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疾病负担研究的组织实施-周麦耕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周脉耕)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监测组
报告内容
中国死因监测工作开展现状 2005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中国死因监测工作开展现状
死亡资料报告系统(途径) 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死因报告质量
死亡资料报告系统
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DSP) 居民病伤死亡报告系统 医院死亡网络直报
各系统间的主要区别
覆盖地区 数据接收单位 软件 数据收集形式
影响死亡资料报告质量的因素
数据收集形式 城乡差异 殡葬习惯 户口管理 死因诊断和推断水平等
有待做的几件事
整合多个死亡资料报告系统 统一报告程序,出台死因监测工作规范 统一软件和数据接受单位,加强培训
2005年年初对2004年的死亡数据进行分析、 年度报告撰写,并做好信息备份、公布与反馈工作。 预计2005年8月底完成2004年死亡年报的撰写。
谢谢大家!
以下为附加内容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刘天金 2013˙05˙07 陕西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
——聚焦“谁来种地”“地如何种”
(二)紧迫课题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结构性不足:“不是 没人种地,而是这地由什么人来种”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是 种不过来,而是怎么种得更好”
(三)历史使命 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稳定完善强农 惠农富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 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 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
《疾病负担研究》课件

传染病仍不可忽视
03
尽管传染病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特别
是在低收入国家。
主要疾病负担的地区分布
1 2
亚洲地区疾病负担最重
由于人口众多和医疗资源有限,亚洲地区面临最 大的疾病负担。
非洲地区传染病负担较重
非洲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差和医疗资源匮乏,传染 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
北美洲和欧洲慢性病负担增加
关注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 区
针对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 制定针对性的疾病防控措施, 降低这些地区的疾病负担。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特定疾 病的负担
针对特定疾病,如癌症、心 血管疾病等,深入研究其负 担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防 控措施提供依据。
探索新的数据来 源和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数据 来源和评估方法将不断涌现 ,为疾病负担研究提供更多 可能性。
疾病负担研究对于制 定公共卫生政策、预 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 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疾病负担的全面研究,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伤残率等指标 ,评估不同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研究意义
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疾病负担的认识,促进健康意识的提升;有助于优化医疗资 源配置,提高疾病防治效果;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全球 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04
YLD是指因疾病导致的失能所损失的生命年,用于衡量失能对健康的 影响。
疾病负担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对 疾病发生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如空气质量、水污染、社会 经济状况等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行为因素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量 、吸烟、饮酒等对疾病发生的影 响。
《护理研究》考查课试题和答案——中国医科大学

《护理研究》考查课试题和答案——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2013年7月考试《护理研究》考查课试题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20 分。
)1. 下列四种类型效度中最能反映研究工具质量好坏的是DA. 表面效度B. 内容效度C. 效标关联效度D. 结构效度满分:1 分2. 下列有关选题注意事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A. 选题范围要宽广B. 选择熟悉的领域进行研究C. 避免完全重复他人工作D. 注意研究问题的可行性满分:1 分3. 下列不属于结构式访谈通常适用的情况是CA. 研究者已拥有大量系统性的相关文献B. 研究者对访谈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或资料不感兴趣C. 访谈需要在研究者严格控制下进行等D. 对于未知的或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满分:1 分4. 生物医学研究中首先应该考虑的一项重要伦理原则是DA. 有益的原则B. 知情同意原则C. 公正的原则D. 尊重人尊严的原则满分:1 分5. 在“体重与血压的关系的研究”中,自变量是AA. 体重B. 血压C. 研究对象的年龄D. 测量血压的时间满分:1 分6. 对于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来说,用于描述其集中趋势的统计学指标是DA. 均数B. 中位数C. 构成比D. 标准差满分:1 分7. 某研究者采用工作倦怠量表,测评护士的工作倦怠,欲分析年龄与工作倦怠总分的相关性,应选择的统计学分析方法是DA. 两独立样本t检验B. 方差分析C. 秩和检验D. 相关分析满分:1 分8. 选择研究的病例时选用的标准不统一引起的偏倚为BA. 入院率偏倚B. 诊断性偏倚C. 诊断怀疑性偏倚D. 衡量性偏倚满分:1 分9. 下列不属于观察法的缺点是AA. 伦理问题B. 结果偏差C. 耗费资金D. 主观性满分:1 分10. 选择研究对象主要服从于AA. 研究目的B. 随机原则C. 规定的样本数D. 选题背景资料满分:1 分11. 下列资料的收集可以采用观察法的是DA. 疼痛B. 头晕C. 睡**型态D. 认知改变满分:1 分12. 关于设对照组的描述不正确的说法是AA. 所有的研究都应该设对照组B. 设对照组可达到排除外变量的影响C. 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使两组的干****素尽量保持一致D. 设对照组可突出试验**素的影响满分:1 分13. 护理人员在申请课题时,应首先仔细查阅下列哪项内容BA. 基金申请通知B. 申请注意事项C. 项目指南D. 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满分:1 分14. 下列哪一种效度可以反映研究工具与其他测量标准之间的关系DA. 表面效度B. 内容效度C. 结构效度D. 效标关联效度满分:1 分15. 下列哪种情况的文献不能引用BA. 近期3-5年的文献B. 未发表的学术研究C. 研究生论文库D. 网络参考文献满分:1 分16. 在“同伴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相关知识的影响”这一研究课题中,自变量是CA. 同伴教育这种健康教育方式B. 患者患有糖尿病的时间C. 患者有关足部护理的相关知识水平D. 患者的足部状况评定满分:1 分17. 四种抽样方法按抽样误差由小至大排列的正确顺序是CA. 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B. 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C. 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D. 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满分:1 分18. 论文的前言部分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A. 研究的背景和理由B. 既往的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C. 研究的目的D. 研究的主要内容满分:1 分19. 在研究中设对照组的主要目的是DA. 确定研究对象B. 确定研究方法C. 增加研究可信度D. 排除干****素的影响满分:1 分20. 哪种方法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设计研究工具,并做出精确的统计分析,但不足之处是资料不够深入。
中国慢病分析(下)国内外慢病管理现状及MTM模式

中国慢病行业分析(下)——国内外慢病管理现状及MTM模式探索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的爆发式增长,导致管理和治疗患有多种慢病的患者面临挑战。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本文通过了解中美慢性疾病的现状与管理方式,探讨MTM服务在国内应用的可行性。
一,MTM服务模式90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由专业药剂师提供的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即药物治疗管理MTM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
MTM管理旨在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普及用药规则,保证用药正确性,减少药物浪费,全面认知不良反应以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案等内容。
另外从药物治疗审阅、个人用药记录、药物相关干预计划、治疗记录、治疗跟进和五个步骤保证MTM的全面性。
二,国内外患病慢病现状分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数据显示,每年慢性疾病会夺去约3800万人的生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推测,在未来10年内,全球慢性疾病将带来47万亿的经济冲击。
(一)美国慢病患病现状及管理模式1. 慢性疾病患病现状在美国,每十个成年人中有六位患有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是美国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他们每年推动美国3.3万亿美元医疗保健消费。
根据美国控制疾病中心(CDC)的调查数据表明,每年造成大约170万美国人死于慢性病。
事实上,现今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患有两种或以上的慢性病,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患有≥3种慢性病。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类型的共病发生率可能也会大大提高,据美国目前人口统计,从现在起到2029年,每天约有1万美国人步入65岁老年人大关。
因此合并症患者的总数只会有增无减。
据悉,慢性病就占医疗总支出的75%左右;在公众保险方面,慢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占比超90%,医疗补助占比超80%。
因此,管理和预防慢性疾病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临床流行病学》慕课学堂云试题集及答案

1.单选题对伦敦宽街霍乱进行控制研究的是:()2.单选题对坏血病进行治疗研究的是:()3.单选题对产褥热进行研究的是:()4.单选题DME中的D是指:()5.单选题流行病学的定义可以概括为:A 研究非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6.单选题关于临床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7.单选题考核饮水中加氟预防龋齿的效果,可采用:()8.单选题评价某种疫苗或生物制品预防效果,可采用:()9.单选题以下按照从果到因的时间顺序进行的研究是:()10.单选题. 病例分析是:()11.多选题在临床科学研究中,常见的临床问题包括:12.多选题临床研究中,增加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的方法有:13.多选题队列研究选择的对象应该是:A 尚未患病但可能患病的人B 预期发病率高的人群C 易于随访的人群D 已处于患病早期的人群14.多选题影响临床研究样本量大小的因素包括:A 第一类错误概率,即α值B 把握度:即1-βC 容许误差δ或差值D 总体标准差或总体率15.判断题Kappa指数和符合率都是用来判断可靠性的指标。
正确16.判断题临床实验中最好的对照方式是历史对照。
错误17.单选题在临床研究中,有关“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阐述,哪条是不对的?A“纳入标准”即在符合诊断标准的条件下,规定选择对象的范围B 不符合纳入标准即为“排除标准”C 在对象选择中,必须有明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D“排除标准”是指在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条件下,再规定一些不适合作为研究对象的条件18.单选题诊断试验研究中的对照组应该是:19.单选题临床试验的研究因素是:A 药物、手术及其他治疗措施B 病人、医师、护士C 转归、费用、满意度D 药物、疗效、病人20.单选题下列哪条不是确定临床研究观察指标的基本原则21.单选题临床实验中,保证组间均衡的最好办法是:22.单选题关于临床实验中的盲法,下列哪条是对的?A 盲法包括单盲和双盲两种B单盲是指医生不知道谁是实验组C单盲是指病人不知道谁是实验组D单盲是指资料分析者不知道谁是实验组23.单选题流行病学对“暴露”的最确切描述是:A 是指研究对象接触某种物质B 具备某种特征C 处于某种状态D 具有研究者所要研究的某个“因”24.单选题利用现成记录进行研究的优点不包括:A 研究费用相对较低B 研究所需时间较少C 资料比较全面D 记录的准确性高于个别访谈获得的资料25.单选题目前疾病负担的主要测量指标包括:A 发病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B 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和感染率C 死亡率、病死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D 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YLL)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26.单选题流行病学中绝对效应的测量指标包括A 病因率差、病因危险度差、病因平均无病时间差B OR、病因危险度差、病因平均无病时间差C 病因率差、RR、病因平均无病时间差D 病因率差、病因危险度差、发病时间27.多选题暴露测量的内容包括28.多选题日记法的主要优点包括29.多选题在流行病学中,“续发率”可用于:A 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B 评估疾病的流行水平C 分析不同条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D 评价卫生防疫措施效果30.多选题常用的描述临床结局的指标有31.判断题增加样本可减少随机误差,但不能减少系统误差正确32.判断题感染率的意义与发病率相似错误33.单选题为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对几个独立试验可()34.单选题若某项诊断指标高滴度与疾病发生有关系,则将诊断标准降低一个稀释度很可能会导致:()A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增加B特异度减小而灵敏度增加E灵敏度增加,特异度则根据周围情况增加或减小35.单选题特异度是指:()A实际有病按照诊断标准判为无病的百分比B实际有病按照诊断标准判为有病的百分比C实际无病按照诊断标准判被正确判为无病的百分比D实际无病按照诊断标准判为有病的百分比E阳性结果中真正无病的人所占百分比36.单选题灵敏度是指:()A实际有病按照诊断标准判为无病的百分比B实际无病按照诊断标准判为有病的百分比C实际无病按照诊断标准判被正确判为无病的百分比D实际有病按照诊断标准判被正确判为有病的百分比E阳性结果中真正无病的人所占百分比37.单选题某医生用尿糖和血糖试验来联合诊断糖尿病,他决定只要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就诊断为糖尿病,这种联合试验的方式是:()38.单选题为了提高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最有效办法是()。
开展肿瘤疾病负担研究,推动肿瘤防治科学决策要点

[11]王宝华,王宁,冯雅靖,等.1990年与2013年中国人群胃癌疾病 负担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6):763—767.D0l:
10.3760/cma.i issn.0254—64502016.06.004. Wang BH,W觚g N,Feng YJ,et a1.Disease burden Of stomach cancer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in 1990 and 2013 J J.Cbin J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
35.8%,死亡占全球的37.6%;肝癌新发病例占全球
进程的加・陕和人口的老龄化,肿瘤已成为影响居民 健康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2015年中国 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揭示…,中国居民癌症 年发病率为235.0/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309万),死
亡率为144.3/10万(每年死亡人数约200万),其中 男性多于女性,农村人群多于城市人群;从癌谱来
YLL、YLD和DALY等指标。为了便于不同地区、不
期“肿瘤疾病负担”栏目中的7篇论著阳删采用全球 疾病负担(GBD)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 学调查、疾病监测、生命登记、人口普查等多源数据, 对全国及各省自1990年以来主要癌症的发病、死亡 和寿命损失加以阐述,并对影响肿瘤疾病负担的危 险因素和防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癌
2.开展伤残权重调查,准确估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全国肿瘤登记数据、 澳门地区和香港地区死因数据;发病数据来源于全 国肿瘤登记数据以及文献回顾。为保证数据质量, 对死亡和发病数据均进行了质量评估和处理。其
中,对死亡数报告较少的监测点未纳入分析,对发病 数据中某年某一登记点肿瘤死亡占总死亡数比例过 高(>80%)者也未纳入分析。由于同一时期内,某
社会医学模拟考试题(附答案)

社会医学模拟考试题(附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共80分)l、反映人群健康状况常用的社会学指标有A、GNP、就业率、婴儿死亡率B、GNP、成人识字率、婴儿死亡率C、GNP、成人识字率、社会保障率D、GNP、社会保障率、婴儿死亡率E、GNP、人均国民收入、社会保障率正确答案: E2、调整病残生存年是哪种综合性指标A、疾病B、伤残C、死亡D、疾病和伤残E、所有选项都不正确正确答案: D3、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为:A、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实验研究C、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D、问卷研究、量表研究E、观察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正确答案: C4、以下哪项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一体化内容A、预防、保健B、计划生育技术指导C、医疗、康复D、健康教育E、家庭病房正确答案: E5、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人口负担系数是:A、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和65岁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B、O—14岁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C、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比例D、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和65岁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15-60岁)的比例E、O—14岁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60岁)的比例正确答案:A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概率的数学单位是A、十万分比B、百分比C、千分比D、万分比E、百万分比正确答案: A7、下列哪项不是健康危险因素的特点A、潜伏期长人B、联合作用明显C、特异性强D、广泛存在E、以上均包括正确答案: C8、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把卫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广大人民结果到改革开放初的30年间,我国人均寿命增长34岁,是许多发达国家不可想象和比拟的。
这反映的健康影响因素是A、文化影响B、社会制度C、经济发展D、社会人口E、卫生事业发展正确答案: B9、绘制人口金字塔需要A、各年龄组的总人口数B、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数C、各年龄组的男性人口数D、各年龄组的女性人口数E、全人口数正确答案: B10、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对象包括A、患者B、健康者C、流行病学家D、患者和健康者E、所有选项都不正确正确答案: D11、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对象包括A、健康者B、医护人员C、患者D、患者、健康者和医护人员E、患者和健康者正确答案: E12、在健康危险因素个体评价中,“健康型”的人:A、评价年龄大于实际年龄B、评价年龄大于增长年龄C、评价年龄小千实际年龄D、评价年龄小千增长年龄E、以上答案都不对正确答案: C13、以下哪项不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A、行为干预B、社区服务C、开展危险因素调查和干预D、社区监测E、卫生宣传正确答案: B14、目前谈到的医学模式转变是指A、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B、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C、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D、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E、机械论的医学模式向新医学模式的转变正确答案: B15、第一次卫生革命的对象是A、急、慢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B、慢性传染病C、寄生虫病D、社会病E、非传染性疾病正确答案: A16、计算生命质量指数需要的三个指标是A、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B、出生率、婴儿死亡率、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C、就业率、孕产妇死亡率、国民生产总值D、婴儿死亡率、1岁平均期望寿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E、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正确答案: D17、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不考察哪项A、一般性的总体感觉B、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查结果C、社会适应能力D、心理能力E、身体功能正确答案: B18、在健康危险因素个体评价中,“健康型”的人A、评价年龄大千实际年龄B、评价年龄大于增长年龄C、评价年龄小于实际年龄D、评价年龄小于增长年龄E、以上答案都不对正确答案: C19、生命质量测量中最为敏感的内容是A、角色功能B、活动受限C、认知功能D、一般性感觉E、情绪反应正确答案: E20、测量人群对某事物的主观态度,宜采用哪种研究方法:A、文献研究B、实验研究C、定量调查D、案例研究E、定性调查正确答案: C21、有关医学模式,以下错误的是A、医学模式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与方法B、是对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C、医学模式是永恒不灭的D、其核心是医学观E、它研究医学的属性、职能和发展规律正确答案: C22、信度是指A、测量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B、测量工具的有效性C、测量工具的准则D、与研究目的的吻合度E、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 A23、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价内容不包括哪项A、心理状态B、身体状态C、一般性感觉D、社会功能状态E、临床检查的验证正确答案: E24、社区卫生服务指的是A、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B、治疗小伤小病C、负责特殊人群的基本医疗服务D、环境卫生E、所有选项都不正确正确答案: E25、进行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时,某个体的实际年龄为44岁,评价年龄为47.5岁,增长年龄为39岁,则该个体的评价结果属于A、健康型B、自创性危险因素型C、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型D、少量危险因素型E、个体危险因素低于平均水原的平型正确答案: B26、现代医学的主要目的:A、救死扶伤和治病救人B、预防疾病和延长寿命C、减轻痛苦和挽救生命D、预防疾病以上全包括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解除由病灾引起的疼痛和疾苦;照料和治愈有病的人,照料些不能治愈的人;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E、尊重人的选择和尊严的原则正确答案: D27、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科学家是A、笛卡尔B、希波克拉底C、恩格尔D、魏尔啸E、培根正确答案: C28、创造性是科研工作者选题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含义包括A、先进性B、新颖性C、独创性D、突破性E、所有选项都包括正确答案: E29、以下哪项不属千初级卫生保健的八项要素A、增进必要的营养,充足的安全饮用水B、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C、健康教育D、基本药物供应E、慢性病的防治正确答案: E30、应用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对某位45岁男性进行个体定型分析,发现其评价年龄为47岁、增长年龄(或可达到年龄)为41岁。
第十一章疾病经济负担分析

5.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指从 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年,包 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和疾病所致 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第二节 疾病负担研究的发展过程
一、疾病负担研究的发展
(一)第一阶段:1982年以前 ,疾病负担主要由死 亡率来衡量,认为疾病造成的死亡越多,疾病负担就 越大。此阶段应用的研究指标主要是死亡率或死因 位次、发病率等传统指标。这类指标的优势在于数 据资料相对易于掌握,计算简便,结果直观。然而, 单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伤害导致病人在30岁死亡与 肺癌造成病人在60岁死亡并无差别。可见,死亡率 并不能反映疾病对人的社会价值即社会生产造成的 影响。发病率可以从频数上反映疾病危害的大小, 但是却难以反映疾病所造成的伤残程度和持续时间。
作为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疾病负担评价 和测量方法,DALY虽然比以往指标更全
面反映了疾病对人群造成的负担,但对 其有效性和实用性还是存在一些争议。
二、常用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
(一) 死亡指标 测定疾病负担的死亡指标有: 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CDR) 疾病死亡专率 死亡比(Proportional Mortality Ratio,PMR) 减寿年数(PYLL)。
三、健康寿命年损失的计算方法
一种疾病造成健康寿命年的损失一般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1、 死亡造成的减寿年数 2、 死亡前由于伴有残疾失能者造成的减寿年数 3、 死亡前因残疾造成的减寿年数 4、 永久性残疾造成的减寿年数 5、 急性发病时造成的减寿年数
1、 死亡造成的减寿年数 每千人口因某病死亡造成的健康寿命年损失(A)
六、疾病负担的计算
(一) 疾病负担主要是计算疾病所形成的直接费用和 间接费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球健康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归因死亡和疾病负担
1、危险因素简介 1.1 Purpose of this report.......................................................................................... 1 1.2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health risks.......................................................... .. 1 1.3 The risk transition................................................................................................ 2 1.4 Measuring impact of risk........................................................................... .......... 4 1.5 Risk factors in the update for 2004...................................................................... 5 1.6 Regional estimates for 2004................................................................................. 7 2、主要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和疾病负担 2.1 Global patterns of health risk................................................................................ 9 2.2 Childhood and maternal undernutrition.................................................... ........ 13 2.3 Other diet-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physical inactivity......................................... 16 2.4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19 2.5 Addictive substances.......................................................................................... 21 2.6 Environmental risks........................................................................................... 23 2.7 Occupational and other risks.............................................................................. 25 3、危险因素的联合效应 3.1 Joint contribution of risk factors to specific diseases........................................... 28 3.2 Potential health gains from reducing multiple risk factors............ ...................... 29 3.3 Conclusions............................... .................... .............. ........... ... ...... .......... 31 Annex A: Data and methods References
2004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前言 Overview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 What is new in this update for 2004?................................................................................. 3 Regional estimates for 2004.............................................................................................. 5 第二部分:死亡原因 1. Deaths in 2004: who and where?.................................................................................. 8 2. Deaths by broad cause groups...................................................................................... 8 3.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11 4. Cancer mortality........................................................................................................... 12 5. Causes of death among children aged under five years................. ................... ......... 14 6. Causes of death among adults aged 15–59 years.................................. .................... 17 7. Years of life lost: taking age at death into account........................ ................ .............. 21 8. Projected trends in global mortality: 2004–2030....................... .......................... ........ 22 第三部分:发病、患病和伤残 9. How many people become sick each year?.......................... ............... ..................... .28 10. Cancer incidence by site and region............................................ ............................. 29 11. How many people are sick at any given time?.......................... .................. ...... ....... 31 12. Prevalence of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y................................. ......... ................ 31 13. Leading causes of 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 in 2004......... ................ ........ ............ 36 第四部分:疾病负担 14. Broad cause composition.............................................................. ........................... 40 15.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burden of disease............................... ................................. 42 16. Leading causes of burden of disease........................... ..................... ....................... 42 17. The disease and injury burden for women................................................... ............. 46 18. The growing 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 ................ .47 19. The unequal burden of injury................................................... ................. ............... .48 20. Projected burden of disease in 2030............................ ........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