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工程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金属材料课程设计

金属材料课程设计

金属材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分类、性质及用途,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金属腐蚀现象。

2. 培养学生了解金属冶炼的基本方法,理解金属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学生对我国金属资源状况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简单的防腐蚀措施、金属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金属材料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珍惜金属资源、节约能源的良好习惯。

3. 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与应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但需注意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教学要求:1. 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强化团队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质:介绍金属材料的种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安排:课本第3章“金属的性质与用途”2. 金属腐蚀与防护:讲解金属腐蚀的原因、类型及防护方法,举例说明常见金属腐蚀现象的解决措施。

教学内容安排:课本第4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3. 金属冶炼方法:介绍常见的金属冶炼方法,如热还原法、电解法等,并分析各种冶炼方法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安排:课本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应用”4. 金属资源开发与保护:讲解我国金属资源状况、开发与利用,强调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金属材料成型与模具课程设计 (2)

金属材料成型与模具课程设计 (2)

金属材料成型与模具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金属材料成型与模具课程是现代制造工程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和模具设计制造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素质,为将来毕业后从事与金属材料加工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为金属材料成型与模具制造。

具体包含以下几部分:1. 金属材料的性能分析首先,我们将对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进行性能分析,包括常见的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

通过实验测试,掌握不同材料的物理和机械性能特点,为后续的成型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2. 成型工艺的设计与模拟根据不同的金属材料特性,结合模具的设计和制造,设计出对应的成型工艺,并进行模拟验证。

包括注塑成型、挤压成型、拉伸成型等等,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模拟分析。

3. 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基于对成型工艺的分析和模拟验证,进行模具的设计和制造。

包括模具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制造工艺、加工程序等等。

同学们需要自行进行实际制造,并进行模拟试用,考察模具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4. 成品的检测与评估完成模具制造和成型工艺后,需要对成品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估。

包括材料强度测试、尺寸精度检测、表面质量评估等等。

通过对成品的检测和评估,检验课程设计的效果,为今后的工作实践做好准备。

三、课程设计流程1.确定课程设计方案和目标,确定材料与工艺的选择。

2.学生们自行进行材料性能分析,针对不同的材料制定成型工艺方案,进行模拟验证和优化。

3.按照成型工艺方案,设计和制造模具,要求进行多次修改和调整,保证模具质量和稳定性。

4.使用模具完成成型工艺,对成品进行检测和评估,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

5.编写课程设计报告,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过程和结论。

四、课程设计总结本次金属材料成型与模具课程设计是一次富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学生们通过设计、制造、实验和检测等环节,深入了解了金属材料的特性和成型工艺的设计制造过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素质。

金属材料学课程设计

金属材料学课程设计

金属材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及性能特点;2. 学生能够了解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3. 学生能够掌握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对性能的影响;4. 学生能够了解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金属材料的性能及适用范围;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金属制品制备方案,并进行初步的性能评估;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金属材料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材料科学的兴趣;2. 学生能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3.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金属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4.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金属材料学课程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

在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金属材料科学素养,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能特点:包括金属晶体结构、纯金属与合金、常见金属材料的性能参数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探讨晶体缺陷、固溶强化、弥散强化等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介绍熔炼、铸造、塑性加工、热处理等制备工艺,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金属材料的性能检测与应用:学习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测试方法,探讨金属材料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与环保问题:分析金属材料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等方面的挑战与机遇,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第一篇:金属材料教案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通性和差异)。

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合金的优良性能。

教学难点:1、如何合理选用金属材料。

2、合金与纯金属性能的差异。

教学过程: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图片,从而导出课题。

2、通过多媒体展示的金属材料的用途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第二篇:金属教案第1节课(绪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金属工艺学的概念;2.了解主要的工艺方法;3.知道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纲要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3.发展现状和趋势;4.本课程的特点;5.学习方法;6.重要性。

三、重点、难点 1.主要的工艺方法; 2.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原则、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讲授本绪论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2.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03.发展现状和趋势;4.本课程的特点;5.学习方法;6.重要性。

六、布置思考题1.试述金属成形的主要方法。

第2节课(第一章工程材料基础知识§1 材料的力学性能)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强度和塑性指标的符号、单位及意义;2.掌握布氏硬度和洛氏硬度的测定原理、方法、符号及应用。

3.了解拉伸试验方法和拉伸曲线图;4..了解多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的概念。

二、教学内容纲要 1.强度指标; 2.塑性指标; 3.硬度; 4.冲击韧性; 5.疲劳强度。

三、重点、难点重点:金属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塑性、硬度、韧性和疲劳强度的概念难点:疲劳强度四、教学方法,实施步骤根据本章课的内容特点,运用讲解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课程内容。

五、时间分配1.强度指标;15 2.塑性指标;10 3.硬度;10 4.冲击韧性;5 5.疲劳强度。

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

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金属材料是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对于金属材料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其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验设备等方面探讨金属材料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计1.1 教学目标金属材料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1.2 课程内容金属材料的教学内容应该囊括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力学性能、变形行为等方面。

同时,应该联系实际工程应用,深入探讨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和适用范围。

例如,钢铁材料在建筑、桥梁、汽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铝合金材料在航天、航空等高科技领域中应用广泛。

1.3 教学方法金属材料的教学方法应该以案例分析、项目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为主。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金属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效果。

同时,小组讨论等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2.1 金属材料试验机金属材料试验机是进行材料测试的基础设备,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试验机,可对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进行拉伸、压缩、剪切、弯曲等实验测试。

2.2 金相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是进行金属材料组织结构和微观形貌分析的设备。

通过观察样品的组织结构和晶粒尺寸,可以判断出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式等方面信息。

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显微镜,能够在更高的放大倍数下观察材料表面的微观形貌。

在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形貌分析、腐蚀、劣化等问题研究中,扫描电子显微镜十分有用。

三、实验设计3.1 材料拉伸实验钢材拉伸实验是金属材料试验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实验之一。

在进行该实验时,需准备硬度计、试样和拉力试验机等试验设备。

拉伸实验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钢材在不同工程环境中的应力、应变情况,进而进一步研究其性能。

3.2 金相显微镜分析在进行金相显微镜分析时,需先准备好样品,并使用金属标本磨切机切片。

材料系课程设计指导书

材料系课程设计指导书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内容:1、根据零件使用性能及技术要求,提出所可能实施的几种材料和几种热处理工艺方案,首先从其所可能达到的性能要求,材料的适用性能和工艺操作的繁简及质量可靠性等进行分析比较,再根据生产批量的大小,现有设备条件及国内外热处理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佳热处理工艺方案。

热处理工艺的最佳方案应该能保证达到零件使用性能所提出的热处理技术要求,质量稳定可靠,工序简单,操作容易,管理方便,生产效率高,原材料消耗少,生产成本低廉。

当然,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案,要都能达到这几方面的要求是困难的,而且这几方面的要求也是相对的。

一种零件根据技术条件,可以由几种热处理工艺方案达到。

应该根据上述几方面的要求,综合分析,选择其中最佳的热处理工艺方案。

2、翻译一篇和设计题目相关的原版专业外语文章(汉字不少于3000字)。

二、课程设计步骤:通过设计题目分析设计零件的工作环境、服役条件及对其的影响因素,然后总结出它的性能要求和失效形式,经查阅资料和综合比较以后写出所选材料种类,并讨论几种材料的使用性能和特点,择优选出最适宜的材料。

最后确定零件形状尺寸和热处理工艺,画出工艺流程和工艺卡片,要对成品进行组织检验。

三、课程设计日程安排:第一周:1、翻译一篇和设计题目相关的专业外语文章(汉字不少于3000字)。

2、查找相关的专业文章及专业手册,确定所需资料。

3、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把设计论文打出草槁。

由指导教师检查其以上完成情况。

第二周:1、根据材料写出设计论文。

2、在周三之前将论文(不少于7000字)打印初稿交指导老师。

3、周五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包括设计论文答辩和外文翻译)。

四、课程设计论文要求:(7000字以上)第一部分:序(概述当前设计零件在工业部门的作用和对社会上其它方面的影响)。

第二部分:说明设计任务。

第三部分:分析所设计零件的工作环境及服役条件。

为便于分析机械零件的工作条件,可将它分为受力状态、载荷性质、工作场(如温度场、电磁场等)、环境介质等几个方面。

金属材料课程设计晶相

金属材料课程设计晶相

金属材料课程设计晶相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金属材料的晶相结构,包括晶体类型、晶粒大小和晶界等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识别不同的晶相结构,理解晶相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掌握晶相结构的基本分析方法。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类型及特点。

2.理解晶粒大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掌握晶界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技能目标包括:1.学会使用适当的实验仪器和分析方法来观察和研究金属材料的晶相结构。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金属材料的晶相结构进行分析和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类型: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和四方晶系等。

2.晶粒大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晶粒大小与强度、韧性、塑性等性能的关系。

3.晶界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晶界的定义、晶界能、晶界迁移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课时:2课时(90分钟)2.教学方式: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3.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介绍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类型,讲解晶粒大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二课时:讲解晶界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晶相结构分析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类型、晶粒大小和晶界等基本概念。

2.实验法:学生进行晶相结构分析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晶相结构的特点。

3.讨论法:在讲解晶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金属材料学》2.参考书: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3.多媒体资料:晶体结构示意图、实验视频等4.实验设备: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等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属材料的晶相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

金属材料教案教案标题:金属材料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领域。

2. 掌握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

3. 能够分析金属材料在工程中的性能和应用。

教案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 引入金属材料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使用的金属制品或相关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金属材料的基本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可塑性等,以及这些特性对金属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的影响。

- 介绍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铝、铜、钢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 实例分析(20分钟)- 根据不同金属材料的特点,选取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如汽车制造、建筑结构、电子设备等,分析其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原因。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某些领域中使用特定的金属材料会更合适。

4. 实验操作(25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金属的制备过程。

- 提供所需材料和实验步骤,例如用电解法制备铜等。

5. 总结反思(10分钟)- 综合前面所学,引导学生总结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 激发学生对金属材料相关领域的探索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资源和评估方法:- 资源:- 实验材料:电解槽、电极、电源;- 图片或实物展示金属制品的材料。

- 评估:-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反馈;- 学生对金属材料特性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报告的完整性。

教学扩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报告或展示。

- 组织学生参观金属加工工厂、实验室或博物馆等,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过程。

- 鼓励学生进行小型研究项目,如利用特定金属材料制作简单的原型产品,并进行性能测试和反馈分析。

希望以上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对您有所帮助。

若有其他需要,请随时提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板带钢的基本简介 (2)2制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制度 (3)2.1制定生产工艺 (3)2.2制定工艺制度 (3)2.3坯料的选择 (3)2.4轧辊辊身长度的确定 (3)2.5轧辊辊径的确定 (3)3基本参数的计算 (4)3.1轧制道次的计算 (4)3.2产品尺寸确定 (4)3.3最大压下量的计算 (4)3.4压下量的分配 (5)4轧制速度和轧制时间的确定 (5)5轧制温度的计算 (16)6轧制压力的计算 (17)1板带钢的基本简介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板带钢的需求量逐年递增,板带钢已成为最主要的钢材产品,约占钢材总量的45%,在汽车、造船、桥梁、建筑军工、食品和家用电器等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另外,板带钢还是生产焊接钢管、焊接型钢及冷弯型钢的原料。

当前,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几个主要产钢国,板带钢在轧制钢材中所占比重达60%~70%,甚至更高,板带钢的生产技术水平在轧材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轧钢生产发展水平的标志,也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水平高低的指标之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板带钢的品种规格、尺寸精度及性能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板带钢按厚度一般可分为厚板(包括中板、厚板及特厚板)、薄板和极薄带材三大类。

我国一般称厚度在4.0mm以上的为中厚板(其中4~20mm的为中板,20~60mm的为厚板,60mm以上的为特厚板),4.0~0.2的为薄板,0.2mm以下的为极薄带材或箔材。

目前,箔材最薄可达0.001mm,而特厚板可厚至500mm以上,最宽可达5000mm。

热轧板带钢的厚度和宽度范围见下表。

本设计的产品为L30的中板设计⨯2200mm⨯mm2制定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制度2.1制定生产工艺选择坯料→坯料清理→加热→除鳞→粗轧→精轧→矫直→冷却→表面检查→切边→定尺→取样检测→打印标签→入库2.2制定工艺制度坯料出加热炉的温度取1200℃,进入粗轧机的温度取1150℃,进入精轧机的温度取1000℃,终轧温度初步定为800℃。

除鳞过程中采用高压水去除坯料表面的氧化铁皮。

在轧制过程中采用纵轧2道次,然后横轧到底的方法。

2.3坯料的选择根据要求,坯料的厚度在180mm~300mm 以内选取,针对本设计的产品,初步选择280mm 厚度的坯料,长度L 和宽度B 分别选取1800mm 和1500mm ,所以本设计中所选坯料的尺寸为mm mm mm 180********⨯⨯。

材质为Q235碳钢在本设计中轧机的布置形式为双机架式,且粗轧机和精轧机均采用相同的四辊可逆式轧机,轧辊的材质均采用钢辊。

2.4轧辊辊身长度的确定由于成品宽度是2200mm ,故选用辊身长度为2800mm 的轧机。

2.5轧辊辊径的确定查表7-3 ,来确定四辊轧机的支承辊和工作辊的直径: 对于工作辊,取3.3=gD Lmm D g 8503.32800=÷=对于支承辊,取15.2=zD Lmm D z 130015.22800=÷=此时53.18501300==g z D D ,所以轧辊直径选用合理可行。

3基本参数的计算3.1轧制道次的计算热轧板带钢生产中平均延伸系数μ在1.18~1.30,本设计中取18.1=μ,则轧制道次2.1118.1lg )220030lg()1500280lg(lg lg lg 0=⨯-⨯=-=n F F n nμ故轧制道次选为11道次。

3.2产品尺寸确定宽度:考虑到成品需要切边,故选取mm b 2300=厚度:查阅GB/T709-1988,本设计中产品的尺寸公差为mmmm h 6.08.0+-,采用负公差轧制,故选取mm h 6.29=,因为该尺寸为常温下冷尺寸,所以在轧制过程结束时不能是这个尺寸,应该采用该尺寸对应在终轧温度下的热尺寸,所以mm h 88.296.29)25800(102.16.295=⨯-⨯⨯+=-3.3最大压下量的计算在热轧板带钢生产过程中,最大咬入角一般为15°~22°,低速咬入时取为 20°,则最大压下量mm D h g 3.51)20cos 1(850)cos 1(max max =︒-⨯=-=∆α3.4压下量的分配根据经验进行各道次压下量,然后根据体积不变定理计算出每道次的轧件尺寸,并利用公式%100⨯∆=hε计算出各道次的压下率,列于下表中。

4轧制速度和轧制时间的确定中厚板生产中轧件的尺寸较长,所以采用梯形速度图,由于在轧制过程中有低速咬入、高速轧制、低速抛出的规定,因此在本设计中拟定每道次的咬入速度min /20r v y =,抛出速度min /20r v p =,平均加速度)/(min 40s r a ⋅=,平均减速度)/(min 60s r b ⋅=,而在各道次的轧制中稳速轧制的稳定速度w v 不同 第一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4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33.16085.014.3)24020(60)2(1=⨯+=+=π 加速时间s an n t yw 5.040204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665.05.033.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33.16085.014.3)24020(60)2(3=⨯+=+=π减速时间s bn n t pw 33.060204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439.033.033.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78.1604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996.0439.0665.01.23112=--=--=稳速轧制时间s 56.078.1996.0222===v l t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39.1321=++=第二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4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33.16085.014.3)24020(60)2(1=⨯+=+=π 加速时间s an n t yw 5.040204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665.05.033.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33.16085.014.3)24020(60)2(3=⨯+=+=π减速时间s bn n t pw 33.060204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439.033.033.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78.1604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417.1439.0665.0521.2312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80.078.1417.1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63.1321=++=第三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4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33.16085.014.3)24020(60)2(1=⨯+=+=π加速时间s an n t yw 5.040204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665.05.033.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33.16085.014.3)24020(60)2(3=⨯+=+=π减速时间s bn n t pw 33.060204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439.033.033.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78.1604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829.0439.0665.0933.1313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47.078.1829.0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3.1321=++=t t t t z第四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4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33.16085.014.3)24020(60)2(1=⨯+=+=π加速时间s an n t yw 5.040204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665.05.033.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33.16085.014.3)24020(60)2(3=⨯+=+=π 减速时间s bn n t pw 33.060204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439.033.033.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78.1604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242.1439.0665.0346.2314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70.078.1242.1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53.1321=++=第五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4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33.16085.014.3)24020(60)2(1=⨯+=+=π加速时间s an n t yw 5.040204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665.05.033.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33.16085.014.3)24020(60)2(3=⨯+=+=π 减速时间s bn n t pw 33.060204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439.033.033.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78.1604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754.1439.0665.0858.2315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99.078.1754.1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82.1321=++=第六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60r v w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78.16085.014.3)26020(60)2(1=⨯+=+=π加速时间s an n t yw 140206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78.1178.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78.16085.014.3)26020(60)2(3=⨯+=+=π 减速时间s bn n t pw 67.060206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1926.167.078.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67.2606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4874.01926.178.146.3316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18.067.24874.0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85.1321=++=第七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6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78.16085.014.3)26020(60)2(1=⨯+=+=π 加速时间s an n t yw 140206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78.1178.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78.16085.014.3)26020(60)2(3=⨯+=+=π 减速时间s bn n t pw 67.060206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1926.167.078.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67.2606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3524.11926.178.1325.4317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51.067.23524.1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18.2321=++=第八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6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78.16085.014.3)26020(60)2(1=⨯+=+=π 加速时间s an n t yw 140206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78.1178.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78.16085.014.3)26020(60)2(3=⨯+=+=π减速时间s bn n t pw 67.060206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1926.167.078.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67.2606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5864.21926.178.1559.5318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97.067.25864.2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64.2321=++=第九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6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78.16085.014.3)26020(60)2(1=⨯+=+=π加速时间s an n t yw 140206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78.1178.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78.16085.014.3)26020(60)2(3=⨯+=+=π减速时间s bn n t pw 67.060206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1926.167.078.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67.2606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4394.41926.178.1412.7319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66.167.27394.4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33.3321=++=第十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6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78.16085.014.3)26020(60)2(1=⨯+=+=π加速时间s an n t yw 140206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78.1178.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78.16085.014.3)26020(60)2(3=⨯+=+=π 减速时间s bn n t pw 67.060206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1926.167.078.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67.2606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9254.51926.178.1898.831102=--=--=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22.267.29254.5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89.3321=++=第十一道次:取稳定轧制速度min /60r v w = 加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y /78.16085.014.3)26020(60)2(1=⨯+=+=π加速时间s an n t yw 14020601=-=-=加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78.1178.1111=⨯==减速阶段:平均速度s m D n n v w p /78.16085.014.3)26020(60)2(3=⨯+=+=π 减速时间s bn n t pw 67.06020603=-=-=减速阶段轧件长度m t v l 1926.167.078.1333=⨯==稳速阶段:速度s m Dnv w /67.2606085.014.360=⨯⨯==π轧件长度m l l L l 4464.71926.178.1419.1031112=--=--= 稳速轧制时间s v l t 79.267.24464.7222===该道次纯轧时间s t t t t z 46.4321=++=每道次间隙时间的选取:根据经验,粗轧时取间隙时间s=,精轧时取间t6隙时间st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