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最新)
《找骆驼》教案优秀7篇

《找骆驼》教案优秀7篇找骆驼教案篇一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
(评议、朗读)二、定向。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三、自学。
第一台阶: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
(什么叫跛?)(2)左驮蜜,右驮米。
(什么叫驮?)(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第二台阶:说说,练练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
(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分析,朗读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学生答:课文里没有。
老师要求学生思考)2.破浅?跛晃左蜜右米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1)不紧不慢地读(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指点是指什么?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
(走失)四、指点。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五、我们又不去找骆驼,干吗学?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差异作业。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七、表演。
板书:判断分析观察左脚破脚印右深左浅左驮蜜右驮米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缺了一颗牙齿齿印顺着脚印去找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找骆驼》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教案简介《找骆驼》小学语文教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找骆驼》的故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 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
教学方法与技巧: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故事中的寓意。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找骆驼》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寻找骆驼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他领悟到了坚持、耐心和自信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寓意。
3.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运用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骆驼的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回答相关问题,检查理解情况。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4. 寓意探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寓意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 复述故事情节,巩固阅读理解。
2. 写一篇关于寓意的小作文,运用批判性思维。
3. 开展家庭亲子活动,与家长一起探讨故事的寓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3.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技巧。
4.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寓意的理解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意思考能力。
2023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优秀10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优秀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编辑给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找骆驼》优秀10篇。
《找骆驼》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1、了解上任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字条,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寻人启事》2、指名读。
3、讨论“根据哪些内容能找到这个人。
”(板书:特征)二、初步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交流三、品读课文(一)品读第一段1、谈话讨论: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带骆驼干什么?骆驼会在什么情况下走失呢?此时商人的心情怎样?2、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章。
(自由读,指名读)3、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商人的心情“找了很多地方”“赶上去”等词语4、指导朗读。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找人的时候要知道这个人的特征,那么找骆驼呢?(生答)(二)小组合作学习(2—10自然段)师:课文导读部分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那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将这两个问题解决掉呢?1、出示问题:(1)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认为重要的或者认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1)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师板书骆驼特征(2)指导朗读。
(出示对话,体会老人说话时的语气跟商人此时心情的变化。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3)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a\ 指名读自己画的有关语句。
找骆驼教学设计【5篇】

找骆驼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过程:篇一一、前测探新,激发兴趣。
1、猜谜语:沙漠里有只船船上背着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瓜瓜2、生自由交流对骆驼的认识。
3、板书课题。
二、搜集信息,质疑定标。
1、结合图画,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想说的?(生质疑)2、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利用工具书自学;2)、同桌互学;3)、交流汇报:A、不认识的字;B不理解的词;C、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自读"默读提示',找出要解决的问题,师相机板书:(表格形式)、发现什么B、知道什么特点C、怎么知道的三、诱思导探,激励发现。
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上表格。
(学习第10自然段)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2、汇报交流,完成表格;3、集体探究老人的推断:(简笔画讲解缺牙、人物演示"跛');4、齐读第10自然段。
二)、学习19自然段。
过渡语:老人说的一点儿也没错,就像她真的看到了骆驼一样,在这之前,商人还真的误码会了老人家呢!1、师范读,生找出商人说的话和老人说的话,分别作上记号;2、自由仿读,边读边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3、全班齐读,体会语感,边读边白指导;4、多种形式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男女生读、组组读)5、全班同学参与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11自然段。
商人找到了骆驼了吗?他是怎样找到的呢?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训练测评,延伸发展。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商人和老人说什么呢?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说后试着写下来。
五、作业。
1、小组在一起表演课本剧。
2、回家搜集有关骆驼和沙漠的有关资料。
课时篇二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样去找的呢?我们来学最后一段。
2、学习最后一段默读课文,思考:商人听了老人的话是怎样去找的?“指点“是什么意思?老人指点商人什么?(引导启发遇到困难,不要着急,要多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一定会找的办法)“果然“是什么意思?商人开始找不到骆驼,现在按照老人的指点找的了骆驼,这时他会怎么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仔细观察,善于动脑子、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找骆驼》语文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江西省上饶县2016-2017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第四周半月考试题一、选择题(共25题,共50分)下图中P、Q、M、N为四个不同的区域,读图回答1—2题。
1、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适合农牧结合发展的地区是A、PB、QC、MD、N2、下列描述符合P、Q、M、N四地实际情况的是A、P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大力植树种草B、Q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M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应大水漫灌D、N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应退耕还牧读右图,回答3—4题。
3、图示河流建有众多的大坝,用于发电。
但乙图中河流大坝的发电使用年限大大低于设计年限,其原因主要是A、工程质量低B、设计不准确C、人为破坏严重D、漏水淤积严重4、目前,甲图河流不仅不再建大坝,而且开始拆除某些水坝。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A、已找到了比水电更好的资源B、水电运营成本不断增加C、水坝防洪功能丧失D、恢复原始生态环境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完成5—6题。
5、该地可能位于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D、海南岛6、下列关于该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图气温变化的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B、甲图7图高温主要是因为7月为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太阳高度变化小读我国局部地区河流分布图,完成7—8题。
7、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主要属于①淮河流域②长沙流域③黄河流域④珠江流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8、造成乙河水文特征与甲河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有①乙河流经非季风区,降水稀少②乙河在平原区,流速较慢③乙河流域植被覆盖率较低④乙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1月平均气温较低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读图,完成9—11题。
9、图示地区可能位于我国的A、青蔵高原B、华北地区C、西北地区D、东南丘陵10、不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是A、玉米B、小麦C、棉花D、甘蔗11、不属于该地区的自然灾害是A、伏旱B、夏涝C、春季风沙D、冬季寒潮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距我国台湾基隆约102海里,距日本那霸约230海里,钓鱼岛附近海域富藏石油。
《16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6 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14篇)《16 找骆驼》篇1【教材分析】《找骆驼》这篇课文是人教课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的一篇课文。
故事改编自阿拉伯民间故事。
人物有两个:商人和老人。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老人的观察、分析、判断,对人很有启发,令人拍案叫绝。
【设计理念】这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来编排。
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构思这一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的培养。
我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
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激发兴趣1、猜谜语:沙漠里有只船,船上背着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瓜瓜。
2、学生自由交流对骆驼的认识。
3、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要点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2、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过渡: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一。
《找骆驼》教学设计3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进行教学演示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 设计游戏、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来获取 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程度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行 为、反应和表现来评价
作业法:通过批改学生的作 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总结骆驼 的特点和价值,加 深对骆驼的认识
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和技能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讲授法: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听讲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 演示法: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观察学习 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如何, 是否达到预期
改进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方案
增加课堂互动, 提高学生参与度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课后辅导, 帮助学生巩固知 识
定期进行教学评 估,及时调整教 学方法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 察、思考、推理和判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找骆驼的方法
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找骆驼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找骆驼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练习法、演示法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学会运用语言描述骆驼的特点和用途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故事引入:讲述一 个关于骆驼的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
问骆驼的视频 ,让学生直观了解 骆驼
互动讨论:让学生 分享自己对骆驼的 了解,激发学习热 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找骆驼》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找骆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如“沙漠、骆驼、足迹”等。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学会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测不认识的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的品质,以及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3)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猜测不认识的字词。
2. 教学难点:(1)生词“沙漠、骆驼、足迹”等词的理解。
(2)课文中一些细节的理解,如“骆驼的脚印是什么样的?”等。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生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骆驼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骆驼吗?它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2. 学习生词(1)呈现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词。
(2)用生词造句,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3.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引导总结。
(2)针对课文中的细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5. 实践环节(1)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找骆驼的游戏。
(2)学生展示游戏设计,大家一起参与游戏,巩固课文内容。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骆驼的图画。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2)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2、指导学生预习,初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并提出 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骆驼的胃里有水囊,能贮存很多水;驼峰里储存有100多千克脂肪,必要时可以转变成水和能量,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因此,在沙漠里,可以一连三四十天不吃不喝,适于长途跋涉。家骆驼成为人类在沙漠中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骆驼在行走或跑步的时候,同时伸出左侧或右侧的前后腿,所以人骑坐在上面会觉得很不稳定。
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趣闻:
(4)(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
a、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b、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c、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 骆驼左脚有点跛”?有条件的地方可引导学生在湿地或沙地 上走走,体会单脚跳脚印深,双脚走脚印较浅,从而了解 因左脚跛,身体重量就大多集中在右脚上了,脚印就深。(2)从树叶上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
d、再读课文, 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e、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自读,领悟情感。
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 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老师随机范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4、总结:
a、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b、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 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谈谈类似“找骆驼”的例 子。进一步体会对观察或调查到的情况经过思考推理,能得 出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有关推理、探案小说, 如《包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又如“积累·运用4”的 阅读短文《小海龟找到了》,读一读,想一想,居里夫人的 孩子是根据什么找到小海龟的?
3.中国的“骆驼兵”我国是盛产骆驼的国家,全国现有骆驼30多万只。仅内蒙古西端的阿拉善盟地区就有16万只,占全国骆驼总数近二分之一。在历史上,骆驼曾在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战争中立过战功,在开发西北的战斗中立过汗马功劳。
清朝军队中就有“骆驼兵”。清朝诗人吴嘉纪有这样的诗句:“陇雨耕时大,人烟战后微。年年禾与黍,养得骆驼肥。”
解放后,我国西北边境的策克、雅干、赛乌苏等边防站都编制有军驼。这些军驼长年累月和边防战士一道,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虽然现在边防站几乎都装备了汽车,但当汽车缺少汽油或需要修理时,随时都有巡逻任务落在军驼身上。
1.暴怒的骆驼骆驼具有很强的忍耐力、承受力和持久力,平时总是一副慢吞吞的温顺的模样。一旦超出其承受限度,也会发生异乎寻常的情况。传说一个牧人痛打一只离群的骆驼,使它勃然大怒,用巨颌咬住牧人的腰部在空中狂挥乱舞,将其摔落在地,牧人当场死亡。
2.忠顺的骆驼骆驼是人类忠顺可靠的朋友。沙特、巴林、约旦等国的王族都将骆驼编入禁卫部队。据说利比亚的领袖卡扎菲更是一天也离不了骆驼,他每天喝骆驼奶,出国参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时也要带上骆驼。
小学语文《找骆驼》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是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经过是一位老人具体地描述了这只骆驼的特征以及是如何知道这些特征的,结果商人根据老人的指点找回了骆驼。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 右 深 左 浅 — — 左 脚 破
左有 蜜 右 有 米 — — 驮 着 蜜 和 米
树叶 上 齿 印 — — 缺 牙 齿
(仔 细 观 察 分 析 判 断 )
参考资料:
骆驼体毛一般为褐色,也有浅黄、灰白等色型;头顶生有簇毛,体毛蓬松而长;驼峰肥大而丰满,夏季脱毛后还残留一道厚毛;四肢更为粗壮,蹄宽而扁。有双峰驼和单峰驼两种。双峰驼曾在我国北方广泛驯养,至今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仍然能够见到。过去很长时间曾作为口外与京城之间贸易的主要交通工具,素有 “京华之舟”的美誉。单峰驼有人认为也曾分布于我国的新疆一带,但现在仅见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等地。它的体毛较短,寿命可达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