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明确:书要反复读。
可以先介绍
详谈体会
朗读课文,简介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
学
过
程
四、质疑探究
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2022年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
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不求甚解》
课型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2、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自主先学
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学生四人小组内简单交流后全班交流。
当堂训练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⑵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教材分析这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本文是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中招考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九年级的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辨别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掌握的还不是很好。
二、学习目标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意思。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辨别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能说出其作用,且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对于“不求甚解”一般性的理解是怎样的?引出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二)预习检测1.简介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某某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 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词语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咬文嚼字豁然贯通开卷有益(四)当堂检测讨论: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教案新人教版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2. 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2)作业评价反馈不够及时:在作业批改和反馈方面,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影响了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及时了解和改进。
(3)课堂测试不够全面:在课堂测试方面,主要侧重于选择题和填空题,缺乏对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测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答案:示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谈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能够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个人修养。而《不求甚解》则提出了“不求甚解”的阅读策略,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不必过分纠结于细节,而是要抓住大意和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5. 请列出至少三个你认为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并简要说明原因。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 阅读 14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_13

人教版九上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这种读书方法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了解驳论方式。
教学重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褒义、贬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不能一概而论。
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某些人的不当说法的。
资料助读:1、驳论: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2、常见的驳论方法:①看论点本身有无破绽——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②看支撑论点的论据有无破绽——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看论据推导论点的论证过程有无破绽——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
)3、“不求甚解”的出处。
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一字一句上下功夫。
属褒义。
今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含贬义。
《不求甚解》就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二、整体感知1、本文反驳的是哪种错误观点?(敌论点是什么?)2、文中作者用哪方面的事情来反驳对方?引导明确:摆出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板书:树靶子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最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公开课教学设计

四、深入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 发表个人见解 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 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 培养学生的阅 读分析能力, 明
再者,你也可以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 解。
确事例运用及 论证方法, 学习 摆事实与讲道
学
科
语文
课
题
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
课
型
新授
知识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教 能力 2、学习驳论文的论述方法。 过程 1、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学 方法 2、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目
情感 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态度
标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 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 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 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理相结合的论 证方法。
强化驳论文的 论证过程
教 学
内 容 及 问 题 情 境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 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 “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 也可以从故事人手, 翻出 “滥 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六、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 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 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 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 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的精晶。 辩证分析成语含 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4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2.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了解驳论文的论证特点和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60年代初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
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
《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
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
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二、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
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
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
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
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三、解释词语会意:会心。
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8)

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二、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Βιβλιοθήκη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 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2好读书是读书会意的前提:
3举例5、6段:
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的著作一一反面:
诸葛亮從观大略的读书一一正W:word版本可编辑•欢
听读课文,说说词语 在文中的.原意与现代 汉语听意思。
明确要求,自主阅读 课文,结合资料明确 问题,找出在文中所 在的段落。
结合上下文提取文中 关键信息,自主练习。 个别质疑。
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 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 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 度和正确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结合你的亲身感受,谈谈你对“好读书,不求甚解” 的认识(80字左右)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短文两篇之
章节(课 题)划称
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
学时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过程 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借思维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 特征 分析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
“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 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
采用的论证方法。 自主修改答题要点, 个别问题质疑。
对提岀的问题有自己 见解的学生各抒己 见,但要能在文中找 到依据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 行思考,可以进行小 组讨论,然后回答、 交流
证方法
个 性 化 教 学
为学有余 力学生所 做的调整
为需要帮 助学生所 做的调整,
板书 设计
15不求甚解谈读书
"不求甚解”含义:读书要虚心;读书的正确目的一一怡情、傅彩和长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 重点
掌握木文的主要观点,採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 难点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认 识本文先驳后立的论证层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札记
一从《五柳先生传》中文段的背诵导入本节。
问题:“不求甚解”原意是什么?现在的含义是什 么?
点评导入本节。
才:
读书的方法不咬文嚼字;读书的方法一一
举例5、6段:反而一一正而读书的益处一一
对比论证
教学 反思
问题探究:
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2'‘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3本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有什么作用?
4肯泄“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 的态度?
二组织学生当堂交流问题,点拨所在的段"落,明 确答题要点:
1第四段,有两层:
提岀自己的观点,点拨论点的提出方式一一先驳后 立;
当堂交流问题,个别 发言,共同明确本文 蚩脇姻•”的方法及
培养学生 的阅读提 取关键信 息的能力, 学习抓住 中心句来 梳理文章 内容。
培养学生 的阅读分 析能力,明 确事例运 用及论证 方法,学习 摆事实与 讲道理相 结合的论
归纳论证方法:例证■法与对比论证法;
4第7段论述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
三、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