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3)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三)(四)(五)

八年级下册语文 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三)(四)(五)

④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
所唱。⑤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⑥暮云: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
学练案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2 分) A.词的上片追叙兄弟俩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 B.词中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鉴 新磨”、“飞棹”等都富有动感, C.词的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D.全词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陈子经:陈桱,明初史学家。②宋太祖废周主为郑王:宋太祖 发动陈桥兵变取得政权,废周主为郑王。③比朕于篡:把我与篡位者等同。④ 史贵直笔:史官贵在秉笔直书,无所避忌。
学练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 分) (1)子经因昼寝. ( 睡觉 ) (2)不可易.也 ( 改变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 分) 陛下欲臣死,即死耳。 陛下想要臣死,臣立刻就死罢了。
学练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5 分)
龙卷风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
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县令
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
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
学练案
学练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四)
学练案
(一)送友人 (4 分) 李白
学练案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 分) A.“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 态。 B.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1《古诗词三首》(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1《古诗词三首》(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阅读训练1.古诗词三首一、课内阅读:(一)阅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诗中用梅子金黄、、、菜花稀,写出了初夏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麦花雪白菜花稀”的意思是荞麦花一片雪白,菜地里的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白天很少见到行人的原因是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回答问题。

宿新市徐公店宋,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

1.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宿新市徐公店》是由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取的是其中一首。

新市: 。

3.“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两个动词分别是和,意思是,将儿童的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补全词,完成练习。

[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_______溪东,中儿________。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__________。

1.本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

我还知道“渔歌子”“西江月”“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等也是词牌名。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相媚好”形容老夫妇互相逗趣取乐的样子B.词的上阕描写了江南山村的景色,下阕描写了两代人的生活画面C.这首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D.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3.词的上阕中“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

词的下阕中“亡赖”一词并无贬义,而是形容小儿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句中“__________”字用得甚妙,使小儿天真、活泼的样子跃然纸上。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含答案)

九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转”、“又”字,抒发了对日月轮回、人生短暂的感伤,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通过问月来表达年事渐高、无可奈何的情感。

C.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借喻手法表达铲除朝廷中投降派的决心。

D.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借月咏怀,语言蕴藉而又不失明快。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3.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古诗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古诗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课外古诗阅读考点训练、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注释】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②庞公:即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阅读全诗,根据已有内容,补全批注。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②。

【注释】①翻:义同“反”。

②晓种:报晓的钟。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 ________________ ”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____ ”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②明朝应作断蓬飞。

【注释】①蓟庭:地名。

②菊酒:即菊花酒。

1.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五、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临江仙[明]王世贞迟日三眠浑似柳,起来徐步闲庭。

中年风物易关情。

不知因个甚,撩乱没支撑。

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

来年春到便分明。

五原无限绿,难染鬓千茎。

1.“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神”在何处?2.读懂诗词要咀嚼关键字句。

请你从“浑似柳” “撩乱没支撑”“难染鬓千茎”三处来分析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③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④。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含答案)

九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安军①文天祥梅花南北②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北行途经南安军大庾岭时所作。

南安军:地名,今江西大余。

②南北:相传大庾岭是南北气候的分界岭。

③采薇: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

1.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你读过的《过零丁洋》,说说“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天祥的《南安军①》一词,完成小题。

梅花南北路②,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

(注)①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②梅花,指梅岭即大庾岭。

③商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充饥,最后饿死。

1.选出下列对本词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首联写梅花在风雨中摇曳,雨水濡湿了押着兵败后被擒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

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外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课外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类文阅读-9古诗三首(一)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

1、先选择后填空。

这首诗描写的是()节的场景,你是从诗中的词语看出来的。

A、清明B、中秋C、七夕D、元宵2、诗中的()字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

A、冷B、秋C、夕D、卧3、这首诗写的是失意宫女的生活。

诗中写了她们的什么活动?请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二)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霜鬓:白色的鬓发。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

A、中秋节B、除夕C、大年初一D、元宵节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

A、异乡家里B、故乡家里C、异乡旅馆D、故乡旅馆3、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A、对新一年的希望B、对岁月流逝的伤感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D、对家乡的思念和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4、试着翻译前两句古诗。

【答案】(一)1、C 牵牛织女星2、A3、扑打萤火虫、看牵牛织女星。

(二)1、B2、C3、D4、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

(30字左右)(二)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03 试题试卷 含答案

八年级初二上册语文部编版课时练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03 试题试卷 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课时练一、理解默写1.《梁甫行》一诗中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的句子是:。

2.《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

3.《梁甫行》写出了边海人民衣不遮体、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的句子是:。

4.《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的句子:。

二、阅读《梁甫行》一诗,回答后面问题。

5.下列对《梁甫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篇描写自然现象,写了各地自然环境不同,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迥异。

B.第二联通过写海边人民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来说明海边的贫民生活极其艰苦。

C.海边人民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D.尾联通过对狐兔等动物的描写,写出狐兔在屋中自在游走,我的惬意抒怀。

6.“行止依林阻”中的“依”字把逃民们的______、_________都表现出来了。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2021·甘肃中考)古诗词欣赏。

(甲)塞下曲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①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乙)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②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①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②剧,艰难。

8.乙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9.下列对甲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

B.“夜战”点明战争发生的时间是在晚上,“桑乾北”点明战争发生的地点。

C.一个“半”字写出士兵作战到半夜依旧不能归家,突出战事的激烈。

D.“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一句,诗人从一个士兵的角度,用特写镜头反映出战场上的众多情况。

10.下列对乙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文阅读训练(3)含参考答案
一、阅读李白的《塞下曲》,然后回答问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

2、“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
3、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2、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

3、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言默戒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日:“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日:“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日:“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或旦而不鸣或:(2)皆足取祸也取: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1)有的(2)招致2、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4、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

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

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
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
自作不吉祥罢了。

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
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

②曾:竟然。

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

④因:依靠。

⑤就舍:回到馆舍。

⑥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

(选自《战国策》)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③愿闻.其说()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判论战》)
译文:
11.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