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第二版戴灼华版复习重点合集
遗传学(第二版)___ 重点整理1

遗传学(第二版)___ 重点整理1引言遗传、变异和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
遗传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保守性的特点;变异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特点,分为可遗传的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进化是指生物体在生命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将物种特性传递下去,经过自然和人为的干涉,后代优于亲代,产生新物种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遗传、变异和进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胞遗传学的相关内容。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繁殖过程中的两个矛盾对立的方面。
遗传是相对稳定和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和进步的。
变异是受遗传控制的,不是任意变更的。
在生物的繁殖过程中,每一代都会传递既有遗传又有变异的特性。
生物是在这种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选择所需要的变异,从而发展成为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要素。
进化的两种方式生物进化有两种方式:渐变式和跃变式。
渐变式是指通过积累变异成为新类型,如适应性进化;跃变式是指染色体加倍成为新物种,如倍性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
遗传与变异对进化的影响生物进化是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
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种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
细胞遗传学细胞遗传学是研究细胞遗传现象的学科,包括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和调控、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等方面。
其中,染色体结构和功能是细胞遗传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结论遗传、变异和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要素。
细胞遗传学是研究细胞遗传现象的学科,包括染色体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和调控、细胞分裂和遗传变异等方面。
对于深入理解生物学和进化学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DNA具有多个复制起始点,形成多个复制子(replicon),在复制过程中形成双向复制(nal n)。
戴灼华遗传学第二版答案

戴灼华遗传学第二版答案【篇一:遗传学第二版戴灼华版复习重点合集】论●性状(trait):可观察到或检测到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或行为特征。
●遗传(heredity,inheritance):生物性状世代传递的现象--子代与亲代相似。
(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己,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差异的现象--子代与亲代不完全相同。
●遗传学经典定义:研究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与机制的一门科学。
现代定义: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由于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称为减数分裂。
●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第二章mendel定律●单位性状(unitcharacter):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纯合的基因型(homozygousgenotype):成对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型。
●杂合的基因型(heterozygousgenotype),或称杂合体(heterozygote):成对的基因不同。
●表现型(phenotype):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测交法:指把被测验的个体与纯合隐性亲本杂交。
●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dominance):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遗传学 第2版 戴灼华 王亚馥 部分答案

c 若有 若有20%的干涉,则双交换率为 的干涉, 的干涉 0.06×80%=4.8% × 后代基因型及其频率如下: 后代基因型及其频率如下: 亲本型 Abc/abc 27.4% aBC/abc 27.4% 单交换型abc/abc 7.6% 单交换型 ABC/abc 7.6% 单交换型AbC/abc 12.6% 单交换型 aBc/abc 12.6% 双交换型 ABc/abc 2.4% abC/abc 2.4%
2、在小鼠中 A引起黄色 黄色毛皮,纯合时不致死, 黄色 R单独时可以引起黑色 黑色皮毛 黑色 A和R一起时,引起灰色 灰色皮毛 灰色 a和r一起时,引起白色 白色皮毛 白色 灰色雄鼠×黄色雌鼠 F1 : 黄色3/8 灰色3/8 黑色1/8 白色 1/8,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题解: 灰色雄鼠×黄色雌鼠 AaRr Aarr
4、在人类中,2n=46,如下细胞中你能观察到多少 条染色体? ①脑细胞 46 ②红细胞 人未成熟的红细胞有细胞核46; 人成熟的红细胞,细胞核退化了,细胞 里面 90%多的是血红蛋白,所以没有染色体。 ③极体 23 ④精细胞 23 ⑤次级卵母细胞 23
5、一个具有14条染色体的橡树进行有丝分裂: 有多少子细胞形成,每一个子细胞的染色 体数目是多少?如果同样的细胞进行减数 分裂呢? 题解:有丝分裂:2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 染色体条数14 减数分裂: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染 色体条数7
10 假定果蝇中有 对等位基因:xx,yy,zz。每一 假定果蝇中有3对等位基因 对等位基因: , , 。 个非野生型的等位基因对野生型的相应基因均为隐 雌性三杂合子与野生型的雄性杂交, 性。雌性三杂合子与野生型的雄性杂交,后代按雌 配子的基因型分类统计如下: 配子的基因型分类统计如下: (1)这些基因在果蝇的哪条染色体上? )这些基因在果蝇的哪条染色体上? (2)画出杂合子雌性亲本的有关染色体图 ) (3)计算并发系数 ) 题解:据题意: 题解:据题意 a:三个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三个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三个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b:杂合体雌性亲本的两条 染色体图为:X+ Z+ Y 杂合体雌性亲本的两条X染色体图为 杂合体雌性亲本的两条 染色体图为: X Z Y+ 三个基因的顺序和图距为: 三个基因的顺序和图距为 X 6 Z 7 Y C:并发系数为: 0.24 并发系数为: 并发系数为
遗传学戴灼华第二版第二章孟德尔遗传

28
如玉米、水稻等:
糯性 非糯
wxwx
F1
↓
WxWx
非糯 Wxwx
↓观察花粉颜色(稀碘液)
糯性(wx) : 非糯(Wx)
红棕色
1 :
兰黑色
1
湖北民族学院
遗传学第二章
29
五、分离比实现的条件
湖北民族学院
遗传学第二章
30
分离规律的表现:
以 这种分离比的出现必需满足以下条件。
Cc
白花
cc
比例
全部
1
:
1
湖北民族学院
遗传学第二章
24
㈡、自交法:
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生成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 推论F2个体的基因型。
湖北民族学院
遗传学第二章
25
P F1 F2
F3
红花 白花 CC ↓ cc 红花Cc ↓ 红花 红花 白花 CC Cc cc ↓ ↓ ↓ 红花 分离 白花 1:2:1
遗传学第二章
4
孟德尔试验的特点:
(1).遗传纯:以严格自花授粉植物豌豆为材料; (2).稳定性状:选择简单而区分明显的7对性状进行杂交试验; (3).相对性状:采用各对性状上相对不同的品种为亲本; (4).杂交:进行系统的遗传杂交试验; (5).统计分析:系统记载各世代中不同性状个体数,应用统计方法 处理数据获得各种结果,否定了长期流行的混合遗传观念。
湖北民族学院 遗传学第二章 37
第二节
独立分配规律
湖北民族学院
遗传学第二章
38
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选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差异的纯 合亲本进行杂交 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后提出: 独立分配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戴灼华

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戴灼华【篇一: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胞质遗传有什么特点?它与母性影响有什么不同?答:细胞质遗传不同于孟德尔遗传的特点:1、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的表型总是与母本的一致;2、连续回交不会导致用作非轮回亲本的母本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的消失,但其核遗传物质则按每回交一代减少一半的速度减少,直到被全部置换;3、非细胞器的细胞质颗粒中遗传物质的传递类似病毒的转导。
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从而导致子代的表型和么ben相同的现象。
其表现形式也是正反交结果不一致,不同之处在于由细胞质遗传决定的性状,表型是稳定的,可以一代一代地通过细胞质传下去,而母性影响有持久的,也有短暂的。
(p225)2. 一个基因型为dd的椎实螺自体受精后,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别如何?如果其子代个体也自体受精,它们的下一代的基因型和表型又如何?答:椎实螺的显性基因为右旋d,隐性基因为d,受母性影响,基因型为dd的椎实螺自体受精,亲本基因型均为右旋dd,f1产生1dd右旋(基因型为右旋)、2dd右旋(基因型为右旋)、1dd右旋(基因型为左旋);f1的dd自体受精产生的子代均为dd右旋(基因型为右旋),f1的dd自体受精产生的子代为1dd右旋(基因型为右旋)、2dd右旋(基因型为右旋)、1dd右旋(基因型为左旋),f1的dd自体受精产生的子代均为dd左旋(基因型为左旋)。
(p226图)3. 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①细胞质遗传,②性连锁,和③母性影响。
怎样用实验方法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种类型?答:细胞质遗传和母性影响正反交结果不同,且f1子代与母本的表型一致;而性连锁虽然正反交结果不同,但f1子代有与父本表型一致的。
母性影响虽然看起来很想细胞质遗传,但其实质是细胞核基因作用的结果,一代以上的杂交可以获得性状是否属于细胞质遗传的结论。
4. 衣藻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可能存在链霉素抗性因子。
遗传学第二版答案戴灼华

遗传学第二版答案戴灼华【篇一:遗传学(王亚馥,戴灼华主编)课后习题答案】ss=txt>1 题解a:(1) 他们第一个孩子为无尝味能力的女儿的概率是1/8;(2) 他们第一个孩子为有尝味能力的孩子的概率是3/4;(3) 他们第一个孩子为有尝味能力儿子的概率是3/8。
b:他们的头两个孩子均为品尝者的概率为9/16。
2 题解:已知半乳糖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因为甲的哥哥有半乳糖症,甲的父母必然是致病基因携带者,而甲表现正常,所以甲有2/3的可能为杂合体。
乙的外祖母患有半乳糖血症,乙的母亲必为杂合体,乙有1/2的可能为杂合体,二人结婚,每个孩子都有1/12的可能患病。
3 题解:a: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因为该系谱具有常显性遗传病的所有特点:(1)患者的双亲之一是患者;(2)患者同胞中约1/2是患者,男女机会相等;(3)表现连代遗传。
b:设致病基因为a,正常基因a,则该家系各成员的可能基因型如图中所示c:1/24 题解 a:系谱中各成员基因型见下图b:1/4x1/3x1/4=1/48c:1/48d:3/45题解:将红色、双子房、矮蔓纯合体(rrddtt)与黄色、单子房、高蔓纯合体(rrddtt)杂交,在f2中只选黄、双、高植株((rrd-t-))。
而且,在f2中至少要选9株表现黄、双高的植株。
分株收获f3的种子。
次年,分株行播种选择无性状分离的株行。
便是所需黄、双、高的纯合体。
6 题解:正常情况:yy褐色(显性);yy黄色(隐性)。
用含银盐饲料饲养:yy褐色→黄色(发生表型模写)因为表型模写是环境条件的影响,是不遗传的。
将该未知基因型的黄色与正常黄色在不用含银盐饲料饲养的条件下,进行杂交,根据子代表型进行判断。
如果子代全是褐色,说明所测黄色果蝇的基因型是yy。
表现黄色是表型模写的结果。
如果子代全为黄色,说明所测黄色果蝇的基因型是yy。
无表型模写。
7 题解: a:设计一个有效方案。
用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aabbcc的三个纯合体杂交,培育优良纯合体aabbcc。
遗传学戴灼华知识点总结

遗传学戴灼华知识点总结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因:基因是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基本单位,是DNA上的一个特定序列,可以编码蛋白质或调控蛋白质的合成。
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染色质结构,是基因的携带者。
不同的生物种类有不同数量的染色体,如人类有23对染色体。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决定生物遗传特性的物质基础,最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基因组: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个体或一种生物的所有基因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总和。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个体之间、不同种群或种类之间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
孟德尔定律:孟德尔定律是指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总结出来的生物遗传规律,包括显性与隐性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等。
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遗传物质的传递:遗传物质的传递是指生物个体将遗传信息从父母代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有丝分裂是体细胞的分裂过程,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过程。
遗传物质的表达:遗传物质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生具体的表型特征。
这一过程包括基因的表达过程和基因的调控过程。
变异与遗传: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个体之间、不同种群或种类之间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遗传学的方法遗传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遗传学实验、分子遗传学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
遗传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包括杂交实验、突变实验、连锁实验、基因重组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和表达规律。
分子遗传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包括PCR、基因克隆、基因定位、基因敲除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研究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新的生物种类。
遗传学的应用人类疾病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人类疾病的遗传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生产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逆性,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刘庆昌绪言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遗传、变异、选择2、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要遗传学家的主要贡献3、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大小、类别,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分析3、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4、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5、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殖方式、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6、生活周期:生活周期、世代交替、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据(细菌的转化、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2、核酸的化学结构:DNA和RNA及其分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3、DNA的复制: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DNA合成、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以及与原核生物DNA合成的主要区别4、RNA的转录及加工:三种RNA分子、RNA合成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RNA的合成、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5、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翻译:遗传密码及其特征、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第三章孟德尔遗传1、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分离现象的解释、表现型和基因型、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分离规律的应用2、独立分配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其分离比、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多对基因的遗传、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某2测验3、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连锁和交换:连锁遗传的发现及解释、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交换及其发生机制2、交换值及其测定:交换值、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3、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两点测验、三点测验、干扰与符合)、连锁遗传图4、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着丝点作图5、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6、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连锁、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第五章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的时期、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2、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3、基因突变的鉴定: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真实性、显隐性、突变频率)、生化突变的鉴定(营养缺陷型及其鉴定)、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2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突变的修复(光修复、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转换与颠换,DNA防护机制(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突变、多倍体、致死突变)5、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因素诱变(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诱变(碱基类似物、DNA诱变剂)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2、重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3、倒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4、易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基因定位、果蝇的CIB测定法、利用易位制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利用、利用易位疏花疏果防治害虫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1、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名称、染色体组成、联会方式)2、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3、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形成与应用、同源联会与异员源联会(烟草、小麦)、单倍体4、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三体的基因分离5、非整倍体的应用:单体测验、三体测验、染色体替换第八章数量遗传1、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特征、多基因假说、超亲遗传2、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均值、方差、标准差3、遗传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显性3表现形式4、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5、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单标记分析法,区间定位法,复合区间定位法,应用(3方面)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纯合率2、纯系学说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假说)4、杂种优势利用与固定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细菌、病毒、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2、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3、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转化的概念与过程、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接合:接合的概念与过程、U型管实验、F因子及其存在状态、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性导:性导的概念与过程、性导的作用转导:转导的概念与过程、利用普遍性转导进行染色体作图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母性影响:母性影响的概念及其与母性遗传的区别3、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的表现、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4、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的表现、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5、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共生体的遗传(卡巴粒)、4质粒的遗传6、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核不育型和质核不育型、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单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不育基因的多样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雄性不育的利用(三系法、二系法)第十二章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概述4、重组DNA分子5、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导入方法)、转基因生物的鉴定、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安全问题第十三章基因组学1、基因组学的概念与概述、C值、N值2、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3、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与标记种类、物理图谱)4、基因组测序策略:鸟枪法、重叠克隆群法5、基因组图谱的应用(5个方面)6、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组学第十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1、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基因的微细结构、顺反测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2、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乳糖操纵元、色氨酸操纵元;翻译水平的调控3、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DNA水平、染色质水平(组蛋白、非组蛋白)、转录水平(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翻译水平的调5控、蛋白质加工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基因调控上的区别第十五章遗传与发育1、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与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环境条件的影响2、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个体发育的阶段性、基因与发育模式、基因与发育过程3、细胞的全能性第十六章群体遗传与进化1、群体的遗传平衡: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哈迪-魏伯格定律及其应用2、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3、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生物进化的概念、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分子水平的进化4、物种的形成: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渐变式、爆发式)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复习重点※绪论●性状(trait):可观察到或检测到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或行为特征。
●遗传(heredity,inheritance):生物性状世代传递的现象--子代与亲代相似。
(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己,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差异的现象--子代与亲代不完全相同。
●遗传学经典定义:研究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规律与机制的一门科学。
现代定义:研究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由于它使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所以称为减数分裂。
●世代交替(alternationofgenerations):生活周期包括一个有性世代和一个无性世代,这样二者交替发生就称为世代交替。
※第二章mendel定律●单位性状(unitcharacter):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contrastingcharacter):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纯合的基因型(homozygousgenotype):成对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基因型。
●杂合的基因型(heterozygousgenotype),或称杂合体(heterozygote):成对的基因不同。
●表现型(phenotype):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测交法:指把被测验的个体与纯合隐性亲本杂交。
●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dominance):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codominance):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出现,而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镶嵌显性:(mosaicdominance)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体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显性,呈一定的定位作用.●性影响显性(Sex-influenceddominance):杂合体中等位基因在两种不同性别中有不同的显性作用.●表型模写:(Phenocopy)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正好与某些基因引起的表型变化相似的现象。
●一基因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互补和累加类型: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相互抑制类型:显性上位、隐性上位、抑制作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effect)两对基因在显性纯合或杂合时共同决定新性状的发育,只有一对显性基因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某一亲本的性状。
(表现型比值为9:7)●返祖现象:(Atavism)几代以后再次出现某些祖先的特征的现象。
●累加作用(additiveeffect)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新性状,单独存在时分别表现出两种相似的性状。
(表现型比值为9:6:1)●重叠作用(duplicateeffect)不同对的基因对表型产生相同的影响,并且具有重叠作用。
(15:1)●上位作用:(epistasis)不同对基因间的抑制或掩盖作用.●显性上位(dominanPepistasis)一对基因中的显性基因阻碍了其它对基因的作用.(表现型比值为12:3:1)●隐性上位(recessiveepistasis)一对基因中的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阻碍作用.(表现型比值为9:3:4)●抑制作用(inhibition)显性基因抑制了另一对基因的显性作用.抑制基因本身不控制性状的表现.(表现型比值为13:3)●多因一效(multigeneeffect)某一性状的发育受许多基因控制的现象●主基因(majorgene):对某一性状的发育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基因.●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的现象●致死基因(lethalgene)对个体有致死作用的基因.●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是: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每一对等位基因发生分离(符合分离规律),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分离规律的实质是:决定目标性状的等位基因(2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和行动而进行分离和组合,从而出现杂种后代的特定分离比例。
※第三章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原本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形状,在F2中常有联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相引相:甲乙二个显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甲乙两个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相引相。
●相斥相:甲显性和乙隐性性状连系在一起遗传,乙显和甲隐连系在一起遗传的杂交组合,称为相斥相。
●重组率(percentageofrecombination)重组型的配子百分数称为重组率。
(当两对基因为连锁遗传时,其重组率总是小于50%。
)●完全连锁(completelinkage):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始终不分开的现象。
F1自交或测交,其后代个体的表现型只表现为亲本组合的类型。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linkage):不完全连锁F1不仅产生亲型配子,也产生重组型配子。
●重组型的配子如何产生的?为什么重组率总是少于50%?1.交换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相靠近的非姊妹染色体之间,而另外两条不交换。
2.一部分染色体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重组配子1/2重组,1/2亲型配子。
3.另一部分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外,→非重组配子。
所以重组型配子自然少于50%。
●交换值,即重组率,是指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交换值(%)=重组型的配子数/总配子数×100%●交换值的测定方法:1.测交法即用F1与隐性纯合体交配,然后将重新组合的植株数除以总数即得。
2.自交法用于去雄较困难的植物,如水稻、小麦、花生、豌豆等。
自交法计算交换值的步骤:①求F2代纯合隐性个体的百分率②以上百分率开方即得隐性配子的百分率③含两个显性基因配子的百分率等于隐性配子的百分率④100%-2×隐性配子的百分率得重组配子百分率,即得交换值=100%-2a●交换值在0-50%之间变动.交换值越接近0,连锁强度越大,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越少。
反之,则连锁强度越小,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越多。
●交换值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通常以这个数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的相对距离,这种相对距离称为遗传距离。
交换值越大,距离越远;反之则越小.用交换值表示的基因距离称为遗传距离。
遗传距离的单位是厘摩尔根(cM),是去掉百分率符号的交换值绝对值。
●基因定位:是指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确定基因的位置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用交换值来表示的。
●基因定位的方法○两点测验基本步骤(方法)是首先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是否连锁;然后再根据其交换值来确定它们在同一染色体上的位置。
○三点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用隐性亲本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可达到二个目的:纠正两点测验的缺点,使估算的交换值更加准确;二是通过一次试验同时确定三对连锁基因的位置。
)双交换与亲本相比:两边不变中间变或两边变中间不变!●干扰:即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
●符合系数:是实际双交换值与理论双交换值的比值,用来表示受到干扰的程度。
(用C表示,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当符合系数为1时,表示没有干扰;当=0时,发生完全干扰。
)●符合系数C=1-I(I为干扰系数)●连锁群(linkagegroup):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连锁遗传图:把一个连锁群的各个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标志出来,就能形成(绘)连锁遗传图。
(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
即有n对染色体就有n个连锁群,连锁群的数目不会超过染色体的对数,但暂时会少于染色体对数,因为资料积累的不多。
)●性连锁:是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也称之为伴性遗传(Sexlinkedinheritance)。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compensationeffect)在XY性别决定机制中,使性连锁基因在两种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杂合体雌性的伴性基因的作用上是嵌合体(mosaic):某些细胞中来自父方的基因表达,某些细胞中来自母方的基因表达。
两类细胞随机的镶嵌存在。
(玳瑁猫,黄黑相间,雌猫)●交叉遗传(criss-crossinheritance):子代与其亲代在性别和性状出现相反表现的现象,称为交叉遗传。
●限性遗传(sex-limitedinhertance)。
这种遗传是指某些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
●从性遗传(sex-cortrlledinheritana)或称性影响遗传(sex-influencedinheritance)。
它是指不含于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而是因为分泌及其他关系使某些性状或只出于♀♂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第四章数量性状的遗传●质量性状(qualitativecharacter):表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
如红花、白花。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character):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
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区别质量性状数量性状1.变异非连续性连续性F1 显性连续性(中亲值或有偏向)F2 相对性状分离连续性(正态分布)2. 对环境不敏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效应产生变异3. 控制性状基因少,效应明显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基因及存在显隐性作用相等,累加效应4. 研究方法群体小, 世代数少群体大, 世代数多用分组描述采用统计方法●数量性状一般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是不遗传。
●微效多基因(Polygene)或微效基因(minorgene)这是专门用来表述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与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相区别。
●修饰基因(modifyingfactors)是指有一些性状虽然是受一对或少数n对主基因控制,但另外还有一组效果微小的基因能增强或削弱主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这类微效基因在遗传学上称为修饰基因。
●超亲遗传:杂种后代在某个(些)性状的度量值超过双亲。
●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占总方差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数表示●h2B(广义遗传率)=遗传方差/总方差×100%=VG/(VG+VE)×100%●遗传率的意义:从上式可以看出,遗传方差越大,占总方差的比重愈大,求得的遗传率数值愈大,说明这个性状传递给子代的传递能力就愈强,受环境的影响也就较小。
这样,亲本性状在子代中将有较多的机会表现出来,选择的把握性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