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与答案1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与答案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与答案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题与答案1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复习题⼀.填空题1.中国共有( 56 )个民族.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地民族有( 10 )个.3.5.12四川⼤地震中受灾最严重地北川⽼城主要居住地是(羌)族.4.泼⽔节是(傣族)地民族节⽇.5.(献哈达)是藏族⼈民最普遍地⼀种礼节,向对⽅表达⾃⼰地纯洁.诚⼼.忠诚和尊敬.6.维吾尔族地乡村,每年(3)⽉(22)⽇过(⾁孜)节,迎接新春地到来.7.(民族区域⾃治)是中国共产党运⽤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地基本政策.8.我国⼈⼝最多地少数民族是(壮族).9.中国共产党创始⼈之⼀地邓恩铭是(⽔)族.10.藏族地《格萨尔》.蒙古族地《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地《玛纳斯》被称为中国地三⼤英雄史诗.11.我国地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地是(基诺)族.12.⽩族⼀年⼀度最盛⼤地节⽇是(⽕把节).13.我国最⼤地藏传佛教寺院是西藏⾃治区拉萨市地(⼤昭寺).14.元代,我国著名地⼥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地发展.15.我国满族⼈⼝最多地省份是(辽宁)省.16.我国北⽅唯⼀地以捕鱼为主,使⽤狗拉雪撬地民族是(赫哲族).17.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地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8.我国省级建制地五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治区).(新疆维吾尔⾃治区).(西藏⾃治区).(⼴西壮族⾃治区).(宁夏回族⾃治区).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治地⽅⾯积占全国总⾯积地(64)%.20.我国地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杂居.⼩聚居.交错杂居).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地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传统体育活动之⼀,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举⾏.23.我国最⼤地⾃治区是(新疆维吾尔)⾃治区,⾯积160多万平⽅公⾥.24.⽂学名著《红楼梦》地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云南⽩药地典焕章,是(⽩)族.26.我国南⽅⽓候湿热,居住地少数民族喜欢⼲栏式房屋,(吊脚楼)是⼲栏式民居地代表.27.松赞⼲布为迎娶⽂成公主在西藏建造地(布达拉宫),后经历代地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地建筑.28.我国最早地航海家郑和是(回)族.他率领庞⼤地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9.在美丽富饶地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家庭地⼀个成员是(⾼⼭)族.30.⿎楼.风⾬亭.风⾬桥是(侗)族地主要标志.31.(共同团结奋⽃),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作地主题.32.闻名全国地红(枸杞⼦).黄(⽢草).兰(贺兰⽯).⽩(滩⽺波).⿊(发菜)产于我国(宁夏回族⾃治区).33.每年七⼋⽉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那达慕⼤会,节⽇期间举⾏传统地摔跤.赛马和射箭等⽐赛.34.青海省有(6)个⾃治州.(7)个⾃治县.35.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是(藏族).(回族).(蒙古族).(⼟族).(撒拉族).36.世界三⼤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37.《中华⼈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治法》颁布于(1984)年,⼜在(2001)年进⾏了修订.3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地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9.(撒拉)族被我国列为⼈⼝较少民族.40.民族区域⾃治地核⼼问题是(⾃治权).41.在民族经济建设⽅⾯,我国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更⽣)相结合地⽅针.42.(民族区域⾃治制度).(⼈民代表⼤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基本政治制度.43.少数民族⾃治地⽅地⾃治机关是指(⼈民政府)和(⼈民代表⼤会).44.民族识别地原则包括(民族意愿)原则和(民族特征)原则.45.我国地民族⾃治地⽅分为(⾃治区).(⾃治州).(⾃治县)三级.46.在我国西部⼤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治区.47.我国地民族⾃治地⽅地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名称.民族名称和(⾏政级别)地顺序组成.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了⾃治地⽅.49.实⾏民族区域⾃治地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总⼈⼝地(75)%,民族⾃治地⽅⼈⼝占全国总⼈⼝地(13)%.5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地经济)是现阶段民族⼯作地中⼼任务.51.世界上约有(3000)个民族,(6000)多种语⾔,约(80)%以上地⼈⼝信仰宗教.52.据全国第五次⼈⼝普查,少数民族⼈⼝占全国⼈⼝总数地(8.41)%左右.5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于阿拉伯半岛.⼆.问答题1.青海是三江之源,“三江”指地是哪三江?答:长江.黄河.澜沧江.2.长江是中国第⼀⼤河,世界第三⼤河,仅次于⾮洲地尼罗河和南美洲地亚马逊河,长江全长是多少公⾥?答:6380公⾥.3.黄河全长是多少公⾥?答:5464公⾥.4.澜沧江全长4500公⾥,在我国境内⼲流长1612公⾥,流经六国,被称为“六国之⽔”,流经哪六国?答:中国.缅甸.⽼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内蒙古⾃治区成⽴于哪⼀年?答:1947年.6.民族区域⾃治地⽅在⾏使⾃治权时应体现什么样地原则?答:依法⾏使.充分⾏使地原则.7.2001年《民族区域⾃治法》进⾏了第⼀次修订,修订地重点是什么?答:修订地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努⼒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治机关地职责.8.民族区域⾃治制度体现了“三个结合”地基本特点,“三个结合”地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国家地集中统⼀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域⾃治地有机结合;民族⾃治与区域⾃治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9.修改后地《民族区域⾃治法》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才有哪些相关地规定?答:修改后地《民族区域⾃治法》规定:民族⾃治地⽅地⾃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地少数民族⼭区,设⽴以寄宿为主和助学为主地公办民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地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预算困难地,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地时候,对少数民族考⽣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特少地少数民族考⽣给予特殊照顾;加⼤对民族⽂化事业地投⼊,加强⽂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化事业地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地民族传统⽂化.10.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在1000万以上地有哪⼏个民族?答:有两个,分别是壮族和满族.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地语⾔⼤体分为⼏个语系?⼏个语族?⼏个语⽀?12.2005年5⽉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族理论概括为⼗⼆条,其中第⼀条指出民族在形成和发展地过程中具有六⼤特征,这六⼤特征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共同历史渊源.共同⽣产⽅式.共同语⾔.共同⽂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理认同.13.1992年1⽉14⽇,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作会议上阐述了民族问题地内涵,即⼀个“发展”,三个“关系”,请说出其基本内容.答:⼀个“发展”即民族⾃⾝地发展,三个“关系”即民族之间地关系.民族与阶级之间地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地关系.14.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句话出⾃于哪⼀部著作?作者是谁?答:《神圣家族,或对批判地批判所作地批判》,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4年.15.⽬前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治地⽅?其中⾃治区⼏个?⾃治州⼏个?⾃治县⼏个?答:155个⾃治地⽅,5个⾃治区.30个⾃治州.120个⾃治县(旗).16.我国地民族区域⾃治遵循和体现地六⼤原则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团结统⼀原则.发展繁荣原则.17.青海省有哪⼏个⾃治州?答:⽟树藏族⾃治州.海南藏族⾃治州.黄南藏族⾃治州.海北藏族⾃治州.果洛藏族⾃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治州.18.青海省有哪⼏个⾃治县?答:门源回族⾃治县.互助⼟族⾃治县.化隆回族⾃治县.循化撒拉族⾃治县.河南蒙古族⾃治县.民和回族⼟族⾃治县.⼤通回族⼟族⾃治县.1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地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0.西部⼤开发战略中地西部是指哪12个省.市.⾃治区?答:新疆维吾尔⾃治区.⼴西壮族⾃治区.内蒙古⾃治区.西藏⾃治区.宁夏回族⾃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肃省.陕西省.重庆市.21.西部⼤开发战略地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通过适当地制度.政策.投资等系列化地⽀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态.经济.社会地基本条件,培育⾃⾝地综合发展能⼒,实现快速.⾼效地发展,从⽽逐步缩⼩区域间发展⽔平地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地⽬标.22.西藏和平解放是哪⼀年?西藏民主改⾰是哪⼀年?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1年西藏实⾏民主改⾰. 23.⾄2009年青海民族⼤学⾛过了多少年历程?答:60年.24.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民族⼤学建校60周年地贺信中对青海民族⼤学是怎么评价地?答:60年来地实践充分证明,青海民族⼤学不愧为我省培养少数民族⾼素质⼈才地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地重要基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化地重要基地,展⽰党地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地重要窗⼝.25.请解释“七星披肩”.答:云南丽江纳西族⼥⼦传统服饰饰件. 妇⼥下地劳动或外出⾛亲访友时,披上⽺⽪披肩.披肩地制作颇为精巧,背⾯上端衬着⿊平绒或⿊⾊⽑幅⼱,其下⽤七对⽪条穗订有并排地七个绣花⼩圆布圈(早先妇⼥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地绣花圆布圈以代表⽇⽉),这种“披星戴⽉”地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地勤劳.26.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答:第⼀.宗教是⼀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类社会发展到⼀定阶段地历史现象,有其发⽣.发展和消亡地客观规律.宗教在适应⼈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地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地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地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迷信既没有共同⼀致地崇拜物,也没有既定地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地活动场所.迷信地对象可能是神仙⿁怪,也可能是⼭川树⽊.第⼆.宗教是⼀种⽂化现象.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类地各种思想⽂化,与政治.哲学.法律.⽂化包括⽂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化地成份.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第三.宗教是依法成⽴地社会组织,依法进⾏管理,开展规范地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地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国家宗教政策⿎励宗教发扬各⾃地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地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是进⾏违法犯罪活动地场所.15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在马克思.恩格斯创⽴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科学世界观和⽅法论地基础上.其基本内容要点有三:⼀是认为宗教有其产⽣.发展直⾄消亡地客观规律.⼆是认为宗教地本质是对⽀配⼈们⽇常⽣活地外部⼒量幻想地反映.三是认为宗教地产⽣和存在有其深刻地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地社会作⽤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成为其⿇醉⼈们精神地⼯具,但在⼀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27.青藏⾼原精神——“五个特别”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28.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学地演讲《我眼中地青海》中是如何概括⼤美青海地?答:第⼀,⼤美青海,美在地域辽阔.⼭川壮丽.这是青海地形象美;第⼆,⼤美青海,美在风俗淳朴,⼈民可爱.这是青海地⼈⽂美;第三,⼤美青海,美在历史悠久.⽂化多元.这是青海地内涵美;第四,⼤美青海,美在地位重要,蓄势勃发.这是青海地发展美.29.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作会议上是如何评价民族区域⾃治制度地?答:“民族区域⾃治制度,是我国地⼀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地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民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地重要保证.在国家统⼀领导下实⾏民族区域⾃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地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地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地统⼀.实践证明,这⼀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民地根本利益,具有强⼤⽣命⼒.民族区域⾃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地⼀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地⼀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地⼀⼤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选择题1.“民族”⼀词最早出现在(B).A.印度B.希腊C.埃及2.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活.共同⽂化⼼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A.共同⽂字B.共同习俗C.共同语⾔3.全世界地民族约有3000个,上亿⼈⼝地民族有7个,即汉⼈.印度斯坦⼈.美利坚⼈.俄罗斯⼈.孟加拉⼈.⽇本⼈和(C)⼈.A.西班⽛B.法兰西C.巴西4.中国民族识别地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A.民族意愿B.国家规定C.历史推定5.把我国各民族⼈民维系于⼀个统⼀地⼤家庭中⽽⼜世代传承地纽带,主要有:⼀是(A);⼆是各民族相依共存地经济⽂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命⽃争中结成休戚与共地关系.A.国家地长期统⼀B.长期地历史交往C.民族地⼤融合6.(C)是社会主义地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作地根本任务.A.增强民族团结B.维护社会稳定C.⼤⼒发展经济7.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地根本⽴场是(B).A.民族解放B.民族繁荣C.民族⾃强8.在各族⼲部群众中⼴泛进⾏( A )地宣传教育,使之牢牢扎根在各族⼲部群众地⼼中,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地强⼤精神⼒量.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英雄主义9.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地事件中,要坚持四个维护地原则,即:维护⼈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 B ),维护国家统⼀.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和谐10.( A )是各族⼈民地最⾼利益,各族⼈民都有维护祖国地安全.荣誉和利益地义务.A.国家统⼀B.民族团结C.维护和平11.社会主义社会地民族问题既表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问题⼜表现为( A )A.民族⾃⾝地发展问题B.阶级问题C.不同劳动者之间地问题12.只有加强各民族( A ),才能不断促进各民族在⽂化上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相互繁荣,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化基础.A.互助合作B.互相促进C.互相交流1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且还是⼀个( C).A.和谐问题B.社会问题C.政治问题14.( A )地状况是衡量⼀个民族发展⽔平地重要标志.A.民族⼲部B.科技队伍C.知识⼈才15.《中华⼈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治法》是根据( C )制定地,是我国地⼀项基本政治制度.A.党地民族政策B.法律C.宪法16.民族⾃治地⽅包括⾃治区.⾃治州.( A )三级.A.⾃治县B.民族乡C.民族村17.⾃治州.⾃治县地建制须经( B )批准.A.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B.国务院C.省级⼈民代表⼤会18.⾃治条例.单⾏条例.( C ). 补充规定是民族⽴法地表现形式.A.特殊条例B.⼀般条例C.变通规定19.确定公民地民族成份必须以( A )认定地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地族称为⾃⼰地民族成份.A.国家正式B.民族意愿C.区域识别20.个⼈地民族成份,只能依据( A )地民族成份确定.A.⽗母B.祖⽗母C.继⽗母21.按国家地有关规定,年满( A )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A.20B.18C.16186.原来已确定为某⼀少数民族成份地,( B )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A.可以随意B.不得随意C.根据需要22.《中华⼈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地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地,以直接责任⼈员,处( C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A.1B.2C.323.据第五次全国⼈⼝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地总⼈⼝为( C )多万,占全国总⼈⼝地8.41%.A.10443B.10543C.1064324.⽬前中国有( A )个少数民族使⽤28种本民族⽂字.A.22B.24C.2625.我国实⾏民族区域⾃治制度有着多⽅⾯地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 C ).A.现实依据B.历史依据C.实践依据26.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现状,划定民族地区地范围主要包括5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重较⼤.成份较多地( C ).A.云南.贵州.四川三省B.云南.四川.青海三省C.云南.贵州.青海三省27.素有“民族⾛廊”之称地⾃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北迁移地重要通道地省(⾃治区)是( A ).A.四川B.贵州C.宁夏28.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少地民族是( C ).A.赫哲族B.⾼⼭族C.珞巴族29.“乌鲁⽊齐”是蒙古语地⾳译,原意是( A ).A.优美地牧场B.青⾊地城C.⽇光之城30.( B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地民族.A.壮族B.回族C.满族31.我国⾃治地⽅数量最多地省份是( A ).A.云南B.青海C.贵州32.寺塔和⽵楼.⽵桥是( A )地建筑特⾊.A.傣族B.瑶族C.侗族33.新疆维吾尔⾃治区成⽴于( B ).(A)1954年(B)1955年(C)1959年34.我国是⼀个统⼀地多民族国家,在漫长地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 B )地分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A)⾼度聚居 (B)⼤杂居.⼩聚居 (C)⼩集中.⼤分散35.我国边疆绝⼤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22000公⾥地陆地边境线有( C)多公⾥在民族地区.(A)15000 (B)17000 (C)1900036.少数民族居住⽐较集中地地区叫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分散⽽交错地地区叫民族散杂居地区.西宁属于民族( C )地区. (A)混居(B)聚居(C)散杂居37.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地语⾔.党和国家对民族语⾔⽂字地基本政策是各民族( A ).(A)语⾔⽂字⼀律平等(B)⼀律使⽤汉语(C)只能使⽤本民族语⾔38.( C )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地重⼤贡献. (A)民族平等团结(B)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区域⾃治39.“民族宗教⽆⼩事”重要论断是( C )提出地.(A)胡锦涛 (B)邓⼩平(C)江泽民40.2009年7⽉25⽇⾄28⽇,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指出:( A ),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地民族团结⼤好局⾯,全⾯贯彻落实党地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A)民族团结是各族⼈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民之祸(B)共同团结奋⽃,共同繁荣发展(C)民族团结进步41.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地( C ).(A)主线(B)本质(C)基⽯42.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地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地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本民族风俗习惯地( C ).(A)⽅法(B)理由(C)⾃由43.《民族区域⾃治法》若⼲规定中指出:⾼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地时候,对少数民族考⽣( B )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较少地少数民族考⽣给予特殊照顾.(A)应当(B)适当(C)必须44.《城市民族⼯作条例》规定:城市⼈民政府应当教育各民族⼲部.群众相互(A)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A)尊重(B)了解(C)注意45.到⽬前为⽌,我国建⽴了( B )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治地重要补充形式.(A)1700 (B)1173 (C)171346.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少数民族地是( C ).(A)纳西族(B)景颇族(C)基诺族47.⼤昭寺.布达拉宫地处我国西部地( C ).(A)⼴西壮族⾃治区(B)内蒙古⾃治区(C)西藏⾃治区四.名词解释1.民族2.民族⽂化3.民族融合4.民族风俗习惯5.民族意识6.民族同化7.民族问题8.各民族共同繁荣9.宗教10.西部⼤开发五.思考题1.如何理解强卫书记在全省抗震救灾表彰⼤会上提出地四条具有时代特⾊地“新青海精神”?2.2010年8⽉14⽇,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会上地讲话”中对“4?14”地震地救援⼯作给予了⾼度地评价,对此你有何感想?3.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地发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对此有何认识?4.“各民族⽂化是中华民族⽂化地组成部分”你对此是如何认识地?5.“我国是各族⼈民共同缔造地统⼀地多民族国家”你是如何理解地?6.如何理解“维护法律地尊严是法制社会每⼀个民族地公民地义务”?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地基础”?8.青海省被列为国家⾮物质⽂化遗产地有哪⼏项?9.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地风俗习惯?10.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部地现实意义是什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填充题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居民)制度等。

5.民族间的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二、单项选择题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

A.7B.8C.10多D.20多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

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

A.44%B.54%C.64%D.74%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A.24个B.31个C.36个D.41个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

A.16个B.18个C.19个D.20个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间的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三、多项选择题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 BD )。

A.维吾尔族B.壮族C.蒙古族D.满族E.回族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 BCD )。

A.《阿诗玛》B.《格萨尔》C.《江格尔》D.《玛纳斯》E.《嘎达梅林》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 ABCE )。

A.封建制度B.封建农奴制度C.奴隶制度D.资本主义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4.民族间的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ACDE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辨析题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

一村一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答案

一村一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答案

1、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和政策不属于民族理论的范畴。

正确的答案是“错”。

2、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正确的答案是“对”。

3、民族融合,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错”。

4、随着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和民族平等思想的逐渐深入人心,在一些社会交往中,个人的民族属性开始起很大的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5、在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不复存在,民族问题与阶级斗争毫无关系。

正确的答案是“错”。

6、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民族关系状况是国内环境中的重要内容。

民族问题影响社会发展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正确的答案是“对”。

7、大民族(原来的压迫民族)采取措施,包括照顾、帮助甚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

这实际上是民族不平等的表现。

正确的答案是“错”。

8、设立自治机关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正确的答案是“对”。

9、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正确的答案是“对”。

10、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于少数民族落后经济的发展。

正确的答案是“错”。

1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正确的答案是“对”。

1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因此民族语言文字绝对不能变化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13中性的风俗习惯,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正确的答案是“错”。

1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指的是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研究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紧密相关。

以下是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些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A. 民族的起源和发展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意识的形成D.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答案:B2.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是()A. 民族平等原则B. 民族自决原则C. 民族融合原则D. 民族自治原则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政策的范畴?()A. 语言使用政策B. 文化保护政策C.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 经济优惠政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障民族平等B. 促进民族团结C.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答案:ABCD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内容涉及()A. 民族的起源和演变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D. 民族政策的法律基础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政策中的重要性。

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政策的基石,它要求国家在法律面前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一原则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2.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包括:(1)在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自治机关由当地各民族人民选举产生,保障了民族的参与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3)自治机关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法规和政策;(4)旨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和实施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其次,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投资和创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居民收入;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提高民族地区的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最后,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题[1]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复习题[1]

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1.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在十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共有 个。
2.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到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夕,
经过识别、确认,我国少数民族数量已达
个。
3.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根据民族的
,可以把民族
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为:“大力培养‘四化’所需要的、具
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
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
二、名词解释 民族: 民族问题: 民族同化: 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民族团结: 民族强迫同化: 民族权利: 民族互助: 民族关系: 民族分化: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和谐: 民族利益: 民族融合: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观: 民族自然同化: 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区域自治:
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有以
为依托表现出来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
关系;有以国家与民族地区关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从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历史类型。
10.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
三、简答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 试述国家对民族发展的作用与功能。 试述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试述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题附答案(精华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题附答案(精华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试题附答案(精华版)一、单项选择题1.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的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对西北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2.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D )的中心环节。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长治久安3.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的问题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二、多项选择题1.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的问题的可靠保证。

3.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 ABDE )的方针、原则。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测试题(附答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测试题(附答案)

2023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测试题(附答案)一、填充题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开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开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开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开展过程中开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开展。

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局部的现象。

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开展的。

二、单项选择题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D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2.民族开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 B )的质与量的提高。

A.演变B.演进C .进化D.形成3.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开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局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A.融合B.演变C.退化D.同化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三、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开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开展模式,即( ABE )。

A.常态开展B.异态开展C.渐进式开展D.突变式开展E.跳跃式开展2.民族的开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3.民族开展包括( BCD )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的期末复习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最全的期末复习答案

一、填充题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2.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3.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C4.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D5.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F6.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M7.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8.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9.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2.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 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3.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4.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复习复习题一.填空题1.中国共有( 56 )个民族.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地民族有( 10 )个.3.5.12四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地北川老城主要居住地是(羌)族.4.泼水节是(傣族)地民族节日.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地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地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6.维吾尔族地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地到来.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地基本政策.8.我国人口最多地少数民族是(壮族).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地邓恩铭是(水)族.10.藏族地《格萨尔》.蒙古族地《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地《玛纳斯》被称为中国地三大英雄史诗.11.我国地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地是(基诺)族.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地节日是(火把节).13.我国最大地藏传佛教寺院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地(大昭寺).14.元代,我国著名地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地发展.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地省份是(辽宁)省.16.我国北方唯一地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地民族是(赫哲族).17.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地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8.我国省级建制地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地(64)%.20.我国地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地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23.我国最大地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24.文学名著《红楼梦》地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云南白药地典焕章,是(白)族.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地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地代表.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西藏建造地(布达拉宫),后经历代地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地建筑.28.我国最早地航海家郑和是(回)族.他率领庞大地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9.在美丽富饶地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地一个成员是(高山)族.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地主要标志.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地主题.32.闻名全国地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地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34.青海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35.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是(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36.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又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3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地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9.(撒拉)族被我国列为人口较少民族.40.民族区域自治地核心问题是(自治权).41.在民族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地方针.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4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地自治机关是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44.民族识别地原则包括(民族意愿)原则和(民族特征)原则.45.我国地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4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47.我国地民族自治地方地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和(行政级别)地顺序组成.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4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地(75)%,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地(13)%.5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地经济)是现阶段民族工作地中心任务.51.世界上约有(3000)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约(80)%以上地人口信仰宗教.52.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地(8.41)%左右.5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二.问答题1.青海是三江之源,“三江”指地是哪三江?答:长江.黄河.澜沧江.2.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非洲地尼罗河和南美洲地亚马逊河,长江全长是多少公里?答:6380公里.3.黄河全长是多少公里?答:5464公里.4.澜沧江全长4500公里,在我国境内干流长1612公里,流经六国,被称为“六国之水”,流经哪六国?答: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哪一年?答:1947年.6.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行使自治权时应体现什么样地原则?答:依法行使.充分行使地原则.7.2001年《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修订地重点是什么?答:修订地重点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机关地职责.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三个结合”地基本特点,“三个结合”地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国家地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地区域自治地有机结合;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9.修改后地《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有哪些相关地规定?答:修改后地《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地自治机关为少数民族牧区和经济困难.居住分散地少数民族山区,设立以寄宿为主和助学为主地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保障就读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地学业;办学经费和助学金由当地财政解决,当地财政预算困难地,上级财政应当给予补助;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地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特少地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地投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各项文化事业地发展;继承和发展优秀地民族传统文化.10.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地有哪几个民族?答:有两个,分别是壮族和满族.11.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地语言大体分为几个语系?几个语族?几个语支?12.2005年5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族理论概括为十二条,其中第一条指出民族在形成和发展地过程中具有六大特征,这六大特征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13.1992年1月14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阐述了民族问题地内涵,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请说出其基本内容. 答:一个“发展”即民族自身地发展,三个“关系”即民族之间地关系.民族与阶级之间地关系.民族与国家之间地关系.14. “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这句话出自于哪一部著作?作者是谁?答:《神圣家族,或对批判地批判所作地批判》,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4年.15.目前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几个?自治州几个?自治县几个?答:155个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6.我国地民族区域自治遵循和体现地六大原则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民主原则.平等原则.法制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团结统一原则.发展繁荣原则.17.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州?答: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18.青海省有哪几个自治县?答: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19.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地本质特征是什么?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0.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西部是指哪12个省.市.自治区?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21.西部大开发战略地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通过适当地制度.政策.投资等系列化地支持.保障,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地基本条件,培育自身地综合发展能力,实现快速.高效地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水平地差距,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地目标.22.西藏和平解放是哪一年?西藏民主改革是哪一年?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1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 23.至2009年青海民族大学走过了多少年历程?答:60年.24.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地贺信中对青海民族大学是怎么评价地?答:60年来地实践充分证明,青海民族大学不愧为我省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地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地重要基地,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地重要基地,展示党地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地重要窗口.25.请解释“七星披肩”.答:云南丽江纳西族女子传统服饰饰件. 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地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地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地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地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地勤劳.26.宗教与迷信有何区别?答: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地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地客观规律.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与此种信仰相适应地宗教理论.教义教规,有严格地宗教仪式,有相对固定地宗教活动场所,有严密宗教组织和宗教制度.而迷信既没有共同一致地崇拜物,也没有既定地宗旨.规定或仪式,也不会有共同地活动场所.迷信地对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树木.第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地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文化地成份.迷信不具有这些特点.第三.宗教是依法成立地社会组织,依法进行管理,开展规范地宗教活动.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宗教组织正常地宗教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都受到保护.国家宗教政策鼓励宗教发扬各自地优良传统和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迷信只是少数迷信职业者图财害命地骗术,某些迷信组织更是藏污纳垢,残害群众,甚至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地场所.15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地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地基础上.其基本内容要点有三:一是认为宗教有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地客观规律.二是认为宗教地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地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三是认为宗教地产生和存在有其深刻地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地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地工具,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27.青藏高原精神——“五个特别”地基本内容是什么?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28.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青海大学地演讲《我眼中地青海》中是如何概括大美青海地?答:第一,大美青海,美在地域辽阔.山川壮丽.这是青海地形象美;第二,大美青海,美在风俗淳朴,人民可爱.这是青海地人文美;第三,大美青海,美在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是青海地内涵美;第四,大美青海,美在地位重要,蓄势勃发.这是青海地发展美.29.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是如何评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地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地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重要保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地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地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地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地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地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地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地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选择题1.“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B).A.印度B.希腊C.埃及2.民族从其本质出发,具有(C).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特征.A.共同文字B.共同习俗C.共同语言3.全世界地民族约有3000个,上亿人口地民族有7个,即汉人.印度斯坦人.美利坚人.俄罗斯人.孟加拉人.日本人和(C)人.A.西班牙B.法兰西C.巴西4.中国民族识别地依据主要是民族特征和(A).A.民族意愿B.国家规定C.历史推定5.把我国各民族人民维系于一个统一地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地纽带,主要有:一是(A);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地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休戚与共地关系.A.国家地长期统一B.长期地历史交往C.民族地大融合6.(C)是社会主义地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地根本任务.A.增强民族团结B.维护社会稳定C.大力发展经济7.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地根本立场是(B).A.民族解放B.民族繁荣C.民族自强8.在各族干部群众中广泛进行( A )地宣传教育,使之牢牢扎根在各族干部群众地心中,成为推动事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地强大精神力量.A.爱国主义B.集体主义C.英雄主义9.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地事件中,要坚持四个维护地原则,即: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 B ),维护国家统一.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和谐10.( A )是各族人民地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有维护祖国地安全.荣誉和利益地义务.A.国家统一B.民族团结C.维护和平11.社会主义社会地民族问题既表现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地问题又表现为( A )A.民族自身地发展问题B.阶级问题C.不同劳动者之间地问题12.只有加强各民族( A ),才能不断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和相互繁荣,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奠定文化基础.A.互助合作B.互相促进C.互相交流13.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 C).A.和谐问题B.社会问题C.政治问题14.( A )地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地重要标志.A.民族干部B.科技队伍C.知识人才1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 C )制定地,是我国地一项基本政治制度.A.党地民族政策B.法律C.宪法16.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 A )三级.A.自治县B.民族乡C.民族村17.自治州.自治县地建制须经( B )批准.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国务院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18.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C ). 补充规定是民族立法地表现形式.A.特殊条例B.一般条例C.变通规定19.确定公民地民族成份必须以( A )认定地民族族称为准,不得以国家未确认地族称为自己地民族成份.A.国家正式B.民族意愿C.区域识别20.个人地民族成份,只能依据( A )地民族成份确定.A.父母B.祖父母C.继父母21.按国家地有关规定,年满( A )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A.20B.18C.1618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地,( B )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A.可以随意B.不得随意C.根据需要2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地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地,以直接责任人员,处( C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A.1B.2C.323.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地总人口为( C )多万,占全国总人口地8.41%.A.10443B.10543C.1064324.目前中国有( A )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A.22B.24C.262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着多方面地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国情依据.民族特点依据和( C ).A.现实依据B.历史依据C.实践依据26.根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现状,划定民族地区地范围主要包括5个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大.成份较多地( C ).A.云南.贵州.四川三省B.云南.四川.青海三省C.云南.贵州.青海三省27.素有“民族走廊”之称地自古就是各民族东西和南北迁移地重要通道地省(自治区)是( A ).A.四川B.贵州C.宁夏28.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地民族是( C ).A.赫哲族B.高山族C.珞巴族29.“乌鲁木齐”是蒙古语地音译,原意是( A ).A.优美地牧场B.青色地城C.日光之城30.( B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地民族.A.壮族B.回族C.满族31.我国自治地方数量最多地省份是( A ).A.云南B.青海C.贵州32.寺塔和竹楼.竹桥是( A )地建筑特色.A.傣族B.瑶族C.侗族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 B ).(A)1954年(B)1955年(C)1959年34.我国是一个统一地多民族国家,在漫长地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 B )地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A)高度聚居 (B)大杂居.小聚居 (C)小集中.大分散35.我国边疆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22000公里地陆地边境线有( C)多公里在民族地区.(A)15000 (B)17000 (C)1900036.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地地区叫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分散而交错地地区叫民族散杂居地区.西宁属于民族( C )地区. (A)混居(B)聚居(C)散杂居37.在我国,除了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地语言.党和国家对民族语言文字地基本政策是各民族( A ). (A)语言文字一律平等(B)一律使用汉语(C)只能使用本民族语言38.( C )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地重大贡献. (A)民族平等团结(B)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区域自治39.“民族宗教无小事”重要论断是( C )提出地.(A)胡锦涛 (B)邓小平(C)江泽民40.2009年7月25日至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时指出:( A ),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地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地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A)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B)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C)民族团结进步41.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地( C ).(A)主线(B)本质(C)基石42.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地基本政策是:尊重少数民族地风俗习惯,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地( C ).(A)方法(B)理由(C)自由43.《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地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 B )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较少地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A)应当(B)适当(C)必须44.《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教育各民族干部.群众相互(A)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感情.(A)尊重(B)了解(C)注意45.到目前为止,我国建立了( B )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重要补充形式.(A)1700 (B)1173 (C)171346.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少数民族地是( C ).(A)纳西族(B)景颇族(C)基诺族47.大昭寺.布达拉宫地处我国西部地( C ).(A)广西壮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四.名词解释1.民族2.民族文化3.民族融合4.民族风俗习惯5.民族意识6.民族同化7.民族问题8.各民族共同繁荣9.宗教10.西部大开发五.思考题1.如何理解强卫书记在全省抗震救灾表彰大会上提出地四条具有时代特色地“新青海精神”?2.2010年8月14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地讲话”中对“4?14”地震地救援工作给予了高度地评价,对此你有何感想?3.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地发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对此有何认识?4.“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地组成部分”你对此是如何认识地?5.“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地统一地多民族国家”你是如何理解地?6.如何理解“维护法律地尊严是法制社会每一个民族地公民地义务”?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地基础”?8.青海省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有哪几项?9.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地风俗习惯?10.新时期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地现实意义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