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会议
第3课华盛顿会议

日本 益
利 受 损 国
日本: 日本
日本
英日同盟被拆散; 英日同盟被拆散; 哪 海军力量受遏制; 海军力量受遏制; 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英国: 英国 中国: 中国
丧失海军优势 受到帝国主义宰割
三,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含义: 含义: 含义 一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华盛顿会议调整了他们之间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建立起东方的国际 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关系新格局,称之为华盛顿体系. 关系新格局,称之为华盛顿体系. 2.实质: 实质: 实质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与发展,是帝国主 义重新建立的亚太国际关系新秩序的体系 3.评价: 评价: 评价 暂时出现了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战后秩序的安宁与 和平,但这种国际新秩序内潜伏着深刻的矛盾, 和平,但这种国际新秩序内潜伏着深刻的矛盾, 必然给世界带来新的动荡与战争. 必然给世界带来新的动荡与战争.
时间: 时间:1921—1922 与会国家: 与会国家:美英日法中意葡荷比
二,华盛顿会议的主要内容
1.《四国条约》 1.《四国条约》 2.《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2.《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及《九国公约》 3. 解决山东问题及《九国公约》
《四国条约》: 四国条约》
美,英,日,法相约"互相 法相约" 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 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条约 和岛屿领地的权利"…条约 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 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
第3课
思考:一战前后, 思考:一战前后,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发生 什么变化?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什么变化?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列强争 夺的主要是哪个国家? 夺的主要是哪个国家?
华盛顿会议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会议的几大问题
1、亚太地区问题——签定《四国条约》
2、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五国条约》 3、中国问题 ①中国山东问题解决过程及评价 过程: 1922 中日会外“直接谈判” 结果: 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评价: 是对《凡’》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
约的重大修订 近代中国人民取得的少有重大外交成果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会议的几大问题
1、亚太地区问题——签定《四国条约》 2、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五国条约》 3、中国问题 ①中国山东问题解决过程及评价 ②《九国公约》1922 内容: 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评价: 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 配的局面
一、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会议的几大问题 三、华盛顿体系的构成 1、构成:四个条约 2、实质: 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四、凡-华体系及其评价
感悟历史 维护世界和平?
坚持民族自决原则; 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以发展促进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树立联合国 的权威,完善国际法;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增强和平意识; 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成自身的发展,在合作中竞 争,在竞争中合作; 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哪里是什么谈判,简直就是对日本的审判。”
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外交胜利有哪些?
小型辩论会
关于“凡——华体系”的历史地位
正方:凡—华体系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掠夺体系, 它未能有效制止战争,所以是一个徒劳无益的帝 国主义国际体系。
二战期间华盛顿会议召开经过及影响

二战期间华盛顿会议召开经过及影响二战期间的华盛顿会议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国际会议。
本文将着重探讨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经过以及对国际局势和战后秩序的影响。
一、华盛顿会议召开经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陷入战争的漩涡中。
在战争带来的毁灭和残酷之下,各国领导人意识到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战争问题。
于是,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共同参加华盛顿会议,以商讨战后事务。
华盛顿会议于1942年开始召开,会议地点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会议目的是为了协商战争的指挥和策略,以及规划战后国际秩序和建立持久和平的机制。
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就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磋商。
首先,会议一直关注盟军在战争中的军事行动。
与会国领导人共同商讨了对德军和日军的打击计划,并制定了协同行动方案。
此外,还就重要军事资源的分配、补给线的安全等问题进行了磋商,以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
其次,会议还着重讨论了战后秩序和国际组织的建立。
各国领导人普遍认识到战后世界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维持和平、促进合作的机构。
会议期间,三国领导人就联合国的原则和设立细节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这些讨论为后来的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最后,华盛顿会议还就一系列军事、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了磋商。
各国领导人就战争赔偿、领土归属、战时协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取得了一些具体的成果。
这些讨论为战后的条约谈判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华盛顿会议的影响华盛顿会议对于二战期间和战后的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华盛顿会议加强了盟军间的合作和协调。
通过会议的召开和讨论,各国领导人加深了对彼此策略的了解,提高了协同行动的效率。
同时,会议也为盟军未来的作战提供了指导和方向,进一步巩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团结。
其次,华盛顿会议为战后的国际秩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会议期间,各国领导人就联合国的原则和构建方式达成了共识。
这为之后的联合国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战后秩序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盛顿会议内容

华盛顿会议内容华盛顿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华盛顿所召开的会议,于1918年11月11日至1919年4月4日召开。
会议的召开有利于各国和平谈判,以此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由此产生了《凡尔赛和约》作为和平条约。
华盛顿会议最初是在威尔士召开的宣战国(主要包括法国,英国,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召开的,以解决本次战争形成的财力,战略,政治和社会问题,使世界处于和平状态。
虽然这次会议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战争军事问题,但它也涉及到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各方面,这些问题对欧洲的不同国家和政府有不同的影响。
美国及附属国家采用政府中立的政策,以减少政府开支,同时有助于和平谈判。
此外,美国还与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签署一项协议,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并确保和平谈判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美国还采取了禁令策略,禁止某些军事活动,以避免战争爆发,并维护和平。
英国、法国和其他国家则主要致力于结束敌对状态,恢复和平。
他们认为,和平要以扩大和发展民主为前提。
为了促进和平,他们通过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工业,发展经济,扩大政治,维护领土和边界等措施,努力加强民主,并确保未来处于和平状态。
华盛顿会议的成果是和平协议《凡尔赛和约》,它标志着宣战国之间的永久和平。
《凡尔赛和约》在许多方面改变了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势,其中包括法国主权地位的确定,英国和俄罗斯在版图上的变动,以及一些民族自决权的建立。
《凡尔赛和约》还有助于维护宣战国间的平衡,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和平。
到目前为止,华盛顿会议的结果仍然延续到今天,它为和平谈判奠定了基础,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的贡献。
事实上,它的主要作用是把当时的欧洲政治从战争状态中拯救出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国际争端。
自华盛顿会议以来,欧洲国家一直保持着和平,并形成了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的新世界。
综上所述,华盛顿会议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它不仅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为欧洲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改变,同时也为和平谈判提供了基础。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就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就摘要:1.华盛顿会议背景及意义2.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策略3.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主要成就4.总结正文:一、华盛顿会议背景及意义华盛顿会议,全称“华盛顿海军限制会议”,于1921 年至1922 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各国海军军备扩张,维护世界和平。
此次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对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参加国之一,积极参与了会议的各项议程,展现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外交策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外交策略,力求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一方面,中国与其他参会国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抵制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利企图;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充分利用会议的契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支持。
三、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主要成就1.签署《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该公约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国在华驻军、租界等问题进行了规定。
这一成果对于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海军军备扩张: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五国(美、英、日、法、意)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限制了海军军备扩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3.中国在国际联盟地位的确认: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并积极参与了国际联盟的各项活动,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
四、总结总之,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重要的外交成就,不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作出了贡献。
第3课华盛顿会议1

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 开放”、“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对华政策的基本原 则。
影响: 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 面”。
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采取应 对措施;
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
《四国条约》的影响:
请思考:该条约对谁有利?对国际关
系有何影响?
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它在亚 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
英国: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关系,但是 随着英日矛盾的激化和英国实力下降, 英国只有与日本妥协。
日本:扩张受到遏制;但使日本处于与
哪个国家是最大的赢家?谁的利 益受到损害?有何表现?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1、拆散英日同盟; 2、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 3、遏制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4、在中国实现了“门户开放”政策。
英日同盟被拆散;
利 日本: 益
海军力量受遏制; 独占中国局面被打破;
受 英国: 丧失海军优势。
损 中国: 受到帝国主义的宰割。(最大受害国)
有利
于美国
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在太平洋地区的 权益得到承认。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五国条约》的内容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代表签订了 《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 的总吨位限额。但是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 量未做任何限制。
C、《四国条约》 D、《九国公约》
华盛顿会议基本内容

华盛顿会议基本内容【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比荷葡中九国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
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会议期间签订了: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条约》,以及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各项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重建了远东太平洋地区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但也使美日两国之间在该地区的争夺愈演愈烈。
试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后果、解体(一)背景战后背景①列强在亚太争霸的新格局:原先的六国(英法美德俄日)在战后剩下英美日三国,日本在亚太的势力大增,引起英美的不安;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五四运动使列强极为惊恐。
②英、美、日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美日关系恶化,英日同盟的基础不再,英美目标趋于一致。
③为争夺亚太霸权,三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远东国际关系的紧张。
和谈背景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千疮百孔,需要时间来回复;②各国反战情绪高涨;③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冲击着旧的殖民体系;④1921—1922年的经济危机,这一切都使得各国十分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巩固统治。
(二)会议内容——即【华盛顿会议】(三)后果①英国: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②日本: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找机会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③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保证者,力求保持该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
(四)瓦解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突破了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中国的爆发和扩张意味着华盛顿体系的彻底崩溃。
7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内容: 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 ②规定了列强在全中国的商务事业机会均等等原则。 实质: 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略 原则,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 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⑴英日同盟问题。 ⑵原因:英国与日本结盟的意图是利用日本在远东牵制俄 国,但英日同盟却有利于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对美、日在远东利 益构成威胁,美国决定拆散英日同盟,得到英国的支持。 ⑶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四国条约》。 ⑷内容: 美、英、日、法相约 “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 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 的权利”…条约生效后, 英日同盟终止.
⑸影响:
区争霸的一个障碍,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最有利于美 国
① 对美国而言: 埋葬了英日同盟,扫除了美国在亚太地
② 对日本而言:
一方面英日同盟解散,使其扩张野心受到了暂时遏制; 另一方面它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又得到了大国的承认,第一次 处于与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
③ 对英国而言: 保证其既得利益,表面上维护了与美日
第7课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华盛顿会议(1921-1922)
华盛顿 东亚 太平洋
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
思考:一战前参与亚太地区争夺的列强主要有哪些?其中的主要矛
盾是什么?英国为了在争夺中获取优势地位采取了什么政治举措? 美日矛盾成为亚太地区的最主要矛盾 一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发生什么新变化?其中的主 英日由盟友到开始对抗 要矛盾是什么?列强争夺的主要是哪个国家? 英美既是争夺远东地区的对手,又成为了遏止日本扩张的伙伴
—— 《九国公约》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曾经在一个时期内给日本帝国主义以 独霸中国的机会……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 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 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毛泽东选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盛顿会议篇一:第三课:华盛顿会议教案设计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华盛顿会议★课标要求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各种原因;《四国条约》及其影响;《五国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不同安排;该协定在国际裁军史上的地位、主要作用与影响;山东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评价;《九国公约》的名义内容和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分别对美、英、日等国的影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各自用心和说明的问题。
3、了解: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实质与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1、比较归纳: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不同影响及《五国条约》中各国在条约规定比例背后的得与失。
2、问题探究:透过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地位的个性表现,归纳它们的共性,揭示它们的实质与局限。
3、本质揭示:从客观结果与主观目的辩证关系,揭示《五国条约》的历史局限性;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方法,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认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的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认识到《五国条约》仅仅限制了海军方面的竞争,但随着其他领域争夺的加剧,它已毫无意义。
3、中国人民的抗争对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4、通过对华盛顿会议条约的讲解,认识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主要介绍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以及会议的发起者、东亚问题的关键问题等基础知识。
还介绍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议上的第一轮较量,废除英日同盟,签订《四国条约》;(2)介绍了帝国主义海军大国之间在裁减海军军备问题上的争斗与妥协及其结果《五国条约》;(3)介绍了中国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与结果;介绍了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并对其进行了评价;最后介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并作了简要评价。
本课引文部分首先介绍了巴黎和会留下的遗缺,然后介绍了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以及这种新格局带来的新的矛盾。
引文在总体上说明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1919年的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关系,并就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问题作出了一些决定,但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
一战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前,这里曾是英、俄、法、德、美、日等国争夺的焦点;战后,德国战败,退出了这一地区的角逐;法国暂时对亚太地区无力顾及。
于是,美、英、日三国成为这一地区的竞争主角,再加上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没有捞到便益,便想在亚太地区争得应有的地位。
那么怎样协调好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原因:(1)一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激化了美日矛盾,这是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最主要原因;日本借一战之机独占了中国若干年,势力扩张不少,这极大地损害了英美的利益。
在战争已经结束,对战败国处臵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英美必然要改变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
因此,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尖锐,成为这次会议召开的根本原因。
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取代了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支配地位。
一次大战期间,日本趁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欧战,进一步侵略中国,夺占了德国在山东的殖民权益。
1915年日本政府诱迫袁世凯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日本先后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作为它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日本的势力迅速扩大。
1920~1923年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平均每年占日本出口总数的47%。
1920年下半年,日本海外投资的90%都在中国;中国的外国投资总额当中,日本约占一半,其中东北地区的外国投资总额,日本即占了70%以上。
日本不仅竭力想把英、美资本从东北地区排挤出去,还想扩大在华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投资,有独霸中国之势。
一次大战后,日美、日英之间争夺中国的斗争日益尖锐。
(2)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碰壁使它把外交注意力转到了与它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而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发起者美国的主观目的上看:由于英法的阻挠,美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野心未能实现,实际上近乎一无所获。
美国开始变得实际起来,决定在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亚太地区,谋求点实实在在的利益。
那就是要全力阻止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扩大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势力。
但美国又不想通过战争对抗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设想了勾结英国通过国际会议来加以实现的计划。
(3)缓解英、美、日三国战争结束后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大力扩建海军,是帝国主义列强维持殖民统治、争夺海上霸权的重要手段。
英国历来十分重视加强自己的海军力量。
它一贯坚持所谓“两强标准”,一次大战结束时,英国仍然保持了海军的优势。
1919年,英国有各类舰只737艘,总吨数2309000吨;美国有各类舰只595艘,总吨数1468000吨;日本有各类舰只192艘,总吨数820000吨。
美国首先向英国提出了挑战。
美国政府提出了几个造舰计划。
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三年造舰计划,规定要建造137艘军舰,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计划完成后,美国海军就可以达到和英国同样的水平。
后来,由于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上述计划未能全部完成。
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部于1918年又向国会提出第二个三年造舰计划,目的是要超过英国海军。
英国对这个计划十分不满。
1919年巴黎和会期间,英美两国为此在会外举行了所谓“巴黎的海战”的谈判,英国方面要求美国放弃新的造舰计划,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否则英国就不支持美国在德国问题和国际问题上的立场。
美国为了换取英国的支持,联合英国共同对付日本,表示承认英国的“特殊地位”,并放弃新的海军计划。
但这种利用的关系结束后,于1921年,美国又制定了一个新的三年造舰计划,打算增造3艘主力舰;海军军费也从1914年的13600万美元增至1921年的43300万美元。
日本也不甘落后。
1920年,日本国会审核批准了一项造舰计划:到1927年,帝国将拥有一支包括25艘主力舰的海军舰队。
1921年,日本正在建造和计划建造的军舰共145艘,海军军费也从1917年的8500万美元增加到24500万美元,占到整个国家预算的1/3。
而无限制的军备竞赛使它们精疲力竭。
财政状况十分困乏的英国,首先意识到了这一点。
劳合〃乔治认为,使海军力量与其他国家达成形式上的均等,比长期进行军备竞赛要好一些;1920年3月,海军大臣隆格在下院声明,英国将放弃两强标准的政策。
1921年,日本的众议员尾崎行雄也有过限制军备的动议。
财力雄厚的美国,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也有缓和军备竞赛的要求。
虽然美国军舰的吨位将接近英日两国军舰吨位的总和,但是,美国还来不及训练足够数量的海军指挥人员,也缺少完善的海军基地,此外,吨位过大的舰只通不过巴拿马运河,这对美国的海军建设也是一个限制。
(4)平息巴黎和会后形成的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华的侵略利益。
巴黎和会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反帝怒潮始终激荡,这使帝国主义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火,来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
这既需要帝国主义一起来协商新的侵略策略、制定新的规则,也需要把中国拉进来对中国进行安抚和欺骗。
所以召开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会议是完全必要的。
2、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时间:1921年11月;(2)参会国:美、英、日、法、意、葡、荷、比、中九国。
3、《四国条约》的签订:(1)目的:拆散英日同盟1902年英国和日本为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成的军事同盟。
20世纪初,英国为了加强在远东的地位,力图假日本之手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日本为侵占朝鲜和中国东北急于寻求反俄的同盟者。
1902年1月30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佩蒂-菲茨莫里斯和日本驻英大使林董签订了《英日同盟条约》。
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如英国在中国的、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特殊利益”遭到他国威胁,或因中朝内部发生“骚乱”而受到侵害,两国有权进行干预;缔约国一方为保护上述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遭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攻时,另一方应予以军事援助,共同作战。
条约有效期为5年。
在秘密条款中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
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
1905年两国签订了第2个同盟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重申在遭到任何第三国进攻时,应提供军事援助。
1911年签订第3个同盟条约,续约为10年。
美国要想在亚太地区与日本争霸,就必要拆散英日同盟。
1921年12月13日宣告失效。
(2)签订:1921年11月,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
(3)内容:①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②上述权利受到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③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
(4)影响:①对美国:成功地拆散英日同盟,消除了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②对英国:保证了它的既得利益,也平衡了英国与日、美的关系,但是同盟解散后,使英国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将会受到日、美的双重压力。
③对日本:今后的侵略行动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通使日本第一次处在了与欧美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它所获得的绝大多数既得利益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承认。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签订《五国条约》1、时间:1922年2月2、名称:《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3、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以及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但没有对其他舰种进行限制。
《五国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单位:万吨)【名词解释】主力舰:旧时指海上作战的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和巡洋舰。
战列舰(battleship,或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诉求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过去曾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由于近代以来战列舰的战略地位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潜艇所取代再也不是舰队中的主力,因此这样的称呼方式也相对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