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5个子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5个子活动一、教学内容1. 《身边的植物》:了解周围环境中的植物特点及生长变化;2. 《生活中的工具》: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简单工具及其作用;3. 《水的奥秘》:探索水的性质,了解水的用途;4. 《空气的力量》: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作用;5. 《声音的世界》: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声音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2. 通过观察、探索、实践,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表达分享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如空气、声音等;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探索、实践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工具、实验器材、音响器材等;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小铲子、水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幼儿观察园所内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2. 例题讲解:(1)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观察、记录;(2)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工具,讲解其作用;(3)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水的性质,了解水的用途;(4)带领幼儿探索空气的力量,如吹气球、风车等;(5)让幼儿尝试发出不同的声音,认识声音的多样性;3. 随堂练习:(1)分组观察、记录园所内的植物;(2)动手操作工具,体验工具的作用;(3)分组进行水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4)尝试吹气球、风车,感受空气的力量;(5)分组进行声音探索,分享探索成果;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图示;2. 常用工具及其作用的图示;3. 水的实验现象图示;4. 空气的力量图示;5. 声音的多样性图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记录园所内的植物,绘制植物生长图;2. 作业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完成植物生长图的绘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科学小实验,进一步探索科学奥秘;(2)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科学探索,共同体验科学的乐趣。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一、活动目标:通过本次科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并认识身边的物体及其特性,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1. 讲台、黑板、教具:将用于课堂展示和介绍。
2. 实物:准备多个身边常见的物体,如钥匙、书、水杯等。
3. 图片:准备一些关于物体特性的图片,以便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和观察。
三、活动流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拿一个小物体向学生提问:“你们身边有什么物体?请大家来说一说。
”2. 实践探究:分发实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各个物体的特点。
例如,拿起钥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是什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等。
老师可以逐一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多个物体,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3. 图片展示:准备好的图片可用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分析。
例如,拿出一张关于颜色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大家看到这些颜色了吗?你们的周围有什么物体是这些颜色的呢?”通过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探究身边的物体。
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整理出他们观察到的物体特性,并在班级中分享。
各小组可以轮流向全班展示他们收集到的物体特性,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五、延伸拓展:1. 邀请学生把他们观察到的物体特性和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探讨为什么物体会有这些特性。
2.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出更多身边的物体,并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六、活动总结: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通过观察和对话,认识了身边的物体及其特性。
我们明白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对身边科学的探索,加深对科学的兴趣和理解。
以上是本次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的内容,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物体,并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观察分析能力。
希望本次活动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有趣的科学学习经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身边的科学》的教案设计

《身边的科学》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第四章:生活中的物理学教学内容:力的作用、能量转化、惯性原理等。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和能量转化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
2. 第八章:化学现象与生活教学内容:溶液的浓度、酸碱中和、燃烧等化学现象。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浓度和酸碱中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
3. 第十一章:生物与生活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4. 第十三章:自然现象与生活教学内容:天气变化、季节交替、地理环境等。
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和季节交替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5. 第十六章:科技与生活教学内容: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科技产品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科技产品的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原理和现象。
4.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作业和实验报告中的表现。
3. 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身边的科学》2. 实验器材:力的作用、溶液浓度、酸碱中和、人体结构等实验所需器材。
3. 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手机、互联网等科技产品的相关课件。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5个子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5个子活动一、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2.帮助幼儿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各种实验材料、图片、视频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实验操作台、展示板等。
三、活动过程子活动1:认识水的三态1.引入话题:讲解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实验操作:通过冰块融化、水沸腾等实验,让幼儿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4.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水的三态变化。
子活动2:探索磁铁的奥秘1.引入话题:讲解磁铁的性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2.实验操作:让幼儿用磁铁吸附各种物品,观察磁铁的吸附现象。
4.活动延伸: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磁铁制作简单的磁力玩具。
子活动3:认识植物的生长1.引入话题:讲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土壤)。
2.实验操作:让幼儿种植小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照顾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子活动4:探索声音的传播1.引入话题: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空气振动传播)。
2.实验操作:让幼儿用纸杯和线制作土电话,观察声音的传播现象。
4.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更多有趣的传声玩具。
子活动5:了解电的产生与使用1.引入话题:讲解电的产生原理(摩擦、电磁感应等)。
2.实验操作:让幼儿观察干电池、手电筒等电器的使用,了解电的作用。
4.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的电器,了解电的用途。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
3.培养幼儿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活动反思2.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子活动1:认识水的三态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三态变化。
难点:区分固态、液态、气态水的特性,并理解其转换过程。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如水的浮力、光的反射、声音的传播等,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并描述身边的简单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表达和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浮力实验装置、光的反射实验装置等)、图片、实物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科学现象,如浮力现象,让幼儿观察并思考。
(2)引导幼儿讨论: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现象?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让幼儿了解浮力、光的反射、声音传播等科学现象。
(2)引导幼儿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分组讨论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
六、板书设计1. 《身边的科学》2. 内容:(1)浮力现象(2)光的反射(3)声音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
(2)思考:为什么太阳光能照到地球上?2. 答案:(1)植物生长过程:幼儿需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太阳光能照到地球上的原因:太阳是地球的能源来源,它发出的光和热能照射到地球上,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2)组织幼儿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7. 作业设计的内容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效性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

2024年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探索》教材第四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章节,详细内容为“身边的科学”,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索科学奥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磁铁、气球、蜡烛、水、盆、图片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气球、蜡烛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有趣的科学现象?”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以磁铁为例,讲解磁铁的吸铁性质,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磁铁的作用。
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引导幼儿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磁铁等物品的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表达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5. 创意展示(5分钟)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学具,引导幼儿创作与科学相关的画作。
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属于自己的科学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身边的科学2. 内容:科学现象:放大镜、磁铁、蜡烛、气球等科学原理:光的折射、磁铁吸铁、燃烧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仔细观察家中的物品,如电视、冰箱、洗衣机等,记录它们的工作原理。
将观察结果以绘画或文字的形式呈现,与家长分享。
答案示例:电视:通过电子束扫描屏幕上的荧光物质,产生图像。
冰箱:利用制冷剂吸收热量,达到降温效果。
2. 课后拓展延伸:与家长共同探索家中其他物品的科学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5个子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身边的科学》5个子活动活动一:观察周围的物体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力和科学兴趣,了解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
步骤:1. 准备一些常见的物体,例如水杯、玩具、水果等,放在观察桌上。
2. 指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并提出问题,例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是哪种颜色的?”3. 鼓励幼儿动手触摸这些物体,了解它们的材质。
4.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物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5. 小结:总结幼儿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活动二:探索物体的浮沉目标:培养幼儿实验探究的意识和动手能力,了解物体浮沉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步骤:1. 准备一些不同质量的物体,例如石头、木块、玩具等,以及一个装满水的水盆或水槽。
2. 让幼儿一次放入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
3.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某些物体会浮起来,某些物体会沉下去。
4. 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浮沉与物体的重量有关。
5. 小结:总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并鼓励他们提出更多问题。
活动三:制作简易的风车目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了解风的产生和物体的运动。
步骤:1. 准备一些方便剪裁的纸板,如方形或圆形。
2. 让幼儿使用剪刀将纸板剪成一些带有扇叶的形状。
3. 给幼儿一根棍子或铜线,让他们将纸板固定在上面,制作出风车。
4. 在室内或室外创造风,观察风车是否能够转动。
5.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风能够使风车转动,风的强弱与风车的转动速度有关吗?6. 小结:总结幼儿在制作和观察过程中的发现,引导他们对风和物体运动进行思考和讨论。
活动四:观察动物的习性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力和科学兴趣,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步骤:1. 准备一些小动物或观察图册,如昆虫、鸟类、小动物等。
2. 让幼儿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外貌、行为和习性。
3. 引导幼儿提出问题,例如“这只昆虫在做什么?”“它为什么会这样?”4.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动物,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身边的科技教案

身边的科技教案【篇一:口语交际《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1)】口语交际《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土山镇中心小学苑旭玲【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口语交际《身边的科学》。
【目标依据】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本课的设计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以小组合作探究为载体,以交际活动为平台,激发学生双向互动的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图体现真正意义的交际。
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思考、交流、评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1、本次口语交际通过交流“身边的科学”,培养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在交际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大方.有礼貌地与别人交流,并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提高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1、学生提前搜集(身边常见易懂的)科学小常识。
2、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诗文诵读:同学们,背诵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让我们在朗朗的背诵声中开始这节课的快乐学习吧!师生同背:《琴诗》、成语一条龙二、设情境,激发兴趣——进入科学乐园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到科学乐园走一走,请同学们带上准备好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科学乐园一定会非常有趣,我们一块儿出发吧。
课件:蓝猫提示语“科学世界真奇妙!欢迎同学们的到来。
”2、演示激趣老师手里有两个鸡蛋,一个是熟鸡蛋,一个是生鸡蛋,你能告诉老师怎样辨别吗?学生思考后指生回答并说明原因。
(转一转,鸡蛋煮熟后就变成固体了,原来是液体,液体旋转影响了鸡蛋的旋转速度,所以慢。
)师演示后引导了解知识获得的渠道。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演示激趣。
“科学”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让“科学”通俗化,教师利用“动手做一做”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情绪高昂地走进交际中。
)三、提供案例,交际热身——进入“智慧之门”1、看一看,找一找,科学就在我身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身边的科学》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储备(身边常见易懂的)科学小常识;
2.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激发兴趣──进入“科学乐园”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要去科学乐园走一走,同学们带上了准备好的科学知识,我们的“科学乐园”一定会非常有趣。
课件:蓝猫提示语“科学世界真奇妙!欢迎同学们的到来,首先请主持人赵博士为大家变个有趣的魔术。
”
2.演示激趣。
旋转两个鸡蛋,一个旋转,另一个却不转。
(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1)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稍做讨论,得出结果。
2)指名回答,引导了解知识获得的渠道。
二、提供案例,交际热身──进入“智慧之门”
1.看一看,找一找,科学就在我身边。
(课件出示“智慧之门”蓝猫提示语)
2.情境设置。
(课件播放生活片段)
(1)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蛋壳容易剥。
(2)用湿淋淋的手拔插头,危险。
(3)操场上烈日炎炎,穿黑色衬衣大汗淋漓。
(4)剧烈运动后冲凉水澡。
3.引导观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1)同桌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点。
三、联系生活,展开交际──进入“知识碰碰园”课件出示“知识碰碰园”(课件蓝猫提示语)
1.小组交流
(1)组内同学或自愿组合互相交流。
(2)教师参与、点拨。
(时间要充足)
(3)小组推荐准备充分、介绍精彩的同学当“小博士”。
2.明确要求,分工合作。
课件提示汇报形式,如下:
●大家提问,或大胆接受挑战,回答同学们的问题──“蓝猫问题组”
●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告诉大家──“智慧少年组”
●小小的实验,说明科学现象──“小小科学家组”
3.自主选择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课件:蓝猫提示语“同学们交流得真热烈呀,下面就请大家进入精彩‘展示台’”
(1)组内确定汇报形式,分组汇报。
(2)小博士做主要发言,组内成员补充。
(3)其他同学根据介绍进行评价、质疑或补充。
四、竞赛,拓展──进入“智力挑战园”
1.分组竞答,从图片、动画片中发现科学。
2.小组之间互相出题。
(出题或答题都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
3.宣布竞赛结果。
(以激励为主)
4.学生互相自由提问、对答。
(注重评议;良好听、说习惯的培养。
)
5.小结。
五、结合体验,课外延伸
1.课件: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曲;出示“学科学,用科学,我们从小爱科学”
2.延伸:在音乐声中,科学问题以字幕形式出现,缓缓上移,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意图】
本次口语交际通过交流“身边的科学”,培养口头表达和倾听的能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习惯。
一、以“情境”为依托
一定的情境能形成良好氛围,产生交流欲望,在自由地无拘无束的参与中,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设计本课时,尽力模拟生活,提
供案例:如刚煮熟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浸泡后,蛋壳容易剥下来等,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后,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身边的科学”,从而激发情感,产生交际冲动;其二,联系生活,紧密结合学生的已知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际。
使学生有话可说,也易于表达和交流。
二、以“兴趣”为诱因
本堂课各个环节都力求建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基础上,引发学生交际的欲望。
1.演示激趣。
“科学”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为了让“科学”通俗化,教师在导入环节,利用一生一熟的两个鸡蛋在讲台上旋转演示(熟的转得很快而生的转不起来),创设神秘气氛,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情绪高昂的`走进交际中。
汇报交流阶段,鼓励学生在言语交际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实验演示,学生有机会动口,又有机会动手,符合低段学龄儿童心理特征,既激发兴趣,又能缓解疲劳,还能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2.媒体激趣。
媒体能把生活、图像、文字等直观、生动地再现在孩子们面前,从感官、视觉等方面刺激孩子,刺激兴奋点,使学生不容易疲倦。
本堂课,利用媒体导入课堂,提供案例、铺垫情境、抛砖引玉、渲染气氛,一次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进行交际,提升交际水平。
3.竞赛激趣。
在学生交流展示“身边的科学”后,容易进入情绪低谷,认为无话可说时,在恰当的时机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成为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本课设计的竞赛活动能再创兴奋点,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促进学生再度合作、交流。
三、以“互动”为根本
1.环节的设置体现互动。
各个环节都安排个人陈述、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班级汇报等等,力争做到人人参与,互相交流。
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体验。
2.形式的安排体现互动。
口语交际教学常见的弊病是训练时学生一盘散沙,教师往往重视指导过程,却忽视学生训练过程。
为避免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缺少口语锻炼的机会,教学中训练的形式不拘一格,学生或同桌,或小组,或班级,组成一个临时口语交际单位,可双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等,并明确自主选择,分工合作,把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如在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进行交流汇报时,成立了“蓝猫问题组”“智慧少年组”“小小科学家组”等,学生自由组合后由该组选出的小博士进行分工,有介绍实验过程的,有具体操作的,有补充说明的,责权分明,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除了学生互动之外,教师以“赵博士”的身份参与交际,有效地形成师生互动。
总之,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应该提供学生想说、能说、敢说的交际条件,让学生在表达、倾听、评价、补充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