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第7章人口与环境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基础的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
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的微粒。
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法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人口资源与环境》课件

为了激励人们更加积极地参与生态保 护和修复工作,可以建立生态补偿机 制。通过给予生态保护和修复者一定 的经济补偿或奖励,提高其参与的积 极性和可持续性。同时,生态补偿机 制还可以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 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
PART 05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 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 2
PART 03
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定义
指自然界中能提供人类利用,满 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各种要
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分类
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等。
自然资源特点
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分布不均 等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资源利用方式
开采、利用、回收等。
资源保护措施
立法、执法、宣传教育等。
资源可持续利用
城乡结构问题
城乡人口比例失衡,城市 化进程加速,对城市基础 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带 来挑战。
人口素质问题
教育水平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 水平差异大,影响人口素 质的提升。
健康素质问题
健康状况不均衡,慢性病 、传染病等健康问题依然 存在,影响劳动力生产力 和生活质量。
道德素质问题
道德素质滑坡,社会风气 不良,影响社会稳定和和 谐发展。
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 求的能力。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原因
01
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浪费等。
可持续发展概念
02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策略
03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
PART 04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学习辅导材料(1)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环境污染及防治技术学习辅导材料一,内容提要1、环境污染及形成〔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发生扩散、迁移、转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污染源✧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把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喷发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污染源按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受体),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
✧按向环境排故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污染源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合称为非点污染源)。
✧按照人类社会活动功能,污染源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2、大气污染及防治技术〔1〕大气污染效应✧由于大气污染的作用,可以使某个或多个环境要素发生变化,使生态环境受到冲击或失去平衡,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这种因大气污染而引起环境变化的现象,称为大气污染效应。
〔2〕空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质、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3〕颗粒物质✧颗粒物质——是指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物质,包括各种各样的固体、液体和气溶胶。
✧按粒径的差异,可以分为降尘和飘尘两种。
✧降尘——指粒径大于 10μm,在重力作用下可以降落的颗较状物质。
✧飘尘——指粒径小于 10μm的煤烟、烟气和雾在内的颗粒状物质。
第七单元 人口与环境(知识讲解内容)

㊀ ㊀ 2.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数量ꎮ
水平等ꎮ
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ꎬ可采用对比的形式分析ꎮ 具 体如下表所示: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㊁人口老龄化 ①经 济 发 达ꎬ 生 产 力 水 平 高ꎻ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 福利制度ꎻ③人口受教育水 平高ꎬ生育意愿不强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ꎻ ② 影 ③老年人生活孤单㊁ 生活困 难ꎻ ④ 劳动力不足ꎻ ⑤ 青 壮 年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ꎻ接纳海外移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ꎬ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ꎬ 一个国家或地 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ꎮ 容量ꎮ (3) 两 者 的 区 别: 某 地 区 的 环 境 人 口 容 量 大 于 人 口 合 理
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㊁青少年及儿童 比重过大
①经济落后ꎬ 现代 化 水 平 低ꎬ 需要的劳动力多ꎻ ② 社会保险 和福利制度不完善ꎻ ③ 政治独 立㊁经济发展㊁医疗进步 ①粮食供给不足ꎻ ② 教育㊁ 就 业问题突出ꎻ③ 人民生活贫困 化ꎻ④ 人口素质偏 低ꎻ ⑤ 环境 压力大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ꎬ 降低人口 自然增长率
�������������������������������������������������������������������������������������������������������������������������� 环境人口容量 ( 环境承载力 ) :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 制约因素:资源㊁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 (2) 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ꎬ 保障健康的生活
考点一㊀ 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
㊀ ㊀ 1. 人口的数量变化
������������������������������������������������������������������������������������������������������������������������������������������
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大气环境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 水体环境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 土壤环境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六章 环境质量评价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七章 环境规划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章 全球环境问题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章 人口与环境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章 能源与环境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一章 资源与环境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十二章 持续发展与环境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环境。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第七章 人口与环境

1650年增至5亿人, 1650年增至5亿人,从那 年增至 时起,人口发生了爆炸, 时起,人口发生了爆炸,于 185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 185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 10 1930年达到20亿 1960年 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 20 到30亿,1975年达到40亿, 30亿 1975年达到40亿 40 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 1987年 11日世界人口突破 50亿 50亿,从1984年后世界人口 1984年后世界人口 的年增长率为1.7%, 的年增长率为1.7%,则每年约 1.7% 有8000万人加入到世界总人口 8000万人加入到世界总人口 的行列; 的行列;每隔五天就增加了 100万人。1999年11月12日 100万人。1999年11月12日 万人 60亿 60亿。
这种增长水平和趋势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有 明显差异, 1950年至1990年期间, 明显差异,自1950年至1990年期间,发达地区人 年至1990年期间 口增加45%,而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增加了143%。 口增加45%,而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增加了143%。 45% 143% 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在今后二三十年间还将继续下去。 这两种不同的趋势在今后二三十年间还将继续下去。 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为了生存, 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为了生存,在每日每时地 毁坏自己的资源。一个有限的星球, 毁坏自己的资源。一个有限的星球,容不下无限的 人口,地球在叹息。 人口,地球在叹息。
复活节岛上是否曾有过高大的树木? 复活节岛上是否曾有过高大的树木?
现在岛上找不到高大的树木和足够有韧性 的植物纤维,那么竖起石像用的圆木是来 自何处呢?
复活节岛千年兴衰
登陆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400 400年左右 登陆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 生活安定阶段: 生活安定阶段: 人口问题出现: 人口问题出现: 环境问题出现:公元800年左右, 800年左右 环境问题出现:公元800年左右,棕榈遭到严重砍伐 自然资源耗竭 : 建造石像,砍伐森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公元1200 1200年左 建造石像,砍伐森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公元1200年左 右 森林消失,生态急剧恶化:公元14 15世纪 14森林消失,生态急剧恶化:公元14-15世纪 出现人吃人事件 生存条件恶劣, 生存条件恶劣,人口不断减少
环境学之人口与环境培训资料

§⒈世界人口发展概况
二、世界人口的发展概况
§⒈世界人口发展概况
⒈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主要特点
尽管我国人口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整体科学 文化素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受过初中及初中以上教 育的人只占总人口的33%,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 较大差距。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中,还有一部分 是青少年,全国仍有2%~3%的学龄儿童没有参加文 化学习。
未来我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人口素质:
经济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快的原因: 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落后,需要劳动力; 婴幼儿死亡率高,迫使家庭用高出生率来补偿; 文盲率高,不易接受现代科学知识; 妇女地位低,生育问题上没有决定权; 早婚盛行; 旧的传统风俗、宗教教义、人口政策的影响。
总和生育率
一定时期(如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 总和生育率=∑(年龄组组距×各年龄组生育率)
中国人口基数大
(1981,10.01)
33.33
-4.57
年份 增长率(‰)
1949~ 2009 15.40
1949~ 1980 20.02
1981~ 2008 11.04
2009 5.05
§⒉中国人口问题
⒊人口老龄化 ➢概念: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增加或提高的过程。 ➢相关概念(年龄构成的概念、类型及标准) 年龄构成: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年龄构成类型及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人口素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在经济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人口与环境知识点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人口的增长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它对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增长导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随着人口数量的上升,粮食、水、能源等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这可能导致森林砍伐、草原退化和湿地破坏等问题。
森林的减少不仅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还削弱了其吸收二氧化碳和调节气候的能力。
水资源方面,人口增多意味着用水量的增加。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引发地面沉降。
同时,污水排放也随之增加,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河流、湖泊和海洋,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能源的需求同样随着人口增长而飙升。
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量不断上升,这不仅导致能源储备的减少,还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加剧了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
其次,人口增长带来了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大量产生。
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和废气等排放的增加,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垃圾填埋场的空间不足,垃圾焚烧可能产生二噁英等有害物质。
工业废水废气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污染土壤和水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再者,人口增长加剧了城市化进程。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积不断扩张,侵占了周边的农田和自然生态区域。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如道路建设可能破坏自然栖息地,建筑物的密集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热岛效应。
二、环境对人口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同样对人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人口的健康和发展。
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供应和安全的居住环境有助于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相反,恶劣的环境会对人口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增加,水污染可能引发肠道疾病和传染病的流行。
环境中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等,会给人口带来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人口迁移和流离失所,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
547 676 728 761 557 653
764
60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167 322 561 587 653 783
930
957
北美洲
172 243 331 346 375 438
509
454
大洋洲
13
21
33
34
41
48
55
55
人口与环境
图7-10 预测2010~2050年全球人口变化情况
40903.1 30.5 133.0 13.9 245.8
32696.1 24.4 235.0 24.5 174.1
大于1000
12648.0 9.4 495.0 51.6 25.6
人口与环境
我国大陆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高度(m)
154~200 大于200~500 大于500~1000 大于1000~2000
>40% <4% <20岁
成年型
30~40% 4~7% 20~30岁
老年型
<30% >7% >30岁
人口与环境
图7-4 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
中国古代人口简表
夏朝 周朝 秦朝 西汉 东汉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年代
平帝元始二年 顺帝永和年 炀帝大业五年 天宝十四年 真宗景德三年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洪武十四年 永乐元年 弘治十五年 万历三十年 顺治十八年 雍正十二年 乾隆六年 乾隆五十九年 道光十四年
人口与环境 图7-1 人类人口增长历程
人口与环境
图7-2 人口增长模式及转变示意
人口与环境
寿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人口与环境
1980~2010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表7-1 全球2010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
排名
城市
人口(万) 排名
城市
人口(万)
1
东京(日本)
2
墨西哥城(墨西哥)
3
上海(中国)
2050年人口(106人)
低
中
高
不变
全球
2519 4074 6465 6898 7680 9076 10646 11658
较发达地区
813 1047 1211 1211 1057 1236 1440 1195
较不发达地区 1707 3027 5253 5493 6622 7840 9206 10463
人口与环境
公元1841~1949年中国人口变化
年代
公元年 人口数量(万人)
资料来源
道光二十一年 咸丰元年 咸丰十一年 同治十年 宣统年间 民国二十三
民国三十八年
1841 1851 1861 1871 1909~1911 1934 1949
41345.7 43216.4 26689.0 27235.5 36814.7 46340.0 54167.0
人口与环境
全球人口繁衍数量
年份
公元前7000 公元前5000 公元前2500 公元前800 公元前200 公元年
人口数量
1000万 3000万 4000万 1.00亿 2.00亿 2.30亿
年份
公元1000 公元1100 公元1200 公元1300 公元1400 公元1500
人口数量 年份
2.75亿 3.06亿 3.48亿 3.84亿 3.73亿 4.46亿
预测2010~2050年全球及主要地区年龄群组与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变化率(%)
全球及 主要地区
年龄群组与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变化率(%)
0~14
15~59
60+
80+
人口总数
全球
0.01
0.63
2.39 3.37
0.75
较发达地区
-0.14
-0.38
1.10 2.13
0.05
较不发达地区
0.03
0.82
48.04 48.08 48.16 48.09 48.73 48.82 48.57 48.54 48.48 48.37 48.45 48.48 48.90 49.02 48.37 48.48 48.50 48.53
按照城乡分类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人口数 比例
人口数
(万人) (%) (万人)
比例 (%)
5765 6632 8249 12371 12950 14117 15595 18495 21154 33006 29540 30191 34301 43748 45906 54283 60667 61213
54167 56300 60266 67207 70499 80671 90857 97542 101541 103475 112704 114333 119850 125786 126743 129988 132802 134006
28145 29231 31242 34890 36142 41289 46727 50192 52310 53423 58099 58904 61246 64126 65437 66976 68357 68977
公元1600 公元1650 公元1700 公元1750 公元1800 公元1850
人口数量 年份
4.86亿 5.45亿 6.23亿 7.28亿 9.06亿 11.71亿
公元1900 公元1950 公元2000 公元2010 公元2020 公元2050
人口数量
16.08亿 25.25亿 60.55亿 69.10亿 预计82.30亿 预计90.50亿
51.96 51.92 51.84 51.91 51.27 51.18 51.43 51.46 51.52 51.63 51.55 51.52 51.10 50.98 51.63 51.52 51.50 51.47
26022 27069 29024 32317 34357 39382 44132 47350 49231 50052 54605 55429 58604 61660 61306 63012 64445 65029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 《汉书.地理志》 《后汉书》志二十三郡国五 《隋书》卷二十九,《通考》户口一 《通典》食货七 《宋会要辑稿》食货十二 《元史》卷十六世祖本纪十三 《明太祖实录》卷一四0 《明成祖实录》卷二十六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四 《明神宗实录》卷三九七 《东华录》顺治卷二十五 《东华录》雍正卷二十五 《清实录》高宗卷一五七 《清实录》高宗卷一四六七 《清实录》宣宗卷二六一
战争
贫困
图7-7 剥削与压迫是贫穷和环境恶化的真正原因,人 口增 长只是社会问题的反映或结果,而非根源。
人口与环境
P L
L/2
0
图7-8 罗吉斯蒂函数图形
t -a/b
人口与环境
图7-9 人口变化的倍增关系
人口与环境
表7-4 预测2010~2050年全球及主要地区的人口变化
全球及 主要地区
人口(106人) 1950 1975 2005 2010
1230 1220 1210 1200 1188 1130 1028 1100 1054 1000
人口与环境
图7-3 全球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增长趋势
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环境
表7-2 人口年龄构成的类型标准
类型
少年儿童系数(0~14岁人口所占比例) 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 年龄中值数
年轻型
公元年
公元前2100 公元前1100 公元前221 公元2 140 609 755 1006 1291 1381 1403 1502 1602 1661 1734 1741 1794 1834
人口数量(万人)
资料来源
1355.4 1371.5 2000.0 5959.5 4915.0 4602.0 5291.9 1628.0 5984.9 5987.3 6659.8 5090.8 5630.5 (1913.7)丁数 (2735.5)丁数 14341.2 31328.2 40100.9
人口数量(104) 占总人口数(%) 面积(104km2) 占总面积(%) 人/km2
81501.2 60.8 49.7 5.2
1639.9
25336.1 18.9 108.5 11.3 233.5
12199.1 9.1
181.4 18.9 67.3
12197.8 9.1
267.8 27.9 45.6
4
纽约(美国)
5
圣保罗(巴西)
6
新德里(印度)
7
开罗(埃及)
8
孟买(印度)
9
布伊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10 加尔各答(印度)
2800 2000 1978 1919 1800 1700 1500 1420 1383 1250
11 伊期坦布尔(土耳其) 12 拉各斯(尼日利亚) 13 里约热内卢(巴西) 14 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15 北京(中国) 16 德黑兰(伊朗) 17 汉城(韩国) 18 莫斯科(俄罗斯) 19 广州(中国) 20 达卡(孟加拉国)
2.88 4.19
0.89
极不发达国家
1.02
2.15
3.3.2 4.03
1.84
其他发展中国家
-0.29
0.54
2.84 4.21
0.68
非洲
0.87
2.00
10.6 11.8 13.7 18.4 18.4 17.5 17.2 19.0 20.8 31.9 26.21 26.41 28.62 34.78 36.22 41.76 45.70 45.68
48402 49668 52017 54836 57549 66554 75264 79047 80387 70469 83164 84142 85549 82038 80837 75705 72135 72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