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合集下载

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 [1]

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 [1]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16218·短篇报道·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蒋春鹤,马文杰(通讯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五苓散是《伤寒论》中众多名方之一,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主治病症水饮内停,乃由表证未解,阳气被遏,膀胱气化不利,脾不输精,方中诸药配伍,共奏淡渗利湿、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

本文旨在介绍关于五苓散治疗口渴验案两则。

关键词:五苓散;口干;小便不利;温阳化气中图分类号:R840.5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6.1580 引言 口渴是自觉口干,渴欲饮水的一种自觉症状,为内科常见症状之一,在很多疾病的发展中都可产生,其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时由于津液不足,或阴虚燥热,或里热伤津,或因汗下失当,体液丧过多所致。

二是由于水液停聚,或因湿阻,或因寒凝,造成津液不能上乘于口。

根据《伤寒论》的记述,口渴的其基本病机是热盛津伤、阴津不足或邪气阻滞、津液不能上潮于口所致。

[1]故临床上多用辛寒清热、养阴生津之法,如《伤寒论》中“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参汤主之”(27条)。

笔者在跟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冀爱英教授实习期间,结合《伤寒论》的辩证施治理论及五苓散治疗口渴,效果显著,现将其临床验案2则介绍如下: 董某,女,38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口涩,大量饮水后未缓解,纳可,眠可,小便不利,大便黏腻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未予以特殊治疗,病情未见缓解,故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治疗。

以益气滋阴、生津止渴为治则,予以玉液汤加减,处方:山药30g,黄芪15g,知母18g,鸡内金15g,葛根6g,五味子9g,天花粉15g,麦冬15g,甘草6g。

五苓散祛除水湿

五苓散祛除水湿

五苓散祛除水湿“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原方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蓄水证,多是由平时饮水、嗜茶、喝酒过多,使体内的水饮过盛,又受了风寒,湿邪和风寒之邪使膀胱的气化功能减弱,人就会出现只喝不尿的窘境。

五脏六腑各有各的功能,膀胱是蓄水之腑,《黄帝内经》早就说过:“膀胱者,州都之宫,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气不行,则膀胱湿停,排不出尿,身体感觉又热又渴。

过多的内饮有赖于气的统帅、推动和蒸化。

膀胱之气失职,才使津液停聚转化为水湿。

而五苓散方中的泽泻入膀胱经,能强膀胱之气,有利水渗湿之功。

湿到底是什么呢?对于人体而言,湿是人体的津液代谢失常,那些该代谢出去的产物没有代谢出去,就形成了湿。

为什么没有代谢出去呢?这多是由一个人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引起的。

例如你吃饭太快、吃得过饱,都会给消化带来负担。

就好像物流公司每天的运输量是100吨,结果你给它装200吨货物,那肯定运不了。

所以,那些多余的水饮积存在身体里就会形成湿。

我们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如果我们把胃看作一个仓库,那么脾就主要负责把仓库里的货物合理地、有条不紊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身体各脏腑器官。

所以说,要想膀胱功能正常,就需要健脾祛湿。

这方面《伤寒论》中的五苓散最为恰当。

方子中的泽泻味甘、入脾,能健脾祛湿。

同时泽泻也入肾经,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强了,人体的正气自然强,有利于快速恢复身体健康。

除了有“小便不利”的症状,书中还提到“微热消渴者”,这是说患者还身体有热,想喝水。

我们知道,人一般在天热的时候容易口渴,但是这并不一定表示身体缺水。

患者平时就喜欢喝水,喝了很多水还口渴,可见并不是因为体内缺少水分,而是有太多热了,需要清热。

泽泻性寒,它在祛湿的同时,还能泄膀胱之热。

为什么会有热呢?这是因为湿邪在人体内,时间长了会化热,形成湿热。

通常来说,湿与热相结合,会变得比较粘连,不好去除。

利尿、祛湿——五苓散

利尿、祛湿——五苓散

利尿、祛湿——五苓散五苓散【来源】《伤寒论》。

【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10g,泽泻12g,桂枝6g。

【用法】原书为散剂,现多采用汤剂,水煎2次,合并药液,每日分3次服。

【方解】张仲景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五苓散为治小便不利、烦渴或水饮内停之剂,外邪循太阳经脉,传入膀胱,膀胱之气不化,为其主要病机。

或有表证,或无表证,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白厚、脉浮者,为其主要见证。

方中重用泽泻,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为主药。

取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共为辅药。

桂枝一药二用,既能外解太阳之表,又能内助膀胱气化,为佐药。

五药合用,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兼以解表之效,可用于上述病症,诸疾自除。

【功效】化气利水,健脾祛湿。

【主治】①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症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人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白厚,脉浮者。

回水湿内停。

症见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泄泻以及霍乱吐泻。

国痰饮。

症见心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加减】本方为水湿内停之证的常用方剂。

临用时,若外无表证,脾虚较甚,可去桂枝,重用白术、茯苓若脾湿甚者,可加厚朴、苍术若兼气滞,可加陈皮、大腹皮。

若治湿热泄泻,可于本方去辛温的桂枝、白术,加茵陈蒿、金银花等,以清利湿热。

【禁忌与注意事项】1.津液损伤,阴血亏损之人作渴而小便不利者忌用,以防重劫其阴。

2.需发散表邪,则用桂枝需解膀胱虚寒者,则用肉桂。

现代应用1.膝关节滑膜炎猪苓、白术、茯苓、赤芍各9g,泽泻15g,桂枝6g,当归、木瓜、丹参、牛膝、赤小豆各12g。

损伤瘀血型加乳香、没药各9g,红花6g,寒湿凝聚型加附子、姜黄各6g,独活9g;湿热下注型加黄柏、苦参各9g,忍冬藤15g;肝肾不足型加鹿角胶、杜仲各9g,黄芪12g。

水煎服。

急性及外伤性者并用伤1方(含紫荆皮、羌活、独活、木瓜、白芷、秦艽、牛膝、姜黄、天花粉、马前子、防风、防己等)慢性者及老年用伤II方(含独活、天南星、草乌、续断、薄荷油等)外敷患处。

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果好

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果好

医圣张仲景的五苓散,治疗水样腹泻,1000多年后依然效
果好
秋季腹泻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性,主要症状是腹泻水样便,伴有蛋花样不化之食,中医称为“水泻”。

多由感受风寒湿,水湿内停,脾虚不运,水津偏渗大肠所致。

西医认为是感染轮状病毒所致,缺乏特效药物。

笔者常用《伤寒论》名方五苓散化气行水,健脾止泻,即使用改垄沟的方法,将偏渗大肠的水液改入膀胱,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利小便实大便”的止泻方法。

方药配制: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按《伤寒论》原方药物剂量的比例配制。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病例介绍:王某某,男,14个月,1985年10
月17日初诊。

因着凉于四天前发热、呕吐、腹泻,经用西药后发热已退。

腹泻、呕吐反重。

每日腹泻7~8次,始为绿色,后呈水样便伴蛋花样不化之食,烦躁哭闹、渴而喜饮、饮入即吐、不欲饮食、小便量少,证属小儿水泻、水湿停留。

予五苓散一克,用米汤或面汤分二次频频送下。

10月18日二诊:昨日11点服药后小便增多,下午4点再服药一次,到今天中午共计小便十余次,没有发生腹泻和呕吐,哭闹停止,精神恢复。

傍晚大便一次,已成形,便质如常。

应用体会:五苓散常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表现有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呕吐、腹泻等。

五苓散治疗小儿秋泻,一般用药
1~3天可愈,经济、安全。

笔者运用此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0多年,治疗病例超过一千人,效果满意。

本法主要适用于水湿内停的腹泻,即以水样便为主证的。

里热明显者不宜应用。

(杏花岛作者王叔文,河北赞皇县执业中医师)微信搜索公众号“杏花岛”,遇见更有趣的中医。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五苓散: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起颜 面 、四肢浮 肿有 紧束 、胀 满感为特 征 ,常伴 有 月经 不调 ,经期 前后加重 。
水忡往 往局限 于双下肢 或眼睑 等部位 , 重者可- ] I 展至 全身 ,症 状可 间歇 发作 或
射肺 ,或喘 或咳 者 填 药物组 成包拈 猪苓 1 2 g、泽 泻
2 0 g 、白 术 1 2 g 、侠 1 2 g、桂 枝 1 0 g l - 5
述 ,后 又有 临床实 践检验 ,可用于治疗 生 化之源 ,主运 化水谷 精微及 水湿 。若
功能性水忡 。
睥 失健运 ,水 湿不化 ,加上 肾气 足 ,
气化失调 ,水 液泛滥而 溢于肌 肤 ,发为
外 解 太 阳之 表 , 能 人膀 胱 而 温 化
气 ,故可 助 利小 便之 功 , 佐 弱
国 匡 硝 一 … …
w u w a n g q u j c y y 1 2 0 O O m G n 责 编 , 一 吴 王 群
五苓散 :善治水肿的千古经方
文 /杨峰 ( 河 南省 南 阳市 第 一 人 民 医 院 中医 内科 主 任 医 师 )
功能性 水8 中,又 称 特 发 性 水 9 中,
碍性疾 病 。 该 病 、女 均 可 发 生 , 中年 女 性 ( 尤其是 更年期 女性 )更为 多见 ,以晨
畏 土 ,故 其制在 睥 ;今 怖虚 则气不 化津 而 化水 ,脾虚 则土不制 水而 反兜 ,肾虚 则水无所主而妄 行。” 然 而 ,女 性 功 能 性 水 呻 的病 因病 机与一 般水 9 中 略 有所 区别 ,多由 于脾肾 亏虚 ,气化失 常 ,水液泛溢 所致 。肾藏
理 功能 发生紊乱 ,体 内水液代谢 失 衡而 引发功能性 水 肿。睥 为后天之 本 ,气血 水 消 肿 之 力 , 为 臣 药 ; 白 术 健 啤 盖 气 ,运 化 水 ,以 转 输 阴 津 .利 丁 水 精 四 布 ,而 不 直 驱 之 于 下 ;桂 枝 ,既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经方医案)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经方医案)

五苓散治疗蓄水证(经方医案)五苓散一方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当中,书中言道:“太阳病篇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讲述了五苓散的功效作用和疾病主治。

五苓散作为“经方”,被历代医家沿用,用于治疗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的多种疾病;其辨证之思路及用药之巧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经典医案(蓄水)俞长荣治疗蓄水证: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

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

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

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

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

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

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

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

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

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

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后调理半月复元。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经典医案(失音)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2)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 - 副本 (2) - 副本

中医《方剂学》祛湿剂(利水渗湿)——五苓散(《伤寒论》)一、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克)、泽泻一两六铢(15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9克)、桂枝半两,去皮(6克)。

二、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ヒ,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6克,或作汤剂水煎服)。

三、歌括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四苓散除却桂枝名四苓,溲赤便溏皆可服。

3.茵陈五苓散茵陈配入五苓散,湿热黄亦可除。

4.胃苓汤平胃五苓合方用,消积渗湿效突出。

四、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主治1.外有表证,内停水湿。

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六、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

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蓄水。

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

总之,本方证是以水饮停蓄为患,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

更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

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脾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

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

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七、附方及方论1.四苓散(《明医指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

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茵陈蒿末十分(10克)、五苓散五分(5克),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ヒ(6克),日三服。

去除水湿神奇方——经方五苓散的故事(罗大伦博士)

去除水湿神奇方——经方五苓散的故事(罗大伦博士)

去除水湿神奇方——经方五苓散的故事(罗大伦博士)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除水湿——经方五苓散的故事(口渴\下焦除湿)
每个学习中医的人,都会有开错方子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人难以忘记。

在我还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是很多年前了,有一次在一个中医门诊,遇到一个农村妇女,患了一个奇怪的病,就是口渴,想喝水,据她丈夫说,她每天要拿着暖瓶,不断地喝,要喝好多的水,但是仍然口渴,这个病她找了很多医院检查,并且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效果。

当时我和大家一起给她诊了脉,然后看舌头,是厚厚的一层白苔,非常厚,但是当时我对舌诊还毫不精通(现在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了,当时理解不深),心中感觉奇怪后,还是从症状开始分析了,就很自信地对大家分析:当然,口渴就是津液大亏了,一定是阴虚,要滋阴!
结果,和大家商量,就以我为主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然后,这位妇女抓了药,就走了。

几天后回来,说基本没有什么效果,还是这样口渴,每天喝几暖瓶的水。

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是药力不够,于是,又开了三副滋阴的方子。

结果,还是没有效果。

我傻眼了,觉得此病没有那么简单,束手无策,后来听说她要去北京看望孩子,就告诉她,到北京找名医吧。

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一直放了这么多年,这是一直非常愧疚的地方,自己还没有什么把握,就开出了方子,这是自己学问不深,并因此而耽误人,有的时候,想起来,觉得如果要再次遇到这位农村妇女,我一定要向人家鞠躬道歉。

后来,自己读书多了,知道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阴虚,而是体内的水湿太重了,水湿蓄积在膀胱,导致气化不利,这会导致整个疏布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所以身体还是处于缺水的状态,此时是局部水很多,但是另外的部分缺水,所以会口渴,但是喝的水会很快尿出。

这个时候,要用张仲景的利水的方剂来调理,比如著名的五苓散。

这样的患者,后来我遇到了几例,让我觉得安慰的是,我后来都正确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比如,有位中年妇女,口渴,不断喝水,小便多,自己形容如同直肠子,喝了就尿,每天要两暖瓶的水,但是还是口渴。

做过检查,曾经怀疑脑部有肿瘤,后来经过检查证明没有。

我看到这位妇女的时候,就觉得时光倒流,觉得这是很早以前,自己在学校时遇到的那个病例又出现了,我心里想,这次,我不能再犯错误了。

哪位高人讲的来着,人不能在同样的地方跌倒。

于是我仔细观察,这位妇女的舌苔,就是厚腻的一层,满布于整个舌体,而且舌苔上面还都是唾液。

这种舌象,就是体内水湿重的表现。

于是,我开了五苓散加味,三副药以后,这位妇女开始喝水量减少,后来又加服了几副,就基本恢复了正常。

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原来认为这个病怎么也该是个很危险的病吧,原来这么快就恢复了。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

再后来,还有几个病例,比如有位老婆婆,她的儿媳妇向我求诊,也是这样的毛病,每天不断地喝水,同时还身上怕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好几件,舌象也是白苔满布,于是我也是用了五苓散加味,后来也是没有多少副药患者就基本痊愈,我把这个医案写进了《这才是中医》这本书里面的最后一部分。

还有一些奇怪的患者,比如,每年的一个固定的时期,一定会发烧,低烧,这样的我也遇到过几例,反复低烧,有经过几年都是这样的,最后我分析也是水蓄膀胱,气化不利,也
用的是五苓散,结果也迅速痊愈了。

所以,书不能不多看,张仲景先辈们殚精竭虑思考出来的身体调理奥秘,我们不能不多专研,否则会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的。

那么,这个五苓散里面到底蕴含着什么道理呢?
原来,五苓散的组成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之前讲过的苓桂术甘汤里面,除了炙甘草,其他的三味药都在里面,茯苓祛湿,白术补脾,桂枝温阳化气。

同时,张仲景还增加了猪苓、泽泻两味药。

这里面,意味深长,说道很多。

猪苓和泽泻都是泻膀胱经和肾经的水湿的,那么,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更加确定,水湿的问题主要集中出现在膀胱时,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它的用药部位更加集中一些,我们管这叫中医的靶向治疗。

在《伤寒论》里面,这个方子治疗的症状包括:小便不利、消渴、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

大家一般对这个方子的解释是,五苓散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估计大家看这个会很晕,都是术语,我下面就用图画的形式,来给大家做个比喻。

比如,有条大河,这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在河的中间,修了一个水库,水库负责分出很多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把一部分水送到广大的农田,一部分水排放到下游,这是一个水利系统,比作我们的人体,就可以把这个水库当做是膀胱。

在中医里面,膀胱的概念和西医的不一样,中医里面的膀胱,是一个水液汇集的地方,在肾气的蒸动下,把水液或者输布到全身,或者排泄出体外,但是都是在肾气的蒸动下完成的。

西医的膀胱基本就是一个储存尿液的地方。

现在,我们体内的阳气不足了,结果气化的功能减弱了,不能把水输布全身,或者排出体外了,结果水液聚集在了膀胱。

这好比一个水库,被冻住了,没法把水送到农田了。

此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农田里面没有水啊,于是就向河的上游打电话,告诉多放些水过来吧,于是,上面就开始增加了水量,希望灌溉田地。

但是,这些水,到了水库,发现这里都是冰了,没有分水的功能了,于是越河道而去,直奔下游,迅速地流到了海里,田地还是没有得到灌溉,于是还是告急,更加缺水,于是上游就要求加水量,结果流到海里的更多。

这在人体也是如此,水蓄膀胱,寒凝于此,无法气化,身体没有得到灌溉,于是就告急,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喝水,可是,喝进来以后,膀胱不起作用,水直接被排出,身体还是缺水,无奈,仍然告急。

看到了吧,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患者不断地喝水,却仍然口渴的缘故。

同时,还会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水库被冻住了,因此很多水并没有完全直接排出体外,有的还流窜到身体的各个位置,成为不正常的水,这会引起很多问题。

此时,流出去的水少了,因此小便的量就有了问题,这叫小便不利,总是有,但是每次尿量不多,这和前面尿崩症的尿量极大不同,尿崩症是喝多少尿多少。

而尿量减少这是小便不利。

没有完全尿出去,水就会在体内乱窜。

我们再想象一个图画,人体好比是一个苏州园林里面的奇石,里面是空的,外表有很多孔窍,当水从上面注入的时候,按理是可以从下面的孔窍流出的,这就好比是从人体的小便排出,现在我们把奇石的下面冻住,让下面的孔窍堵住,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会从上面的各个孔窍冒出来。

在人体也是这样,有很多医案可以证明,五苓散可以治疗很多因为水湿泛滥引起的孔窍
的疾病。

比如,曾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假性近视,就是看到患者舌苔厚腻,渴欲饮水,于是开五苓散,十五副药以后,患者视力明显改善。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治疗耳鸣,也是因为水湿引起的类型的,这个患者用过很多的泻火的药,或者补肾的药,都没有效果,于是用五苓散,六副药以后,患者痊愈。

我也用五苓散治疗过这样的患者,患者的主要耳鸣,我看到她舌苔满布,明显是有水湿,因此考虑不管她到底是什么病,先去水湿,然后再看还有哪里失调,再调理。

于是开了五苓散加味,结果几副药以后,耳鸣消失。

这也让我再次领悟了中医的道理,中医非常相信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中医有可能都不去区分患者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去除患者身体内部的问题,然后,让患者的身体自己来恢复。

还有医生用五苓散来治疗癫痫,这个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面就说过,用五苓散来治疗,后世的医生也进行了实践,发现张仲景说的很对,部分因为水湿重导致的癫痫,用这种去水湿的方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为脑为清阳之府,如果水湿重了,会有各种问题。

当然,癫痫还有其他证型的,需要辩证处理。

此外,五苓散还用来治疗水湿严重导致的眩晕、呕吐、发热、汗出等等疾病。

中医的原则是:无论你患的是什么病(病的名字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追逐病名,永远都没有穷尽),我们只是看是什么引起的你这个疾病,如果是水湿引起的,我们就去除水湿,然后,你自己的身体就会尽力恢复的。

这在中医里面有个名词,叫“异病同治”,意思是:尽管病名不同,但是如果引起的病因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去除这个病因,而疾病也就被清除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反正我也没有尿崩症,也不头晕耳鸣,其实,我想讲述的是,我们现代人水湿很重,因为不大运动了,因为晒太阳少了,因为有空调了,因为喝冷饮的机会多了,总之,估计水湿一定比古人重,反正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要重,那个时候的人是以营养不良,气血不足为特色,现在的人是以痰湿重、肝气不舒为特色。

我有的时候,给人诊脉查舌,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水湿都重,舌苔满布的人很多,因此,祛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一个养生的要务。

我并不是要让大家都成为经方家,我们学习的,是张仲景的方子里面的养生道理,张仲景的方子,给我们描述了水湿在体内时如何为患的,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变成正常的水,让我们的身体健康。

所以,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等很有启发意义,还有在阳虚重的时候用的真武汤,都是张仲景的治疗水湿的系列方,据说在《伊尹汤液》里面,有著名的火剂和水剂(水齐),这是当时著名的方子,刘渡舟老先生分析,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方子就是著名的水剂,他认为,看《伤寒论》,一定要把水、火两个方面把握了,才能有所收获。

我现在在给大家调理身体的时候,因为遇到的大多数人都有水湿的问题,所以我会先把水湿给去掉,否则下一步的调理就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人直接用滋补的方法,结果湿气和滋补的中药混合在了一起,越补越乱。

但是,五苓散是中药方剂,大家不要拿来就用,需要找附近的医生,分析自己的体质,然后由医生开个方子,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