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速仪测流法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流速仪测流法

流速仪测流法

中国灌区协会“全国灌区量水技术研讨班”教材流速仪测流法及水工建筑物量水率定郭宗信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第一章流速仪测流法第一节流速仪测流的基本方法与测线布设流速仪测量河渠流量是利用面积~流速法,即用流速仪分别测出若干部分面积的垂直于过水断面的部分平均流速,然后乘以部分过水面积,求得部分流量,再计算其代数和得出断面流量。

从水力学的紊流理论和流速分布理论可知,每条垂线上不同位置的流速大小不一,而且同一个点的流速具有脉动现象。

所以用流速仪测量流速,一般要测算出点流速的时间平均值和流速断面的空间平均值。

即通常说的测点时均流速、垂线平均流速和部分平均流速。

(一)基本方法流速仪测流,在不同情况或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基本方法,根据精度及操作繁简的差别分为精测法、常测法和简测法。

1.精测法:精测法是在断面上用较多的垂线,在垂线上用较多的测点,而且测点流速要用消除脉动影响的测量方法。

用以研究各级水位下测流断面的水流规律,为精简测流工作提供依据。

2.常测法:常测法是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在较少的垂线、测点上测速的一种方法。

此法一般以精测资料为依据,经过精简分析,精度达到要求时,即可作为经常性的测流方法。

3.简测法: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经过精简分析,用尽可能少的垂线、测点测速的方法叫简测法。

在水流平缓,断面稳定的渠道上可选用单线法。

(二)测线布设测流断面上测深、测速垂线的数目和位置,直接影响过水断面积和部分平均流速测量精度。

因此在拟订测线布设方案时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

国际标准规定,在比较规则整齐的渠床断面上,任意两条测深垂线的间距,一般不大于渠宽的1/5,在形状不规则的断面上其间距不得大于渠宽的1/20。

测深垂线应分布均匀,能控制渠床变化的主要转折点。

一般渠岸坡脚处、水深最大点、渠底起伏转折点等都应设置测深垂线。

测速垂线的数目与过水断面的宽深比有关。

精测法的测速垂线数目与宽深比的关系式为:BN0=2D式中:N0——测速垂线数目;B——水面宽;D——断面平均水深。

流速仪测流法

流速仪测流法

中国灌区协会“全国灌区量水技术研讨班”教材流速仪测流法及水工建筑物量水率定郭宗信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第一章流速仪测流法第一节流速仪测流的基本方法与测线布设流速仪测量河渠流量是利用面积~流速法,即用流速仪分别测出若干部分面积的垂直于过水断面的部分平均流速,然后乘以部分过水面积,求得部分流量,再计算其代数和得出断面流量。

从水力学的紊流理论和流速分布理论可知,每条垂线上不同位置的流速大小不一,而且同一个点的流速具有脉动现象。

所以用流速仪测量流速,一般要测算出点流速的时间平均值和流速断面的空间平均值。

即通常说的测点时均流速、垂线平均流速和部分平均流速。

(一)基本方法流速仪测流,在不同情况或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基本方法,根据精度及操作繁简的差别分为精测法、常测法和简测法。

1.精测法:精测法是在断面上用较多的垂线,在垂线上用较多的测点,而且测点流速要用消除脉动影响的测量方法。

用以研究各级水位下测流断面的水流规律,为精简测流工作提供依据。

2.常测法:常测法是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在较少的垂线、测点上测速的一种方法。

此法一般以精测资料为依据,经过精简分析,精度达到要求时,即可作为经常性的测流方法。

3.简测法: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经过精简分析,用尽可能少的垂线、测点测速的方法叫简测法。

在水流平缓,断面稳定的渠道上可选用单线法。

(二)测线布设测流断面上测深、测速垂线的数目和位置,直接影响过水断面积和部分平均流速测量精度。

因此在拟订测线布设方案时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

国际标准规定,在比较规则整齐的渠床断面上,任意两条测深垂线的间距,一般不大于渠宽的1/5,在形状不规则的断面上其间距不得大于渠宽的1/20。

测深垂线应分布均匀,能控制渠床变化的主要转折点。

一般渠岸坡脚处、水深最大点、渠底起伏转折点等都应设置测深垂线。

测速垂线的数目与过水断面的宽深比有关。

精测法的测速垂线数目与宽深比的关系式为:BN0=2D式中:N0——测速垂线数目;B——水面宽;D——断面平均水深。

流速试验基本敲定

流速试验基本敲定

流速测定试验一、试验原理浮标法测流速原理:在3—5m 的渠段内,漂浮一显著标志物,记录标志物漂流过渠段的时间t ,已知渠段长度S ,那么,流速(渠水平均流速)tS v。

螺旋桨流速仪法测流速原理:按照规定正常安装、调试好螺旋桨流速仪,在预先选择好的断面流线位置上,将流速仪装有螺旋桨的一端垂直放入水中,没入约三分之二水深。

一分钟之后,显示屏上显示“U ”,其后的数值为流速值。

二、实验方法本次试验采用浮标法,螺旋桨流速仪法两种方法测定渠水流速。

三、实验步骤 浮标法——(1)选取一渠段,要求渠段水流平缓,无弯道,长度3—5m 。

(2)就地选取农业废弃物制作浮标。

(3)施放浮标,记录浮标漂过所选渠段的时间。

该步骤进行5次。

说明:①渠段情况:本次浮标法测流速选取的渠段为水泥渠,渠壁为简单的浆砌石,表面粗糙,坡度陡,约80°。

渠道顺直,水流起落小,渠水中基本不见漂浮杂物。

水深小,渠底有砾石及少量淤泥。

且当时无风,适宜浮标法测流。

②浮标描述:就地取当地群众废弃的农作物茎秆,长约3cm ,直径约0.6cm 。

深黄色,易与水体区别,浮标表面粗糙。

③浮标系数:据《河流流量观测规范》(GB50179—93):一般情况下:湿润地区的大、中河流可取0.85~0.90,小河可取0.75~0.85;干旱地区的大、中河流可取0.80~0.85,小河可取0.70~0.80;特殊情况下:湿润地区可取0.90至1.00,干旱地区可取0.65 至0.70。

综合考虑,本次试验拟采取浮标系数为0.85。

螺旋桨流速仪法——(1)选定一个合适的流水断面,将流速仪装有螺旋桨的一端垂直放入水中,没入约三分之二水深。

一分钟之后,显示屏上显示“U ”,其后的数值为流速值。

(2)试验中,一个断面测量三条测线。

四、实验记录浮标法试验记录见表1表1 浮标法测流速数据记录浮标法计算结果见表2螺旋桨流速仪法试验记录见表3表3 螺旋桨流速仪法测流速数据记录螺旋桨流速仪法试验记录见表4五、试验结果分析流速试验结果简要分析——从结果看,螺旋桨流速仪法测得的流速值大于浮标法的结果。

流速仪的测量方法

流速仪的测量方法

流速仪的测量方法
流速仪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选择顺直河段,垂直流向设置断面,并设置一个起点桩。

2. 沿断面在若干测深垂线上测量各垂线的起点距和水深,取得断面资料。

3. 在部分或全部测深垂线上用流速仪测量流速。

在每条垂线上,常用在
2/10、8/10相对水深处测速的两点法,或在6/10相对水深处测速的一点法。

在精密测验时,可以用测点更多的五点法或十一点法。

4. 按垂线将断面划分若干部分,以部分平均流速与部分面积的乘积,计算部分流量,其总和即为流过断面的总流量。

流量除以断面面积,可以求得断面平均流速。

5. 在有封冻冰层时,要在断面各垂线处开凿冰孔,测量冰层底面及河床底的“有效水深”,计算过水面积,用流速仪在冰层下面测量流速以计算流量。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动船法和积宽法。

前者使用机船沿断面航行,在航行中用回声仪测深,用特制流速仪在固定深度处测得船速与流速的合速度。

后者用水文缆道悬吊流速仪横渡断面流速。

请注意,具体测量时还需考虑误差来源和其他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流动测速原理

流动测速原理

流动测速原理
流动测速原理是指通过测量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速来确定流体速度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流动测速原理有多种,下面介绍其中的几种原理。

1. 管道流量计:利用管道内的流体流动产生的压力差来测量流速。

根据伯努利方程,流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越大,其压力越小。

通过安装在管道上的不同压力传感器,可以测量出管道内的压力差,并进而计算出流体的速度。

2. 质量流量计: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通过管道截面的流体质量来确定流速。

常用的质量流量计有热物理和热敏原理。

例如,热敏式质量流量计利用热敏电阻来测量流体通过管道时所带走的热量,从而得出流速。

3. 旋涡流量计:利用流体通过管道时形成的旋涡来测量流速。

当流体通过管道时,会在某个位置形成一个或多个旋涡。

旋涡流量计通过检测旋涡的频率和幅度来计算流速。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流动测速原理。

它们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场合和要求。

例如,在液体流量测量中,可以选择管道流量计或质量流量计;在气体流量测量中,旋涡流量计常被使用。

具体选择何种原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浅谈流速仪在渠道测量流速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浅谈流速仪在渠道测量流速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

浅谈流速仪在渠道测量流速时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环节摘要:流速仪测是供水生产过程中量水的基本方法,其测量成果对供水生产量水精度有根本的影响。

本文通过介绍流速仪测流时工作原理,在测流时科学选择测流断面和垂线数目,采用平均分割法计算渠道断面流量,并分析其测流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提高流速仪测流时的精度,为渠道量水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渠道测流速仪量水关键环节渠道测量流速是灌区管理单位合理高度灌溉水资源、正确执行用水计划,加强经济管理的必要措施,是灌溉管理部门准确地掌握引水、输水、配水情况实行按量收费、促进节约用水的主要依据。

1、流速仪测流的工作原理。

本文流速仪以旋浆式流速仪为例,当流速仪放入过水渠道时,水流作用到仪器的感应元件旋桨时, 旋桨即产生回转运动, 其回转率“n”与流速“V”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V=f(n),此关系是通过检定水槽的实验确定的。

同时根据施测记录的转数和历时,按流速公式计算出测点流速;而流速仪测量渠道流量是利用面积~流速法,用流速仪分别测出若干部分面积的垂直于过水断面的部分平均流速,然后乘以部分过水面积,求得部分流量,再计算其代数和得出断面流量。

2、测流断面选择与计算。

测流断面要选择在断面平整,无显著变形现象,比降一致,水流均匀平稳的渠段上进行,渠段内无阻碍水流的杂草、杂物和建筑物,干支渠测流速时渠段长度一向要求为50-100m,斗分渠道一般长度为30-50m,施测前勘定间距相等的上、中、下三个断面,并设立标志和水尺。

其过水断面测量,即在中断面上垂直于渠道流向拉一水平线,沿水平线每隔一定距离(斗分渠0.2-0.4 m,)测一水深值,然后再按三角形、梯形、矩形面积计算方法,算出过水断面面积。

3、测流断面垂线数目选择与计算。

测深与测速垂线的数目和位置直接影响过水断面积和部分平均流速测量精度。

在垂线上测速点数目主要考虑测流精度要求,此外还应考虑节省人力和时间。

所以合理的测速垂线数目应为能充分反映横断面流速分布的最少的垂线数。

测流的五类方法

测流的五类方法

测流的五类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测流的五类方法,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第一种,那就是像侦探找线索一样的容积法!比如说,想象一下,你要测量一个大水池里的水有多少,你就把水放光,然后看看放出来多少,这就是容积法。

就好像你数清楚一袋子糖果有多少颗一样,是不是很神奇呀!
第二种呢,是流速仪法。

哎呀呀,就像你跑步比赛时用秒表测速度一样。

把流速仪放到水流里,就能测出水流跑得有多快啦!比如在小河里放个流速仪,就能知道河水奔腾的速度呢,多有意思!
第三种,是浮标法哟!就像看着小船在水上漂呀漂。

在水面上放个小浮标,看着它顺着水流飘下去,然后根据时间和距离就能算出水流速度啦。

就好比看着一只小鸭子在河里游,然后计算它游过一段距离花了多久时间,哈哈!
第四种,是堰槽法。

这就好比给水流修个特别的通道,通过测量这个通道里水的情况来了解水流。

举个例子,在小溪上修个特殊的小坝,然后观察水怎么流过这个小坝,是不是很特别呀!
最后一种,超声波法。

哇哦,就像有双神奇的眼睛透过水看到里面的情况一样。

利用超声波来测量水流,多高科技呀!想象一下医生用超声看身体里的情况,有点类似呢!
总之呢,这五类测流方法都各有各的奇妙之处,好好去了解它们,就像打开一个个充满惊喜的盒子一样哟!。

几种常用的废水流速测定方法的分析探讨

几种常用的废水流速测定方法的分析探讨

几种常用的废水流速测定方法的分析探讨1.流速仪法:流速仪法是用流速仪测定水流速度,并由流速与断面面积的乘积来计算流量的方法。

流速仪法的测量成果可作为率定或校核其他测流方法的标准[①]。

1、适用条件:在水深大于10cm、流速不小于0.05m/s时,可用流速计测量流速。

2、计算公式:V=K*N/t+C式中:V—水流流速,米/秒;N—旋杯或叶片浆在t时间内的总转数;K—比例系数;C—因摩擦引起的修正值。

3、积深法测速测点数的确定:(1)当水深小于40厘米时,选用一点法,即=V0.6(2)当水深40-60厘米时,选用二点法,即=1/2(V0.2+V0.8)(3)当水深大于60厘米时,选用三点法,即=1//4(V0.2+2V0.6+V0.8)※测点位置:以水面为0点确定仪器入水深与垂线水深之比。

2.浮标法:浮标测流法是一种简便的测流方法,根据观测浮标漂移速度,测量水道横断面,以此来推估断面流量。

1、适用条件:排污渠道长度不小于10米、无弯曲、底壁平滑。

2、计算公式:V=α*L/tQ=VS=α*L*S/t式中:V—水流流速,米/秒;L—选取测定的水渠部分长度,米;t—浮标通过这段距离;S—渠道截面积,米2;α?—系数;Q—流量,米3/秒。

※α称岸边系数,斜坡岸边α=0.67~0.75;陡岸α=0.8~0.9;死水边α=0.5~0.37.一般渠道α取0.7。

3.薄壁堰法:薄壁堰法测量精度较高比较常用的有薄壁三角堰法、薄壁矩形堰法和薄壁梯形堰法。

(一)薄壁三角堰法:1、适用条件:它适用于水头0.05m≤H≤0.35m、流量Q≤0.1m3/s的废水流量测[②]。

2、计算公式:Q=8/15μtg0.5θh5/2式中:Q———废水流量,m3/s;h———堰的几何水头,m;θ———堰口夹角,°;μ———流量系数,约为0.6;g———重力加速度,取9.808m/s2。

当θ=90°时,即直角三角堰,流量计算公式可简化为以下三种情况:(1)当h=0.02—0.20米时,Q1=1.41h2.5(米3/秒)(2)当h=0.301—0.350米时,Q2=1.343h2.47(米3/秒)(3)当h=0.201—0.300米时,Q3=1/2(Q1+Q2)=1/2(1.41h2.5+1.343h2.47)(米3/秒)2、注意事项:有效水头测定位置应满足L′≥(3~4)h,此处水流较为平稳,读数误差较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灌区协会“全国灌区量水技术研讨班”教材流速仪测流法及水工建筑物量水率定郭宗信河北省石津灌区管理局第一章流速仪测流法第一节流速仪测流的基本方法与测线布设流速仪测量河渠流量是利用面积~流速法,即用流速仪分别测出若干部分面积的垂直于过水断面的部分平均流速,然后乘以部分过水面积,求得部分流量,再计算其代数和得出断面流量。

从水力学的紊流理论和流速分布理论可知,每条垂线上不同位置的流速大小不一,而且同一个点的流速具有脉动现象。

所以用流速仪测量流速,一般要测算出点流速的时间平均值和流速断面的空间平均值。

即通常说的测点时均流速、垂线平均流速和部分平均流速。

(一)基本方法流速仪测流,在不同情况或要求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其基本方法,根据精度及操作繁简的差别分为精测法、常测法和简测法。

1.精测法:精测法是在断面上用较多的垂线,在垂线上用较多的测点,而且测点流速要用消除脉动影响的测量方法。

用以研究各级水位下测流断面的水流规律,为精简测流工作提供依据。

2.常测法:常测法是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在较少的垂线、测点上测速的一种方法。

此法一般以精测资料为依据,经过精简分析,精度达到要求时,即可作为经常性的测流方法。

3.简测法: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经过精简分析,用尽可能少的垂线、测点测速的方法叫简测法。

在水流平缓,断面稳定的渠道上可选用单线法。

(二)测线布设测流断面上测深、测速垂线的数目和位置,直接影响过水断面积和部分平均流速测量精度。

因此在拟订测线布设方案时要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

国际标准规定,在比较规则整齐的渠床断面上,任意两条测深垂线的间距,一般不大于渠宽的1/5,在形状不规则的断面上其间距不得大于渠宽的1/20。

测深垂线应分布均匀,能控制渠床变化的主要转折点。

一般渠岸坡脚处、水深最大点、渠底起伏转折点等都应设置测深垂线。

测速垂线的数目与过水断面的宽深比有关。

精测法的测速垂线数目与宽深比的关系式为:BN0=2D式中:N0——测速垂线数目;B——水面宽;D——断面平均水深。

常测法的垂线数目与宽深比的关系式为:BN0=D简测法的测速垂线数目及其布置,应通过精简分析确定。

主流摆动剧烈或渠床不稳的测站,垂线不宜过少,垂线位置应优先分布在主流上。

垂线较少时,应尽量避免水流不平稳和紊动大的岸边或者回流区附近。

由于灌溉渠道的断面一般都比较规则,有些测站修建了标准断面,故可将测深垂线与测速垂线合并起来。

即在测线处既测深又测速。

根据实际情况,垂线可等距离或不等距离地布设。

若过水断面对称、水流对称,则垂线应尽量对称布设。

表1给出了平整断面上测线布设标准,供实际工作中参考。

表1 平整断面上不同水面宽的测线布设第二节断面测量与流速测量(一)断面测量断面测量包括测线间距(部分宽)测量和水深测量。

在测桥上测流时测线间距一般在布置测线时设置固定标志,其间距均事先测出,测流时只需测量水边宽度。

缆道测流时,测线间距是由循环索控制,水文绞车计数器显示的,因此计数器的读数与循环索的行进距离之间的比例应率定准确。

水深测量多用悬索或测秆直接观读,用悬索测深时,由于水流的冲击作用,入水后悬索向下游偏斜,一般偏角不大时,将湿绳长度视为水深,若偏角大于10°时则需修正湿绳长度后才得水深值。

用测秆测深时,往往有壅水现象,因此要修正壅水影响的水深误差。

即在观读水深时,减去壅水高度。

在混凝土衬砌的断面上测流,水深测量应注意测秆底盘下面一段尖端的高度,根据分化刻度的起始位置,进行相应的处理。

无论使用何种测具测量水深,测量时都应保持垂直状态。

在衬砌的标准测流断面上,若断面无淤积,水流稳定时,可以设置固定水尺,用水准仪测出水尺零点与各测线处渠底的高差,就得到每条测线处的实际水深值。

即:H j =h ±Δh j式中: H j ——第h 条垂线处的实际水深;h ——水尺读数;Δh j ——第j 条垂线处渠底与水尺零点的高差。

(二)流速测量测量垂线平均流速的方法,通常有积深法和积点法。

积深法的垂线平均流速计算公式为:V m =D1DVdy式中: V m ——垂线平均流速; D ——垂线水深;V ——垂线上任一深度y 处的流速。

积深法属于垂直方向的积分法,从理论上讲,在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时,此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然而,最常用的是积点法。

积点法是在垂线上按一定规律布置有限的测点施测点流,根据测得的各点流速,推算垂线平均流速。

流速在垂线上的分布规律,对于明渠流,一般采用普朗德—卡门对数模式:V η=V m (1.116+0.267lg η)式中:η——相对水深,η=y/D ,y 为自渠底算起的测点深;V m ——垂线上相对水深η处的流速;V m ——垂线平均流速。

以V m =1,并以不同的η值代入上式可求得垂线上的相对水深与流速的关系。

如表2。

表2 当V m =1时,η与V 的关系根据垂线流速分布规律,施测垂线上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测点流速,即可推算出垂线平均流速。

积点法的测速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1.一点法:施测垂线上一个点的流速,代表垂线的平均流速。

测点设在自水面向下计算垂线水深的十分之六处(即0.6D )。

将流速仪悬吊在该点,实测的流速就是这条垂线的垂线平均流速:V m =V 0.62.二点法:测速点设在水面以下0.2及0.8相对水深处,两点的测点流速的平均值即为垂线平均流速:V m =28.02.0V V + 3.三点法:测速点设在水面下0.2、0.6、0.8相对水深处,三个测点流速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即为垂线平均流速:V m =38.06.02.0V V V ++或:V m =428.06.02.0V V V ++4.五点法:测点设在水面(在水面以下5cm 左右处施测,以不露仪器的旋转部件为准)0.2、0.6、0.8相对水深处及渠底(离开渠底2~5cm )。

各测点流速的加权平均值即为垂线平均流速:V m =102330.18.06.02.00.0V V V V V ++++施测中,具体采用几点法,要根据垂线水深来确定。

一般地说多点法较少点法更精确一些,但垂线上流速测点的间距,不宜小于流速仪旋桨或旋杯的直径。

为了克服流速脉动的影响,每个测点的测速历时均应在100秒以上。

表3给出了不同水深测速方法的选择参考标准。

表3 不同水深的测速方法第三节 断面流量计算断面流量计算一般采用平均分割法。

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测点流速:根据施测记录的转数和历时,按流速公式V=kn+C ,计算测点流速;2.计算垂线平均流速:根据实测情况,按垂线平均流速的计算方法,求出各测线的垂线平均流速:V m1、V m2……V m (n-1);3.计算部分平均流速:部分平均流速就是相邻两条测线的垂线平均流速的平均值:V 2=21(V m1+V m2)V 3=21(V m2+V m3)… … … …水边部分平均流速(V 1或V n ),等于近岸测线的垂线平均流速(V m1或V m (n-1))乘以岸边流速系数α:V 1=αV m1 V n =αV m (n-1)岸边流速系数α,与渠道的断面形状、渠岸的糙率、水流条件等有关。

合理地选取α值,对提高流量施测精度有显著影响。

α值可以通过实测确定。

4.计算部分面积:部分面积由相邻的两条测线处的水深的平均值乘以测线间距而得,如图1中:f 2=21(D 1+D 2)b 2f 3=21(D 2+D 3)b 3 … … … …两水边部分面积为:f 1=21D 1b 1f n =21D n-1b n5.计算部分流量:由每块部分面积乘以该面积上对应的部分平均流速即得部分流量。

设各个部分流量为:q 1、q 2、q 3……q n ,则:q 1=V 1×f 1 q 2= V 2×f 2 q 3=V 3×f 3 … … … q n = V n ×f n6.计算断面流量:各个部分流量之和即为断面流量(Q ):Q=∑=ni qi 1流量实测的记录计算表格形式如表4。

表4 测流记载及计算表校核:计算:第四节流速仪测量方法的精简分析(一)常测法的精简分析1.用精测资料精简分析根据精测资料,选取一部分测线、测点,缩短测点测速历时,重新计算断面流量,求出与精测流量之间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如各项误差符合表5的要求,精简方案即可用作常测法。

表5 常测法的误差界限分析步骤如下:(1)绘制流速横向分布图。

根据流速横向分布情况,合理地选择布设垂线,使精简垂线后,流速横向分布能基本上维持原形;(2)绘制流速垂直分布图。

根据流速垂线分布情况拟定测点精简方案;(3)根据上述初步选定的测线测点,用少数精测资料,进行精简前后单宽流量计算,并绘出单宽流量横向分布图,比较不同精简方案的这种图形,选择流量误差小者,进行全面的精简分析计算;(4)将所有精测资料,按拟定的几种精简方案,重新计算断面流量。

然后将每一个精简方案的流量成果与精测法流量成果比较,进行误差分析。

按规范标准(见表5)确定合理方案。

2.常测法分开精简法所谓分开精简分析,是采用垂线、测点分开作精简计算,适用于难以取得精测法资料的测站。

其分析步骤是:(1)在测流断面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少数测速垂线,用多点法在各级水位分别测速,取得30次以上的资料。

然后,分别计算每种精简测点方案的垂线平均流速,并与多点法比较,计算相对误差,并统计系统误差及累积频率75%和95%的随机误差;(2)按正规精测法布置测速垂线,而用少点法在各级水位测流,取得不少于30次以上资料后,进行垂线精简,并分别计算各精简方案的流量相对误差。

再统计系统误差及累积频率75%和95%的随机误差;(3)将上述两项分开精简的各种方案,进行不同的组合,产生若干精简方案,这些方案的误差计算方法如下:综合随机误差: m=n m m d x ⨯+α22式中: m ——断面流量随机误差的综合值;m x ——用多线少点资料精简垂线的误差;m d ——用多点法资料精简测点的误差;n ——各多线资料中测速垂线数的平均值;α——不等权系数,1>α>ni q q ,其中i q 为部分流量的均值,采用总流量除以垂线数,q n 为最大部分流量。

综合系统误差:X Q=X d+X x式中:X Q——断面流量的综合系统误差;X d——精简测点使流量产生的系统误差;X x——精简垂线使流量产生的系统误差;当上述综合随机误差和综合系统误差符合规范标准(表5)时,则精简方案成立。

(二)简测法的精简分析对于断面比较稳定的测站,可采用一线一点法、两线一点法、一线两点法、一线三点法等精简方案。

步骤如下:(1)选几种中高水位的精测法(或常测法)资料,绘综合断面图及V m/V(垂线平均流速与断面平均流速的比值)横向分布曲线。

选择V m/V比较稳定的几个部位,作为初步拟定单位流速(V0)的分析位置;(2)在上述初步确定部位附近,取测速垂线的全部测速资料,摘出各垂线和测点的实测流速,计算单位流速(一线一点法、一线两点法或一线三点法等);(3)以各次精测法(或常测法)的断面平均流速与单位流速点绘关系图,通过点群重心绘出关系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