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合集下载

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与分析

3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与分析

因夜 间 间歇性 缺 氧 ,血 管 内皮 损伤 和功 能失调 ,导 致血 管 收缩 和血 压 增高 。心律 失常在 S S AH 患者 中发 生率也 较高 ,本组 S H 患者 中 A S
为4 . 41 %,主要表现为心律周期的改变,呼吸暂停时心动过缓,以及
呼吸暂 停后过 度通气 而 出现心动过速 ,同时睡眠 期S S AH 患者 自主神

总之 ,S H 对心 血管疾 病的 发生和 发展有 着不可 忽视 的重要 作 A S 用 ,但 其具 体机 制 尚不清 楚 。 因此 ,应加 强对本 病 的宣传 ,提 高认 识 ,同时S H 患 者应做到早诊断 ,早 治疗 ,以减少 并发症 的发生。 A S 参考 文 献
【] Si e TP n b M . m gahc n igoio sut e 1 t r , j i e r u a N De orp i addan s f bt cv s s o r i
adl gt m ci cl u o [ . o e 0 63 () 6 —7 . n n — r n a o t meJ S k , 0 ,74: 79 2 o e li c ]t r 2 9
[】 马 宏 , 建 荣, , . 5 刘 周荣 等 阻塞性 睡眠 呼 吸暂停 综 合 征 与心 肌 缺血 及 心律 失 常临床 研究 [ . J 中国基层 医 药, 0, (0: 9.5 4 ] 2 71 1) 5 219. 0 4 1 [ 黄席 珍 . 6 ] 阻塞性 睡眠呼 吸暂 停低 通 气综合 征 与心血 管疾 病 [ . J中 ]
表 1文献 来 源及相 关信息
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一线治疗…。药物的不 良反应
( d es rgrat n ,A R)是指合 格药 品在正 常用法 用量 下 A vre u c os D d e i 出现 的与 用药 目的无 关的 或意 外的有 害反 应 。在 国 内关于 非典型 抗 精 神 分裂症 药物 的不 良反 应仅有 小规 模的研 究报 道 J 。笔者 通过 文 献 检索 分析和 探讨3 种非典 型抗精 神病药 物 ( 奥氮平 、利培 酮、齐 拉 西酮 )的 不 良反应 发生 特点 和一 般规 律 , 旨在 为临 床合理 用 药提供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都有哪些作用机里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都有哪些作用机里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都有哪些作用机里提到非典型康精神病药这个名词,相信大家都很陌生,但是日常生活中这类治疗精神病的药品却无处不在,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或多或少都会有服用这类药的,那么掌握和了解这类药物的作用机里,了解这类药物的药理活性以及这类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就非常重要。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抗精神病药嗯作用机理。

1.1D3受体D3受体与D2受体有相似的药理活性,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个重要的作用靶点。

推测原因。

①D3受体选择性分布于边缘叶;②有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D3受体基因变异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并且这些变异与病人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密切相关;③D3受体也是一种多巴胺神经末梢的突触前受体,阻断此受体可促进多巴胺的释放。

目前已有很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D3受体拮抗剂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都尚未进入临床研究。

其中,氨磺必利(amisulpride)可优先阻断边缘叶的D3受体,从而促进DA神经递质的释放,对改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特别有效。

1.2D4受体D4受体是另一种与D2受体有相似药理特性的多巴胺受体亚型。

早先是由于发现氯氮平可与之呈高亲和力结合。

但遗传药理学研究结果却表明,药物对D4受体的作用与对病人的临床疗效并无相关,因为D4受体及其mRNA在人脑中的水平很低。

D4受体拮抗剂L-745870的临床试验也表明,该药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无效。

因此,D4受体究竟是否是抗精神病药的作用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3D1受体影像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皮质的D1受体密度降低。

D1受体的短期兴奋作用可逆转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猴子的操作记忆功能缺失(workingmemorydeficits)。

近期也有研究表明,未用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D1受体的利用率(availability)增加,而且D1受体的利用率增加的病人,其操作记忆成绩也往往很差。

表明D1受体活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密切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作用机里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在了解了这类药物是如何作用于人体并发挥其抗精神病作用的之后,对这类药品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精神分裂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效果及代谢问题

精神分裂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效果及代谢问题

精神分裂症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效果及代谢问题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出现幻觉、妄想、情感迟钝等症状。

目前,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效果以及与代谢相关的问题。

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效果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在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这类药物包括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等。

它们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5-羟色胺和其他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来减轻幻觉、妄想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问题尽管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效果上有优势,但一些代谢相关问题也不容忽视。

2.1 体重增加许多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后会引起患者的体重增加,尤其是奥氮平。

体重增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心理健康。

2.2 血脂异常一些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后会导致患者出现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等。

这可能增加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需要及时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

2.3 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是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的集合,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肥胖等。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后,患者可能出现代谢综合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3. 如何解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问题针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3.1 与医生密切合作患者在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应积极与医生进行沟通,告知相关症状和身体变化。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剂量或者选择其他治疗方案。

3.2 维持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减少代谢问题都非常重要。

加强体育锻炼,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摄入,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介绍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_翟金国

介绍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_翟金国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atypical antipsychotics)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相比,对多巴胺D2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低,而对5-羟色胺(5-HT)和α1、α2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力相对较高,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缺陷症状和情感症状均有效,并产生较少的锥体外系综合征(extrapyramidal syndrome,EPS)和泌乳素升高相关不良反应,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1]。

目前大部分国家的治疗指南都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推荐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一线用药[氯氮平(clozapine)除外]。

利司哌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apine)、喹硫平(quetiapine)、齐拉西酮(ziprasido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等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

最近又有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上市或即将上市。

本文对帕利哌酮(paliperidone)、伊洛哌酮(iloperidone)和阿塞那平(asenapine)作简要介绍。

帕利哌酮帕利哌酮,又名9-羟利司哌酮(9-hyd-roxy-risperidone),是利司哌酮的主要血浆代谢产物,属于苯并异恶唑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药理作用与利司哌酮相似[3]。

帕利哌酮缓释片(商品名:Invega,芮达)2007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治疗和维持治疗[4]。

帕利哌酮的化学名为(±)-3-[2-[4-(6-氟-1,2-苯并异恶唑-[文章编号]1007-7669(2009)11-0873-06介绍几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翟金国1,王中刚2,赵靖平3(1.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山东济宁272013;2.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山东济宁272051;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11)[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临床试验;帕利哌酮;伊洛哌酮;阿塞那平[摘要]对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帕利哌酮、伊洛哌酮和阿塞那平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应用、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简要介绍。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

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抗精神药物中,常见的分为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两类。

本文将分别对两类抗精神药物进行介绍与比较。

一、典型抗精神药物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指临床应用较早、具有较长历史的抗精神病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从而减少多巴胺的神经传递,从而达到减轻精神症状的目的。

典型抗精神药物主要有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类药物具有效果快、价格较低、疗效显著等特点。

然而,典型抗精神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锥体外系症状、抗胆碱能药效等。

此外,典型抗精神药物的半衰期较长,造成服药剂量的调节相对困难。

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相对于典型抗精神药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研发和应用相对较晚,但它们的效果更为全面,不仅仅针对多巴胺受体,还作用于血清素受体和其他神经递质受体。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代表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等。

这些药物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明显,且较少引起锥体外系症状。

此外,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对于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不可忽视。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血脂异常和糖耐量减退等。

此外,少数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后会出现血细胞减少等严重不良反应。

三、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药物的比较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各有优劣之处。

典型抗精神药物具有疗效显著、价格低廉的优点,但不良反应较为突出。

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则对于负性症状的改善更为有效,但不良反应也较为严重。

在选择抗精神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急性精神病发作、精神病性兴奋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典型抗精神药物。

而对于慢性精神疾病和心理症状突出的患者,则更适合选择非典型抗精神药物进行治疗。

四、结语抗精神药物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典型抗精神药物和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常用的两类药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 氯氮平诱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可能机制有: • 一、毒性代谢产物假说;氯氮平代谢过程中
产生了高于通常的N-去甲氯氮平浓度的毒性 代谢产物。 • 二、毒性自由基假说;中性粒细胞及其前体 干细胞能将氯氮平代谢为具有毒性作用的自 由基。因此建议使用维生素E或C和其他抗 氧化剂或示踪剂(如铜、锌等),这些自由 基清除剂结合因子能预防粒细胞缺乏症的发 生。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代谢、药理作用及治疗适应症:
• 氯氮平(Clozapine) 于1958年在瑞典首先被发现,1972 年在奥地利和瑞典上市。
• 1975年1600例接受氯氮平治疗的芬兰患者中,16例出现 了粒细胞减少症((1600个/mm3),13例粒细胞减少症 的患者中有8例发展为粒细胞缺乏症,并死于感染性疾病。 世界上50余例病人死亡后,氯氮平从欧洲大多数国家的 市场撤出,对这个药物的研究及应用实际上处于停滞状 态。
• 因此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氯氮平的几种假说
• 氯氮平在临床所表现的特性主要有几种假说:首先 是氯氮平的低D2受体/5-HT2受体比例;其次是氯 氮平对中脑边缘区域多巴胺系统的作用选择性;其
它的还有氯氮平的5-HT3受体阻断作用和它的强 1 -和 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作用,对组胺H1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 降低癫痫阈:
• 氯氮平可以引起脑电图改变,引发剂量相 关性癫痫(300mg/日,一年的累计发生率 为1%-2%,300-600mg/日为3%-4%,600900mg/日为5%。)。
• 研究显示氯氮平剂量高于500mg/日,癫痫 危险明显增高。
• 有癫痫发作史或头部创伤者,危险性更高。
• 氯氮平的血浆浓度个体差异很大,服用同 一剂量血浆浓度差异达45倍,女性血浆浓 度轻度高于男性,吸烟者轻度低于非吸烟 者。老年人可能比年轻人高出约两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摘要】随着临床应用的普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不单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双相障碍治疗中,其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于双相障碍躁狂相和抑郁相的急性发作期的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见,安全耐受。

本文主要介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8-0010-03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used to treat bipolar disorder Yin Haogui. JinshanMental Health Centerof Shanghai, Shanghai 201515, China【Abstract】A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niversal,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have not just as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in bipolar disorder treatment, its appl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clinical workers.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for bipolar mania and depression phase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rare, safety toler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Key words】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s; Treatment; Bipolar disorder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四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四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a i p a o e a e i p ne i s t l e a in s rpir z l nd qu ta i n ho pia i d p te t wih a ut — e io e s hio r ni. M e ho s l 4 a int z t c e p s d c z ph e a t d p te s 1
Wern io g。LU h i i g. De a t n f Ps c o o tcMe iie,Th r i o p t la f la e t n S up n p rme to y h s ma i d cn eb a n h s ia f iitd wih Na 一
g n y t m c l TE S tt e b s l ea d t e e d o h n 。4 h a d 6 h we k o r a me t Re u t e tS mp o S a e( S )a h a ei n h n f t e 2 d t n t e f t e t n . s l n s
c n i e e f c s we e a s s e ih t e Postv n e a ie Sy r m e Sc l ( y a d sd fe t r s e s d w t h ii e a d N g tv nd o a e PAN SS) , Tr a m e t Em e — e t n r
精 冲医 学 杂 志 2 l O O年第 2 卷 第 6期 3
J u n l f s c i r ,0 0 V l 3 No 6 o ra o y ha y 2 1 . o , . P t 2
四种 新 型 非 典 型 抗 精 神 病 药 治 疗 急 性 期 精 神 分 裂 症 的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主要的表现是警觉性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嗜睡 到昏迷、心动过速、低血压、脑电图改变、严重 心律失常、抗胆碱能症状等。
• 口服量大于2g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2%,主要死 亡原因为心肺衰竭。
• 此外过量氯氮平可以造成心肌炎或心肌病而发生 猝死,
一名40岁患者服用3-4g氯氮平后表现意识不 清,瞳孔收缩,窦性心动过速,肢体颤搐,并有 肺部感染体征,镜检发现横纹肌溶解。
氯氮平的几种假说
• 氯氮平在临床所表现的特性主要有几种假说:首先 是氯氮平的低D2受体/5-HT2受体比例;其次是氯 氮平对中脑边缘区域多巴胺系统的作用选择性;其
它的还有氯氮平的5-HT3受体阻断作用和它的强 1 -和 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作用,对组胺H1型
受体和乙酰胆碱毒蕈碱样受体的强亲和性以及对 (Ó-受体的亲和性比典型药物低等。
• 这些改变为剂量依赖性,一般可以耐受,通常持 续存在,直到减低剂量。如果血压允许,可以使 用 ß受体拮抗剂阿替洛尔(避免使用普乃洛尔, 可增加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
• 如果起始剂量超过75mg/日,发生体位性 低血压致猝倒的危险性很大。
• 通常的处理办法是低起始剂量,缓慢加量。 一旦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将剂量减至以前 的水平,缓慢加量。有时可伴有昏厥,约 1/3000-4000的病人会发生猝倒,伴有呼吸 抑制或心脏停搏。
• 氯氮平的血浆浓度个体差异很大,服用同 一剂量血浆浓度差异达45倍,女性血浆浓 度轻度高于男性,吸烟者轻度低于非吸烟 者。老年人可能比年轻人高出约两倍。
监测氯氮平血浆浓度
• 监测氯氮平血浆浓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帮助如: 急性氯氮平过量中毒或氯氮平治疗出现严重不良反 应的时候。研究显示病人更可能在氯氮平血浆浓度 超过350ng/mL时产生反应。如果血浆浓度低于 250ng/mL时,病人治疗6周仍无效,医生应该调整 剂量将血浆浓度提高到约350ng/mL,如果病人表 现出较多的不良反应,而且药物血浆浓度较高,降 低剂量可能对他们有利。
• 80年代后期,国际多中心研究发现氯氮平治疗难治性精 神分裂症有很好的疗效,FDA于1990年同意氯氮平治疗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和因为严重锥体外系症状和严重 迟发性运动障碍而不能耐受典型药物的分裂症病人。
• 氯氮平只有口服制剂,服药约2小时后达 血浆峰浓度,生物利用度27%~47%,消 除半衰期大约是12小时,一周后达稳态血 浆浓度,蛋白结合率较高。
• 同时要根据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适当调整 药物剂量。
• 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它系统影响:
• 治疗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镇静,治疗几天或 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用氯氮平者表 现多睡和白天嗜睡。可以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 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
• 其它的还有头晕、晕厥、意识模糊和谵妄。晕厥 可能与体位性低血压有关、意识模糊和谵妄可能 与氯氮平拮抗毒蕈碱样胆碱能受体有关。
• 氯氮平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病例报告少, 有报导氯氮平可以改善迟发性运动障碍。
• 2.严重不良反应
治疗者发生粒细胞减少或粒细 胞缺乏。病人的白细胞常突然降低,有致命危险 (死亡率<1/10000),需引起关注。
• 治疗第一年危险性为0.73%,第二年为0.07%。最 高的发生率出现在6至18周。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 随年龄而增高,女性病人比较高。白细胞减少的危 险在治疗第一年为2.32%,第二年为0.69%。因此, 使用氯氮平要有严格的适应症,接受治疗的病人在 治疗期间每周进行白细胞计数监测,6个月后改为 每两周监测一次,直到停药后一个月。
• 接受氯氮平治疗的患者可出现轻度的肌阵挛和 (罕见)类木僵样表现,病人局部躯体突然丧失 肌张力而意识保持清晰,减低剂量可以缓解,目 前机理未明。
• 妊娠和哺乳:
• 截至目前没有关于对妊娠和哺乳危险的 报告。
• 但建议孕妇及哺乳妇女慎用。
• 4.过量中毒:
• 氯氮平过量中毒的表现类似于典型药物,但是没 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 由于氯氮平具有上述多受体作用特点,显示其临床
作用的广谱性及产生多种不良反应的特点。
治疗适应症
• 1、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 2、严重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 • 3、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阈值低的患者; • 4、分裂情感性、难治性躁狂和严重精神病性抑 • 5、继发于抗帕金森病药物的精神症状,使用小
• 使用曾诱发癫痫发作的剂量时,合并抗惊 厥药物;
• 如果有癫痫发作,降低药物剂量; • 咨询神经科医生;
• 寻找氯氮平以外的病因和避免与降低癫痫 发作阈药物合用。
• 注意:
• 合并抗癫痫药的患者需调整精神药物剂量,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 避免合并使用氯氮平和卡马西平,如果接 受卡马西平治疗的病人需要合用氯氮平, 最好将卡马西平换成另一种抗惊厥药。
• 降低癫痫阈:
• 氯氮平可以引起脑电图改变,引发剂量相 关性癫痫(300mg/日,一年的累计发生率 为1%-2%,300-600mg/日为3%-4%,600900mg/日为5%。)。
• 研究显示氯氮平剂量高于500mg/日,癫痫 危险明显增高。
• 有癫痫发作史或头部创伤者,危险性更高。
• 有助于降低癫痫发作的几个建议: • 监测氯氮平血浆浓度; • 剂量增加至600mg/日前查脑电图;
代谢、药理作用及治疗适应症:
• 氯氮平(Clozapine) 于1958年在瑞典首先被发现,1972 年在奥地利和瑞典上市。
• 1975年1600例接受氯氮平治疗的芬兰患者中,16例出现 了粒细胞减少症((1600个/mm3),13例粒细胞减少症 的患者中有8例发展为粒细胞缺乏症,并死于感染性疾病。 世界上50余例病人死亡后,氯氮平从欧洲大多数国家的 市场撤出,对这个药物的研究及应用实际上处于停滞状 态。
• 氟伏沙明(Luvox)是强CYP 1A2抑制剂,可增高 氯氮平的浓度,氟西汀(Prozac)只在较高剂量时 改变氯氮平浓度。西米替丁、SSRIs、三环类药物 和丙戊酸盐通过抑制 CYP 1A2和2D6降低氯氮平 的清除。苯妥因和卡马西平诱导 CYP 2C和3A4同 功酶,降低氯氮平血浆浓度((50%)。利培酮是 一个弱CYP 2D6抑制剂,与氯氮平合并使用可升 高其浓度。苯二氮卓类药物不影响药物代谢动力 学,与氯氮平罕有相互作用,但文献中有谵妄、 明显嗜睡和急性呼吸抑制的个案报道。
• 同时要鉴别诊断是药源性发热、并发感染、或是 继发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感染、脱水、热休克、严 重木僵或可能是恶性综合症。
• 出现高热的病人可以再次给药,但加量要缓慢。 如果仍然出现高热,需停止氯氮平治疗。也常见 到轻度低热 (87%),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的体温 调节效应。
•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 氯氮平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危险性非 常低。静坐不能、震颤和肌紧张的发生 率比典型药物低。
外周抗胆碱能作用
• 常见有口干、 • 视物模糊、 • 便秘和尿潴留, • 其它植物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出汗也有
报道。
心血管系统
• 最常见的是心动过速和体位性低血压。
• 心动过速可能是药物致米走神经松弛作用所致, 经常在卧位时出现,与直立性体位变化没有明显 关系。氯氮平剂量大于300mg后心率会增加2025次/分(窦性心动过速),此外,还可出现可 逆性非特异性ST-T波改变,T波平坦或倒置,均 没有临床意义。
• 尽管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因为 抗胆碱能药物的毒性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有 建议外周抗肾上腺素能药物或者P物质可以拮抗 氯氮平对唾液腺的毒蕈碱样胆碱能效应。
• 可乐定 (0.1-或0.2-mg贴剂每周一次) 和阿米替林 也用于睡眠时的流涎,最近发现氯氮平不增加唾 液流量而减少吞咽,因此在睡眠时候流涎最明显。
• 氯氮平主要在肝脏经去甲基和氧化代谢,80%以代 谢产物形式从尿液或粪便中排泄,不足5%的母体 药物在尿中以原形存在。
• 氯氮平对多受体有亲和性,包括5HT2A、5-HT1c、肾上腺素能和胆碱 能受体,与D2受体的亲和性相对低, 对5-HT2受体亲和性较高,氯氮平也 有5-HT2a激动剂特性,
• 因此具有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
另一例患者服用过量氯氮平后12天出现便血, 进一步检查发现是糜烂性出血性肠炎,经对症治 疗缓解。
服用过量氯氮平,其消除半衰期与单次用药一致, 目前测定血浆氯氮平和去甲氯氮平浓度,对于识 别和监测氯氮平过量中毒非常有帮助。
• 5.药物相互作用:
•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参与氯氮平的代谢,因人种 差异、抑制或诱导同功酶系统的药物可以影响氯 氮平的血浆浓度。
• 恶性综合症:
• 氯氮平所致的恶心综合症已有报告。
• 有报告氯氮平合并锂盐的病人出现类似于恶性综合 症的症状,因此有恶性综合症发作史的病人,不宜 合并使用锂盐和氯氮平。
• 也有报导以前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恶性综合 症的病人,经氯氮平治疗成功缓解。
• 氯氮平导致的一些不良反应非常类似于恶性综合症 的症状或体征,如:高热、心血管影响、谵妄、多 汗、磷酸激酶升高和白细胞降低等,医生应该警惕 是否氯氮平所致恶性综合症。有些病例报告描述了 氯氮平治疗中出现不伴肌紧张的恶性综合症,尽管 没有出现肌紧张,也不排除这一诊断。
• 尽管白细胞计数低于3500/mm3并不是危 险因素,由于增加识别粒细胞缺乏症的 困难,这类病人应尽量避免使用氯氮平。
• 此外,卡马西平和氯氮平不应合用。
• 氯氮平诱发的其他血液学改变包括: • 白血球增多、 • 红细胞增多或减少、 • 淋巴细胞减少、 • 白细胞计数降低或中性粒细胞减少, • 以及非常罕见的血小板减少。
• 氯氮平诱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可能机制有:
• 一、毒性代谢产物假说;氯氮平代谢过程中 产生了高于通常的N-去甲氯氮平浓度的毒性 代谢产物。
• 二、毒性自由基假说;中性粒细胞及其前体 干细胞能将氯氮平代谢为具有毒性作用的自 由基。因此建议使用维生素E或C和其他抗 氧化剂或示踪剂(如铜、锌等),这些自由 基清除剂结合因子能预防粒细胞缺乏症的发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