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讲义 - 2017

合集下载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2017年主管检验技师考试临床血液学检验讲义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第十二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的贫血。

这类免疫反应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或与外来的抗原(如药物等)相结合,在相应抗体(IgG或IgM)作用下,或激活补体的参与,导致红细胞凝集或破坏而发生溶血;或在脾或肝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被破坏。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见下表。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抗人球蛋白试验包括直接(DATG)法和间接(IATG)法。

(1)原理: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

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以前者最常用。

直接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

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原理示意图及结果观察(玻片法)间接试验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原理示意图及结果观察(试管法)结果:健康人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引起溶血性贫血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阴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3.冷凝集素试验(1)原理: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价<1:32(4℃)。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1:100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亦可增高,但不超过1:1000。

实验讲义---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盐)的合成和分析(精)

实验讲义---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盐)的合成和分析(精)

实验---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盐)的合成和分析学校名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院系名称:化学纺织工程系时间:2017年1月10日1.实验目的1.掌握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2.用端基滴定法测定聚丙烯酸的分子量2.实验原理聚丙烯酸时水质稳定剂的主要原料之一,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酸(分子量在几万或几十万以上)多用于皮革工业、造纸工业等方面,作为阻垢效果有极大影响,从各项实验证明,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阻垢作用显著,而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酸丧失阻垢作用。

丙烯酸单体极易聚合,可以通过本体、溶液、乳液、和悬浮等聚合方法得到聚丙烯酸,它符合一般的游离基聚合反应规律,本实验用控制引发剂用量和应用调聚剂异丙醇,合成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并用端基滴定法测定分子量。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丙烯酸、过硫酸铵、异丙醇、搅拌器、三颈瓶、滴液漏斗、pH计等。

四、实验步骤低分子量聚丙烯酸的合成。

在带有回流冷凝管和两个滴液漏斗的100ml三颈瓶中,加入25ml蒸馏水和0.2克过硫酸铵,待过硫酸铵溶解后,加入1克丙烯酸单体和1.6克异丙醇。

开动搅拌器,加热使瓶内温度达到65-70o C。

在此温度下,把8克丙烯酸单体和1克过硫酸铵在8ml水中的溶液,分别由漏斗渐渐滴入瓶内,由于聚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瓶内温度有所升高,反应液逐渐回流,其后在94 o C回流1小时,反应立即完成,聚丙烯酸分子量约在500-4000之间。

如要得到聚丙烯酸钠盐,在已制成的聚丙烯酸水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30%)边搅拌边进行中和,使溶液得PH 值达到10-12范围内,即停止,制得聚丙烯酸钠盐。

[附]端基法测定聚丙烯酸分子量丙烯酸聚合物的酸性较其对应单体要弱,其滴定曲线随中和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较慢,当聚丙烯酸只溶于水时,不易被精确的滴定。

但是如果滴定在0.01-1M 的中性盐类溶液中进行,滴定终点是清楚的,测定是准确的。

准确称量约0.2克样品放入100ml 烧杯中,加入1M 的氯化钠溶液50ml ,用0.2M 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之,测定其pH 值,用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对pH 值作图,找到终点所消耗的碱量。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讲义(精简版)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讲义(精简版)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讲义(精简版)前言:既然是讲电学实验,自然都离不开电表的使用,所以,我们打破教材、教辅常规顺序,从电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开始,由浅入深逐节讲解近些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电学系列实验知识要点,并将实验结论、误差的产生和控制等复杂的逻辑推理过程尽量归纳为公式、模板或口诀的形式予以简化,并烂熟于心,以便同学们在答题时,提高解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思考和推导过程。

另外,在每一小节单元模块后都附有近十年全国高考实验真题索引,以便于同学们对照学习或自我检查测试。

一、电表的改装1.电表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我们在实验室中使用的电表,如:电流表(安培表)、电压表(伏特表)都是由量程较小的电流表(又称表头G)经过改装而来。

表头G的内部结构主要由两块永久磁铁、金属线圈、螺旋弹簧、指针和表盘等构成。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通电金属线圈在磁场中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发生旋转而制成。

2.表头G的三个参数之间的关系表头的三个参数是指表头线圈电阻Rg 、满偏电流Ig和满偏电压Ug。

三者的关系符合欧姆定律,即:Ig=Ug/Rg3.将小量程的表头G改装为大量程的电流表(安培表)若使扩大后的电流表量程为原来表头满偏电流的n倍(即:n=I/ Ig),则必须给表头G并联..一个小电阻R来分流多余的电流I R, 如下图。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知:Ig*Rg=(I-Ig)*R又 n=I/ Ig所以,解得:R= Rg/(n-1)…………………公式①(必须熟记)4.将小量程的表头G改装为大量程的电压表(伏特表)若使扩大后的电压表量程为原来表头满偏电压的n倍(即:n=U/Ug),则必须给表头G 串联..一个大电阻R来分担多余的电压U R,如图:由串联电路的特点,知:U = Ug +(Ug /Rg)*R又 n=U/ Ug所以,解得:R=(n-1)Rg…………………公式②(必须熟记)以上公式①、②很重要,也很好记。

口诀:并小串大(必须熟记)(附:关于“电表改装”相关高考题,如:2019全国Ⅰ卷23题;2018全国Ⅱ卷22题;2016海南卷12题;2015全国Ⅰ卷23题;2013全国Ⅱ卷23题;2010北京卷21题)5.将小量程的表头G改装为欧姆表欧姆表的内部结构是由小量程的电流表表头G、定值电阻R(起保护电路作用)、滑动变阻器R,以及电池等构成。

激光原理及应用实验讲义 -4个实验

激光原理及应用实验讲义 -4个实验
%
故具有畸变像差量的透镜,对以等角速度偏转的入射光,在焦平面上的扫描速度就是等速的。由于此镜头的像高等于 · ,故常简称为F- 透镜。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CO2激光器工作特性
1)开启水冷系统;
2)将功率计探测面置于激光器输出光路;
3)将激光电源的电流旋钮逆时针旋至零位;
4)开启激光电源;
5)顺时针微调激光电源电流旋钮;
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流的确定是通过测量串联在电路中的R上电压值。电路中的驱动电流在数值上等于R两端电压与电阻值之比。
步骤:
1)用万用表测出滑动变阻器R的精确值;
2)按如图所示电路联结驱动源、滑动变阻器R和LD;
3)用万用表测量滑动变阻器R两端电压UR,;
4)根据电路中电流I=UR/R计算得出半导体激光器的驱动电流;
半导体激光器由于有源层模截面的不对称和很小的线度,其远场光斑既不对称,又具有很大的光束发散角,这是因其发射区域小,引起了衍射效应所致。图4是一个半导体激光器的典型远场辐射图,两个半功率强度点处的全角宽分别记为θ⊥和θ〃,为光束发散角。
图4边发射半导体激光束光场特性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半导体激光器P-I曲线和V-I曲线测量
图2注入型半导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图3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基本结构
P-I特性是选择半导体激光器的重要依据。在选择时,应选阈值电流Ith尽可能小,Ith对应P值小,而且没有扭折点的半导体激光器,这样的激光器工作电流小,工作稳定性高,而且不易产生光信号失真。并且要求P-I曲线的斜率适当。斜率太小,则要求驱动信号太大,给驱动电路带来麻烦;斜率太大,则会出现光反射噪声及使自动光功率控制环路调整困难。一般用注入电流值来标定阈值条件,也即阈值电流Ith,当输入电流小于Ith时,其输出光为非相干的荧光,当电流大于Ith时,输出光为激光,且输入电流和输出光功率成线性关系。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LED热学特性研究实验讲义

东南大学物理学院-LED热学特性研究实验讲义

大功率LED热学特性研究(课题实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在过去十几年里有了飞速的发展,逐渐突破了仅能作为低功率指示灯光源的限制,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照明和显示等领域[1-2]。

LED是通过外电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耗尽层中复合,以辐射复合产生光子而发光,同时也会有部分复合能量传递给晶格原子或离子,发生非辐射跃迁,这部分能量转换成热能损耗在PN结内。

对于小功率LED来说这部分热量很小可以不作考虑。

然而,对于大功率照明用LED而言,其发热量大幅提高,直接影响到了LED的发光效率和器件的使用寿命,以及引起波长的漂移,造成颜色不纯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研究功率型LED的热学与发光特性不仅涉及半导体物理的基础问题,也是目前光电工程领域的开发热点[3-4]。

一、实验原理简介1. 脉冲法测量结温准确测量LED的结温是研究LED热学特性的基础。

LED灯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其芯片的核心结构是一个半导体的PN结,所谓LED的结温指的就是PN结的温度。

由于PN 结的尺寸很小,又被荧光材料和树脂胶包裹,无法直接测量其温度,因此常用间接法来测量结温。

本实验仪器采用一种较为新颖的脉冲法测量结温,该方法于2008年由美国NIST实验室提出[7]。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脉冲电流来限制结温TJ的上升,使之与器件表面可测量温度TB接近一致。

当给待测LED灯通入一个幅值为额定值的脉冲电流时,芯片在脉冲内正常发光并升温,但由于电流占空比很小,芯片温度会在一个较长的电流截止状态下降低到和表面温度一致。

从整体效果来看,只要脉冲占空比足够小,LED的芯片温度能维持和表面温度一致,如图2所示。

这样,只要借助温控仪就能在脉冲电流下定标出芯片两端的电压‒温度曲线。

由于在电流一定时,特定PN结的压降仅和结温有关,所以在有了LED的电压‒温度曲线后,只需测量正常工作时LED两端的电压就可以得到其实际的结温。

图1 功率型LED 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 (a )LED 在不同占空比的脉冲电流下结温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b )待测LED 灯珠在脉冲电流和稳流状态下点亮时,器件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一次科技革命(讲义+笔记)

第一次科技革命(讲义+笔记)

第一次科技革命(讲义)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第一次科技革命瓦特(英)——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富尔顿(美)——发明蒸汽轮船第一次科技革命史蒂芬森(英)——发明火车(世界上第一个修铁路的国家法拉第(英)——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第一次科技革命达尔文(英)——“进化论”,《物种起源》孟德尔(奥)——发现遗传规律第一次科技革命(7)卢瑟福(新西兰)——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8)布朗(英)——布朗运动第一次科技革命(9)焦耳(英)——焦耳定律(10)卡罗瑟斯(美)——发明尼龙一个小结(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1)瓦特(英)——改良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2)富尔顿(美)——发明蒸汽轮船(3)史蒂芬森(英)——发明火车(一修铁路)(4)法拉第(英)——发现电磁感应现象(5)达尔文(英)——“进化论”,《物种起源》(6)孟德尔(奥)——发现遗传规律(7)卢瑟福(新西兰)——原子核式结构模型(8)布朗(英)——布朗运动(9)焦耳(英)——焦耳定律(10)卡罗瑟斯(美)——发明尼龙法拉第发现电感应达尔文进化真奇特孟德尔豌豆是遗传瓦特蒸汽掀革命富尔轮船水上行史蒂火车呜呜跑卢瑟福原子真厉害卡罗的尼龙真可惜试题回顾1.(2016上)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

A.蒸汽机的发明B.纺织机的发明C.电力的发明D.电子计算机的发明2.(2015上)世界上第一个修铁路的国家是()。

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3.(2017上)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α粒子散射实验:用α粒子“轰击”金箔,并对其散射的α粒子进行统计。

根据试验结果,他提出原子内部存在着()。

A.中子B.质子C.原子核D.电子云第一次科技革命(笔记)【说在课前】读书点亮生活,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大家早上好,欢迎来到粉笔小课堂,主讲老师是柳絮老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讲义第一章《机械运动》(学生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要点梳理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目的: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 t测量器材:________、________2.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____________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1。

(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__________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3.常见机械运动的图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速直线运动二、重点解读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例题1】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1)小球在做____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3)小球在____________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二、匀速直线运动图象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有两种,路程—时间图象和速度—时间图象。

【例题2】如图是某汽车通过一平直公路时记录的v–t图象,甲、乙、丙、丁四个过程中,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题3】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 sB.4 s~8 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 s~8 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 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三、同步练习一、基础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A.甲与乙B.甲与丙C.丙与丁D.乙与丙2.一辆汽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汽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的是()A.ab段B.bc段C.cd段D.de段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A.v甲=0.6 m/s,v乙=0.4 m/sB.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6.0 mC.经过6 s两小车一定相距4.8 mD.经过6 s两小车可能相距2.4 m二、实验题(每空1分,共10分)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________。

2017微带天线实验讲义-本科

2017微带天线实验讲义-本科

微带天线的HFSS 仿真一、实验目的微带天线由于其具有的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的介质基片厚度往往远小于波长,因此本身就实现了小型化。

与普通的微波天线相比,微带天线的剖面薄,体积小,重量轻;并且具有平面结构,可以制成和导弹、卫星等载体表面共形的结构;同时它的馈电网络可以和天线结构一起制成,便于印刷电路技术大批量生产;另外它能与有源器件和电路集成为单一的模件;而且便于获得线极化、圆极化,易实现双极化、多频段等多功能工作。

本次实验是利用HFSS 仿真一种简单的矩形贴片微带天线。

在四种不同厚度和介电常数的介质基片上,通过调整贴片的尺寸和馈电点位置实现这四个微带天线均在5.8GHz 附近工作,并讨论微带天线的各部分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常用的微带天线的辐射面积单元有矩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在相同相对介电常数和设计指标的前提下,无论从贴片的效率还是增益上,矩形微带天线都优于圆形微带天线,且结构简单,便于设计。

1、介质基片材料和厚度的选择微带天线设计首先要确定介质基片的材料和厚度h 。

常见的介质板有duroid (εr = 2.2)和氧化铝(εr = 10.2)为基片。

一般来说,通常按照下面的表面波抑制条件来选择基片,即h / λ0<0.09(εr ≈ 2.3的基片)和h / λ0 <0.03(εr ≈ 10的基片)。

辐射贴片的长度L 近似为/2g λ,g λ为介质内波长,其表达式为:0g λλ=0λ为自由空间波长,e ε为有效介电常数,e ε定义如下:1/21110(1)22r r e h Wεεε-+-=++。

由以上公式可以看出,贴片长度L 的值与基片的相对介电常数r ε和厚度h 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单元宽度W 的选取当确定介质基板的材料和厚度以后,e ε的大小取决于W ,而单元长度 L 的大小又取决于e ε,所以应先确定贴片宽度W 。

单元宽度W 的大小影响着微带天线的带宽和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软件实验
第一次实验为2个学时,内容由3个简单的实验组成,采用一份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主要是熟悉使用KEIL C软件,并初步了解单片机的汇编程序、C程序及其单片机的硬件知识。

具体要求如下:阅读下面的3个实验内容,实验1和实验2根据程序流程图,编写具体的程序,完成预习报告,在预习报告上写出具体的汇编程序和C程序,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实验室提供的KEIL软件对程序进行编写,并根据调试结果对写好的程序进行修改,实验3相对比较复杂,第一次编写比较困难,所以我给出了实验3的汇编程序(本程序是对实验3进行简化后,编写的),请大家读懂,并且进行验证。

在实验课结束时,将实验报告统一上交。

实验1 清零程序
一、实验目的
掌握汇编语言设计和调试方法,熟悉键盘操作。

二、实验内容
把2000H~20FFH的内容全部清0。

三、程序框图
四、实验步骤
用连续或单步方式运行程序,检查2000~20FF中执行程序前后的内容变化。

五、思考
假使把2000H~20FFH中的内容改成FF,如何修改程序。

实验2 拆字程序
一、实验目的
掌握汇编语言设计和调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把2000H的内容拆开,高位送2001H低位,低位送2002H低位,2001H、2002H高位清零,一般本程序用于把数据送显示缓冲区时用。

三、程序框图
四、实验步骤
用连续或单步方式运行程序,检查2000~2002H中内容变化情况。

实验3 数据区传送子程序
一、实验目的
掌握RAM中的数据操作。

二、实验内容
把R2、R3源RAM区首址内的R6、R7字节数据传送到R4、R5目的RAM区。

三、程序框图
四、实验步骤
在R2、R3中输入源首址(例如0000H),R4、R5中输入目的地址(例如2000H),R6、R7中输入字节数(例如1FFFH),运行程序,检查0000~1FFFH中内容是否和2000~3FFFH中内容完全一致。

;====================实验3 数据区传送子程序===================== ORG 07B0H
MOV R2,00H
MOV R3,#00H
MOV R4,#10H
MOV R5,#00H
MOV R6,#00H
MOV R7,#08H
SE22: MOV DPL,R3
MOV DPH,R2 ;建立源程序首址
MOVX A,@DPTR ;取数
MOV DPL,R5
MOV DPH,R4 ;目的地首址
MOVX @DPTR,A ;传送
CJNE R3,#0FFH,LO42
INC R2
LO42: INC R3 ;源地址加1
CJNE R5,#0FFH,LO43
INC R4
LO43: INC R5 ;目地址加1
CJNE R7,#00H,LO44
CJNE R6,#00H,LO45 ;字节数减1
SJMP $
NOP
LO44: DEC R7
SJMP SE22
LO45: DEC R7
DEC R6
SJMP SE22 ;未完继续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