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追求视觉的建筑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设计视觉传达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视觉传达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本身的功能与美观,还要注重建筑的视觉形象。
在建筑视觉传达中,设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步骤,而设计视觉传达的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本文将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讨论设计在建筑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
一、处理建筑的外观建筑作为一个空间载体,它的外观往往直接反映出建筑所要表现的意象和它的功能。
建筑的外观风格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视觉传达设计通过构造属于建筑自己的视觉语言,塑造建筑的形象特征,传达其理念和价值观,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标志性和吸引力。
同时,视觉传达设计在表现建筑外观的时候同时也会考虑建筑的功能和生态,以便于能够更好满足建筑所需。
二、设计合理的空间结构设计合理的空间结构,是体现建筑功能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建筑空间结构的合理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可以打造出一个安全、舒适、富有美感的室内空间。
这种空间结构也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还可以融入一些艺术元素或科技元素,将为建筑增加更深刻的内涵和流动性。
三、塑造建筑的品牌形象现代社会高度竞争的经济环境,让品牌对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要。
建筑作为一个特殊的品牌,同样需要秉持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打造优秀的品牌形象。
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理念,可以更好地呈现建筑设计师对品牌的理解和追求,将建筑的品牌形象塑造得更好。
同时,建筑中的品牌形象也可以通过视觉传达的技术将品牌文化传达到人们的视觉上,进而产生更广泛的品牌影响。
四、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拥有自己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在处理建筑外观、空间结构和品牌形象等等方面,都要融入艺术的元素。
这样可以使建筑在美学和文化内涵上有更深远的内涵。
同时,建筑通过视觉传达设计塑造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使它在城市里成为一个艺术品,激发人们对建筑的情感,增加了城市的文化魅力。
通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通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1 由视觉引发触觉的建筑设计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是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之一,但这座教堂从内部观察却“极其简陋”,灰色的水泥墙、逼仄的空间、昏暗的光线,除了会发光的十字架,剩下的很难让人将其与教堂联系在一起。
跟普通教堂的明亮相比,它给人的视觉印象趋近于负数。
但正是这个会发光的十字架,让这座建筑脱颖而出,让一切“委屈”你视觉的元素变得合理。
极简的空间强烈地反衬出发光十字架背后所代表的信仰,这与许多西方著名的教堂一样,通过压抑你的感官来突显圣灵的可贵,但与之不同的是,它运用视觉引发的触觉让我们做到了与神的交流,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瞻仰、敬畏。
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发光影的变化,使光线抚过你的脸庞,划过你的身上,流进你的手里,微带热量的触感似乎能让你嗅到阳光的味道。
让如此平凡的你在如此平凡的小教堂中,遇到了一位如此亲民的神灵。
2 由视觉引发听觉的建筑王昀在《论音乐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对应性》中写道,乐谱中展现出的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距离关系是实际的音乐空间于视觉上的具体化。
[1]音乐与建筑虽以感性创作为源泉,但都存在着严谨的比例与结构,我们可以称其为节奏或韵律。
这些为我们研究建筑中的视觉与听觉起到了很好的串联作用。
丹麦的哥本哈根有一个极富韵律感的线性公园,三个色彩鲜明的区域分别有着自己独特的气氛和功能。
红色的广场热烈张扬,铺满了颜色艳丽、节奏密集的色块,配以各种曲线围合、造型奇异的健身器材,即便没有声音,耳边也仿佛有舞曲炸响,瞬间点燃运动的激情。
黑色的广场静谧冷傲,地面上悠扬的白色装饰线条仿佛是拨乱的琴弦,在这样的环境中休息放松,有如置身于浪漫的爵士乐中。
绿色公园被植被与草坪覆盖,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如同清新的民谣,让人舒适惬意,是野餐或日光浴的不错选择。
三个区域分工明确却又相互补充,就像盛大的音乐剧般,既有舒缓的前奏又有澎湃的高潮。
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对听觉也起到了愉悦的作用。
3 由视觉引发味觉和嗅觉的建筑浙江松阳大木山的一个茶室设计得非常有趣。
大师作品分析 萨伏伊别墅

柯布当时对建筑的追求,极度的工业化来寻 求更高的舒适感,表面上似乎其自然与不顾, 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方式来利用自然,在他不 懈努力制造出来的环境不自觉地与自然环境 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并非像他那样坚定的表 明与地面脱离。建筑入口还是规划出很理性 的集合草坪。
萨伏伊别墅就像是一架孤零零的悬着的机器。 “花园”被转到了屋顶之上。
柯布西耶在研究了模数制、标
准化、批量生产等问题后,提
倡由内到外的功能理性的设计
方法,进而概括出了功能主义
建筑的一致性特征:平屋顶、 无装饰化墙面、抽象的几何造型 组合、规范化、标准化的构建 等等,即一种以机器美学为基
础的造型艺术,并将其发展为
平面 基准线
柯布坚定不渝坚持他的基准线理论,不光是里面平面始终被 理性控制着,说道模数,不管他是古典的延续。还是满足功 能的基本,柯布的理论,在今人看来还是很精密、细致的; 像他一直所坚持的:萨伏伊布置着简洁合理的女佣卧房、独 立的卫生间、厨房、浴室、车库和主人卧房开场的起居室。 整个平面基准线控制着、被模数提醒着、也同时表现了他很 功能的一面。没有什么空间浪费,一切的安排都有它共同的 意义:满足人正常愉悦的生活需要。
Villa Savoye
萨伏伊别墅是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
作品之一,位于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现代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设计,1930 年建成,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幢白房 子表面看来平淡无奇,简单的柏拉图形体 和平整的白色粉刷的外墙,简单到几乎没 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程度,“唯一的可以称 为装饰部件的是横向长窗,这是为了能最 大限度地让光线射入。”
掌握希腊视觉纠正法在建筑上的应用

5掌握希腊视觉纠正法在建筑上的应用古希腊的视觉纠正法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帕特农神庙之上。
帕特农神庙代表着古希腊多立克柱式建筑的最高成就。
它比例匀称,风格高贵典雅,刚劲雄健而全然没有丝毫的笨拙之感。
是因为它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
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透视产生的变形因为帕特农神庙体型宏伟巨大,在视野中由于透视的关系,会产生一些形变。
但视觉修正法的应用解决了这个问题。
帕特农神庙的整个建筑物几乎没有一条标准的直线。
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
建筑物表面各处都做成凹曲、隆起或是逐渐尖细的形状,这种视觉矫正在多立克柱式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比如柱身的“卷杀”就是如此。
檐部比较薄(高3.29m,与柱高之比为1:3.17),柱间净空比较宽(正面的2.40m,约1.26个柱径),柱子比较修长(1:5.48),不像以前的多立克柱式那么沉重,而易于同爱奥尼柱式协调。
2.环境影响产生的错觉在古希腊的建筑高峰期,大多数建筑物都运用了‘收分’手法,即柱子被设计成逐渐尖细的,在1/3处以上稍稍隆起,防止观赏者所产生的柱体两侧向内凹陷的感觉;还有,加粗角柱(底径1.994m),缩小角开间(净空1.78m)外,所有柱子都略向后倾大约7cm,同时又像各个立面的中央微有倾侧,愈靠外愈多,角柱向对角线方向后倾大约10cm。
柱子“卷杀”却不是很显著,柱高2/5处,外廓突出于上下直径两端所连直线最多,也不过1.7cm左右,柱子因此既有弹性又硬朗。
这种‘视觉纠正法’也用在水平线条的额枋和柱廊台座上,两个上沿都呈中央隆起的曲线,短边隆起7cm而长边11cm。
墙垣有收分,内壁垂直而外壁微向后倾。
神庙的主体色调凝重,而天空的颜色很亮。
在蓝天映衬下,柱子才显得均衡。
还有,直立柱子上端略向内顷,以避免产生上端向外倾斜的错觉。
这样才能纠正视觉错觉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协调的感觉,从而达到和谐。
6.通过分析帕特农神庙的创作成就,掌握古希腊建筑的平面形式,结构及艺术处理重点。
奇形怪状的建筑

奇形怪状的建筑当我们谈及建筑时,往往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仿佛排山倒海般的宏伟壮丽。
然而,世界上还存在一些与众不同的奇形怪状建筑,它们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让我们聊聊荷兰的“象形观光塔”。
这座建筑由荷兰 KPN公司委托建造,旨在塑造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视觉体验。
这座宛如远古巨象的建筑高达96米,仿佛一只巨大的象形艺术品,在夜晚随着灯光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神奇花纹。
充满想象力的设计让人们不能不为之赞叹。
接下来,让我们移步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座令人咋舌的建筑在那里等待着我们。
哥特式建筑圣家堂作为安东尼·高迪的杰作,众所周知。
它的建造始于1882年,如今已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
身为世界文化遗产,圣家堂的设计精美绝伦。
其外观简直不可思议,充满了高迪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妙的象征意义。
其建筑风格融合了哥特式、现代主义和异域风情,令人叹为观止。
从巴塞罗那到伦敦,有一座“刀削意大利面”般的建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也许你会猜到,我所说的就是伦敦的伦敦市政厅。
这座建筑位于伦敦市的河岸边,是伦敦政府的所在地。
其外观极富创意,形似不同长度的刀削意大利面束在一起。
这种奇特的形状给人一种立体感并释放了对建筑界传统规则的挑战精神。
如果继续探索奇形怪状建筑,那我们不能忽略美国的弯曲楼梯大楼。
这座位于纽约市的建筑物也许被许多人忽视,但是其形状却颇具特色。
这座大楼全长超过35层,但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楼体中央的一组楼梯。
这组曲线状的楼梯仿佛蜿蜒而上,令人想起悬挑在岭上的群山。
最后,我想提及中国的传统园林建筑——留园。
这座位于江苏苏州的园林建筑是中国最古老、最完整的私家园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留园以其曲径通幽、景色如诗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园内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有小桥流水、假山、亭榭等,尽显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整个园林借助错落有致的布局,让游客沿途领略到一个别样的世界,仿佛置身于诗画中。
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词解释

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词解释现代主义建筑,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理念主张突破传统,追求简洁、功能性和技术先进性。
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和空间感,以及对建筑功能和结构的新思考。
现代主义建筑的名词解释涉及了一系列概念和特性,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词语进行解释。
1. 功能主义功能主义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建筑应该根据其功能和使用需求而设计,避免多余的装饰和复杂的形式。
功能主义的标志性作品包括勃列兹新艺术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和巴西巴塞尔之家(Casa de Vidro)。
这些建筑物的外观简洁明了,内部空间也布局合理、功能明确。
2. 简约美学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是简约的美学,即通过剥离多余的装饰和表层讲求简洁、纯粹,强调建筑材料的真实性和质感。
这一理念体现在勃尔格建筑师事务所所设计的杜塞尔多夫博物馆(K20)上。
该建筑采用了简化的几何形状和最小限度的装饰,充分展现了建筑材料的力量和原始美。
3. 组合和封闭现代主义建筑通过模块化的构造和抽象的几何形态,使建筑看起来像是一组组独立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整体。
同时,现代主义建筑也注重建筑的封闭性,通过严谨的建筑立面和结构来创造私密性和安全感。
洛杉矶的雪柔剧院(Walt Disney Concert Hall)就是一个优秀的例子,其建筑外观由一系列由不锈钢板组成的曲线体块构成,形成了一个连续而流畅的整体。
4. 抽象与形式复杂性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是抽象的形式,通过简化和抽象,将建筑元素还原为基本的几何形状和线条。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则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座博物馆由一个连续的螺旋形混凝土坡道组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室内空间,使参观者能够沿着自然的流线体验艺术品。
5. 利用新材料和技术现代主义建筑追求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大量运用了当时新兴的工业化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
视廊的概念

视廊的概念视廊是指建筑或城市规划中以景观为基础,创造出能够引导视线和视觉焦点的通道或轴线。
视廊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供人们欣赏景色、体验空间以及指引人们的视线的受益。
视廊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布局设计:视廊的布局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在空间中创造一些特定的视觉聚焦点,以引导人们的视线。
这些视觉聚焦点可以是建筑物、景观元素、水体或者其他一些有吸引力的景观物体。
通过设置这些视觉聚焦点,人们的视线会被引导并从一个地方积极地指向另一个地方。
2. 空间尺度:视廊的尺度非常重要,它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和感官期望。
通常来说,视廊的尺度应该适当地与周围环境相匹配,既不会显得太过于狭窄,也不会显得过于开阔。
适当的空间尺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景色,并在视觉上产生舒适感。
3. 视觉层次:视廊的设计中,视觉层次的考虑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景观元素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高度、颜色、材质和形状等,来展示出不同的视觉层次。
这样可以增强人们对景观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为景观增加了一定的层次感。
4. 视线导引:视廊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引导人们的视线。
通过设置一些景观元素或者建筑物,可以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
这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景色,并且在空间中创建出有序的视觉流线。
视廊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建筑起点和终点的界定,引导人们在空间中移动和感知。
视廊也可以用于创造城市中的景观走廊,使得人们在城市中穿行时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色和元素。
视廊的概念在早期的宫殿和庭院设计中就有所体现。
例如,在中国的皇宫建筑中,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的台阶和建筑物,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宫殿中心的重要建筑上。
这样的设计使得宫殿中心的建筑显得更加庄重和突出。
视廊的概念在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公园和花园设计中,通过设置长廊或者树木行列来创造出视线的导引和延伸,使得人们可以在行走中欣赏到不同种类的植物和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追求视觉的建筑—批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失败
摘要:由于中国缺乏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后现代理论的引人使建筑创作丧失了理性原则,结合切身的体验,得到一些启示,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批判中国
2004年,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鸟巢”工程被暂停施工,引发了中国建筑界一系列的讨论与反思。
“鸟巢”其实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建筑。
200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继国家大剧院的“鸟蛋”,CCTV的“Z”之后,又一个崭新的建筑形象在北京诞生了。
这就是由瑞士建筑设计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合作,耗资35亿元的“鸟巢”。
它将后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孜孜追求表现到了极致。
2004年,这个极限主义的产物却因为“片面营造视觉冲击”,极大地提高了工程造价,并忽略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基本要求,在非议声中被叫停。
“鸟巢”停工如同催化剂,激起了专家对中国沉积已久的建筑问题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建筑只追求视觉冲击?
国外很多后现代主义建筑经典作品,不仅设计巧妙、构思独特、出人意表,而且处处充满实用性,或是解决老建筑的改造,或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环境、融入周围环境,无不环保、节能、尽可能低的造价。
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如果没有实用安全和造价低廉这两大基础的支撑,光靠独特、出人意表是无法维持生命的。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
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
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们还在此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中国与西方国情迥异,“在中国,大谈、大用后现代主义是否符合国情。
”可怕的“拿来主义”,让我们盲目地追随西方流行而时尚的建筑思想与手法,而不去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哲学和文化基础。
专家指出,北京的面貌已经支离破碎,如今的北京遍体鳞伤。
我们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巨额的建筑费,更是对城市和谐难以修补的严重破坏。
后现代建筑在中国最常见的就是复古主义的泛滥。
表现在现代建筑加古典符号,例如各类不同功能的楼体上加盖完全古典化的琉璃瓦屋顶或小亭子、现代建筑随意地采用古典的门窗形式、明明是钢筋混凝土却模仿木头的样子等等。
从上世纪20年代新生活运动的住宅和公共建筑,到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再到90年代的北京“夺回古都风貌”运动中的中国明清式大屋顶,就一直压抑着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艺术。
不论弘扬传统文化还是表现民族自豪,甚至转达建筑师的个人爱好,推崇传统绝无可非议,我们缺乏的是对传统精神的研究和发扬,中国的情况是向传统盲目回归,误入复古主义歧途。
我们看到,在本该建造大型现代建筑的地方,人们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修建仿古亭树;在好不容易才有了钢筋水泥的地方,却用它们来负荷重檐琉璃瓦顶。
这并不是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正确方法。
建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有唤起民族精神的作用,但仅此而已,因为它的表现力十分有限。
况且,传统建筑只能说明昔日的辉煌,不能证明当代的先进。
唯有在建筑创作中更贴近现代,而不是一味复兴传统,才能在建筑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后现代主义极少谈到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对建筑的影响,极少从社会公众对建筑现实的需要来考虑建筑问题。
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反感工业化和现代化,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艺术。
美詹克斯曾说:“后现代主义这个词仅仅包括那些把建筑当作语言对待的建筑设计者。
”就是说,在他们的心目中,建筑首先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
他们回避国计民生的问题,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形式、装饰、象征、寓意等方面。
虽然问题的提法与过去有点不同,可思想是旧的。
这是极其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邹德侬先生曾提到,中国的难题在于,在进行现代化的同时,要考虑后现代社会的问题。
中国建筑在一个时期之内,存在某些“现代性”可能是对的,并存某些“后现代性”也是对的。
因此,纯正的西方“后工业”、“后现代”思想,并不能完全适合于中国的当前,中国建筑师有加倍的思考任务。
结语
后现代主义只是多元化思潮中的一个分支,我们不能拿它解决当代存在的所有建筑问题,从其指导思想和表现手法看,后现代主义着重强调的无非是注重形式与更新传统这两个方面,此二者包含着可能的内在缺陷。
文化是一个不断创新也不断继承的过程,即使是现代建筑,也还是在传统的积淀下发展出来的。
对我们自己来说,对后现代或许会不喜欢、不理解、无法认同,但也不宜简单地绝对否定,至少,它所强调的传统的复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大众化和装饰性,仍是富有启发意义的,提醒我们不必完全重复现代主义的老路。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卡斯腾哈里斯〔美」建筑的伦理功能后现代的前奏北京:华厦出版社,2012
[3]谢小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广西大学,2002。
[4]张炜,从文丘里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异与同,山东师范大学,2004。
[5]张旺,对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理解,美术教育,2004 。
[6]周迪,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和衰落,中外建筑,2004 。
[7]章建刚,“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0 。
[8]吴焕加关十后现代上义建筑的评论20世纪西方建筑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