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加味治案

五苓散加味治案
男,48岁,7月18日诊;诉昨天晚上不知服斛藿水比较多时,小便次数增多,当晚上厕所有几次。
不知何原因中午午休起床后,觉得有点恶寒,微汗出,下腹部有点胀痹痛,右侧肾区更严重见痹酸小痛,睡不下,坐立不安,按压痛处也没有什么作用,不怕按压;呕吐一次,为不消化的食物。
到我处要求开中医治疗。
诊:上面之诉及诊得脉浮缓,舌淡苔腻水滑,给予五苓散加味治之。
处方:茯苓15克桂枝10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猪苓10克;大枣3枚生姜15克甘草4克;狗脊15克牛膝12克胡巴10克枳实10克。
水煎服二剂。
效果:一剂知,二剂愈。
用经方,只要对症,效果令人不敢相信。
按语:【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本案“有点恶寒,微汗出,下腹部有点胀痹痛,右侧肾区更严重见痹酸小痛,睡不下,坐立不安,小便次数增多,脉浮缓,舌淡苔腻水滑。
”基本符合“五苓散”证;加“狗脊、牛膝、胡巴、枳实”补肾理气;大枣、生姜调和营卫,生姜降逆止呕吐兼疏散解表;甘草调和诸药。
方证对应而取佳效!。
五苓散医案

五苓散医案1. 黄疸张老师之叔,46岁。
发热,不思饮食,自视感冒未予寻医,以待自愈。
然“感冒”非但不愈,且渐显身黄、目黄、小便黄,始知非感冒也。
张老师邀余出诊,患者蜷卧于炕,神疲懒言,舌质淡,苔白腻,根甚厚。
面黄既非橘色,亦非晦黄,其色介于二者之间。
询知脘腹胀满,嗌不容粒,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不利,大便三五日一行,不干秘。
下肢水肿,压之成凹。
诊得脉象沉缓,触知腹胀甚,无压痛。
黄疸一症,首须分辨阳黄阴黄,余听鸿先生云:“阴黄色淡而泛青,脉细肢倦,口淡舌白,小溲虽黄,而色不甚赤。
阳黄如橘子色,脉实身热,舌底稍绛,苔腻黄厚,汗黄溲赤。
虽诸疸皆从湿热始,久皆变为寒湿。
阴黄亦热去湿存,阳微之意也。
”本案腹满不食,呕恶、水肿,脉缓苔腻即热去湿存,湿浊中阻之症。
而茵陈蒿汤、桅子柏皮汤为湿热蕴盛之黄疸方,故非所宜也。
治宜温阳化气,利湿退黄。
拟:桂枝10g 白术15g 茯苓15g 泽泻15g 猪苓15g 茵陈30g 五剂二诊:黄疸轻,胃口开,诸症皆减。
守方七剂。
按:舌苔滑腻,呕恶腹胀,小便不利,为水湿内停之症。
水湿内停源于气化不利,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加茵陈利湿退黄。
20世纪70年代初,公社卫生院既无超声机,亦不能作肝功能检验,连医生亦不懂两对半检测,症状消失即视为痊愈,能坚持服药十余剂,亦算不易,难谈长期保肝。
2. 尿频王某,男,66岁。
有尿频之苦,入夜尤甚,多达6〜8次。
刚有睡意,即欲小便,尿且不畅,须待两三分钟。
尿后余沥不净,会阴部憋胀,腰脊疼痛,口干思饮,时有耳鸣。
血脂、血糖数值皆正常,B超检查,前列腺68mmx57mm。
一医见前列腺肥大,投前列康、男康,不见好转。
一医认为肾阳虚损,与服金匮肾气丸、脾肾两助丸,症状如故。
四处求治,其效甚微,如是抱疴不瘳,萎顿八年,于2005年8月9日来诊。
苦于市区公厕甚少,不便上街云云。
望其隆准颐丰,颜面红润,舌淡红,苔薄白。
诊脉沉缓。
久服肾气丸不应,知非肾气虚弱。
五苓散治痛风的医案

五苓散治痛风的医案
病人,男性,50岁,患有痛风病史10年。
最近一次发作是右脚趾关节肿胀疼痛,走路困难,伴随高尿酸血症。
病人因痛苦不堪而寻求中医治疗。
中医诊断:病因为风湿湿热,证候为痛风症状、血燥。
治疗方案:五苓散。
五苓散方:茯苓10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
治疗过程:病人每天服用一剂五苓散,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一个星期后,病人症状减轻,右脚趾关节疼痛减轻,并且可以正常行走。
三个星期后,病人的症状已经消失,他的尿酸水平也下降到正常范围内。
治疗后的随访时间为半年,未出现复发。
总结:五苓散作为治疗湿热症状的方剂,对痛风病的治疗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但是,病人还应该注意饮食,避免高嘌呤的食物和过度饮酒等促进尿酸产生的因素。
五苓散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9克),泽泻一两六铢(12克),白术十八铢(9克),茯苓十八铢(15克),桂枝去皮,半两(4克)[服用方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治则方解]病机: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治则:通阳化气利水。
方义:五苓散为利小便而祛湿的一张名方。
方中以泽泻咸寒为君,与甘平之猪苓与茯苓相配而渗湿利水,白术苦温健脾以助水湿之运,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诸药合用,气化行而水道利,水湿去则诸症消。
[辨证要点】五苓散适应于水湿内停诸症。
临床应用时只要掌握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这一病机时特点,即可用本方加减应用。
此外,本方还有健脾化湿之功,中焦湿盛,升降失常累及下焦者,亦可用之。
五苓散与猪苓汤均可治疗脉浮,发热而渴,小便不利之证。
五苓散用术、桂暖肾以行水,猪苓汤则用滑石、阿胶滋阴以行水,加术、桂是治在太阳,而加滑石、阿胶是治在阳明。
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行水为主,而猪苓汤则以育阴利水。
[仲景方论]《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溪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五苓散医案——自汗,肢节疼痛,夜尿症,水肿,泻泄

五苓散医案——自汗,肢节疼痛,夜尿症,水肿,泻泄6 、激烈口渴与自汗朱木通医案;尤某,男,5岁,发育营养均普通。
惟平素易患感冒,感冒时大多微热汗出咳嗽。
因此投与小青龙汤,大底一二剂得痊愈。
1963年11月10日,复因感冒而发微热,轻微发热(约37.5)咳嗽,微喘,涔涔然自汗出,脉浮小,微口渴。
投以麻杏石甘汤,是日尽全剂,至是夜反高热三十九度,此时自汗更甚,一夜更换衣着两三次,大渴引饮,殆无停时,至次日住诊时仍然如此,询以小便状况,则自云昨日向晚至今,尚未排尿。
此时我颇为之迷惘,归途中想此患儿的“证”,是白虎加人参?还是五苓散?颇难决定。
若从高热,大渴引饮,自汗淋漓着眼,是为白虎加人参汤证,然白虎人参证,当脉现洪大,或浮滑,如此则本证之脉象又不符合。
而且白虎汤证,又不至于尿闭如此程度。
盖白虎人参证,必是多尿。
若从消渴,小便不利之五苓散着眼,如;消渴,烦渴,尿利减少,则本患儿没有呕吐,而且五苓散证虽有汗出,但不致如此之烈。
方在考虑之际,患儿之父,已来取药,并云刚才我们出门后,患儿大量吐水而渴,饮后再吐,至此,五苓散证已明。
乃投以五苓散(散剂),一服吐止,半小时后小便快通,热退,汗稍止,大渴也除,是夕再服二包,然犹有轻微小汗,遂转用桂枝汤加黄芪附子,于是痊愈。
论;此有汗出,为何还用麻黄,此当是以外证,对应麻杏石甘汤的提纲,若汗出而喘者。
若是湿盛,当汗出湿泄,为何反发高热,此停水在胃,而非皮毛浮肿,此当利尿,而非发汗。
湿盛格阳,不能内降,所以高热不退,又仅37.5度(假热)。
大渴引饮,但未吐水,也未排尿,大汗淋漓,又见高热,所以难辨。
一见患儿大量吐水而渴,饮后再吐时,则症已明。
此甚符合黄师注解,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上逆也。
此外热者,为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又以麻黄,除其经热,此为误汗,本为虚证水旺,所以五苓之后,仍有轻微小汗,桂枝加黄芪附子,止其汗漏也。
五苓散证,是停水在中,小青龙汤者,心下有水气,二者非常接近。
五苓散验案集

泽泻6克,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桂枝2克,水煎服。
1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2剂而诸症皆除,病愈未发。(国医论坛1988;<2>:28)
按语:外感风寒,内兼脾虚湿停,故用五苓散外解风寒,内利水湿而愈。
十五、汗出
王殿威医案:王某某,男,25岁,1980年6月初诊。自1978年患胸膜炎之后,便开始出汗,经过抗结核治疗一年后,胸膜炎已痊愈,但出汗却有增无减。白天动则汗出,夜晚寐则汗出,以后渐次增多,甚则身如洗浴,神疲乏力,极易感冒,饮食不佳,大便不爽,服中药达数十剂,有从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固表敛汗,服药后反增烦热;有从阴虚治疗,滋阴降火,固阴止汗测汗出愈甚。余诊其舌苔白腻,脉缓无力,辨证届湿阻中州,脾阳不振,中阳不得外达。治宜温阳化气,健脾除湿。方用: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患呃逆5天,伴口吐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湖南中医杂志1989;(4);15)
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九、耳鸣
吴克纯医案:徐某某,男,32岁,l982年9月8日诊。思者耳鸣3月余,曾服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耳聋左慈丸、补中益气汤等60余剂皆乏效。到诊:两耳内有蝉鸣之声,时或如风入耳,听音不清。查体质壮实,饮食、大便正常,小便日数次,色淡不黄,舌质淡红、苔白,脉浮,两耳内未发现异常变化。此清窍不畅而致耳呜。以上病治下,上窍不畅,泻下窍,以利小便之法治之。试投五苓散加味;
刘渡舟医案【五苓散】

刘渡舟医案【五苓散】魏XX,男,60岁。
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
病有数载,屡治不效,颇以为苦。
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
方药;泽泻24克,白术10克.此方服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赵明锐《经方发挥》五苓散是仲景用以治疗由于气化失常所致的蓄水诸证,以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
方中猪苓,据《本草汇言》载:“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药也。
”又说:“甘淡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
”泽泻虽然也是淡渗利水之品,但与猪苓有别。
如《本草汇言》说:“泽泻有固肾治水之功,然与猪苓又有不同者,盖猪苓利水,能分泄表间之郁,泽泻利水,能宣通内脏之湿。
”关于茯苓,有人以动物实验的结果,其单独利尿作用不明显,但有明显的健脾作用,所以其药理作用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方猪苓、泽泻二药同用时利水之力甚强。
白术合茯苓以通过健脾的作用,达到运化水湿的目的。
桂枝助阳温中,化气通经,与上药配合以助气化,加强排水利湿机能。
如《长沙药解》说:“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达木也。
”由于本方配合的恰当,故具有通阳化气、利水、渗湿以及两解表里的作用。
临床运用颇为广泛,后人对此方评价很高。
本方综合各家运用范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水泻、湿泻、久泻等证,因气化失常引起者。
2、水肿,因气化失常致水湿潴留所致。
3、头眩、呕吐,因水饮停滞所引起者。
4、渴欲饮水,得水则吐,为水逆者。
5、小便壅闭,因气化失常致膀胱蓄水者。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本方除对上述病证有效外,对以下诸病证效果也很可靠。
一、悬饮悬饮之病是由于人体气化失常而致水湿停留于肋间所造成的疾患。
颇似现代医学所论述的“渗出性胸膜炎”。
五苓散白茅根案例

案例一:五苓散白茅根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背景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衰竭导致体内废物和毒素积聚,引起各种严重症状的一种疾病。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尿毒症主要由于湿邪蕴结、水液停滞所致。
五苓散白茅根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利湿通利、化浊排毒的功效,在治疗尿毒症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过程患者信息•姓名:张某•性别:男•年龄:60岁•主诉: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浮肿诊断与治疗方案张某经过检查后被诊断为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已达到晚期。
中医医生综合考虑到张某体内湿邪蕴结较重,水液停滞严重,并决定采用五苓散白茅根进行治疗。
用药方案•五苓散白茅根:每日3次,每次5克,煎服。
治疗过程•第1周:张某开始服用五苓散白茅根后,逐渐感觉到浮肿减轻,尿量增加。
•第2周:张某的乏力感明显减轻,食欲开始好转。
•第3周:张某的尿毒症症状基本消失,体力恢复较好。
结果经过三周的治疗,张某的尿毒症症状明显改善。
他的浮肿减轻、乏力感减轻、食欲好转,并且肾功能有所恢复。
这证明五苓散白茅根在尿毒症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二:五苓散白茅根在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的应用背景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五苓散白茅根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利湿、和胃止呕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
过程患者信息•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35岁•主诉:腹泻、呕吐、腹痛诊断与治疗方案李某经过检查后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中医医生根据其主诉以及舌苔黄腻等辨证信息,判断李某属于湿热内蕴型的急性胃肠炎,并决定采用五苓散白茅根进行治疗。
用药方案•五苓散白茅根:每日3次,每次10克,加水冲服。
治疗过程•第1天:李某开始服用五苓散白茅根后,腹泻明显减轻,次数减少。
•第2天:李某的呕吐停止了,腹部不再感到明显的不适。
•第3天:李某的腹泻基本恢复正常,食欲也开始好转。
结果经过三天的治疗,李某的急性胃肠炎症状明显改善。
她的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减轻,并且腹部不适也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苓散医案【原文】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1)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2)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73)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74)5.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141)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156)7.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244)8.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386)9.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10.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1.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组成与用法】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效】温阳化气,渗水利湿。
【医案】1.经前肿胀初诊:2005年10月6日。
张某,25岁,因痛经9年、慢性盆腔炎(妇科检查:宫体、两侧附件、两侧子宫骶骨韧带均触痛)于9月2日开始就诊,痛经每次持续24~48小时,服止痛片无效。
经过1个多月的调气血、清湿热方法治疗,月经于9月9日来潮,痛经依旧。
此次就诊时患者诉说,近4年来,每于经前几天体重便会自然增加1~2千克,一夜之间即觉明显发胖,伴恶心,身体发胀感,经后体重恢复到正常的50.5千克,小便无异常,今日体重50.2千克。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经期紧张综合征。
治法:温阳益气,行气渗湿。
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加减。
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大腹皮12g 陈皮12g 桑白皮10g 益母草30g,5剂。
二诊:2005年11月11日。
月经10月8日来潮,痛经明显减轻,今日体重50.5千克,恶心消失,舌脉如上。
治法:温阳健脾渗湿,和血清热。
方剂: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当归6g 川芎6g 白芍10g 薏苡仁30g 淡附片6g 败酱草30g,7剂。
此后,用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连续服用14剂。
三诊:2005年11月4日。
月经今日来潮,体重未增加,无恶心,无痛经,舌糜,舌脉如上。
治法:温阳渗湿,和血清热。
方剂:茵陈五苓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茵陈12g 桂枝6g 茯苓皮30g 白术12g 泽泻12g 猪苓12g 当归6g 川芎6g 白芍10g 蒲黄10g 五灵脂10g 延胡索10g 红藤20g,5剂。
经后一直连续投服仙方活命饮加味19剂。
此后连续观察5个月经周期,经前体重稳定,身体发胀现象消失。
2.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2月16日。
吴某,30岁,因不排卵黄素化卵巢综合征引起继发不孕4年就诊,经治疗之后,现已经妊娠50天,食后数小时即呕吐已经3天,吐出食物及酸水、胆汁,饥不欲食,口干口淡,左侧腰痛。
舌稍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胃止呕。
方剂:茯苓甘草汤合半夏干姜散。
茯苓12g 桂枝6g 炙甘草6g 生姜5片半夏12g 干姜5g,4剂。
二诊:2006年2月20日。
呕吐口水,状如泡沫,口干口淡,带多微黄,舌脉如上。
治法:温胃化饮,止呕。
方剂:五苓散合半夏干姜散。
桂枝6g 茯苓12g 炒白术10g 泽泻10g 猪苓12g 干姜5g 半夏15g,4剂。
三诊:2006年2月28日。
服药之后,恶阻日减,乃至消失。
3.妊娠恶阻初诊:2006年9月7日。
范某,28岁,末次月经7月10日来潮,尿妊娠试验阳性,9月3日曾见阴道少量出血,经过安胎治疗之后,出血已净。
恶心,呕吐清水、酸水已经半月,纳欠。
舌尖稍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胃化饮,止呕。
方剂:五苓散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文蛤散。
猪苓10g 泽泻10g 茯苓10g 桂枝6g 炒白术10g 半夏12g 生姜5片文蛤30g,4剂。
二诊:2006年9月13日。
恶阻消失,无呕吐清水及酸水,胃纳改善,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5剂。
4.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初诊:2003年11月4日。
林某,29岁,婚后半年未孕,月经15岁初潮,周期延后一周,或者需要黄体酮治疗后才来潮,基础体温单向。
B超检查,子宫正常大小,两侧卵巢正常大小,见较多小卵泡发育。
停经3个月,内分泌检查:雌二醇186.6pmol/L(黄体期正常值202.0~774.0 pmol/L),泌乳素381.5uIU/mL,孕酮0.75nmol/L(黄体期正常值10.62~81.28 nmol/L),睾酮2.8nmol/L(正常值0.5~2.6 nmol/L),月经周期第3天测促卵泡生成素4.4mIU/mL(卵泡期正常值2.5~10.2 mIU/mL),促黄体生成素18.7mIU/mL(卵泡期正常值1.9~12.5 mIU/mL),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4。
妇科检查提示子宫颈炎、两侧附件炎。
经过2个月经周期的妈富隆片口服和中药抗炎治疗之后,促卵泡生成素3.6mIU/mL,促黄体生成素2.9mIU/mL,睾酮<0.35 nmol/L。
8月份给予中药助孕和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针,未见卵泡发育,9月份给予枸橼酸氯米酚胶囊+尿促性素针,仅见小卵泡发育。
末次月经10月24日来潮。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1)多囊卵巢综合征。
(2)子宫颈炎。
(3)两侧附件炎。
(4)卵泡发育障碍。
使用促使卵泡发育和促使卵泡排出的枸橼酸氯米酚胶囊+尿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方案后,出现下腹胀甚,尿意频短,尿检正常。
B超显示:子宫内膜厚度11mm,左侧卵巢59mm×40mm,内见20mm ×19mm,17mm×14mm,22mm×15mm,20mm×14mm,20mm×16mm,15mm×13mm,18mm×13mm,15mm×11mm,14mm×13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
右侧卵巢65mm×44mm,内见16mm×14mm,13mm×12mm,14mm×9mm,20mm×16mm,19mm×12mm,14mm×11mm,17mm×10mm,17mm×13mm,13mm×10mm,16mm×14mm,16mm×15mm,13mm×13mm,14mm×13mm,16mm ×10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西医诊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渗湿。
方剂:五苓散合五皮散(《华氏中藏经》)加减。
茯苓皮30g 猪苓20g 白术30g 泽泻10g 桂枝6g 大腹皮20g 陈皮9g 桑白皮10g 赤小豆45g 车前子(包煎)10g 槟榔10g 天仙藤10g,5剂。
二诊:2003年11月8日。
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4mm,左侧卵巢见28mm×26mm,26mm×25mm,23mm×17mm,32mm ×21mm,29mm×19mm,20mm×16mm,23mm×15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
右侧卵巢见32mm×29mm,29mm ×23mm,30mm×19mm,30mm×25mm,23mm×17mm,19mm×14mm,21mm×15mm,21mm×13mm,19mm×14mm,20mm×17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声佳,子宫直肠凹见11mm液性暗区。
三诊:2003年11月10日。
下腹胀减轻,小便转长。
B超检查:子宫内膜厚度16mm,左侧卵巢72mm×54mm,可见44mm×38mm,36mm×24mm,32mm×23mm,38mm×34mm,20mm×16mm,20mm ×16mm,30mm×25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欠声佳。
右侧卵巢80mm×51mm,可见42mm×30mm,42mm×43mm,38mm×33mm,38mm×31mm,23mm×18mm囊性暗区,壁光滑,内透欠声佳。
子宫直肠凹见19mm液性暗区。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中药守上方,加槟榔至20g,5剂。
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四诊:2003年11月17日。
下腹胀除,偶觉隐痛,小便正常,舌脉如上。
治法:和血行气,渗湿清热。
方剂:当归芍药散加味。
当归9g 白芍12g 川芎6g 白术12g 茯苓皮20g 泽泻12g 蒲公英15g 红藤20g 大腹皮15g延胡索10g 川楝子10g 赤小豆45g,5剂。
四磨汤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五诊:2003年11月29日。
月经11月21日来潮,净已3天,腹部已无不适。
B超检查:子宫51mm×46mm×49mm,子宫内膜厚度6mm,左侧卵巢50mm×28mm,见30mm×17mm囊性暗区,右侧卵巢49mm×37mm,见26mm×17mm囊性暗区,子宫直肠凹未见液性暗区。
5.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初诊:2004年7月19日。
蔡某,26岁,因原发不孕4年、慢性盆腔炎、子宫偏小前来就诊。
性激素检测:雌二醇、泌乳素、睾酮均在正常值范围,孕酮过低,促卵泡生成素4.2mIU/ml,促黄体生成素16.3mIU/ml,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3。
经妈富隆治疗后检测,促卵泡生成素4.7mIU/ml,促黄体生成素1.8mI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