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doc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

中考语文高分一轮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九) 课外古诗词阅读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问题。

(5分)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1分)2.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2分)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2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5分)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②。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山行留客”中的“留客”的意思是。

(1分)2.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2分)3.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三、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5分)[唐]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释]①翠微:青山。

1.“每到渔家不欲归”中“归”的意思是。

(1分)2.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分)3.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5分)秋兴八首(其一)①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这首诗是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夔州秋景的?(1分)2.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五、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5分)送万巨①卢纶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尽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注释]①万巨:人名。

1.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1分)2.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诗歌中、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2分)3.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2分)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 2专题九 课外古诗词阅读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 2专题九 课外古诗词阅读
【解析】B.颔联B.意颔思联是:意秋思霜是早早:地秋从霜北方早来早到地这里从,北北方方来的云到也 把这秋里色带,过北了方汾河的。云从也视觉把角秋度色写出带太过原了早秋汾的河特。点。从没视有觉听觉角。度写 出太原早秋的特点。没有听觉。
2.赏析“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一句。(2 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思乡之情比作绵绵不断的汾河水,借其无时无
类型四 咏史怀古 题组一:
题潼关①楼 [唐]崔 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②,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注释】①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 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②三辅:本指西汉时期治理长安 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 这里指此诗,认为“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 析。(2 分) 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 赏诗 让,的那这最些样贵后贵人两人们句们也许说欣可洞赏以庭,体会湖这到风样猿景贵啼雁壮人飞阔们、优也流民美许逐,可客可以行以体旅的画会奔成到波图猿之苦画啼,, 含雁蓄飞地流、露流出民羁旅逐漂客泊行之感旅和的对奔贵人波们之的苦怨愤,。含蓄地流露出羁旅 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分析。(2 分)
诗歌充满了农村生活气息。①描写一家老小冒雨插秧的日常劳动场景,
分诗工歌合充作,满秩了序农井然村,生显活得活气泼息而。富有①情描趣写;②一运家用老口小语,冒语雨言插浅白秧流 畅的,日生活常气劳息动浓郁场。景,分工合作,秩序井然,显得活泼而 富有情趣;②运用口语,语言浅白流畅,生活气息浓 郁。
类型三 山水田园 题组一:(2022·山东济南)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①远扬:桑枝。②觇(chān):察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赏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古诗赏析

初三语文作业——课外古诗赏析一、考点梳理: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句(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词)××句(上阙/下阙)都运用了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赏词、炼字(……字用的好/极为精妙,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6、赏句(例: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首联的作用;请赏析……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手法简要赏析。

)二、常见古诗词分类:1、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饮酒》)2、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3、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4、边塞诗:边塞绮丽风光的赞美;军旅生活的艰苦;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5、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例:《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羁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天净沙·秋思》《商山早行》)7、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卜算子·咏梅》《石灰吟》《赠从弟》)8、咏史怀古诗: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慨,如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对王朝兴衰发表评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引发对时局的感慨或自己身世的共鸣等。

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泊秦淮》《山坡羊·潼关怀古》《赤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登幽州台歌》)借用典故、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借古讽今“商女……”等手法。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1( ( 古诗鉴赏专题) )1.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3 分。

白诗分析 1 分,曾诗分析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 阴阴:草木阴阴。

② 趁:追逐。

15.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 分)16 .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答案:15.小溪阴阴鹅鸭戏水(意思对即可)16 . (共 2 分)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3.晓过鸳湖查慎行①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⑵岸欲平。

长水塘⑶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

鸳湖:嘉兴南湖。

②芜:丛生的草。

⑧长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

④秀州:即嘉兴。

15,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 分)16,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

(2分)答案:15,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16,“香”、“过”,写出了菜花之茂盛,香气之浓郁。

(或“莱花”,用最寻常的莱花写出了诗人朴实的内心。

)4. 送客诗严维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中考考查内容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

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语文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共24页

语文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共24页
语文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

语文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共24页

语文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共24页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语文中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专题训练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
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例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面对残烛,夜深不眠。

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实战演练:
1.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1)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浪淘沙?怀旧(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梅花绝句(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 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 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 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21.早梅(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2)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