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应用

2
3
下面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对五苓散进行 详细解读
1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五苓散由以下五 种药物组成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 宁心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泄热 通淋
发汗解肌,温通 经脉,助阳化气
利水渗湿,泄热 通淋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这五种药物配伍,可以达 到通阳化气、利水渗湿的 效果,对于水湿内停、小 便不利等病症有很好的治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 应用
-
目录
CONTENTS
01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02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03 五苓散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04 五苓散的配伍与加减应用 05 五苓散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应用
1
五苓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 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桂枝
这个方剂的主要功效是通阳化气、利 水渗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小便不
疗效果
2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水肿:由于水湿内停,导致身体水肿, 小便不利
泄泻:由于脾胃虚弱,水湿内停,导致 泄泻不止
淋证:由于湿热内蕴,膀胱气化不利壅滞, 咳嗽痰多
心悸:由于水饮上逆,导致心悸、眩晕 等症状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茯苓:主要成分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等作用。此外,茯苓还能促 进水液代谢,缓解水肿等症状
猪苓:猪苓多糖是猪苓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此外,猪苓还能 增加尿量,促进水湿从下焦排出
泽泻:泽泻的成分包括泽泻醇等,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同时 ,泽泻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改善血脂代谢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泽泻15g,茯苓、猪苓各12g,白术、桂枝各9g。
【服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方中泽泻、茯苓、猪苓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畅通无阻;白术健脾除湿,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
全方共呈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效。
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蓄水症及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本方具有利尿,调节水液代谢,护肝,增强免疫功能,调整血液循环,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表证发热,烦渴欲饮,或饮水即吐,以及水肿小便不利,无热象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肾炎、渗出性胸膜炎、尿潴留、颅内压增高、耳源性眩晕、脑水肿、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扩张、胃无力、三叉神经痛、膝关节积血、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慢性荨麻疹、心力衰竭、梅尼埃综合征等病证。
而必须症见小便不利,舌苔白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急性病毒性肝炎(湿热型)治宜清热、化湿、解毒。
以本方去猪苓、桂枝,加茵陈、生山楂、陈皮、鸡内金为主治方。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肺脾气虚,水湿泛滥型)治宜健脾宣肺,利尿渗湿。
以本方加防己、车前子各10g,陈皮、生姜皮各4g为主治方。
若体倦乏力者,加炙黄芪,党参。
咳喘气急者,加麻黄、杏仁。
大便溏薄,苔腻者,加苍术,炒薏苡仁。
3.慢性肾小球肾炎(脾阳不振,气不化水型)治宜温振脾阳,利水消肿。
以本方加薏苡仁,车前子(包)各10g,生姜5g为主治方。
*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
饮食不香者,加苍术、焦山楂。
尿蛋白高者,加芡实,山药。
4.脑积水(脾阳不升,水饮上泛型)治宜健脾祛湿,通阳利水。
以本方加川芎10g,车前子(包)12g,干姜5g为主治方。
,若倦怠乏力者,加黄芪、党参。
青筋浮露者,加丹参、川芎。
呕吐者,加半夏、陈皮。
痰多、苔腻者,加僵蚕,白芥子。
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巴戟天。
腹胀脘满,大便溏薄者,加焦山楂、木香。
5.妊娠合并肾炎(脾虚型)治宜健脾利水,佐以养血安胎。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和用量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和用量一、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茯苓、白术、赤苓、泽泻以及猪苓组成。
它具有多种功效和主治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水消肿:五苓散的主要作用是利尿排湿,可以有效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它可以促进尿液的排出,减少体内的水分潴留,对于水肿引起的浮肿、肢体困重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2.健脾开胃:五苓散含有的白术和泽泻等成分有助于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
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清热利湿:五苓散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改善湿热引起的发热、口渴、尿短黄等症状。
4.调节水盐代谢:五苓散可以平衡水盐代谢,调节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它可以减轻体内的水钠潴留,防止水钠代谢紊乱带来的不适症状。
5.缓解泌尿系统疾病:五苓散还可以缓解泌尿系统疾病,比如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引起的症状。
它可以促使尿液排出,改善尿路炎症症状。
二、五苓散的用量五苓散的用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议遵循以下用法用量:1.成人通常每次口服6g~12g,一日2次,分2次服用。
2.儿童用量较成人减少,一般为成人用量的一半。
3.口服时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将药粉冲成糊状或加水煎煮后饮用。
4.五苓散属于中药复方剂,不适合长期连续使用,一般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治疗周期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五苓散在服用期间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症状,如口干、口苦、恶心等,这些反应一般是暂时的,不必过于担心。
如果出现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并停止使用。
此外,五苓散是一种中药复方,其中的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五苓散时,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三、总结五苓散是一种具有利水消肿、健脾开胃、清热利湿等功效的传统中药方剂。
它可以缓解水肿、改善消化不良、调节水盐代谢,以及缓解尿路感染等症状。
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经验及医案

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经验及医案五苓散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胃肠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由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五味药物组成,具有健脾利湿、化痰止呕的功效。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五苓散加减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将结合我的临床经验和医案,介绍一些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的经验。
五苓散加减在治疗胃肠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常常伴有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时,可以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加入陈皮、山楂等药物,以增强健脾消食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口干口渴、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不同,可适当减少或增加柴胡、黄柏等药物,以达到调和胃气、清热解毒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还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病症。
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炒白术、炒泽泻、焦谷芽等药物,以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舌苔厚腻、脉象滑数等特点,可适当减少或增加陈皮、半夏等药物,以达到燥湿固脱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还可以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胃痛、腹胀等症状。
这类患者常常伴有胃脘不适、腹胀气滞等症状。
在五苓散的基础上,可以加入砂仁、香附等药物,以增强理气止痛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舌苔薄白、脉象弦细等特点,可适当减少或增加苍术、厚朴等药物,以达到理气和胃的效果。
五苓散加减在治疗胃肠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通过健脾利湿、化痰止呕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胃肠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经常使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胃肠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一个我曾经治疗过的患者的病例。
患者女性,35岁,主要症状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经过详细询问和体检,我初步判断为慢性胃炎。
我根据五苓散加减的原则,给予患者调理治疗。
处方如下:茯苓12克,泽泻10克,白术9克,茯苓8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山楂6克。
五苓散的组成及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组成及功能主治一、概述五苓散是一种中医药方剂,由苓苁、茯苓、泽泻、猪苓和白术等五种药物组成。
它具有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的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湿热水肿、泻痢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苓散的组成成分以及其功能主治。
二、五苓散的组成成分五苓散由以下五种药物组成:1.苓苁(Ling Cong)–苓苁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华南和长江以南地区。
–苓苁能清除湿气,利水通淋,使用于水气停滞、尿液不畅和浮肿等症状。
2.茯苓(Fu Ling)–茯苓是一种真菌,主要产于四川、湖南等地。
–茯苓可利尿,消肿,被广泛用于治疗尿频、水肿等症状。
3.泽泻(Ze Xie)–泽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地区。
–泽泻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的作用,常用于肾虚水肿、湿热下泻等症。
4.猪苓(Zhu Ling)–猪苓是一种真菌,产于我国江苏、山东等地。
–猪苓有利水渗湿、通淋利尿的功效,常用于浮肿、小便不通等症状。
5.白术(Bai Zhu)–白术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东北地区。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止泻、祛湿和利水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泄泻等症状。
三、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组成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功效,结合使用后能够发挥出以下的功能主治:1.清热利湿–苓苁、泽泻和白术具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可以消除体内湿气,缓解湿热症状。
–清热利湿的功效使得五苓散被广泛应用于泄泻、湿疹等疾病的治疗。
2.利水通淋–苓苁、茯苓、泽泻和猪苓均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增加尿液排出,促进体内湿气排除。
–利水通淋的功效使得五苓散常用于浮肿、尿频、小便不通等症状的治疗。
3.消肿–茯苓和猪苓具有消肿的作用,可以减轻身体的水肿症状。
–五苓散因其消肿效果而常被用于水肿和肾病引起的水肿等疾病的治疗。
4.健脾益胃–白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健脾益胃的功效使得五苓散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四、五苓散的使用方法根据医生的指导,五苓散一般以煎剂的方式服用。
倪海厦五苓散讲解

倪海厦五苓散讲解
倪海厦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由宋代医学家倪海厦所创。
它是以五味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川朴为主要药材,配合其他辅助药材炮姜、甘草等而成。
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湿气内停所致的脘腹胀满、水肿等症状。
五苓散的主要药材之一是白术,它有健脾、益气、利湿的作用,能够消除湿气和水湿引发的脾胃功能不良。
茯苓和猪苓则具有利尿、祛湿的功效,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多余水分,缓解水肿症状。
泽泻则是一味常用的清热利湿草药,具有利尿通便的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川朴则能够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缓解胃脘胀满的感觉。
倪海厦五苓散在中医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湿气内停所引起的脾胃不和、水湿阻滞等病症。
例如,对于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五苓散可以通过健脾化湿的作用来缓解。
另外,对于水肿、浮肿的患者,五苓散可以通过利尿作用来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减轻水肿症状。
此外,五苓散还有一些辅助作用。
炮姜能够温中散寒,增加整个方剂的温和性,同时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和运行。
甘草则具有调和各种药材的作用,增加方剂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倪海厦五苓散是一种治疗湿气内停症状的中药方剂。
它通过健脾、利湿的作用来缓解脘腹胀满、水肿等症状,并且具有温和、稳定的特点。
然而,使用该方剂前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测。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用量一、五苓散的概述五苓散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常用于治疗水湿引起的病症。
它由猪苓、茯苓、泽泻、桂枝和白术等五味药材组成,具有祛湿利水的功效。
二、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五苓散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功能和主治: 1. 祛湿利水: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利尿药物,可通过增加尿量来排出体内的湿气,治疗水肿、尿频等症状。
同时,它还具有排除体内湿湿的功效,可舒缓湿气困扰的症状,如胸闷、气短等。
2. 健脾益气:五苓散中的白术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气虚弱引起的食欲不佳、腹部胀闷等症状。
白术还可以增强脾脏的功能,提高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3.调理肠胃:五苓散中的猪苓、茯苓和白术等药材具有舒缓肠胃、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它们可以缓解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对于一些肠胃不适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4. 缓解湿热症状:五苓散中的桂枝和泽泻有清热功效,可以缓解湿热病症,如口渴、尿黄、便秘等症状。
同时,它们还具有舒缓疼痛、消肿的作用,对于湿热引起的炎症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三、五苓散的用量五苓散的用量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5-10克,一日3次。
儿童的用量一般为成人用量的一半。
具体用法可参考以下几点:- 可以将五苓散用开水烫一下,取10克左右的药粉,加入300毫升的开水中,冲泡后分2-3次饮用。
- 也可以将五苓散用开水煮沸,取10克左右的药粉,加入500毫升的开水中,煮沸后慢慢喝完。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五苓散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调整用量和用法。
同时,不宜连续大剂量长期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四、五苓散的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五苓散,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使用五苓散过程中,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过油腻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总之,五苓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祛湿利水、健脾益气、调理肠胃、缓解湿热症状等功能主治。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主治

五苓散的功能主治与主治功能主治:五苓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水消肿:五苓散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够促进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以减轻水肿症状。
适用于肾功能不全、水肿、浮肿等症状的治疗。
2.治疗湿气困滞:五苓散具有疏散和化解湿气的作用,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减轻湿气困滞引起的胸闷、纳差、腹胀等症状。
3.缓解泌尿系统疾病:五苓散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缓解泌尿系统疾病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对尿路感染、尿计问题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调理脾胃功能:五苓散能够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胃肠的吸收能力,提高食欲,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主治病症:五苓散主要用于以下几种病症的治疗:1.水肿:五苓散具有良好的利尿效果,能够促进体内多余的水分的排出,对因肾功能不全、水潴留等引起的水肿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湿气困滞:五苓散能够疏散和化解湿气,对于湿气困滞引起的胸闷、纳差、腹胀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尿路感染:五苓散对尿路感染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能够减轻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4.尿计问题:五苓散能够促进尿液的排出,对尿结石、尿潴留等尿计问题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脾胃虚弱:五苓散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胃肠的吸收能力,缓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除了上述主治病症之外,五苓散还可以用于其他相关症状的治疗。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一般情况下,五苓散一剂可分2次或3次口服,每次15克-20克,与温开水一同服用。
•五苓散通常在饭前半小时服用,以增加吸收效果。
•在使用五苓散的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饮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身体湿气的加重。
•五苓散不宜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以免相互影响疗效。
•使用五苓散治疗尿血、大便带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诊治,以确定病因并采取适当治疗。
•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五苓散,并就医处理。
综上所述,五苓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多种功能主治,适用于水肿、湿气困滞、泌尿系统疾病、脾胃虚弱等病症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解:五苓散(中国中医十大经方之一)[组方] 猪苓15g 茯苓15g 泽泻25g 白术15g 桂枝12g[用法] 水煎服分三次[方证]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现代应用]1.以头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颅内压增高性头痛、梅尼埃病等。
如王俭用本方加味治疗梅尼埃病60例,结果症状全部消失,服药2~45剂。
处方:茯苓20g、白术15g、桂枝20g、泽泻20g、猪苓12g,伴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0g、半夏12g,伴心悸烦躁者加郁金、钩藤各15g,日一剂,分三次服。
严仲庆治疗24岁女患者,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三年。
四天前上夜班突感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
入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刻下头痛欲裂,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细询之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遂与五苓散原方,当夜头痛即未发作。
七剂后痛止出院。
续服一个月。
观察3年未见复发。
这种头痛多伴有面色黄,舌胖大而有齿痕,配合天麻、半夏更好。
2.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早期肾功能不全、输尿管结石、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肝硬化、手术后膀胱麻痹、前列腺增生、癃闭等。
陈宝田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尿中仍有红细胞、腰痛、口渴、小便不利者,应投五苓散。
急性肾盂肾炎和急性膀胱炎患者,具有明显的口渴、少尿或发热时,为五苓散的投药指征,尤以膀胱刺激症状改善最快。
3.以泄泻、吐水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急慢性胃炎、急性肠炎、流行性腹泻、消化不良、婴幼儿腹泻、晕车晕船等。
如林志谋用五苓散治疗婴幼儿腹泻90例,年龄10个月~5岁,时间2天内43例,3~5天48例,6天以上9例,方用桂枝5克、泽泻6克、白术9克、茯苓10克、猪苓8克,发热者加葛根10克、呕吐者加藿香6克、生姜3克水煎多次频服,结果90例中除8例因脱水补液外,其余均服药治愈,平均止泻时间2.5天(湖北中医杂志,1992;4:48)。
本方能纠正体内水分的异常分布和排泄,可使许多顽固的泄泻迅速得到改善,尤其是伴有脱水者。
范淮成等用本方治疗腹泻引起脱水症347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半天~12天。
按原方比例,成人每次6克,1岁以下1.2克,1~3岁1.5克,3~7岁2克,7~14岁3克,结果治愈串95.7%,与对照组相比,五苓散治愈率最高,止泻及脱水纠正时间最短。
因水土不服发生的腹泻,常用五苓散加六一散或半夏厚朴汤。
另外,胃肠型感冒也多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4.以体腔内积液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水疝)、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
李芳国用本方加车前子、荔枝核、小茴香治疗一3岁半小儿的右侧鞘膜积液,肿胀似鸭蛋大,服药5剂后缩小至乒乓球大小。
原方加黄芪10g,再进5剂而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梅尼埃综合征为内耳迷路水肿,也属于体腔的积液,照样可以使用本方。
5.以烦渴多饮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糖尿病等。
如李克绍治一7岁男孩,多饮多尿,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请李老诊治,见其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因思此症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能使不渴,少饮,尿量自会减少。
与五苓散方:白术12g、茯苓9g、泽泻6g、桂枝6g、猪苓6g,上方共服两剂,症状见轻,又与原方两剂,痊愈(《伤寒解惑论》,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6.近年来,五苓散用于五官科病症的报道越来越多,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急性青光眼、卡他性结膜炎、假性近视、夜盲症、急性汩囊炎、旋耳疮(外耳湿疹)、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复发性口疮、弥漫性声带息肉等。
钱光明用本方治疗假性近视,5剂即自觉视力好转,上课可不戴眼镜。
再予10剂,1个月后复查视力双眼由原来的0.1进步到左眼为0.5,右眼为0.6(国医论坛,1988;2:27)。
7.原文有“肉上栗起”记载,可知本方证也可见于皮肤改变。
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斑秃(脂溢性皮炎的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皮肤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8.其他方面:肾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经前期紧张症、卵巢囊肿、癫痫、百日咳、遗尿、肥胖症、汗症、阳痿、失眠,感冒、流感、宿醉、皮下囊肿等。
陈宝田经验:酒为湿热之品,其气上腾,宿醉患者,因其体内素多水饮,又饮酒而引动宿饮上冲,于饮酒后第二天出现恶心、口渴、头痛,头晕、食欲不振,服五苓散后能迅速消除症状。
若于饮酒前服之,也可预防发生宿醉(《经方的临床应用》)。
据报道,五苓散对减少抗生素副作用也有一定效果。
沙文治疗11例患感染性发热的病人,由于给予一种或几种抗生素而出现似五苓散证的呕吐、口渴、尿量减少、心窝部痛等副作用。
给予本方(用散剂冲服4例,浸膏剂7例)后,这些症状皆减轻或消失。
[经验参考]五苓散在《伤寒论》中是作为水液调节剂来使用,既主“蓄水证”,又主脱水症,是一张双向调节的好方子。
“蓄水证”不难理解,脱水症该如何认识。
《伤寒论》386条本方主治“霍乱”,霍乱即暗含脱水状态。
“蓄水证”并不局限于下焦膀胱,此水可以蓄在机体任何一处,膀胱也只不过是个代名词罢了。
“口渴而小便不利”是本方证的全身表现,同时还可出现相应的局部蓄水证的表现。
五苓散原用于治疗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如明代《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一仆人,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投本方而愈。
后世用于多种呕吐,如伍炳彩用五苓散加味治疗诸呕吐,如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呕吐、新生儿呕吐、溺水后呕吐、急性胃肠炎呕吐,皆获佳效(江西中医药,1985;5:21)。
钱光明介绍用五苓散治愈呕吐宿疾:一女,34岁,自14岁开始常于吃饭喝水后片刻即吐,时缓时急。
20余年多方求治未效。
诊断为“慢性胃炎”。
余曾多方调治均罔效,思之再三,再察其面色微黄,骨瘦如柴,舌质淡红,苔厚滑润,脉和缓,忽悟出此莫非是“水逆症”?投五苓散加味:泽泻20g,茯苓、猪苓、焦白术、半夏、生姜各10g,桂杖6g,2剂。
患者疑具药味平淡,仅取一剂试之,岂料呕吐竟一剂而愈。
8个月后随访病未发(国医沦坛,1988;2:27)。
矢数道明也曾治疗一例类似病患:5岁男孩,患痢疾,高热下降后,出现烦躁,拒绝盖被,口渴,水人即吐,饮—口吐出两三口,小便不利,脉浮数大而尤力。
以五苓散2g用米汤溶化服用,服—剂呕吐停止,小便利,食欲好转,渐渐恢复(汉方临床,4卷12号)。
幽门狭窄出现吐水口渴,脱水面容也有使用本方的报道。
五苓散证主治的口渴,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口渴感,但不能多饮水,多饮水则腹胀难耐,也有喜饮热水者。
俞长荣治一病人,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与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口渴反增剧。
后询知患者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细察舌红无苔而滑。
遂以本方改散剂为汤剂,以肉桂易桂枝,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所谓小便不利,包括小便次数、排尿量改变,也包括浮肿。
编者经验,用于泌尿道感染,本方配猪苓汤更好。
五苓散证中的大便多溏而不成形,甚至腹泻,其治疗机理是“利小便以实大便”。
五苓散还可用于醉酒后的不适。
日本汉方医还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如土本重治疗本病两例,均为70岁女性。
一例在鼻下人中处出现带状疱疹,疼痛剧烈;另一例面部、头部、颈部、胸腹部、背部、右上肢(手掌手背部的水疱特别大)、左下肢出现带状疱疹,剧痛。
右上肢肿胀明显,体温38.9°C。
疱疹有扩大的趋势。
此二例曾经皮肤科治疗皆无效,特别是第二例,皮肤科医生一直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作者根据大塚敬节著作集使用了五苓散制剂,1日10克,早晚分2次服,连服7天。
第一例药后3日疱疹结痂,疼痛消失,数日后痊愈。
第二例服药当天体温开始下降,药后3日水疱全部干燥,很快缩小,疼痛减轻,手掌部疱疹呈褐色结痂,压之稍有疼痛,而自发性疼痛及肿胀消失。
五苓散使用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五苓散有调节体内水液代谢作用,但并非单纯的利水剂。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发现本方对五苓散证患者有利尿作用,而对健康者无效。
矢数道明对五苓散的作用给予如下解释:“它能调节细胞及血液之水分,缓解因渗透压降低所致之抗利尿作用。
尤其对于本方证血液中之水分,血管外之水分,即休腔及组织内水分平衡被破坏时,组织及体腔内有多余之水分,血液浓稠不能滋润时,本方有调节作用。
五苓散能将胃内及其他体腔腔管外之水分送人血中;滋润血液而止口渴;血液滋润则自能利尿,也能除烦安眠。
”其次,本方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为通治之方。
如《医方集解》中说:“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热,身热头痛。
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这些都是因为水停的部位不同所形成。
本方证的脉象多为浮脉,当上述疾病出现浮脉时,不可错认为是表证而忽略本方。
再次,注意配伍比例。
仲景之方,并不是几味药物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单纯的药效相加。
有人对五苓散证治规律及组方原则进行研究和统计,计算出最佳用量:桂枝7.12g、白术11.86g、茯苓19.06g、猪苓11.83g、泽泻15.15g,该量与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625g的换算比例计算出的原方剂量相近。
比例为1:1.76:2.67:1.66:2.17(桂:术:茯:猪:泽),与原方基本一致。
可见仲景方不仅具有非凡的实用性和合理性,而且有严谨的科学性和周密性。
还有,本方的服法可以作散剂服,将五味药研为细末,温开水冲服,每次3g,亦可以作汤剂服用。
当治疗水肿、水逆证时,散剂药效优于煎剂。
最后,还应与相关方证作鉴别。
五苓散证、肾气丸证、猪苓汤证,均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少、口渴。
但肾气丸证有腰腹的拘急疼痛,畏寒感;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常伴有排尿频数涩痛,小便短赤,烦躁而无水逆证,可与五苓散证鉴别。
本方有与小柴胡汤合用的机会,谓之柴苓汤;《丹溪心法》的胃苓散即是本方与平胃散的合方。
[原文点睛]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2.发汗已,脉浮数,须渴者,五苓散主之。
(72)3.伤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3)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