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总结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旅游系统: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旅游规划: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3、旅游开发:旅游开发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竞争力: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占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并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具优势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向市场提供高效用度和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较高收益的能力。

5、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的发展。

6、城市旅游:旅游者受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商务氛围吸引,在城市区域内进行的,以探亲访友、商务会议、文化修学、观光购物遗迹游乐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7、生态旅游: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8、会展旅游: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运动会、招商会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洽谈贸易、旅游观光、进行技术合作、信息沟通、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以此带动交通、旅游、商业、餐饮等多项相关产业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

9、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10、假日旅游: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或双休日,外出旅游所引发的游、购、娱、食、住、行等消费活动的总称。

11、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

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重点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和内涵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指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并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旅游资源的评估和整合:包括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各类资源的调查、分类和评价,明确其特色和价值。

2、市场需求分析:了解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偏好和消费能力,以便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

3、旅游项目和产品的策划与设计:如旅游线路的规划、旅游活动的安排、旅游商品的开发等。

4、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规划: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设施的布局和建设。

5、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长期利用。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开发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未来发展为代价,要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旅游产品的类型和特色,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突出特色原则充分挖掘旅游目的地的独特资源和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差异化和独特性的旅游产品。

4、综合效益原则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5、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旅游目的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文化背景等,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程序1、前期准备包括成立规划小组、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等。

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和分析。

3、市场分析研究旅游市场的规模、结构、需求特征和趋势,确定目标市场。

4、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制定旅游发展的目标、战略、规划布局和项目策划等。

5、方案评审邀请相关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对规划方案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知识点梳理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1.全域旅游提出的背景。

P2-32.全域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P4-53.旅游系统的概念。

P74.旅游规划的内容。

P115.按规划的深度对旅游规划的分类。

P12-136.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

P14-157.旅游规划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与协调的途径。

P158.旅游开发的内容。

P249.旅游开发的原则。

P2510.旅游开发的步骤。

P26第二章1.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P312.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

P40-413.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应用。

P41-424.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P435.旅游生命周期三大模型。

P46-476.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P48-497.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P548.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与内涵。

P55-569.遥感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P59-6010.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P60-6111.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

P6212.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

P62第三章13.国外旅游规划与开发时间的阶段划分(包含时间段)。

P68-7114.国内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阶段划分。

P71-7315.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展望(74-81的标题)。

P74-8116.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P84-8517.事件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

P86-8718.主题公园的概念及其开发的主要内容。

P89-9119扶贫旅游的概念及其开发的主要内容。

P93-9520.假日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

P95-9621.文化古迹旅游的概念。

P9722.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其类型划分。

P100-10123.自驾车旅游的特点。

P103第四章1.旅游资源的特征。

P111-1132.旅游资源调查的程序。

P123-1263.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P126-1274.旅游资源评价的原则。

自考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知识点

自考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知识点

自考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知识点一、旅游资源规划概述1. 旅游资源规划的定义和作用旅游资源规划是指为了满足旅游发展和旅游业的需要,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资源,保护和提高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达到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综合性规划。

旅游资源规划的作用是制定长远的旅游资源利用方案以及规范和引导旅游开发,改善资源质量,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等。

2. 旅游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旅游资源规划的基本原则包括合理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先期保护原则和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原则。

其中,合理性原则是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必须符合整体规划,并考虑旅游业的需要和旅游规划的目的,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高质量和效益;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便使旅游资源长期得到保护和利用;适宜性原则指旅游资源利用应符合自然条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先期保护原则是指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要优先于开发,确保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能够支持旅游业的长期发展;而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统一原则则是指,在资源利用和保护之间要相互协调,统筹谋划,实施旅游开发应考虑资源保护。

二、旅游资源规划的内容旅游资源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旅游规划背景、旅游资源现状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方案、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旅游资源保护措施等方面。

1. 旅游规划背景旅游规划背景是指制定旅游规划的目的和重要性。

主要包括旅游业的发展背景、旅游规划的目的、旅游规划的重要性,以及旅游规划的制定依据等方面。

2. 旅游资源现状分析旅游资源现状分析是指对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情况、开发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概况、旅游资源的定量、定性分析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等方面。

3.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分析是指对旅游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开发潜力、利用水平等进行分析,为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未来旅游市场需求、资源可持续利用性分析、市场竞争环境和旅游资源规划的基础条件等方面。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总结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复习总结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第一章1.旅游资源概念:①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②“旅游资源”是环境中的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

广义——具有吸引功能的客体狭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无限化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注:①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旅游产品的诸多特征是由旅游资源的特征所影响的。

内涵:②1)、强调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

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为根本的特征,也是旅游资源的核心所在。

2)、强调旅游资源的作用对象——旅游者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2.旅游资源的形成:自然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动植物等)相互作用,长期演化而构成的有规律的典型的综合体,是可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

自然旅游资源形成受地球圈层、地质构造、水文侵蚀、气象气候、生物等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1)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2) 自然地理要素地域组合和分异规律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形成、演变和分布(3)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的本底(4)地球水体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构景环境和素材(5) 气候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6)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活力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古今社会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旅游吸引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历史现实与文化的结晶。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不仅受历史遗存、文化地域差异、宗教、市场需求、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1) 深厚的历史遗存(2)显著的地域文化差异(3) 深刻的意识形态影响(4)动态的市场需求3.旅游资源的特征:旅游资源的空间特性:区域独特性不可移置性群体组合性旅游资源的时间特性:季节性时代性旅游资源的经济特性:价值不确定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值性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观赏性启迪性4.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

自考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汇总

自考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汇总

自考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资料汇总1、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社会效益评估?
旅游规划与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旅游规划与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就业环境的改善;
旅游规划与开发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2、建立政策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
保证旅游均衡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3、政策保障体系的特点?
针对性;
时效性;
导向性;
综合性;
协调性。

4、建设财政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旅游财经保障体系适应了旅游企业对规模经济的追求; 旅游财经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旅游企业融资环境;
旅游财经保障体系可培养旅游企业竞争力。

5、财经保障体系的特征和内容?
特征:
间接性;
时滞性。

内容:
财政保障;
金融保障。

6、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具备精深的业务经营才能;
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具备卓越的领导能力。

旅游技术服务人才的素质要求。

强烈的服务意识;
良好的个人修养;
熟练的服务技能。

7、建立环境生态保障体系的意义?
旅游对土地、水、大气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旅游对动植物资源及环境的影响;
旅游对自然、人文景观及环境的影响。

8、环境生态保障的原则?
环境生态保护规范性原则;
环境生态保护大众化原则;
环境生态保护强制性原则。

9、加强环境生态保护的措施?
对水体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对大气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对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

旅游资源与开发复习重点

旅游资源与开发复习重点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复习重点第一章重点概念:旅游资源掌握:1、旅游资源的概念2、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3、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第二章重点概念:两分法掌握:1、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和依据2、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旅游资源的分类3、旅游资源按其功能可分为哪几类第三章一般掌握:世界上最上的珊瑚礁群、我国大陆海岸线、蜃楼幻影、雅丹地貌、岩洞、峰丛、清水断崖、喀斯特地貌、云南澄江化石群、岩浆分类、硬结成岩作用、生物风化、峡谷风光的主要美学特征、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化石包括哪些、花岗岩景观、岩石的类型、水蚀、海蚀穴、名山和名峰对应、我国典型雅丹地貌、“火山地貌博物馆”我国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中国第二大河重点概念:地质作用、外营力作用、剥蚀作用、内营力作用、搬运作用、变质作用、球状风化、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丹霞地貌掌握:1、属于变质岩、花岗岩的山地2、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3、按照海拔高度对地形的分类4、地质地貌与旅游的关系5、地貌按其成因可分为哪几类6、地质旅游资源包括哪些内容7、根据高度划分,可将山地分为哪几类8、根据岩性不同,可将山地分为哪几类9、卢云亭教授认为名山应具有哪些特点10、岩溶地貌的类型第四章一般掌握:堰塞瀑布有哪些、泉水分类、瀑布分类、构造湖的代表、湖泊的功能重点概念:海迹湖掌握:1、水体资源与旅游的关系2、湖泊按其成因分类有哪些类型3、根据成因及本质特征可将瀑布分为哪些类型4、瀑布具有的旅游意义5、泉水的旅游意义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水体旅游资源的类型、吸引因素及其主要功能。

第五章一般掌握:我国雨凇最多的地方、我国观赏海市蜃楼的有名之地、瀑布分类、泉水分类、雪景与其描述地对应、雨景与其描述地对应、云雾景与其描述地对应重点概念:康乐型气候、蜃景、雾凇掌握:1、中国的基本气候带2、按照气温、降水和湿度,全球可分哪几种气候带第六章一般掌握:观果植物中的果中之王、花中之王、植物旅游资源分类、我国特有的稀有动物、风韵植物与其象征意义对应、植物果实与其美名对应、花卉与其美名对应、生物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重点概念:生物旅游资源掌握:1、生物与旅游的关系2、植物旅游资源的分类第七章一般掌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我国学者王献溥划分的自然保护区的内容、重点概念:自然保护区掌握:1、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2、国内学者对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3、按照自然保护区对象及保护目的分类4、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其建设意义一般掌握: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两朵奇葩、唐代陶器的典型代表、青铜器、黑陶、都江堰、中国四大古桥、彩画装饰、“沙漠中的庞贝”、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的工具、中国古代绘画的画法类型、清代帝陵、墓地建筑、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城墙、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纪念地、长江流域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文化类型重点概念:古代建筑、斗拱、历史文物掌握:、简要说明人类历史文化遗址。

自学考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名词解释归纳以及重点知识整理

自学考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名词解释归纳以及重点知识整理

行等消费活动的总称。

网络营销:在线营销,旅游区利用互联网络一、开展市场调研宣传产品或服务,实现网上:就是将旅游规划与开发期分成若分目标名词解释交易以及处理售后事宜。

干个阶段,然后以总目标为方向,以基础为其旅:旅游业就是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旅游主题:是在旅游区的建设和旅游者的条件和可能的手段为依据,预测和识别发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要商品旅游活动过程中被不断地展示和体现出来展状态的有序性变化。

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的一种理念或价值观念。

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的某指经过开发可对旅游者产生旅旅游资源:旅游项目:种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是指借助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游吸引力,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以产生经开发出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为吸引对: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形象,提供休闲消遣服务,具有持续旅游吸础上,对旅游资源的规模、质量、等级、及无形要素。

引力,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开发前景及开发条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可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旅游规划:为目标的旅游吸引物。

广义的是一个非常行性研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繁杂的体系。

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主要是通过评价者观定性评价又经验法,: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察后的印象得出结论。

可行性分析:在旅游项目投资之前,对该项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

是将给评价资源的各种指标加定量评价:目的经营及经济收益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该是在区域旅专题规划:又被称为部门规划,以量化然后根据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加以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具有可行性的一系列对游综合规划的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针对旅评分的方法。

相关市场的调查分析和预测活动。

游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部门而提出的专题计所谓“三三六”即“三三六”评价法:微观经济效益:是指旅游企业和部门在开划,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第一章1.旅游资源概念:①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②“旅游资源”是环境中的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物质。

广义——具有吸引功能的客体狭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无限化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注:①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旅游产品的诸多特征是由旅游资源的特征所影响的。

内涵:②1)、强调旅游资源的吸引功能。

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最为根本的特征,也是旅游资源的核心所在。

2)、强调旅游资源的作用对象——旅游者3)、旅游资源是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谋求其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

2.旅游资源的形成:自然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气候、动植物等)相互作用,长期演化而构成的有规律的典型的综合体,是可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

自然旅游资源形成受地球圈层、地质构造、水文侵蚀、气象气候、生物等的发展和变化的影响。

(1)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自然旅游资源(2) 自然地理要素地域组合和分异规律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形成、演变和分布(3)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是形成自然旅游资源的本底(4)地球水体为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构景环境和素材(5) 气候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区域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6)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活力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旅游资源是指古今社会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具有旅游吸引力,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是历史现实与文化的结晶。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不仅受历史遗存、文化地域差异、宗教、市场需求、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1) 深厚的历史遗存(2)显著的地域文化差异(3) 深刻的意识形态影响(4)动态的市场需求3.旅游资源的特征:旅游资源的空间特性:区域独特性不可移置性群体组合性旅游资源的时间特性:季节性时代性旅游资源的经济特性:价值不确定性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和增值性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观赏性启迪性4.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

旅游资源分类原则:异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原则旅游资源分类的依据:(1)成因。

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2)属性。

指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方式、状态等。

(3)功能。

指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求的作用、效能。

(4)时间。

指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据此可将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5)其他。

例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均可作为不同目的与要求的分类依据。

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性旅游资源分类.(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

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案:(1)依据旅游资源自身属性(2)依据旅游资源的存在方式的分类(3)依据管理级别的分类(4)按旅游活动性质的分类(5)依据旅游资源布局模式的分类(6)依据旅游目的分类(7)其它分类方案旅游资源分类方案:一、应用分类系统:科学划分方法(国家认定的标准分类):8主类 31 亚类 155基本类型分类原则:旅游资源景观属性原则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原则(成因、年代、形态等)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国家标准:1.分类原则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划分。

2.分类对象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旅游资源。

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3.分类结构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

8个主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两分法分类:依据旅游资源自身属性二、其他分类方案:1.根据旅游资源管理级别的分类:最高层次特别资源——世界级旅游高级层次国粹资源——国家级旅游中级层次优秀资源——省级旅游区基本层次一般资源——县级旅游区2根据旅游资源功能分类/利用方式和效果:(1)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

(2)参与型旅游资源。

(3)购物型旅游资源。

(4)保健休疗性旅游资源。

(5)文化型旅游资源。

(6)感情型旅游资源。

3依据旅游动机的不同进行分类:心理、精神、健身、经济、政治方面4按利用角度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旅游资源5.按经营角度分类:有限的旅游资源和无限的旅游资源6.按资源特征与游客体验分类:1). 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市场推动型)2). 资源基础型游憩资源(资源依托型)3). 中间型游憩资源(资源-市场兼顾型)7.按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类:已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未开发利用(潜在)的旅游资源第二章一、地质地貌旅游资源:1..地质地貌旅游资源是指地球内、外营力综合作用于地球的岩石圈而形成的、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总称。

2.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1)可以满足大众观光游览、休闲审美的需要(2)可以满足大众探险与康体健身的需求(3)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4)可以满足大众科普教育与文化教育的需求(5)可以满足地文景观地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3.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欣赏:1)欣赏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附着的自然美(2)欣赏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承载的人文美(3)欣赏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孕育的科学美自然美是综合美,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等。

其中以形象美为核心与基础。

人文美主要体现在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人文遗迹和附会的神话传说等。

4.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成因:(1)、内营力作用:内营力作用也称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能量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形成构造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和火山地貌、山岳地貌、峡谷地貌、陷落湖泊、地热、地震遗址等地文景观。

(2)外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主要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

具体形式有: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可形成风沙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丹霞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地文景观。

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

5.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类型:(1)地质过程景观:a.断裂构造景观:断裂构造景观主要指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科研、观赏价值的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可分为节理和断层。

b.褶皱构造景观:指岩层在受水平挤压力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连续弯曲构造地貌。

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

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由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称为褶皱山脉C.地层剖面景观:地表或地下观察到的岩石单位系列,就是地层剖面。

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

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也可以是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导致层面不十分明显。

d.构造体系景观:构造体系景观一般是由大的构造体系组成的地质景观。

如横断山的帚状构造、大别山的弧形构造、太行山的多字形构造、大连白云山的莲花状构造等。

e.化石景观:f.岩石景观:岩石,即人们说的石头。

是天然产出具有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

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g..观赏矿物:观赏矿物主要指矿物晶簇(包括各类宝石),其具有高的观赏性,也应属于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2)山地与峡谷景观:山地景观: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多种山岭的统称。

(且具有明显山顶、山坡和山麓的隆起高地)山地一般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

类型:①山地按其高度可分为:根据其高度。

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

②按其岩性不同可分为:花岗岩山地(如华山、衡山、黄山等)、喀斯特山地(如桂林峰丛、峰林)、变质岩山地(如庐山、五台山)、砂岩山地(如张家界)、玄武岩山地(如长白山)、流纹岩山地(如雁荡山)、黄土山地(如白于山、华家岭)等。

注:1)、花岗岩山地:①花岗岩的特点:岩性坚硬,组成颗粒粗,抗蚀力强,节力发育,层状剥离作用明显,产状较陡,球状风化显著。

②花岗岩地貌的特点: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多奇峰、悬崖、深壑、怪石、石柱林立、雄伟壮观。

③我国花岗岩山地的分布:我国的花岗岩山地主要发育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著名的花岗石风景名山有: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千山、普陀山、天台山、莫干山、三清山等。

2)、丹霞地貌:①含义: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的地貌景观。

因最早发现与广东仁化丹霞山,故称为丹霞地貌。

②特点: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

③成因: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a、在低洼盆地中形成了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水平砂砾岩层。

b、红色水平砂砾岩形成后,盆地随周围地区一起整体抬升,不再有其他堆积物覆盖。

c、在湿热气候下,岩体经强烈的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形成了种种地形奇观。

3)、火山熔岩地貌:①主要地貌类型:火山锥、火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熔岩流台地等。

②分布:世界上的火山和熔岩活动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地带,主要有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我国的火山和熔岩地貌主要集中于三个地区,环蒙古高原区、环西藏高原区和环太平洋区。

③我国主要火山熔岩景观:长白山火山群: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由周围近百个火山丘组成,以白头山天池为代表,群峰环绕,湖光山影,景色绮丽。

③按其功能可分为:登山探险山地。

主要指为体育登山、探险活动而开放的高山和极高山,适宜于开展登山探险和冰雪运动。

如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天山、昆仑山等。

观赏游览山地。

主要指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色及地质地貌景观和众多的人文景观而著名的风景名胜山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