛坛。
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建有寺院。
明朝永乐十三年,寺院扩建后名为兴教寺。
从那时开始,“南坛”的地名就改为“寺登”了。
“寺”指的就是“兴教寺”,“登”是白族语“地方”的意思。
“寺登”,就是“兴教寺所在的地方”。
白族人将“集市”称为“街子”,以兴教寺为中心的茶马古道集市形成以后,这里就叫寺登街,意思就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子”。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
它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
寺登古街共有三个门——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
四方街东面有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西面有坐西朝东的兴教寺,两面遥相呼应,将四方街平分为南北两半,整个街场四周商铺马店林立,三条古巷道延伸到古镇的四面八方。
古道人家从地理位置和物质准备上来说,寺登街是“鬼门关”的进出口,也是即将走向雪域高原的马帮商旅最后的补给站和休养所。
由这里走出寨门,踏上茶马古道,“山间铃响马帮来”,不是抒情诗,而是悲壮曲!马帮在“锅头”的带领下,穿行在高山峡谷、跋涉在激流险滩、挣扎在沼泽和原始森林的恐怖中,命悬一线,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大理沙溪古镇以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沙溪古镇的历史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
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无声地告诉我们,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唐宋时期,沙溪作为南诏、大理国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众所周知佛教对南诏、大理国影响很深,使南诏、大理国文化带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而沙溪是当时佛教文化传播的见证之一,境内沙登菁、石钟山沿线留下南诏、大理国时期开凿的石窟就是最好的说明。
也就是说在唐宋时期,沙溪因其处在南诏、大理国通往沙登菁、石钟山石窟的必经这地,是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而盛极一时。
云南剑川沙溪古镇文化沙溪古镇的兴教寺文化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
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
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
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
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
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内部资料】2020年太仓沙溪古镇历史文化研究

江苏太仓沙溪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一、城市概况1、太仓市1)简介:太仓是苏州所辖的县级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
东濒长江,与崇明区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
全市总面积为823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6个镇和太仓港经济开发区。
人口94.7万。
2019年,太仓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0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亿元,增长5.1%。
位列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七位、中国县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第四位。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523元,增长7.0%。
2)历史沿革:✧太仓古代为滨海村落,人烟稀少,户不满百。
✧春秋时属吴地,秦属会稽郡,汉为吴郡娄县惠安乡。
✧三国吴于此建仓屯粮,渐次发展。
✧元代于刘家港开创漕粮海运后,遂日益繁盛,成为万家之邑。
元末筑太仓城。
吴元年建太仓卫。
✧明初置镇海卫,屯兵驻防。
✧明弘治十年(1497),割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建太仓州。
✧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江苏直隶州,并析地置镇洋县。
✧民国元年(1912),太仓州和镇洋县合并,定名太仓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属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后隶属江苏省苏州地区专员公署。
✧1983年3月,改隶苏州市。
✧1993年3月28日,撤县建太仓市。
2、沙溪镇1)沙溪镇简介:位于太仓市中部,是市区的卫星镇,接受市区的辐射,距离市区约13公里,市区到沙溪镇由东亭路连接。
镇面积132.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全镇人口9.1万人。
3、沙溪古镇1)简介: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景区。
曾享有“东南十八镇,沙溪第一镇”之誉。
开凿于宋代的七浦河贯穿全镇,河道宽阔,河中有岛,为江南古镇一大特色。
我国杰出的舞蹈大师吴晓邦诞生在这里。
2)古镇格局:“一河二街三桥一岛”✧一河(指具有千年历史,横贯镇区的七浦河)✧二街(指老七浦南北两岸沿河道走向,长达三里的古街)✧三桥(指跨越老七浦,连接南北两岸古街的利济桥、义兴桥和庵桥)✧一岛(橄榄岛)3)历史沿革:建国后为沙溪镇发展史✧唐代已形成村落;✧元代自涂菘西迁,形成市集;✧明代弘治十年,太仓建州,沙溪始属太仓州,商运通达,成为商贸重镇;✧清代雍正二年(1724)升太仓州为江苏直隶州,并析州地置镇洋县,州县同城而治,沙溪仍隶属于太仓州;✧清宣统二年(1910),太仓州实行自治,镇乡董会改称为自治会;✧1912年,废太仓州改为县治,镇自治会则改称为镇公所;✧1916年,撤消镇公所,建立沙溪第5区直理镇事;✧1919年,撤消第5区恢复镇公所;✧1937年11月28日,沙溪镇沦陷,初设维持会,数日后,又建立沙溪地5区,并以中市桥(又名永兴桥、大木桥、老木桥)为界,为东西两镇治。
沙溪古镇竹编简介

沙溪古镇竹编简介
沙溪古镇,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西北22公里处,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因境内有沙溪河而得名。
早在唐代,这里就是“茶马互市”的重镇。
明清时,这里形成了以竹编为主要手工业的村落。
如今,沙溪古镇是大理地区最大的竹编工艺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竹文化之乡”、“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
沙溪古镇竹编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独特。
它以优质竹为原料,经刮、劈、锯、劈片、破竹、过丝、盘丝等十几道工序编织而成。
其产品造型逼真,花纹绚丽,图案新颖,制作精美。
沙溪竹编的编织技艺十分复杂,分六大类型:一是盘丝类;二是穿孔类编扎;三是盘曲类编扎;四是镂空类编扎;五是浮雕类编扎;六是竹编工艺品。
其中以盘丝类最多最复杂,其编织要求高、难度大。
沙溪竹编以其造型精美、装饰考究、美观实用而驰名中外。
著名的有:《百鸟朝凤》《鱼虫图》《鱼鹰展翅》《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等。
—— 1 —1 —。
太仓沙溪古镇

太仓沙溪古镇前面已经介绍了很多个江苏的著名水乡古镇,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名气不是很大,目前开发力度也不大,但是更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沙溪古镇。
沙溪古镇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紧邻G15高速公路,交通非常方便,是江苏省重点中心镇,起源于唐代,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靠海傍山而得名。
沙溪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的风貌特征,主要观光区域为一河两街三桥,雅致的临水建筑、密集的古宅老街和雄浑而古朴的石桥,是沙溪文化的主要特色。
我是8月份去的沙溪,当时天气比较热,在沙溪那条著名的三里古街上基本看不到游人,一个人在这条千年老街上游荡,感觉很是惬意。
特别提示:江苏的沙溪古镇与云南的沙溪古镇名字完全一样,请大家不要搞混了啊!三里古街,新建的牌坊,牌坊上分别刻着醒目的对联:沙里陶金金耀千年名镇,溪中流彩彩溢三里古街站在七浦桥上看到七浦塘上的亭子桥,亭子桥是沙溪三桥之一位于三里古街头上的游客服务中心沙溪古镇导览图,可以清楚的看到一河两街三桥的格局三里古街刚进古街,就见到一个正在那拍臭美照的小丫头新华书店第一楼,在这里可以歇歇脚,听一曲苏州评弹来宿沙头第一栈,去寻溪上旧三桥老法师面馆,这个小店在驴友当中比较有名,味美价廉,因我是吃过午饭去的,所以没有品尝三里古街上有一组铜雕这些铜雕反映了沙溪人日常的生产生活状况这个铜雕已经快被建筑材料和垃圾埋住了古街上的茶荘老建筑上的瓦铛老街连接老街的弄堂散发着生活气息的老街三里古街另一端的过街楼位于七浦塘另一端,沙溪三桥之一的义兴桥南市街极具特色的临水建筑古朴而又错落有致的建筑,视觉效果非常好在义兴桥上看到的庵桥,也是沙溪三桥之一七浦塘边上的小亭子枕河人家沙溪三桥之一的庵桥在庵桥上,终于看到七浦塘上驶过一条游船转了一个多小时,就见到这一条游船,可见,在水乡古镇资源丰富的江苏省,去沙溪古镇的游人还不多,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主要原因正在建设当中的促织馆其实,现在沙溪古镇已经加大了开发力度,目前,有很多古宅、名人故居等都在建设中,促织馆只是其中的一处沙溪三桥之一的亭子桥亭子桥桥头踏步上的石雕亭子桥走到这个长廊的尽头,就又回到七浦桥了,到这里,正好是围着七浦塘走了一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溪古镇的历史起源:
沙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镇,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西南地区兴起,并成为当时唐朝和吐蕃的缓冲地段,也是连接强者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两者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
沙溪古镇,作为一个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曾经繁华一时,作为当时古道上的一个古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鳌峰山古墓葬群、沙溪东面华丛山铜矿遗址表明,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时就拥有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成为云南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唐代以后,与沙溪坝一山之隔,位于沙溪西部的弥沙发掘了盐井,古称傍弥潜井,沙溪是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古镇的贸易也随之加入新的内容——盐。
盐井的开采,犹如锦上添花,为沙溪的发展推波助澜,古镇作为离盐井最近的茶马古道集市,一跃成为茶马古道的盐都,成为西藏、滇西北地区的食盐供给的集散地。
盐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在沙溪逐渐成为继茶、马贸易后,又一重要商品。
盐井的发现与开采,使沙溪在茶马古道上陆路码头作用发生质的变化,成为举足轻重的盐都,从而进一步推动沙溪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沙溪成为茶马古道上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经济的崛起与腾飞,必然推动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沙溪一时成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从而推动沙溪地区成为洱海地区佛教密宗宗教活动主要地区,使沙溪因此成为上经贸发达、文化繁荣的古镇。
但是随着茶马古道作用的消退,这里也就成了众多古镇一样的被文明社会所遗弃了。
沙溪古镇的规划现状
建筑风貌:沙溪古镇一带凝聚了白族传统民居风格及古城街巷原有格局,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在沙溪古镇,当地的传统民居布局形式主要有“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两种形式。
此外,在传统聚落中,由于基地形状、地势,以及实际功能的需求,在基于传统的基本布局形式放生变异延展。
如位于沙溪古镇四方街北侧的老马店,因兼顾经商的需求,在形制上欲保持“三房一照壁”,建筑的布局主要采用前商后住的布局,以相邻院落厢房后墙改为照壁,以保持传统的布局形式。
另外,建筑主体围护结构主要采用土坯建造。
街巷格局:寺登街是沙溪的核心,是茶马古道上商贸交易的地方。
位于兴教寺旁边,呈四方形的街巷。
寺登古街共有三个门——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
寺登街的中心是四方街,它是是沙溪的灵魂与核心,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
它位于沙溪坝子中央螯峰山熬头位置,依山傍水,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是一个集寺庙、古戏台、商铺、马店,开阔的红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功能齐备的千年古集市;其两侧集中了居民生活街坊,很好反映了传统古镇的历史格局。
环境现状:沙溪古镇完整地遗存着远古街市的原始风貌,环境幽静,街区也没有完善的绿化体系,黑惠江及街道两侧的水质清澈见底,远远望去,这里古树掩映,瓦舍人家古朴清幽,“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秀美而典雅。
基础设施现状:沙溪古镇内的木结构建筑居多,有一定的火灾隐患;电线杆、广告牌设置无序,影响街道景观。
部分基础设施较完善,例如旅社、餐馆等,但是,也有许多基础设施不完善,例如公共基础设施较简陋。
土地利用现状:沿街两侧大部分为居住用地或商住混合用地,也有部分宗祠用地,建筑密度大,各类用地性质的土地较为混杂,其中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业气息,体现茶马古道集市的建筑当属密布在街场四周及巷道两旁前铺后马店的商业建筑,商业服务网点较集中(前铺后马店简单地说就是临街、临巷的房子开成商铺,主要用来做生意或出租给别人,后面的房子和院落开成马店,供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住宿、存货、存放马匹。
整个四方街周围及三条古巷道两旁均是这种商业布局而且基本上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为茶马古道集市幸存下来
的惟一集镇)。
外部空间组织有一定的次序,绿化及开放空间较平均。
但是,土地利用的低效益和设施的低效能,也抑制了传统街道应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