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应用

2
3
下面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对五苓散进行 详细解读
1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五苓散由以下五 种药物组成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 宁心
利水渗湿
利水渗湿,泄热 通淋
发汗解肌,温通 经脉,助阳化气
利水渗湿,泄热 通淋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这五种药物配伍,可以达 到通阳化气、利水渗湿的 效果,对于水湿内停、小 便不利等病症有很好的治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 应用
-
目录
CONTENTS
01 五苓散的组成与功效 02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03 五苓散的用法与注意事项 04 五苓散的配伍与加减应用 05 五苓散的煎煮与服用方法
五苓散的经典解读与应用
1
五苓散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其组成 为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桂枝
这个方剂的主要功效是通阳化气、利 水渗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小便不
疗效果
2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五苓散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病症
水肿:由于水湿内停,导致身体水肿, 小便不利
泄泻:由于脾胃虚弱,水湿内停,导致 泄泻不止
淋证:由于湿热内蕴,膀胱气化不利壅滞, 咳嗽痰多
心悸:由于水饮上逆,导致心悸、眩晕 等症状
五苓散的应用范围
茯苓:主要成分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血糖等作用。此外,茯苓还能促 进水液代谢,缓解水肿等症状
猪苓:猪苓多糖是猪苓的主要成分,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此外,猪苓还能 增加尿量,促进水湿从下焦排出
泽泻:泽泻的成分包括泽泻醇等,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等作用。同时 ,泽泻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改善血脂代谢
利水神剂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

利水神剂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世人皆知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剂,但却不知其何以能利水的道理,世人皆会使用五苓散以利尿,但却不知加上五味子则疗效更佳,更不知其何以加五味子的道理。
因为肾主大小便,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泻肾之药则非甘平而淡的茯苓猪苓甘草等品莫属,肾有实则泻其子孙,肾之子是肝木,肾之孙是心火,泻肾必须兼治肝心才能达到如期的效果,于是乎,神农伊尹始创汤液之初,便择用甘平而淡的茯苓猪苓二味药入肾以泻肾实,同时择用辛温的桂枝(或肉桂)与味酸的五味子相合入肝以平木,再用味咸而淡的泽泻与味苦的白术相合,咸苦入心。
综观五苓散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多用于误汗或汗不得法而致的小便不利之中,其所以造成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则伤肾之故。
肾有实则肾之下关不通,而胃之上关则不受,难怪其水入口则吐,仲景名之曰“水逆”,开启下关之口,上关之胃才能受纳,但千余年来,无一人道出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才完璧无暇,此乃历代传抄之误的结果。
观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五脏用药法要》一书中,立有救误用汗法则伤肾的泻肾汤,其中就有五味子,茯苓甘草入肾以泻肾实,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以平木,泻肾兼泻子,子能令母实故也。
同理,在治“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的茯苓泽泻汤中,也应该加上五味子才疗效更佳,其所以造成反胃而吐仍然是由于肾有实之故,泻肾之下关,则胃之上关之口就可通,此方中茯苓甘草之药甘平入肾以泻肾实,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白术泽泻苦咸入心,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泻肾通关之目的,水生木而木生火,泻肾必须兼治肝心,此肾有实则泻其子孙之妙法也,此时一定会有人质疑白术泽泻何以入心,君不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此饮病在心,白术泽泻苦咸入心故也,泽泻汤也是利水神剂,经方配伍之妙由此可思过半矣。
在五苓散方名中,五指的是五味子,苓指的是茯苓和猪苓,经方之谜由此可知矣。
千古名方《五苓散》的最新用途与使用禁忌

千古名方《五苓散》的最新用途与使用禁忌五苓散的新用途与使用禁忌五苓散,中药方剂名。
方中茯苓、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桂枝外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
配合成方,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化气利水。
那么五苓散的最新用途与禁忌都有哪些?一、五苓散的作用五苓散是健运中焦,促进脾之吸收,肺之布散,化有形之水为无形之札补充体液中因吐泻而消失之札排除经过吐泻后所残留之废水,既非专于利水,亦非专于止渴,但其功用既能利水亦能止渴。
临床常见表证,应从表解,即从汗解,常因处理不当而延误,甚至发生变证。
由于表证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治法也就不同。
1、风寒署湿燥热六气以生万物,六气本不为病,而人如不御严寒,不避酷暑,则亦能为疴,是“以人找病”,这种表证虽是有恶寒,体痛等表证的表现,但无表邪,因六气本不病人而人自犯六气,这一类有表证无表邪者,通过调节人体功能和其营卫,则汗出热退即愈。
2、风寒暑湿燥热,失其正则变为六淫,则害万物,而人虽深居密室不出户屠,亦难避发病而且不分老幼,沿户传染甚至死亡,这种表证,虽与前者现证大致相同,所不同者是既有表证又有表邪(如细菌,病毒……),因此治法亦不同,非单独发汗所能愈。
第二种古名温病俗名热病,即现在之传染病,为既有表证,亦有表邪热病,必须清热。
热盛则仿阴,故须养阴,有表邪必须解毒,热盛则血浊,浊则邪不易分利,故当养阴以稀释血液。
若排毒而不解毒则徒伤正气解毒而不排毒,则邪留体内。
必须清热养阴,解毒排毒同时并举,方能无弊。
然而细菌、病毒以及原虫等病原体,是否应归纳在六淫范畴里,当今颇有争沦。
此有待探讨。
’二、五苓散的使用禁忌五苓散是妇孺皆知的名方,且五苓散是一种价格低廉而疗效肯定的配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那么,服用五苓散的饮食禁忌有哪些?五苓散的功效是开结利水,化气回津。
健脾祛湿,化气利水。
因此五苓散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者;水湿内停,水肿身重,霍乱吐利,泄泻;水饮停积,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五苓散临床应用解析

五苓散临床应用解析处方组成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处方来源伤寒论茯苓性平味甘、淡。
归心、肺、脾、肾经。
主要作用: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临床应用举例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朮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朮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朮、山药等配伍。
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
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经典论述:《本草求真》:'茯苓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
……且水既去,则小便自开,安有癃闭之虑乎,水去则内湿已消,安有小便多见之谓乎。
故水去则胸膈自宽而结痛烦满不作,水去则津液自生而口苦舌干悉去。
'泽泻味甘,性寒。
归肾、膀胱经。
功能主治:利小便,清湿热。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临床应用: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常与茯苓、猪苓、车前子等配伍;治泄泻及痰饮所致的眩晕,可与白朮配伍。
此外,本引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盛,配地黄、山茱萸等同用,有泻泄相火作用。
泽泻利水力佳,实有伤阴之可能,更无补阴之效用,张景岳谓:「补阴不利水,利水不补阴」可资参考,故临床应尚须注意。
各家论述:《本草衍义》:'泽泻,其功尤长于行水。
张仲景曰,水蓄渴烦,小便不利,或吐或泻,五苓散主之。
方用泽泻,故知其用长于行水。
《纲目》:'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
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蓄水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身体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湿停留在体内,引发各种不适。
而五苓散作为治疗蓄水证的基础方剂,以其独特的药物配伍和组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五苓散方剂由五味草药组成,包括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和姜夏。
其中,茯苓为君药,白术、泽泻、猪苓为臣药,姜夏为佐药。
这种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了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
从药性归经来看,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脾、心、肺经;白术性温、味甘,归脾、胃经;泽泻性寒、味咸,归膀胱、肾经;猪苓性平、味甘淡,归脾、肺经;姜夏性温、味辛,归肺、胃经。
这些药物的药性归经相互补充,形成了五苓散方剂的整体药性。
五苓散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利水消肿、健脾和胃的方面。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能够促进体内水液的代谢和排出,从而消除水肿症状。
白术则能够健脾和胃,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
泽泻和猪苓则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加速尿液的排出,减轻体内的水肿情况。
姜夏则能够温阳化湿,促进阳气的运行,有助于消化湿气。
在主治病症方面,五苓散方剂主要适用于脾胃湿滞、水湿停聚所致的蓄水证。
这种病症常见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中,如脾胃虚弱、腹胀、水肿、尿频、心悸等症状。
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水湿排出,五苓散方剂能够有效缓解这些病症。
从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的角度来看,五苓散方剂主要适用于寒湿内停、脾胃湿滞的证候。
在八纲辩证中,寒湿内停属于实证,脾胃湿滞属于虚证。
而在六经辩证中,五苓散方剂主要作用于脾胃、肺、胃经,调理这些经络的功能,改善湿气的代谢和排出。
总之,五苓散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体现,它充分发挥了不同药物的药性和功效,以达到治疗蓄水证的目的。
通过调理水湿代谢,促进水液排出,五苓散方剂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治疗蓄水证的重要基础方剂。
冯世纶应用五苓散经验

冯世纶应用五苓散经验2012-05-14 10:1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我要评论(热)[导读] 《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临床中医大家如胡希恕、恽铁樵、章太炎,必是精通此书而后有所建树。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有260余方,其中约50个方子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其中就包括五苓散方,所以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其适应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有幸侍诊《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临床中医大家如胡希恕、恽铁樵、章太炎,必是精通此书而后有所建树。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有260余方,其中约50个方子临床应用频率最高,其中就包括五苓散方,所以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其适应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有幸侍诊当代经方名家、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半年来亲历冯老临证应用五苓散,信手拈来,疗效卓着。
那么五苓散临床究竟对哪些疾病有效呢?冯老又是如何应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冯世纶教授应用五苓散方的经验。
冯世纶医案1.夜里阳强易举某男,65岁,2011年9月23日初诊。
刻证:夜里阳强易举10多年,每夜最多阳强13次,需要小便或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常态,患者苦不堪言,夜尿3次,口偶干,偶腰酸,大便日1~2行,汗出不多,纳可,舌暗,苔白略腻,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知母汤方证。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知母15克,七剂,水煎日二服。
2011年9月30日二诊,阳强从每夜13次减少到1~2次,夜里口干,大便日2~3行,但成型,早晨腰酸,服药前阳强需要小便后方能缓解,现醒后即可缓解,无阳强时不起夜,苔白略腻,脉弦细。
处方:上方加生山药10克,七剂。
结果:显效。
解析:初诊时患者主诉夜里阳强,据口偶干,夜尿频,苔白腻,脉弦细,冯老辨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知母汤方证。
冯老讲,阳强亦为阳性证,属阳明,是里饮化热而致。
口偶干是由于里饮内停,新水不得吸收。
机体欲排出内停水毒,故小便数。
应用五苓散体会

应用五苓散体会
五苓散一方源自《伤寒论》,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5味药组成。
五苓散的作用可归纳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达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可用于现代医学的各种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潴留、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性肾病、泌尿系结石、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脑水肿、迷路水肿、呕吐、急慢性肠炎、肝胆疾病及酒精中毒性肝损伤、头痛、三叉神经痛及偏头痛等,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亦可辨证用之。
因此,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要符合五苓散证病机者,都可以考虑用五苓散治疗。
门诊遇到一个糖尿病肾病水肿的患者,这个患者高度水肿,用利尿剂量很大,但是利尿效果不好,并且伴有自觉烦渴、心悸、胸闷、少腹胀满,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
辨证为五苓散证,给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周后,水肿明显消退,后经过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好转。
另外,五苓散对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
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
猪苓、茯苓、泽泻各15克,白术20克,桂枝6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
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有较好的疗效。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五苓散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为太阳病表里双解法代表方之一,功效健脾利水,温阳化气,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至今传承并使用了两千余年而不衰,被誉为“千古利水第一方”,临床上多用其治疗与水湿有关的疾病,近现代医家根据五苓散确切的利尿效果灵活化裁,不但将其用于水湿病症,此方涉及内、妇、儿、皮肤等多种病证,均有良效。
【方剂组成用法】五苓散用药精妙,组方严谨.其原方为:“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株,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方义】五苓散方中共五味药,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伤寒论》中教导后人服药后当饮暖水,使表邪从汗而解,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诸药综合作用,既可健脾运水湿,又可化气利水湿,全方以利水湿为主,为利水渗湿之代表方,尤宜于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者,故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之证,均可辨证运用五苓散。
【经典原文汇要】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1条2.发汗已,脉浮数,须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3.伤寒汗曲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3条4.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41条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作者:迟浩宇摘要: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
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
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四气五味:五苓散:配伍规律五苓散方源于《伤寒论》,可治疗各种“水液代谢障碍”诱发的疾患。
对苓散方“性味配伍规律”上,相关文献仅简单利用“性味理论”及《内经》有关理论展开五苓散方内的性味研究,却鲜见以药量展开五苓散配伍规律研究。
方剂性味配伍规律采取计算机量化研究模式已然成为研究中药方剂的热点,把中药方剂的信息数据赋予一定的数值,让其替代某种信息符号及文字,载录原始数据包含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对方剂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故此,下面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与现代组方原则1.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五苓散由“猪苓去黑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配伍组成。
清代柯琴所著《伤寒来苏集》指出:“猪苓色黑入肾,泽泻昧咸入肾,具水之体。
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
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
合而为散,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矣。
”柯琴采取药味、色、性合五脏的类推方法,对五苓散中各药的组方原则及组方规律进行了分析。
清代医家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则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对五苓散的组方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2现代组方原则分析现代药理表明,桂枝具直接利水效用。
动物实验验证“五苓散”可明显升高心钠素,尤其桂枝最为显著。
白术呈现显著及持续利尿效用,其燥湿利水是经调控腹膜吸收的作用;五苓散利尿效用,高于任何单味药效用,对尿液具双相调节效用。
由此可见,五苓散方是由5味作用和缓的“利水药”配伍,实现“温阳化气”、“布输津液”目的。
五苓散方内具“温阳效用”药品除桂枝外,利水药品“猪苓”、“泽泻”、“茯苓”等也具温阳效用。
现代研究显示,五苓散方最佳配伍比例为——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依次为1:1.67:2.67:1.66:2.17,和五苓散原方《伤寒论》用药的比例1:1.5:1.5:1.5:2.5基本相同。
2 临床配伍组方主要环节“四性五味”缪希雍指出药性由“性”与“味”组成,就“性”与“味”二者密不可分,经其组合方剂性味呈现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复杂的功效性。
由“性、味”深刻阐释了各种药品功效各异的特征。
药品“性”与“味”体现药品自身属性,提示药品的“主治功能”。
由药品“性味”展开组方配伍为“中药复方配伍”主要依据。
“中药复方配伍”为不同“性味”药品组合变化生成,“性味”配伍理论与“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相较更具实用性[1]。
由四性五味的性味配伍理论角度,可更加明确“病”、“症”、“方”、“药”的对立关系,从而有助于诠释方剂疗效的安全性。
“性味配伍”为方证相合的主要理论基础,亦为达成方证相合提升疗效的保障[2]。
“中医治病”经“望、闻、问、切”合参诊断完成“辨证论治”全程,并通过辨证结果开处方。
方即方剂,即依“君”、“臣”、“佐”、“使”展开配伍的“主治”及“适应症”具相应功效的组合药物。
“方剂”为中医学所特有的内容,亦为“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
药物配伍组成“方剂”,方内每味药品皆有其“性味”,“性与味”由不同角度体现药品的“性质”与“功能”,故此两者务必结合起来看[3]。
“性味”为药品的特有属性,为“四性与五味”的总称,其由药品于机体中形成的药理效能而推断得来,为“药性理论”的关键组成因素,是阐述药品作用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性即为“四气”,意指药品4种“寒”、“热”、“温”、“凉”药性,于药性程度上分为“大寒”、“大热”、“微温”等,除去四气还有“平性”,此类药性“平和”,“寒、热”作用不明显、效用缓和。
故此,四性应包含:“大热”、“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大寒”。
五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
尽管一些药品具“淡与涩”两味,可依旧习惯称之为“酸”、“苦”、“甘”、“辛”、“咸”五味。
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方论序》内,成无己认为“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一物中,“气味”皆有;一药内,理性具备。
体现中药药性的“四性”与“五味”,为临床配伍方剂的重要因素。
制方本着“君”、“臣”、“佐”、“使”原则,强调被选药品功效特性,药品“性味”配伍,则为中药制方另一原则。
药品性能是通过“医疗实践”、“反复验证”得出的结果,药物多种功效作用的总结归纳,只有把“性”与“效”相结合,方可了解与掌握药品所有特征,进而准确地遣药组方。
“性、效”相关性,为中药独特属性[4]。
对中药“性、效”的当恰把握,促进临床合理处方用药,增进用药效能。
3 组成五苓散方的药品性味特征3.1 组成五苓散方药品的“性、味”分析五苓散方于《伤寒论》内的药品:“猪苓”十八铢(去皮,味甘平),白术十八铢(味甘平),“泽泻”一两六铢(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味辛热)。
依原方所注“性味”展开统计,我们很容易发现,方内茯苓、白术、猪苓“甘”味药出现3次,为最多;“辛、热”桂枝与泽泻“咸、酸”各出现一次,为最低;“平性药”白术、茯苓、猪苓则出现3次,初步认证“五苓散”方剂“味”主为“甘”,“性”主为“平”。
3.2 五苓散方内药品量化标准依中药性味数据多值量化规则,对五苓散方内药品“性、味”展开量化(见表1)。
五味量化标准:含某味(1.0),同一味的微程度(0.7),中药一般(1~3)味药,依先后顺序,第1味数值不变,第2味由原数值减去0.2,第3味由数值减去和0.4,单独味数值的“淡与涩”,不依附“甘与酸”。
表l 五苓散方药品的性味量化类别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性平(0) 平(0) 寒(-0.5)平(0)热(0.5)味1 甘(1) 甘(1) 酸(1)甘(1)甘(1)味2 咸(0.8)味3剂量(%) 十八株(18.75)十八株(18.75)一两六株半(31.25)十八株(18.75)半两(12.50)注:方内“铢与两”换算,茯苓、猪苓、白术于原方内为十八株,换算为三分;泽泻与原方内一两六株半,换算为五分;桂枝于原方内为半两,换算为二分。
四性量化标准:大寒(-1.0)、寒(-0.5)、微寒(-0.3)、凉(-0.2);大热(1.0)、热(0.5)、温(0.3)和微温(0.2);平性(0)。
3.3 五苓散方“性味”量化原则五苓散方“性味”量化原则参照蒋永光法[5]。
复方“性”,热性值以“正数”表示,寒性值以“负数”表示,首先分别把各药“性值”乘上其于方剂总剂量比率;“平性值”以“0”表示,只计算“平性药”剂量于全方总量的比率值;标注属“寒、热、平”性值的药各几味,及其占方总剂量的百分率。
所有“寒、热”药的值“加减合计”所得即为复方的“性”。
复方“味”:给组方内药品的“味”分别赋值,以此值×各药于组方总剂量的比率,把相同味值相加即为夏方“味”的药品组合,味值大者即为复方的“味”。
3.4 五苓散方“性味”计算与表达五苓散方性味的计算与表达仍参照蒋永光法[6]。
性:泽泻=-0.5×31.25%=-0.15625(寒性值);桂枝= 0.5×12.5%=0.0625(热性值),五苓散方性值为-0.15625+0.0625=0.09375。
味:茯苓甘= 1×18.75%=0.1875;猪苓甘= 1×18.75%=0.1875;白术甘=1×18.75% =0.1875;泽泻酸=1×31.25%=0.3125;泽泻咸=0.8×31.25%=0.25;桂枝辛=0.5×0.25%=0.125。
五苓散甘味合计0.5635/3,辛味合计0.3125/1,咸味合计0.25/1,酸味合计0.125/1;依各味值的大小确定酸咸。
通过量化五苓散方的“四性与五味”得出:五苓散方四性主要为“热性”,五味“甘、辛”为主。
4 五苓散方“性味”配伍规律五苓散方在治疗“水液代谢障碍”所诱发的各种疾病,疗效显著。
水液代谢异常,会诱发“痰饮水湿”的内停,而内停的“痰饮水湿”属“阴、寒”,中医指出:“治疗寒用热药,治疗热用寒药”。
“痰饮水湿”的治疗应当用“阳药治”、用“热药治”。
本研究经结合五苓散方内药品的“药量”,采取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五苓散方整体性味主要为“甘与辛”味,辛甘化阳,五苓散全方药品配伍呈“热性”,此和中医理论相符。
结果表明,若采取现代数学、数据统计手段及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方剂药品的情味,进而解开方剂组方的根源,阐明组方与用药规律,将对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1] 黄四海,刘丽君.论方剂气味配伍规律及实践价值[J]中医杂志,2011 4(12): 165 - 167。
[2] 胡波,蒋永光,刘娟.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J]辽宁中医杂志,2004 ,3l(10):822- 823。
[3] 美春,乔延江,袁月梅,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中药功效归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 28(7): 689[4]梅格,曾珍.论方剂气味配伍理论与应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2,1(4): 60- 61。
[5] 蒋永光,胡波,刘娟,等.中医方剂性味论[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 3): 180-184.姚[6]蒋永光,胡波,刘娟,等.中药复方性味的量化处理与表达初探[J].江苏中医药,2005, 26( 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