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学习成语文化心得

透过成语看中华传统文化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
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
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
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
成语中的文化作文400字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要玩成语擂台赛。
我们要过五关斩六将,第一关是看图猜成语。
第一次我看见一片田野,田野里的禾苗不是绿的还是黄的,还耷拉着脑袋。
田野里还站着一个农夫,我想:这不就是拔苗助长?我一想到,高珂轩已经迫不及待地说了出来,我只好等下一个。
第二个我看见了一个皇帝坐着,周围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在为他吹奏,我一看这不就是滥竽充数吗?我用我二十倍的手速说出了这个词语,抢到了这局的胜利。
第二关开始了,第二关是填动物名的成语,比如杯弓蛇影,画龙点睛,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狐假虎威……我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等我们填完了,就出现了一条谜语:一半绿一半红,一半喜雨一半爱风。
我想了又想,终究想不出来,有一个人站起来说是“秋”,我恍然大悟,想:一半绿是禾字,一半红是火,禾加火就等于秋。
第三关开始了,叫“成语连连看”,我看见第一个是一石二鸟,我又看到了一箭双雕,我就说:“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是一对。
后面有画蛇添足和画龙点睛一对,还有……”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啊!今天的成语擂台赛让我积累了更多的成语。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XX文化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XX文化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从成语看中华民族文化摘要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1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
关键词:成语;汉民族;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ABSTRACTThe character is a symbol of cultural, is one kind of the cultural’s manifestation, has manifested peoples thinking mode and the cognition way itself. As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essence, Chinese idiom has manifested the language culture, the custom cultural, the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national spirit, ha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hinese idom; Han nationality; the language culture; the custom cultural; the material culture绪论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流和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而且它还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形式。
也就是说人是按照他语言的形式来接受世界的,这种接受形式决定了他的思维、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成语里的中国文化

成语里的中国文化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
首先,成语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
例如,“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精神,“自强不息”则表达了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的信念。
这些成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对于塑造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遗产。
例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源于越王勾践的故事,表达了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此外,成语“退避三舍”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战争礼仪和道德规范。
这些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此外,成语中还蕴含着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
例如,“登堂入室”这个成语就源于古代的房屋建筑习俗,表达了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依赖。
又如,“衣锦还乡”这个成语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衣着文化和乡土情结。
这些成语反映了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成语中还蕴含着艺术元素。
许多成语本身就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如“画龙点睛”、“笔走龙蛇”等,这些成语既是语言艺术,也是文学艺术。
此外,许多成语也具有浓郁的视觉效果,如“火树银花”、“锦上添花”等,这些成语在形象上也非常生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总之,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历史、民俗和艺术元素。
这些成语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文化符号。
它们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通过学习和理解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学习成语文化心得

透过成语看中华传统文化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身体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成语作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精华,体现了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化习俗、物质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学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语的形式,二是成语的内容。
从形式上看,以四字格为主的外在形式,以单音词为主的构词成分,追求平仄和谐的音韵搭配,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的内在关系以及大量使用表示虚指的数词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汉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反映了汉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通过汉语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天文历法、山川地理、宗教历史到文学艺术、宫室建筑、饮食起居;从政治军事、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到典章制度、礼俗礼仪、服饰乐律等。
可以这样说,汉语成语就是一个向我们展示传统文化精华的窗口和平台。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
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
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
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
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一)

试论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一)论文摘要:成语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成语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论文关键词:成语;中国文化汉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成语又是汉语中的精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成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财富,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辉煌,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传统中华美德等众多方面。
一、成语中展示出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1.成语与农业生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
”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肥沃的家园,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成为国家赋税的基本承担者。
有许多成语对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生活进行了描写。
“田连阡陌”,谓田地广袤,接连不断。
“精耕细作”谓精心细致的耕作。
“寒耕热耘”寒冷时耕种,炎热时除草。
形容农事艰辛。
《管子·臣乘马》:“彼善为国者,使农夫寒耕热耘,力归于上。
”这些成语都体现了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历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农抑末”,把农业看作是国固邦宁的根底,成就霸业的基础。
农业生产者也逐渐养成一种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起居有定,耕作有时。
例如,“躬耕乐道”是指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胡]昭乃转居陆浑山中,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
”《警世恒言》卷一七:“隐于田里,躬耕乐道,教育二子。
”还有一些成语字面上描写农业生活,现在经常使用它们的比喻义。
例如,“蹊田夺牛”(牵牛的让牛踩了田地,因此,被人把牛夺走。
比喻惩罚过重),“解甲归田”(军人退伍回乡务农,现泛指离职回家),“拔苗助长”等等。
2.成语与建筑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四大类型中,成语表现了它们的某些艺术特点。
例如,“堂皇富丽”(宏伟美丽,气势盛大),多形容建筑物,特别是宫殿的宏伟华丽。
又如,“雕梁画栋”亦作“画梁雕栋”,谓彩画装饰的梁栋。
成语的文化价值成语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

成语的文化价值成语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精髓成语的文化价值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丰富的一部分,它们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成语背后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途径。
首先,成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语来传递和嵌入人们的日常语言中的。
例如,成语中常用的一些词汇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都反映了中国人重视积累和持之以恒的理念。
这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成语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是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民间故事的一种总结和表达,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
通过对成语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学和思想。
例如,“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技巧,形象地表达了把握事物关键、点石成金的能力。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和思维方式,在国内外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成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成为了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再次,成语在语言表达中起到了美化和修辞的作用。
成语由于其简练而形象的表达方式,在表达中往往能够加强感染力、凸显情感。
它们可以在有限的词汇中传达更多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一叶知秋”这个成语通过简洁的形象,充分展示了秋天的变化和寓意,使读者在极短的文字中就能够想象出秋天的景色和情感。
成语的这种美化和修辞作用在文学创作和平时的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成语承载了社会共识和民族认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成语作为一个共同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通过理解和运用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并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和归属感。
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也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成语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承载了历史文化的记忆,起到了美化和修辞的作用,并且承载了社会共识和民族认同。
成语中的中国文化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XX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XX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
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
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优秀作文:从成语看中华文化
刘星竹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就像语言中的
活化石,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成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
统文化,体现了汉民族多种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文学家研究语言
和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语成语的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
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追求平仄的音律搭配,成分之间讲究对称关系,反应了民族语言的发展历史。
第二个方面是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成语词性分褒义的贬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原本代表褒义
的成语也逐渐演变为贬义词,例如成语“衣冠禽兽”,古时指官服上
绣的禽和兽的图案,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这说明成语于我国传统文
化相关,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远不止以上列举的层面。
汉语成语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中华文化,并且能够通过不同角度,
层次去发掘。
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
关系,而从中华文明的载体也表现为汉语和成语,准确而生动地变现
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结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
值体系。
我们能够分别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探讨汉语成语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联
系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
(一)汉语成语与精神文化
汉语成语在古代中国的学术思想中占主要组成成分,占据着主导地位。
对于儒家思想来说,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在历形成了各种
制度。
(二)汉语成语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文化,很多成语直接表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选材集中于日常所见的人或事物直接反映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到成语中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也证实因为成语利于保存且久经不忘的特性才能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