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缺陷综述
内部控制缺陷名词解释

内部控制缺陷名词解释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组织无法有效达到其制定的业务目标、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受到威胁、资产的保护不足以及合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
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涉及到组织内部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层的监督、员工的行为、信息系统的运作、程序和政策的执行等。
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是由于设计不当、执行不当、监督不足或者资源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内部控制缺陷对组织可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损失、声誉受损、法律责任等。
因此,组织需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以确保其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和解决需要组织内部的审计、风险管理、合规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以及对相关流程和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总之,内部控制缺陷是指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对组织的业务目标、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资产保护和合规要求造成严重影响,组织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缺陷,以确保其业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
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
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
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
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
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
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一、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
据2008年6月28日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缺陷是指:内部控制的设计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错误与舞弊,或内部控制的运行存在弱点和偏差,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情形。
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审计准则第2号(2004)指出,重要缺陷是控制缺陷,或是控制缺陷的集合,它会不利地影响公司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可靠地初始化处理、授权、记录、处理或报告对外财务数据的能力,以至于有可能导致不能防止或发现对公司年度或期中财务报告大于不重要的错报。
可见,国内外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都停留在概括性的否定描述阶段。
强调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导致不利的结果。
但是,问题就在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对“实质性”或者“重大”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定量,或者提供标准的判断依据。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分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首先将内部控制分为了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Ge和Mcvay(2005)将内控重大缺陷分为九大类:会计类、培训类、期末报告和会计政策类、收入确认类、职务分离类、账户核对类、子公司类、高管类和技术类。
可见,评价指引对内部控制缺陷粗略的分类并不能满足内部控制实践中的要求。
管理层和审计人员需要对内控中存在缺陷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综述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2012.8上旬□·66·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研究综述【摘要】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决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判断,其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中最核心的信息。
围绕着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本文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分类与认定、披露的影响因素以及披露的经济后果三个层面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后续的研究方向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分类与认定影响因素经济后果洪峰(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44)一、引言2002年7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SOX 法案)302条款与404条款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作出强制性要求,这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我国分别在2008年6月28日与2010年4月26日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按照规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开始尝试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鉴证报告,这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
如何认定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是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规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者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
无论是SOX 法案还是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都规定只要存在重大缺陷,就不得作出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的核心在于重大缺陷的认定与披露。
目前,围绕着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国内外文献主要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分类与认定、披露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三个层面展开。
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对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具有借鉴意义。
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分类与认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分类与认定是研究的基础性问题。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所造成的业务风险和存在的问题,这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
首先,从国外的角度来看,欧美国家一直关注企业内部控制。
Peter Defoort(2008)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企业管理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必须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ISO31000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估模型。
Kim(2013)等人通过对21个国家进行企业运作的比较分析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造成企业的腐败、非法行为和利润下降等负面影响。
同时,他们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和创新能力。
Jinyeol Kim(2021)等研究人员则将内部控制缺陷视为一种管理缺陷,并指出企业应该制定详细、清晰的内部控制政策和流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其次,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也是国内比较关注的问题。
王维霞、李科宇(2015)分析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主要有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等方面。
提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规范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
对于非上市公司,薛红艳(2019)等人则认为,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误操作风险,有利于稳定经营,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和声誉。
总的来说,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有效地评估和管理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在探索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展望

现, 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规模增长较快。 9 2 ) 2 营复杂性。 eod R gu adn 经 D Fn 和 ahnna 等的研究
发现 , 财务 报 告 错误 与公 司的经 营表 现 负相 关 , 司 公
的经 营复杂性越高 , 子公 司数 目越多 , 内部控制系 其 统存 在缺 陷 的可 能性 越 大 。 ( C e和 Mc a 也 证 实 Vy 存在 内控缺 陷的公司有运营复杂 、发展速度快 等特 征 。f31A h a g — ki , o is Kn e 5 75 s bu h S a e C ln 和 in y等认 为 1 -S ( ) 1 f l
( 图 分 类 号 ]F 2 . 6 中 1 3 1
[ 献标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0 8 2 8 (0 10 — 0 10 文 1 0 — 6 9 2 1 )2 0 6 — 5
一
、
引 言
实质性缺陷及其修正等四个方面。 ( 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特征 一)
西方 学 者 主 要从 公 司规模 、 营 复杂 性 、 计 计 经 会
大。
9 r kn Z a l 等的检验支持了上述结论 。同 ) ni F ㈤
3 . 会计计量风险。G 和 M V y e c a 认为内部控制 中 的实质性漏洞与公 司收益确认政策、 期末会计报告程
[ 稿 时 间 ]0 0 O — 0 收 2 1一 1 1 [ 者 简 介 ] 亚 莉 (9 0 )女 , 北 荆 门 人 。 京 科 技 大 学 副 教授 , 士 。 作 刘 17- , 湖 北 博 白雪 莹 (9 6 )女 , 蒙 古 赤 峰 人 , 京 科 技 大 学 硕 士研 究 生 。 18- 。 内 北 王 茜 (9 8 ) 。 1 8 一 女 山东 人 。 京 科技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北
内控自我评价发现缺陷汇总

内控自我评价发现缺陷汇总
1. 财务管理方面:
- 现金管理不够严格,缺乏有效的现金流管控机制。
- 费用报销审批流程不够规范,存在随意报销情况。
- 固定资产盘点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2.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 员工招聘流程欠缺规范,缺乏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 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不够紧密。
- 员工培训计划缺乏系统性,培训效果难以跟踪评估。
3. 运营管理方面:
- 供应商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对供应商的持续评估。
- 生产计划与实际执行存在偏差,导致产能利用率不高。
- 产品质量控制措施执行不力,产品返修率较高。
4. 信息系统方面:
- 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有待加强,存在数据丢失风险。
- 信息系统权限管理混乱,无法有效防止非授权访问。
- 缺乏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不足。
以上是本次内控自我评价发现的主要缺陷,需要公司高度重视并制定整改计划,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防范经营风险,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论文]内部控制缺陷
![[论文]内部控制缺陷](https://img.taocdn.com/s3/m/30a89949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c4.png)
[论⽂]内部控制缺陷内部控制缺陷论⽂【摘要】国内的研究者就应该在考虑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初级阶段特征的前提下,以国外的研究⽅法(研究视⾓)为导向,在进⼀步健全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上,去拓展内部控制缺陷实证研究的主题,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各类公司以及投资者带来积极的影响。
⼀、引⾔从20世纪初R.H.蒙哥马利提出内部控制牵制理论开始,内部控制在企业内在管理需求的推动下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发展也使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被世界各国⼴泛认可。
尤其是在2002年接连发⽣的安然、世界通讯等重⼤的财务舞弊案件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SOX法案,从监管的⾓度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及其披露情况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如法案中302和404条款就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内控报告,披露具有实质性内容的重⼤内部控制缺陷,在对其有效性进⾏评价的同时要求外审师提供内部鉴证报告。
这就使学者的研究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逐步转向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披露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以及保证内部控制的执⾏效果上来。
因此,本⽂就选取了内部控制执⾏效果的⼀个重要⽅向——内部控制缺陷进⾏综述:由于国外关于这⽅⾯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以本⽂主要是以近些年被世界会计学术界⼴泛认可的三本顶尖会计学术杂志(Top3:JAE、JAR、AR)的相关⽂章为圆⼼,以近5年可获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国外期刊所发表的⽂章为半径来进⾏综述。
⼆、国外内部控制缺陷研究动态综述就TOP3⽽⾔,近些年关于内部控制的⾼质量⽂献约有50篇左右,⽽涉及到内部控制缺陷的⽂献有22篇(其中20篇是关于企业的,剩余2篇是关于公共部门与⾮营利组织的),本⽂仅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献;⽽近5年具有代表性的⽂献是以EBSCO与ELSEVIER两个外⽂期刊库为依据(以内部控制缺陷为关键词)获取的,并且选择其中相关度⾼且具有代表性的⽂献进⾏综述。
从这两⼤来源来看,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献主要是从两⽅⾯来⼊⼿的:⼀是从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分为公司内部影响因素与公司外部因素,公司内部因素主要有:公司基本特征、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特征、公司投资、财务报告质量等;公司外部因素主要有投资者保护、外部审计、其他的外部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3年12月110内部控制缺陷研究综述王宁宁 蔡学玲 吴俊岭(燕京理工学院,廊坊,065201)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成果,发现影响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主要有公司财务特征、治理特征和外部监管三方面,研究成果较为成熟。
但是其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
期望本文的研究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并为该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 影响因素 经济后果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3)12—0110—02 一、造成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随着《萨班斯法案》的颁布,国外学者可以获得内部控制缺陷更详尽的资料,故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研究也愈来愈火热。
我国受其影响,先后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它们均对内部控制缺陷做出了详细规定,因而我国学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实证研究也如雨后春笋。
笔者在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后,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公司财务特征。
Ge ,Mcvay (2005)通过对261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发生的概率与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负相关,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正相关。
该文通过对缺陷的分类不仅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内控缺陷与公司特征的关系,而且为公司更加清楚的识别缺陷提供了方向。
Ashbaugh-Skaife 等(2006)研究显示,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经营复杂性、近期组织结构变更、会计计量风险高、审计师辞职频繁和内控资源投入少的特征。
Doyle 等(2007)研究发现,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业务类型复杂、财务状况差、增长速度快和经历重组的公司,相对其他公司而言,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几率更大。
我国学者在公司财务特征与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方面的研究颇多。
蔡丛光(2010)以上交所2003-2006年披露内控缺陷的33家公司和54家控制公司作为样本,对内控缺陷自愿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报告分部的数量对公司发现和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显著,但是公司的成长性、股权集中度对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田勇(2011)对深交所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445家A 股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公司经历重组显著影响公司内控实质性漏洞的存在。
倪利(2011)对2009年上市A 股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司规模、子公司数目、组织结构变革和销售收入增长对公司管理层披露内控缺陷的影响显著。
田高良等(2010)以深市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494家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一个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概念模型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经济因素和管理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动机分别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建设越薄弱、公司经营越复杂和会计计量风险越高的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越大,而发生财务报告重述和审计师变更的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披露内控缺陷。
与该篇文章研究方法相同,熊敏(2010)对沪市2009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522家制造业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具有上市年限长、拥有更多的子公司、近期经历了兼并重组的特征,而近期陷入财务困境和经历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控缺陷。
2、公司治理特征。
Krishnan (2005)认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的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与其结论不同,Krishnan ,Visvanathan (2007)以SOX 实施后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审计委员会和外部审计师对内控缺陷披露的影响。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中财务专家比例越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次数越多的公司更易披露内控缺陷。
但是审计委员会规模与内控缺陷披露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YanZhang ,JianZhou ,NanZhou (2007)同样发现审计委员会中非会计和财务专家的数量愈少,公司披露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愈大。
Beng (2009)以在2003.07-2004.11期间披露任何一项实质性缺陷的208家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规模越大、审计委员会成员中非会计和财务专家比例越高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越强的公司更能及时的改进内控缺陷。
2007年12月我国证监会在《年报准则和年度报告工作通知》中首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自此审计委员会由之前的“自愿设立”发展成“必备机构”。
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2011)在这一制度背景下,认为2007年以前自愿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有可能对公司的日常管理有更多的参与,而当年刚成立的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则会大大降低,因此假设当年才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对于当年已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
该假设通过了实证检验。
董卉娜、朱志雄(2012)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立时间愈长、规模愈大、独立性愈强的公司存在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愈小。
然而,田勇(2011)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会议次数对内部控制漏洞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审计委员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缺陷存在的影响不显著。
黄娅妮(2011)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由于管理层可能具有凌驾内部控制系统的能力,因此假设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小,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与其结论不同,倪利(2011)对2009年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研究得出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分离、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却并不显著的结论。
3、外部监管特征。
从外部监管方面看,外部审计师质量对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形成了外在的压力。
Ashbaugh-Skaife (2006)认为当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当薄弱而且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资源修正内控缺陷时,审计师会认为该项审计业务的预期成本超过收益,便会辞职,故企业发生审计师变更通常意味着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
另外,东方企业文化•公司与产业 2013年12月111相对于低质量审计师,高质量审计师由于面临更大的声誉损失和高额的诉讼成本,而且他们在发现内控缺陷方面会投入更高的技术和训练,故他们在审计时发现内控缺陷的可能性更大、披露内控缺陷的动机更强。
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两项假设。
方红星、孙篙(2010)以兖州煤业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相对于国内市场而言,由于海外市场的监管政策和外部审计监督更为严格,因此交叉上市公司比内地上市公司更能及时地披露内控缺陷信息。
刘亚莉等(2011)基于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的视角,对2007-2008年沪深两市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84家公司和与其相匹配的另84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事务所变更频繁、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更大,但事务所规模和审计意见类型对内控重大缺陷披露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倪利(2011)和田高良等(2010)的研究也表明审计师变更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
二、内部控制缺陷的经济后果内部控制缺陷属于公司的负面信息,从理论上讲,它的披露会降低财务报告质量、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
但是实践中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究竟会造成哪些经济后果,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缺陷与资本成本的关系。
Beneish 等(2008)认为按照SOX302条款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在每股收益预测上会经历反常的负向修订和权益资本成本的异常上升。
同样Ashbaugh-Skaife 等(2009)研究发现SOX404实施后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存在更高的个别风险、系统风险和权益资本成本。
Kim ,Song ,Zhang (2011)以2005-2009年有贷款合约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对公司贷款行为的影响,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比非披露公司的贷款利差高28%,而且更易遭受限制性条约的约束,披露严重的公司层面缺陷的公司的贷款利率要高于披露会计层面缺陷的公司。
另外研究发现,虽然银行会提高披露内控缺陷公司的贷款利率,但是当其缺陷及时的得到改进后,银行又会降低其贷款利率。
可见,内控缺陷的披露对公司贷款行为有明显的负向作用。
Acostello ,Wittenberg-Moerman (2011)将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作为对财务报告质量衡量的标准,研究财务报告质量对贷款合约的影响,发现对存在缺陷的公司,出借者会减小对其财务方面的契约而转向安全和定价保护方面,并且出借者会以信用评级的定价方式取代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定价方式。
公司层面的缺陷和与欺诈相关的缺陷对贷款合约的影响要更为强烈。
这两篇文章的实证研究都认为内控缺陷的披露会增加公司的贷款成本,遭受限制性条款约束的可能性增大。
不同的是Kim 等的研究认为在缺陷及时改正后,银行会降低其贷款利率,但是Acostello 等认为缺陷对公司的声誉有长期影响,即便其改正后出借者仍不信任公司的财务条约。
2、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的关系。
Hogan ,Wilkins(2008)将在2003.11-2004.11年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284家公司和未披露的6451家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在控制其他影响审计收费的变量(如公司规模、风险、盈利能力)后,发现在上一会计年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当年度的审计收费要平均高于未披露组的35%,而且缺陷越严重收费越高。
内部控制缺陷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研究,我国学者目前尚无涉及。
然而,陈丽蓉、牛艺琳(2010)结合信号传递理论和风险传导效应,研究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文章在控制事务所规模、是否ST 、审计师变更等因素后发现,深市内控缺陷的披露对非标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但在沪市该关系并不显著。
3、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
Beneish 等(2008)研究证明公司按照SOX302条款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后,其股票收益会经历异常的负向变化。
这说明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具有信息含量的。
国外对缺陷披露的市场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内学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影响,对缺陷披露的研究则少之又少。
冯建、蔡丛光(2008)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2003-2006年上市A 股公司内控缺陷披露的反应。
研究表明,市场对内控缺陷的披露有显著的负面反应。
方红星、孙篙(2010)同样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兖州煤业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及采取整改措施后的市场反应,研究表明,投资者对内控信息的披露有一定的短暂的市场反应,而且内地投资者吸收内控信息的时间要略晚于海外投资者。
三、文献述评由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各因素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会因国别、法规制度、市场发达程度、样本选择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