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易错题含答案解析
2020-2021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3)陶后鲜.有闻(_______) (4)宜.乎众矣(_________)28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爱莲说》,回答问题。
(链接)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白居易《养竹记》为何周敦颐以“莲”为君子,而白居易以“竹”为君子,请简要概括原因,并说说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花,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和象征,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往往以某种花作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市花(莲花除外),并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1.(1)多(2)竖立(3)少(4)应当2.(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3.莲,喻高洁正直,清新淡泊的君子;竹,喻坚贞不拔,刚直公正、谦虚处世的君子。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示例:我推荐三角梅。
花色艳丽,扮靓城市,让城市光彩迷人;花叶繁茂,充满生机给人希望;花期长,生命力强,象征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文言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栗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
吴人喜渡,好为佛事,希文①乃纵民竞渡,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监司奏劾②: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
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
荒政之施,莫此为大。
是岁,两浙唯枕州晏④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减)(注释)①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
②奏劾:向皇上检举揭发。
③荒政:救灾的政事。
④晏:平静,安定。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发.粟及募民存饷/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B.文正乃.自条叙/屠乃.奔倚其下(《狼》)C.皆欲.以发有余之财/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D.两浙唯杭州晏然./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嘉肴》)2.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B.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C.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D.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362.范文正根据吴人的喜好,采取了怎样的救灾措施?【答案】1.B2.D3.老百姓没有流亡迁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呀。
4.纵民竞渡;让诸寺大兴土木。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A:散发,发放/发作。
B:都是“于是”的意思。
C:想要/将要。
D:……的样子/这样。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结合意思断句即可。
“杭州不恤荒政③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翻译为:“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竟鼓励百姓划船竞赛,寺院大兴土木,既劳民又伤财”据此断句为: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
2020-2021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仲淹作墓志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
”明日以示尹。
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2)赖.以示予(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4)先.天下之忧而忧2.翻译下列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4.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什么?【答案】1.(1)诚然(2)依靠(3)探求(4)在……之前2.(1)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3.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4.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诚.为清佳”翻译为“诚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诚”意思是“诚然”。
“赖.以示予”翻译为“多亏请你看了”,“赖”意思是“依靠”。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求”意思是“探求”。
“先.天下之忧而忧”翻译为“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先”意思是“在……之前”。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020-2021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泉水激.石(________)(2)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3)鸢飞戾.天(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用骈文写成,文字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
B.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C.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富春江清澈、湍急的特点。
D.第三段先描写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动,显示山中热闹的景象。
【答案】1.(1)冲击,撞击(2)同“啭”,鸟鸣,此指蝉鸣(3)至,到达。
2.(1)(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2)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3.D【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激.”,冲击,撞击。
“转.”,通假字,通“啭”,鸟鸣,此指蝉鸣;“戾.”,至,到达。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2020-2021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曹列论战》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C.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D.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属:属于2.下面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何以战?C.咨臣以当世之事。
D.战于长勺。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跟乡邻的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B.从全文看,鲁国能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准确地把握时机。
C.全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几次对话,其它内容略写。
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
D.本文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评战一胜战;另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一请问一参战一释疑。
【答案】145.D2.A3.D【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2020-2021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援疑质理③曾益其所不能④策之不以其道【答案】①意趣,情趣;②询问;③同“增”(增加);④用马鞭驱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意:情趣。
②提出疑问,询问道理,质:询问。
③增加他不具备大才能,曾:同“增”(增加)。
④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2.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
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
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
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
⑥谨敕:谨慎端整。
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乙)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
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话容止、规模气象如何?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选自《曾国藩家书·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与诸弟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2)无案牍之劳.形劳:(3)若.果言动有礼若:(4)斯.仁至矣斯: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B.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C.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D.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无徒浮慕虚名。
4.甲乙两文都提到古代圣贤,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1)出名(2)使……劳累(3)如果(4)这样2.C3.(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不要只是仰慕别人的虚名。
4.甲文以诸葛、杨雄自比,表明自己与他们一样有高洁的志趣;乙文提及孔孟、尧舜禹汤,从正反两方面告诉弟弟只要肯立志勤学,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的道理。
【解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文言文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2)劳.其筋骨(_____)(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4)非徒.愈病(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划线的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______________”,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答案】1.起,被起用使……劳累通晓只,仅仅2.(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及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使)良医不得尽其术4.甲文观点:生于优息,死于安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
①连处士,应山人也。
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
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
”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
”鸣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②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返葬应山,遂家焉。
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
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賙①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
”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③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字的意思。
(1)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2)以牛自归.(3)厚遗.以遺之(4)争负.其柩以还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以一布衣终于.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而.能使人如此人不知而.不愠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策之不以.其道D.当为.连公行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翻译下面句子。
(1)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2)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4.文章第②段记述了连处士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1.(1)遗憾。
(2)归还。
(3)赠送。
(4)背。
352.B3.(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2)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4.写了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孝以侍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
【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恨.”,遗憾;“遗.”,赠送。
2.A项的“于”解释为:在/向; B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C项的“以”解释为:因为 /按照;D项的“为”解释为:给/被。
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躬”亲身;“言”,说;“卒”,去世;“归”,送回。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分析即可。
结合“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概括得出:照顾父亲而不仕,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孝以侍亲的人;结合“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
” 概括得出:资助乡亲度灾年,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结合“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
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
’厚遗以遣之。
”概括得出:原谅窃牛者。
从中看出连处士是一个宽以待人的人。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
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
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
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
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
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
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
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
”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
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①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②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岁月B.不必若.余之手录若:像,如同C.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D.言和.而色夷和:谦和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B.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C.自谓少时用心..之盛而骄乡人者..于学甚劳D.诋我夸际遇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段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和生活衣食无忧,与作者当年求学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以“岂他人之过哉”这一反问句式,鲜明地表达观点,显示出不容置疑的力量。
C.因为马生和作者是同乡,且学习勤奋刻苦,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
D.“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句表明作者担心世俗之人对自己的歪曲,从反面强化了本文的主旨。
【答案】1.A2.A3.C【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中的“岁”是指“每年”,不是“岁月”。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与掌握。
A.“有司业、博士..为之师”中的“博士”是指当时掌管经常传授的学官;现在的意思是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故答案为A。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
作者赠他这篇文章,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强调学习的“勤”,来勉励马君则要勤奋学习。
所以,C项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高度赞美马生”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不能致训,至于用钺。
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
吾子之讨.,军礼也。
寡人有弟,弗能教训,寡人之过也。
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与之礼食⑤,使佐新军。
(选自中华书局《左传》,有删节)(注释)①魏绛:晋国中军司马,主管军法。
②仆:指驾车的人。
③羊舌赤:与后文的士鲂、张老同为晋国大臣。
④公:指晋侯。
⑤礼食:国君在太庙宴请臣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失.也失:耽误B.其将来辞.辞:陈说C.吾子之讨.讨:处罚D.子无重.寡人之过重:看重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见于司寇A.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B.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C.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D.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在曲梁举行盟会,大会诸侯,扬干扰乱了军队行列,魏绛杀了他的车夫。
B.魏绛不惧晋侯问罪,主动来见晋侯,却遭将士伏击,幸得士鲂、张老二人解救。
C.魏绛认为军中将士要服从命令,宁死也不应触犯军纪,所以一定要从严治军。
D.晋侯了解了魏绛的心意后,承认了自己的过失,不但没有杀魏绛,还重用他。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答案】1.D2.C3.B4.魏绎没有二心,侍奉君主不躲避危难,有了罪责不逃避惩罚。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方”是古今异义词,“才”的意思。
语句“子无重寡人之过”中的“重”是“重新,再次”的意思,不是“看重”。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的意思是:我的罪很重,哪里敢不服从刑罚而使君王发怒?就让司寇判我死罪吧。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臣之罪重/敢有不从以怒君心/请归死于司寇。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