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试行)
深圳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

深圳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
一、设施配备
1. 站点应设置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地方,确保市民方便出行。
2. 站点应配备相应的公交车辆停放区、乘客候车区、公交调度室、公共厕所等设施,以满足公交运营需要。
3. 站点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站牌、时刻表等,提供清晰的信息服务。
4. 站点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如监控设备、消防设备等,确保乘客安全。
二、功能划分
1. 公交车辆停放区:应设置在站点的中心区域,方便车辆的进出和停放。
同时应考虑车辆的转弯半径和通行宽度,保证车辆的正常行驶。
2. 乘客候车区:应设置在站点的边缘,与公交车辆停放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干扰车辆行驶。
候车区应配备座椅、遮阳伞、等设施,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
3. 公交调度室:应设置在站点的入口处,方便公交车辆的调度和管理。
调度室内应配备先进的调度设备和信息系统,提高调度效率。
4. 公共厕所:应设置在站点的附近,方便乘客使用。
厕所内应保持清洁卫生,提供舒适的如厕环境。
5. 商业设施:可根据站点周边环境和乘客需求设置商业设施,如便利店、咖啡厅等,提高站点的服务水平。
6. 停车设施:为了方便市民出行,站点可配备社会停车场或出租车候客区等停车设施。
7. 公共信息发布牌:应设置在站点的显著位置,及时发布公交线路、班次、票价等信息。
同时可发布实时交通情况、天气预报等信息服务市民。
公共汽车首末站设计规范

公共汽车首末站设计规范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第2.1.1条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一般配车总数(折算为标准车)大于50辆的为大型站;26~50辆的为中型站;等于或小于25辆的为小型站。
停车坪与回车道一起构成站内停车、行车、回车的整体。
第2.1.8条首末站必须设有标志明显、严格分隔开的入口和出口,其使用宽度应不小于标准车宽的3~4倍。
若站外道路的车行道宽度小于14m时,进出口宽度应增加20~25%。
在出入口后退2m的通道中心线两侧各60°范围内能清楚地看到站内或站外的车辆和行人。
第2.1.9条首末站非铰接车的出入口宽度应不小于7.5m。
候车廊的建设规模,按廊宽3m规划。
第2.1.10条首末站周围宜安排绿化用地(包括死角及发展预留用地),其面积宜不小于该站总用地的15%。
第2.1.12条首末站的规划用地面积宜按每辆标准车用地90~100m2计算。
若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少于10辆或者所划用地属于不够方正或地貌高低错落等利用率不高的情况之一时,宜乘以1.5以上的用地系数。
首末站若用作夜间停车,其停车坪应按该线路营运车辆的全部车位面积计算。
第2.1.13条为了确保首末站的建设规模,回车道(行车道)和候车廊的用地不包含在90~100m2的计算指标内,应按第2.1.6条、第2.1.9条要求另算后再加入站的用地面积中。
第2.1.14条末站停车坪的大小按线路营运车辆车位面积的10%计算;末站生产、生活性建筑面积一般为首站建筑面积的12~15%。
若全线单程运行时间超过30min,则末站增加开水间、备餐间等建筑,全站建筑面积宜为首站的20%。
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

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公交首末站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规划和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提高其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制定一系列的建设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公交首末站的选址应该考虑到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和人流集中区域。
首站应选择在城市的交通枢纽地带,比如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附近,以便于乘客的换乘和接驳。
而末站则应选择在人流密集的区域,比如商业中心、居民区等,以方便乘客的出行需求。
其次,公交首末站的站点设置应该合理,站点布局应该依据周边道路交通情况和乘客出行需求进行规划。
站点的设置要符合交通规划,避免对周边交通造成拥堵和影响。
同时,站点的设置也要考虑到乘客的出行需求,尽量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提高公交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另外,公交首末站的站点设施应该完善,包括站台、候车亭、广告牌、指示标识等。
站台的设计应该符合乘客的候车需求,保证乘客的安全和舒适。
候车亭的设置可以为乘客提供遮阳避雨的场所,提高乘客的候车体验。
广告牌和指示标识的设置可以为乘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便利,提高公交站点的服务水平。
最后,公交首末站的运营管理应该科学规范,包括站点的管理维护、车辆的进出站管理、乘客的安全保障等。
站点的管理维护要保持站点的整洁和良好的环境,车辆的进出站管理要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顺畅进出站,乘客的安全保障要加强站点的安全设施和管理措施,确保乘客的安全出行。
总之,公交首末站的建设标准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和建设对于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规范的建设标准,才能提高公交首末站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交首末站建设规范标准

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试行)1 术语和定义1.1 公交首末站指常规公交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站,承担客流集散服务,公交车辆的始发终到服务,司乘人员的后勤服务,公交车辆的运营调度、检修清洗、夜间停车服务等。
1.2 公共交通标准车(以下简称标准车)是为准确衡量各类型公交车辆占用设施资源的大小关系而选取的基准车型。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车长7-10m的公交车辆换算系数为1.0,其它类别车辆按车长折算。
表1-1各类型公交车辆换算系数标准1.3 回车道指场站内供车辆进出、移位、回转方向使用的道路。
1.4 场站停车能力指公交首末站所能停放的最大公交车辆数,以标准车计。
2 建设规模2.1 公交首末站应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
每处首末站最小用地面积不得小于1000平方米;最大用地面积不宜大于5000平方米,停放线路不超过5条。
2.2 按照公交首末站影响区域内服务人口不小于10标台/万人的公交车辆配置标准确定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2.3 公交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可分为小型站(10-20 标准车)、中型站(21-40 标准车)和大型站(41-50 标准车)三类。
2.4 本指引以21-4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为研究重点。
对于10-2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应在21-40标准车规模公交首末站的基础上乘以0.8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对于41-5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乘以1.1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
3 建设内容3.1 公交首末站功能包括客流集散、场站管理、车辆停放、调度管理、车辆清洗、车辆检修和后勤保障等。
3.2 为实现功能要求,公交首末站应建设停车坪、回车道、上下车区和候车廊、调度管理用房、场站管理用房、休息用房等设施。
3.3 对于位置较为偏远的公交首末站,为方便工作人员值晚班和发早班车,可根据需要设置夜间休息室。
3.4 具体功能及建设内容应符合表4-1的规定:表4-1 独立占地公交首末站建设内容表3.5 公交首末站应同步建设智能信息系统。
公交首末站设置标准

公交首末站设置标准
一、场地条件
1.公交首末站应设置在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地段,便于公交车辆的停靠和乘客的出行。
2.场地面积应满足公交车辆的停放需求,并留有适当的扩展空间,以满足未来公交线路的增加和车辆更新换代的需求。
3.场地应具备完善的交通标志和标线,保证公交车辆的行车安全和停靠秩序。
二、设施配备
1.公交首末站应配备有遮阳遮雨设施、候车亭、座椅、照明、垃圾箱等基础设施,提高乘客的候车环境和乘车体验。
2.应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如洗手间、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以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
3.应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包括公交车辆进出站自动调度系统、乘客信息系统、票务系统等,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交通便利
1.公交首末站应设置在道路条件良好、易于通行的地方,便于公交车辆的进出和停靠。
2.应尽量靠近城市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域,方便乘客的出行。
3.应与周边其他交通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如地铁、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形成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
四、安全性
1.公交首末站应设置在安全可靠的地段,远离危险品仓库、高压线等危险源。
2.应配备安保人员和监控系统,确保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3.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五、环保节能
1.公交首末站应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2.应配备太阳能发电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环保设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应加强绿化和环境卫生管理,营造宜人的候车环境和生态空间。
[实用参考]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
![[实用参考]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67c92e4195f312b3169a596.png)
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试行)1 术语和定义1.1 公交首末站指常规公交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站,承担客流集散服务,公交车辆的始发终到服务,司乘人员的后勤服务,公交车辆的运营调度、检修清洗、夜间停车服务等。
1.2 公共交通标准车(以下简称标准车)是为准确衡量各类型公交车辆占用设施资源的大小关系而选取的基准车型。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车长7-10m的公交车辆换算系数为1.0,其它类别车辆按车长折算。
表1-1各类型公交车辆换算系数标准1.3 回车道指场站内供车辆进出、移位、回转方向使用的道路。
1.4 场站停车能力指公交首末站所能停放的最大公交车辆数,以标准车计。
2 建设规模2.1 公交首末站应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
每处首末站最小用地面积不得小于1000平方米;最大用地面积不宜大于5000平方米,停放线路不超过5条。
2.2 按照公交首末站影响区域内服务人口不小于10标台/万人的公交车辆配置标准确定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2.3 公交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定。
可分为小型站(10-20标准车)、中型站(21-40标准车)和大型站(41-50标准车)三类。
2.4 本指引以21-4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为研究重点。
对于10-2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应在21-40标准车规模公交首末站的基础上乘以0.8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对于41-5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乘以1.1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
3 建设内容3.1 公交首末站功能包括客流集散、场站管理、车辆停放、调度管理、车辆清洗、车辆检修和后勤保障等。
3.2 为实现功能要求,公交首末站应建设停车坪、回车道、上下车区和候车廊、调度管理用房、场站管理用房、休息用房等设施。
3.3 对于位置较为偏远的公交首末站,为方便工作人员值晚班和发早班车,可根据需要设置夜间休息室。
3.4 具体功能及建设内容应符合表4-1的规定:表4-1 独立占地公交首末站建设内容表3.5 公交首末站应同步建设智能信息系统。
深圳市公交首末站设计导则

深圳市公交首末站设计导则一、引言随着深圳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公交首末站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为此,本文将对深圳市公交首末站的设计导则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二、深圳市公交首末站设计原则1.功能布局公交首末站的功能布局应满足公交线路运营、车辆停放、乘客换乘等基本需求。
同时,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
2.设施配置公交首末站应配置完善的设施,包括:停车场、换乘设施、附属设施等。
停车场应根据线路数量和车辆规模进行合理规划;换乘设施要便于乘客在不同线路间的换乘;附属设施包括卫生间、休息区、便利店等,以满足乘客的基本需求。
3.交通组织公交首末站的交通组织应确保车辆进出顺畅,减少拥堵现象。
设计时要考虑线路进出站方向、车辆行驶路线、换乘通道等因素。
4.绿化与景观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公交首末站应注重绿化与景观设计,提高整体环境质量。
可采用立体绿化、景观照明等手段,打造生态、美观的公交场站。
5.节能与环保公交首末站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节能与环保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采用太阳能照明、绿色建筑材料、合理规划通风和采光等。
6.安全管理公交首末站的设计要重视安全管理,确保乘客和车辆的安全。
措施包括:设置安全监控系统、消防设施、警示标志等。
三、设计要点1.停车场设计停车场设计要考虑线路数量、车辆规模、停车方式等因素,合理规划停车位数量和布局。
同时,要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以应对未来公交线路的增长。
2.换乘设施设计换乘设施设计要便捷、高效,便于乘客在不同线路间快速换乘。
可采用同台换乘、通道换乘等方式,提高换乘效率。
3.附属设施设计附属设施设计要满足乘客的基本需求,同时兼顾美观与实用。
如:设置卫生间、休息区、便利店等,为乘客提供便利。
四、设计标准与要求1.设计依据公交首末站设计应依据国家、地方和行业相关法规、规范、标准等。
公交车站建设标准

公交车站建设标准
公交车站是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和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
因此,公交车站的建设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公交车站的选址应考虑到市民出行的需求和交通流量。
优先选择在人流密集的地段,比如商业区、居民区、学校附近等地方设置公交车站,以满足市民出行的便利性。
同时,要考虑到周边道路的宽度和交通状况,确保公交车站的设置不会对交通造成拥堵或安全隐患。
其次,公交车站的建设应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车站的候车亭应当能够提供遮阳、防雨的功能,并且在冬季能够提供保温设施,让乘客在候车时能够感受到舒适。
此外,要设置座椅、垃圾桶、信息公告牌等设施,方便乘客候车和获取相关信息。
再者,公交车站的标识应当清晰醒目,方便乘客辨识。
车站的名称、线路、站点等信息应当一目了然,以便乘客能够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同时,车站周边的环境应当整洁有序,不应有乱贴乱画、乱倒垃圾等现象,确保乘客的乘车体验。
最后,公交车站的建设还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在选材上应当考虑到材料的环保性和耐用性,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公交车站的建设应当与周边的城市规划相协调,不应破坏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风貌。
总的来说,公交车站的建设标准应当以市民的出行需求为中心,以提高城市交通效率和改善市民出行体验为目标。
只有在符合人性化设计、清晰标识、环保可持续的基础上,公交车站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城市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1.0 可编辑可修改公交首末站建设标准(试行)
1 术语和定义
公交首末站指常规公交线路的起点和终点站,承担客流集散服务,公交车辆的始发终到服务,司乘人员的后勤服务,公交车辆的运营调度、检修清洗、夜间停车服务等。
公共交通标准车(以下简称标准车)是为准确衡量各类型公交车辆占用设施资源的大小关系而选取的基准车型。
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车长7-10m的公交车辆换算系数为,其它类别车辆按车长折算。
回车道指场站内供车辆进出、移位、回转方向使用的道路。
场站停车能力指公交首末站所能停放的最大公交车辆数,以标准车计。
2 建设规模
公交首末站应大、中、小相结合,分散布置。
每处首末站最小用地面积不得小于1000平方米;最大用地面积不宜大于5000平方米,停放线路不超过5条。
按照公交首末站影响区域内服务人口不小于10标台/万人的公交车辆配置标准确定公交首末站的建设规模。
公交首末站的规模按该线路所配营运车辆总数来确
定。
可分为小型站(10-20 标准车)、中型站(21-40 标准车)和大型站(41-50 标准车)三类。
本指引以21-4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为研究重点。
对于10-20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应在21-40标准车规模公交首末站的基础上乘以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对于41-50
标准车规模的公交首末站,其站务用房的建筑面积乘以
的弹性系数予以调整。
3 建设内容
公交首末站功能包括客流集散、场站管理、车辆停放、调度管理、车辆清洗、车辆检修和后勤保障等。
为实现功能要求,公交首末站应建设停车坪、回车道、上下车区和候车廊、调度管理用房、场站管理用房、休息用房等设施。
对于位置较为偏远的公交首末站,为方便工作人员值
晚班和发早班车,可根据需要设置夜间休息室。
v1.0 可编辑可修改具体功能及建设内容应符合表
公交首末站应同步建设智能信息系统。
智能信息系统应包括但不限于如下系统:LED动态信息显示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公交信息查询系统等(参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