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与辛弃疾词异同[论文]

合集下载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写词风格的异同导语:苏轼和辛弃疾的词的风格有什么异同呢?苏轼和辛弃疾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家,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格的异同,欢迎阅读!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年代:【宋】作者:【辛弃疾】体裁:【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诗人,生于金国,他的词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国家常年征战,战斗的精神也随处可见。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画像苏轼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突破了以往词的传统作法,扩大的词的意境,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在词上的改革,并将他继续发展,将词功能发挥到最大。

而且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诗人,且都是性情中人,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苏轼的词与传统的词作有很大的差异,词多表现的自由旷达。

他在题材、风格上都做了重大的突破,将语言演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在词的创作中,加入了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宣泄自己的情感。

而且苏轼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熏陶。

辛弃疾的词多显豪健悲愤,辛弃疾满腹爱国的热性,却壮志难酬,让他产生了矛盾,内心痛苦不堪。

他的词已经不限于苏轼时期的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内容扩大了很多,题材也宽阔了很多,凡是能写入文学的东西,辛弃疾都将其写入其中,书写他难酬的壮志之志。

辛弃疾在言语技巧方面也有突破,他的词形式松散,句意连贯,在注重节奏和语气的基础上,句子写的比较长,不拘泥于套路。

有人评价他们,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苏轼是什么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像“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构成的。

“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在那个时代就有的称呼,而是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才出现的。

“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是由着朱右首先提出的,然后到了明朝中期,叶唐也选了八个人编了一篇文集。

之后到了明朝末期,茅坤承这个人结合了前面两个人的说法,编选了一下,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一个书。

这个书在那个时候还是提供流行的,于是“唐宋八大家”就确定下来了。

“唐宋八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人,他们也都提倡散文以及反对骈文,并给了当时还有后世的文坛一个深远持久的影响。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词风的比较答案:辛弃疾和苏轼同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内容和风格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词内容上:他们有大量的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他们的词内容充实丰富、情感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词风:他们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采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两人词都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已经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鲜明地呈现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词体现出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二、不同点:内容上:1、苏轼词题材内容:描绘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意象比较柔和。

而辛词报国无路的主要是歌颂抗金战争,抒发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及抒发壮志难酬和报国无路的慷慨。

诗中描写了大量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也有对农村闲居生活描写。

词风:1、苏、辛词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是文人,提出词须是“自成一家”的主张,即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豪迈奔放的风格,充满积极的精神;而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他有文人气质中的多愁善感,也有英雄气概的豪情壮志,具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辛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文 学 评 论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陈景云
(广东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摘 要 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 开创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 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与苏轼 并称为 “苏辛” 。苏辛词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 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 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 态度, 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又有明显的差别。第一, 苏词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达观情怀; 辛 词则表现为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第二, 苏词善于将个人的遭遇与自然环 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着凄楚。而辛词则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连结在一起, 豪放中蕴含悲壮。第三, 苏轼以 诗为词, 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 使宋词散文化; , 同时对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 关键词 苏轼 辛弃疾 词 豪放 风格
次,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把诗歌能够表现的内容都 《念奴娇・赤壁怀古》 奇伟壮丽的千古江山景物, 中, 历史 融入到他的词中。在苏轼现存三百余首词里, 诸如咏史、 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 游仙、 悼亡、 送别、 登临、 宴赏, 此外, 山河风貌, 田园风光, 艺术形象, 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 开阔爽朗的性格, 参禅悟道, 哲理探讨等, 几乎无所不写, 无所不包, 达到了 “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 《艺 概》 的程度, ) 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 辛弃疾生于国难深重、 民族面临危殆的时代, 青年时 期就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 并掌书记。 耿京被叛徒杀 害,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骑直闯金营, 生擒叛徒, 带领义军投 奔南宋。辛弃疾到南方后被任命为江阴签判, 从此, 辛弃 疾以恢复中原为报国理想。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 是主和派把持朝政, 他们不思进取, 苟且偷安, 对主战派更 是多般排挤打击, 对辛弃疾这样具有军事、 政治谋略的爱 国志士, 始终不敢放手重用, 致使辛弃疾空有理想而报国 无门。 辛弃疾满腔的豪情壮志和悲愤转化为词, 表现出强 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 度的充分反映, 是他豪放旷达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 又 如辛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面对滚滚 中, 不尽的长江, 追怀往事, 遥想将来, 心潮澎湃。辛弃疾借 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 讽刺苟安求和者, 表示了坚决抗金、 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表现了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 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与苏词 “大江东去” 有着异曲同 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 在苏词和辛词中, 又表现出明显的 差别。笔者仅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 苏词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 出来的达观情怀。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

论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一、本文概述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位宋代词坛的巨匠,各自以其独特的豪放词风,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的作品,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宋词的天空。

然而,尽管同属于豪放一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却各具特色,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异同,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位伟大词人的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我们将概述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揭示他们词风形成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接着,我们将从词的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豪放词风的具体表现。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包括他们的词风各自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这些特点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对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还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宋代词坛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以及词这种文学体裁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传承。

二、苏轼豪放词风格分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的词风多变,既有婉约之韵,又具豪放之气,特别是他的豪放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豪放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气势磅礴,意境开阔。

他善于以豪放之笔,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观,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词作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情感。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他以大江东去的壮丽景象开篇,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感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境界。

苏轼的豪放词还体现在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他不受传统词学观念的束缚,敢于在词中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论苏轼的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北宋的苏轼与南宋的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及杰出人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词的旷达,辛词的豪迈,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虽然二人都是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

本文将从苏词与辛词的异同及形成原因进行讨论。

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弃疾把豪放词推向高峰。

他们都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用词娱乐、抒写男女恋情及离愁别绪的传统,扩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宋词的语言和表现力;他们以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博大的胸襟、奔放的情感、真挚的情怀,开创了豪放一派,奠定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二人的词存在许多相似处,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的不同,造成了风格的差异。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但开豪放之风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尤其是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以二人的代表作为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词。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片抒发报国之情,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词以“老夫聊发少年狂”起首,显示出豪放气韵,开篇“聊发”正是作者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而内心深处郁积已久的苦闷无法抑制的迸发;“少年狂”则说明其雄心未灭,壮心不老。

“左牵黄,右擎苍”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勾勒出来,令人产生强烈的印象。

“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准确地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强大的阵容和乘马飞驰、席卷山林的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苏轼词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代表人物,对于豪放词的发展都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词也都为后人所推崇,但由于各自生活的历史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他们的豪放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论述两者词的异同。

关键词:豪放内容手法
词起源于初唐,经晚唐、五代众多文人有意识的努力,至两宋发展到最高峰。

苏轼、辛弃疾则是两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两个明星,对于词这一文体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两者被尊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但两人又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清代的陈廷焯说“稼轩词,粗粗莽莽,桀骜雄奇,出东坡之上”,“稼轩求胜于东坡,豪壮或过之,而逊其清超,逊其忠厚”。

东坡的“旷”在于他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和顽强乐观的信念;而辛词的“壮”在于他“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悲壮,雄健刚劲。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他们的异同。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
(一)写人
两人都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为国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在他们的词所描绘的自己崇尚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体现。

苏轼平生羡慕屈原、张良、诸葛亮、贾谊和隐士僧道之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甚至学习道家的养生之术。

这些在他
的词作中得到充分地展现。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中显露出作者对于“雄姿英发”的周郎的向往,其中有怀才不遇、有志不成的苦闷,但也有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充满豪迈的气概,给人以感奋的力量。

但在最后发出的却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又表明了作者洒脱的情怀。

辛弃疾则是从战场上走来的诗人,以五十骑冲入敌营,斩张安国的事迹历来被人传诵。

他一生以英雄自许,亦以英雄许人,他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统兵将领,驰骋沙场的志士。

他的词作中出现的往往是虎啸生威、豪气纵横的英雄。

辛弃疾追求雄豪壮大的人生,希望能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

“英雄事,曹刘敌。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以历史人物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豪迈来表露自己的心迹。

比苏轼的洒脱了多了几份豪迈和壮烈。

而苏轼写人又比辛弃疾多了对于身边女子的关注,如表现对亡妻深情悼念的《江城子》,全篇白描,朴素自然,字里行间留露出对于妻子深沉而真挚的感情,读之使人荡气回肠。

他又有词追念侍妾朝云,也历来为人所称道。

苏轼这种豪放之外的细腻,又是一心为国的辛弃疾所不及的。

(二)写景
写景,历来是诗人所重视的表达情怀的手段,情景交融、容情于景等文学理论概念都表现了“景”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苏轼前期,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秀丽的越中山水,激荡着这
位巴蜀山水哺育长大的文学家的情思。

他饮酒望湖楼,观潮钱塘江,消夏风水洞,泛舟西子湖等。

用词来状写山水美景,描述了杭州的风俗人情。

多为小令,即兴抒情,抒发感受和议论。

意兴所至,随手拈来,虽会有失意怅惘的情绪,但总的来说是清新自然,这于此时未遭变故,心态平和密切相关。

自“乌台诗案”后,苏轼遭贬至黄州,再写景,风格为之一变,但苏轼并为泥于其中不能自拔,在佛老的影响下,逐渐摆脱彷徨苦闷,达到一种开朗旷达的精神境界。

写景也都是有独特的寄托,而不是早期那边大众式的平淡和清然。

辛词擅长描写飞腾壮阔的景物和场面,呈现极为浓郁的豪放色彩。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经历,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

他描写的场景,往往恢弘壮阔,带有沙尘味,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在写景中,辛弃疾最喜欢写山、写水,当然是群山是阔水,如“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在辛弃疾这样的军人意念中,他能把静态的山势写成万马奔腾的动态。

写水则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遍天去秋无际”,“易水萧萧西风冷”,“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些江水,无不壮阔磅礴,增添豪放韵味。

两人又都有描写农村自然美妙风光的词,大体一致,描写美丽的自然景物,勾画农民朴素生活的某些侧面,轻松活泼,生意盎然。

(三)隐逸
苏轼读《庄子》曾喟然叹息:“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

纵观苏轼一生,虽然苏轼以儒家思想为其本,但他浸染释、道思想,赞美陶潜、老庄的隐逸。

“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苏词把田园和乡村当作与风雨官场对立的避风港,真心向往它,追求自我超脱,因而更多地体现其“外儒内佛”的思想特征。

辛词中也有一部分赞美隐逸情趣的词,如《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但是,隐逸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少年横戈杀敌,中年却壮志难酬的将帅来说,在赞美的同时,所透露的是被迫隐逸、不甘隐逸的情绪。

这种因理想与现实冲突而被迫长期闲居的生活自然激起他不甘、无奈的苍凉情绪,只好“和泪看旌旗”,成为“试弹幽愤泪空重”、“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失落英雄。

二、从表现手法来看
苏词表现手法虽具时代的突破,“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新天下耳目”,提出“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使词像诗一样可以用来缘事而发、因情而作、抒情言志。

辛词更富创新精神、独辟路径,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更新和完善各种表现手法,尽展词人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舞、境界的宏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

(一)用典
词到东坡,用典渐多。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后,接着写“亲射虎,看孙郎”,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喻太守
亲自参加射猎,将自己英姿凸现出来。

苏词用典,确实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但苏轼用典“犹未至用事至用史”。

辛词不仅喜欢用典,而且善于用典腆中套典,引用得妥帖自然。

词至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勇。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连用三典,用得浑然一体,演进极具层次,深表复杂情感。

辛词用典凝炼贴切,技巧,高妙。

是继苏轼后,辛弃疾对词的又一大贡献。

(二)修辞手法
苏词中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兴手法运用得成功,但比喻手法的运用却不如辛弃疾了。

辛词大力发展了这种方法,使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如《摸鱼几·观潮》形容潮水之盛,连用七喻,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

辛词不但善用一般的比喻。

还经常用“倒喻”“博喻”等,如《粉蝶儿》通体用“倒喻”的笔法;而《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则连用“博喻”。

此外,辛词还善于用比兴寄托的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患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愤慨,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西江月》等皆如此。

(三)语言
苏轼在语言运用上革尽花间词人错彩金的词风,开创了“以诗为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词境。

辛弃疾不仅能“以诗为词”,而且能“以文为词”。

“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

在语言表达上,辛词能“不主故常,
集优汇萃”,把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和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词汇。

运用口语方面,如《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自。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写得十分清新明快,宛如说话一般。

口语入词,入得灵活而有变化,调子轻快可喜,又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元赖,低头卧剥莲蓬”。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至于书面语言,信手拈来稍加变化,往往融合无间而且新意迭出。

总的来说,在辛词中不论是文学语言,还是经语、史语、庄语,谐语、俚语、俗语都能运用词中,而且“一经运用,尽得风流”。

总的来说,苏轼和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上的大家,都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由于各自生活经历、历史环境的差异,各有各的风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

苏轼身处北宋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阶段,有心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在政治上却屡受挫折,一生郁郁不得志。

道、佛两家的思想帮助他养成博大的胸襟,他的词中充满遍历人生苦难后的旷达,可谓是豪放派中神仙似的风流人物。

辛弃疾则是出相入将的文武全才人物,他以“了却君王天下事”为国建功立业自许。

他的词慷慨纵横,激昂排宕,继承饿了苏东坡豪放的词风,但他又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大大的开拓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中治世的贤臣名相。

参考文献:
[1]吴熊和主编:《十大词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黄拔荆:《词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
[3]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宋继孔(1988.10-),男,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