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新三国演义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新三国演义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区域经济整合
程度最好的是长三角,各省市经济、社会、文化基础十分接近。长三角的产业集群与 城市集聚相得益彰,一体化程度和潜力明显超出珠三角和京津冀。 珠三角一体协同程度次之,在于粤港澳三地虽然都是外贸、外资发达地区,但由于长 期处于两种社会制度、三个国家主权分割的局面,因而他们的融合度也只有在港澳回归之 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但目前仍然难以较好弥合。 而京津冀虽然内部燕赵文化基础相同,但受制于政治稳定的因素,因而长期以来三省 市资源和机会的分割十分明显,难有很好的合作共享。最不可思议的是,出了京城不到 100里的环首都圈中,目前还有大约30个贫困县、300个左右贫困村、270万贫困人口,年 人均收人不足700元(与北京农村人均纯收人比,相差28倍)。
人文历史因素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得以存在的根基。从大的方面看,长三角尤其珠三角在改革开 放和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敢打拼、敢为人先、敢于竞争的族群文化心理。改革开放伊始, 长三角、珠三角就显现出万马奔腾的创造活力,多年来他们的经济增速、经济总量一直居 于前列。在历史上,江浙一带曾经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之地。改革以来,“苏南 模式”的集体经济、“温州模式”的民营和个体经济、上海长期积淀的金融和商贸文化, 催生了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其经济速度、经济总量、社会组织发育程度等都比较 超前。珠三角更加崇尚平等竞争文化,加上侨乡文化、港澳资本市场文化的底蕴和渗透, 其经济社会显现出“多强迸发”的模式。 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以政治文化见长。虽然京津经贸文化、知性文化目前也比较兴盛, 但受制于首都北京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因素,京津冀地区的政府力量、国有经济力量虽 然非常强大,但社会(组织)力量发育、民营经济则相对较弱,呈现出中心一外围的“梯度 格局”和“圈层模式”。比如,作为距离天安门最近的京外之地,燕郊镇的经济总量虽然 在河北名列前茅,但它与同样毗邻大都市的江苏太仓(紧邻上海)、广东虎门(紧邻香港)来讲, 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活力明显逊色。这也同时内含着京津冀地区等级分封、四平八稳、 闭塞守旧、崇拜权力、求和不争、仗义好面子的“旱陆”文化心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金融聚集与_省略_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_郑志丹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金融聚集与_省略_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对比分析_郑志丹
事实 上,环 京 津 贫 困 带 的 存 在 并 不 能 简 单 地 归 咎于京津对河北的 “虹 吸 效 应”,同 时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富庶也不能简单地 归 因 于 上 海 对 周 边 地 区 的 “辐 射 效应”。一方面,河 北 的 自 然 资 源 匮 乏、农 业 基 础 薄 弱、居民市场意 识 淡 薄 ,这 些 不 足 以 催 生 发 达 的 工 业 体 系 ;而 长 三 角 地 区 凭 借 纵 横 交 错 的 水 系 ,自 古 便 是 著 名 的 鱼 米 之 乡 ,良 好 的 农 业 基 础 助 推 了 工 业 的 腾 飞 。 另 一 方 面 ,上 海 是 长 三 角 地 区 的 交 通 枢 纽 和 金 融 中 心 ,集 聚 了 大 量 的 人 才 、资 金 和 技 术 ,周 边 地 区 夯 实 的 经 济 基 础 也 促 进 了 上 海 经 济 向 外 辐 射 ;北 京 作 为 首 都 ,是 政 治 、经 济 、信 息 和 金 融 中 心 ,无 形 中 吸 纳 了 大 量 资 源 ,但 除 了 历 史 和 行 政 等 原 因 ,河 北 薄 弱 的 经 济 基 础 限 制 了 北 京 向 外 辐 射 和 扩 张 。 然 而 ,城 市 人 口 、工 业 和 交 通 运 输 等 的 不 断 聚 集 催 生 了 诸 如 交 通 拥 挤 、环 境 恶 化 和 住 房 困 难 等 一 系 列 “大 城 市 病 ”,进 而 迫 使 京 津 等 大 城市的资源不得不从过去的集聚转变为向外适度 扩散。
改 革 开 放 30 多 年 来 ,中 国 经 济 和 金 融 高 速 增 长的奇迹为研究经济和金融的收敛问题提供了崭 新 的 素 材 ,不 少 学 者 从 金 融 发 展 的 敛 散 性 、经 济 增 长的敛散性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方 面 展 开 理 论 和 实 证 研 究 。 [11-13] 相 关 研 究 很 好 地 诠 释 了 中 国 金 融 和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现 象 。 但 是 ,受 限 于 数 据 、模 型 和 方 法 等 ,国 内 大 部 分 研 究 均 以 省 域 为 分 析 单 元 ,忽 [14-15] 略 了 区 域 内 各 城 市 的 结 构 性 差 异 和 空 间 相 关 性 ,少 数 将 空 间 特 征 纳 入 考 量 的 研 究 也 仅 是 采 用 空 间 截 面 数 据 进 行 分 析 , [16-17] 而该处理方法忽略了不可观测的个体动态差异和 异 质 性 行 为 。 此 外 ,前 期 研 究 大 多 集 中 于 金 融 的 敛 散 性 、经 济 的 敛 散 性 及 其 动 因 和 影 响 因 素 等 ,少 数研 究 重 点 分 析 了 金 融 发 展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系 ,但 [18-19] 涉 及 金 融 聚 集 对 经 济 收 敛 影 响 的 相 关 研 究 则 相 当 罕 见 ,更 谈 不 上 深 入 ,针 对 京 津 冀 区 域 内金融聚集与经济收敛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前 期研究的局限性迫使我们在新的背景下寻找新的 理论解释。

《2024年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研究》范文

《2024年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研究》范文

《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区域,其集聚效应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探讨其发展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京津冀城市群集聚效应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作为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

首先,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各城市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

其次,政府政策支持也为京津冀城市群的集聚效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

在产业集聚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聚集,推动了区域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京津冀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还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完善、公共服务优化等方面,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长三角城市群集聚效应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集聚效应同样显著。

长三角地区依托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还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此外,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还体现在区域内城市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发展上。

交通网络的完善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产业和人才的流动。

同时,长三角地区在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了其集聚效应。

四、发展模式与未来趋势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城市群在发展模式上具有相似之处。

首先,都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其次,都注重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

粤港澳、长三角及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比较研究作者:黄顺春邓文德来源:《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年第01期摘要:基于新發展理念和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4个出发点——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应对长期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挑战、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制约以及富起来转向强起来征程上我国竞争力的提升,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等6个维度选取46个指标构建我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统一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的视角微观深入比较粤港澳、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差异及空间布局。

研究发现:粤港澳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京津冀最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生态高质量是三大区域的共同短板;粤港澳由于深圳“一超”地位造成了区域内极大的发展差异;粤港澳和长三角基本形成“一超多强”辐射,形成带动明显、优势互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

关键词:粤港澳;长三角;新发展理念;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F 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1)01-0075-10A Comparative Stud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HebeiHUANG Shunchun,DENG Wend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341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the four starting points for China’s economy to turn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dapting to changes in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dealing with the long-term challeng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reaking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key technologies and component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improving China’s competitiveness on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rich to becoming strong,this paper selected 46 indicators from six dimensions of green ecology,social humanities,enterprise development,economic efficiency,open innovation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unicipal economy.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valuation model is used to measure the 2017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of 286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in China.The differen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Guangdong-Hong Kong-Macao,the 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 are compared from a national perspective.The results show that: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Beijing-Tianjin-Hebei have the lowest level,which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high-quality green ecology is the common short board of the three regions.Guangdong-Hong Kong-Macao have great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in the region due to the “one super” status in Shenzhen.Gua ngdong-Hong Kong-Macao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ically form a “one super and many strong” radiation drive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out.Key words:Guangdong-Hong Kong-Macao;Yangtze river delta;Beijing-Tianjin-Hebei;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high-quality development;evaluation index system;evaluation model0 引言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作者:李建民来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01期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三个“增长极”之一所在区域,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

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全国大陆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其中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京津冀都市固体系结构和空间关系研究,人口城镇化、人口分布及人口流动研究等。

本文的研究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水平、结构做出分析,并通过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比较,揭示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所指的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全部区域,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全部区域,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省的全部区域。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

但是,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

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6.57个百分点。

换言之,在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基本完成的时候,河北省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尚未过半,甚至低于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5%)。

这种巨大的区域内落差在我国其他地区是鲜见的。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

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比较及思考作者:刘秉镰王钺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20年第03期摘要:對比分析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在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发展情况发现,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情况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仍有一定的差距,京津冀未来发展应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构筑发展新动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并建立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利益共享机制,从而逐步实现地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六年有余,目前已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准确把握总体要求,认清协同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差距短板,这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提速发展与战略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别从经济增长、人口变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投资、外向型经济、空间结构等方面出发,对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一)经济增长水平比较2014-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和GDP占比均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且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京津冀地区无论是GDP总量还是GDP占比均居三地末尾,且GDP增速还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京津冀地区GDP占比在5年内下降了1.7个百分点,而长三角地区提升了0.77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提升了0.5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速持续疲软,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亟待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逐渐转换经济增长动能(如表1所示)。

(二)常住人口水平比较人口是经济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表2所示)。

长三角地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的2倍。

五年来,京津冀地区常住人口占比变动幅度很小,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0.15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增加了0.67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要素集聚能力的差异。

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旅游区为例

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旅游区为例

1 研究范 围
本 文 中的京津 冀地 区包括 北 京市 、天 津市 , 以
及河北省的保定 、 廊坊 、 唐 山、 邯郸 、 邢 台、 沧州 、 秦
属于某一单一区域 的旅游活动或者跨区域的旅游
皇岛、 张家 口、 承德和石家庄 , 涉及 1 2 座城市 、 8 0
多个 县 ( 市) , 国土 面积 约为 1 2万 平方 公里 , 人 口总
京津冀城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圈是我 国重
要 的都市 经济 发展 区域 , 两大 区域 的发 展在 全 国经
数约为 9 0 0 0万 人 。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包 括 上 海 市 、 江 苏省南 京 、 无锡 、 常州 、 苏州 等 1 3座城 市 , 以及 浙
济中 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 。区域 中的城市各具特
同的发展模式 以及存在 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 方向。
【 关键词】 区域旅游; 京津冀; 长三角; 比较பைடு நூலகம்究
【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3 6 2 ( 2 0 1 5 ) 0 1 — 0 0 3 6 — 0 5
陶伟 、戴光全 以苏南水乡古镇 的旅游发展 为 例, 研究 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 竞合模式 ( C O模式 ) . 【 q 李 国柱等 以甘肃省为例 , 进 行 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 ; I I 7 ] 汪清蓉、 余构雄 以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 评为 基 础 , 结 合 聚类 分 析 , 将 该 区域旅 游 系 统 内 的
城市划 分 为三种 类 型 , 指 出各 类城 市 的优 劣势 及发
展潜 力 o【 踟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

本期专题为您比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经济圈基本情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所属地区:中国华南面积:5.6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汕头。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行政区类别:经济区所属地区:华东地区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下的30个城市。

地位: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方言: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闽南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行政区类别:经济合作区域所属地区:中国华北,环渤海地区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地位: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方言: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珠三角VS长三角VS京津冀一、产业结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长三角与京津冀的比较分析
接下来,我们将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两地做一个对比。

为什么会用京津冀来与长三角作对比呢?是因为京津冀无论在行政区划上,还是在区位上,都与长三角有很多相似性。

然而长三角目前以上海为核心,形成了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京津冀则以北京为核心,京津以外的外围地区则沦为了“环首都贫困带”。

通过这部分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哪里,也就对长三角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长三角和京津冀的区位。

两地区都在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冀也有着天津、秦皇岛两大较早开放的港口城市。

京津冀的地域范围包括北京和天津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秦皇岛、唐山、等8个地市,总面积与长三角接近。

两地科教文化资源充足,人才储备丰富。

行政区划上,长三角是一直辖市、两省,京津冀是两个直辖市带一省,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跨省市协调的问题。

其中,上海作为国家的经济中心,政策的高地,与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在产生集聚效应的区位势能上理应相差不大。

但同时,上海对整个长三角地区起到了良好的经济辐射作用,北京却没有,反而“空吸”了河北省的各种资源,加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分析:
我们的分析分为三点:
(1)经济中心的打造——上海VS北京
当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使传统产业开始不断向腹地转移,引起部分人才和资本的迁移,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毫无疑问,上海肯定是长三角的经济中心。

京津冀则是主要以北京为核心,北京和天津构成双引擎。

我们用2015年城市年末常住人口的数据,做了一个城市首位度比较,长三角之比为2.27,而京津冀只有1.40。

北京的核心作用没有上海的突出,因此能提供的经济辐射力不足。

而且,北京和天津一向是竞争大于合作,天津的存在对北京的核心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上海的服务业、金融业比北京更为发达,而且制造业远强于北京,上海的钢铁、汽车、造船等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比较完整,而北京的传统工业主要是钢铁、石化,近些年汽车、电子行业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产业链不够长,和周边城市的产业关联度也非常小,所以难以通过产业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2)经济腹地的产业承接。

第二点,我们来看一下经济腹地:
我们引入一个经济密度的概念,它是地区生产总值与地区总面积的比值,用
来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效应。

我们可以从图上看出来,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之外的城市经济密度都比较低,与北京相差甚远;再看长三角,虽然上海一枝独秀,但其他城市的经济密度从绝对值来看,远高于京津冀地区,并且具有梯度性。

考虑到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又做了一个区内主要城市与经济中心经济密度的比值。

可以发现,2013年河北两大城市的经济密度是北京的30%左右,而长三角
主要城市的这个比值约为40%。

而且对比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京津冀的经济密度比值基本没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几大城市在10年间都有了明显的上升。

因此,从数据上看,京津冀地区经济腹地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与中心城市北京的差距过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得到很好地改善。

而长三角显然是不断朝着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在演进。

长三角经济腹地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城镇体系完整,因此能够实现对上海不同产业转移的承接。

例如,上海的信息服务业,近年来由于上海的土地稀缺和价格上涨,开始向外转移。

他们优先选择的转移地点都是长三角周边市县,一是因为空间距离近,二是因为这些地方产业配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例如,浙江嘉善、江苏昆山花桥集聚了大量创新创业园区,园区中有一半以上的信息服务企业来自上海。

而京津冀的城市等级结构处于一个断层,北京和天津的绝对优势过大,中小城市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商业环境都不能支持产业的转移。

北京、天津出现的产业集聚、产业链,在周边地区找不到适宜的发展环境,加剧了城市梯度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3)行政分割问题。

政府的行政分割问题也是造成长三角和京津冀拉开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

当前,京津冀地区缺乏统一规划,三地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结果就是无序竞争,重复建设。

尤其是北京和天津两座城市。

在这一点上,长三角地区做得非常好,有统一规划,而且江苏、浙江的很多城市都提出错位发展的战略,比如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苏州市制定产业规划时,遵循的就是与上海错位经营,配套服务的思路。

当然,这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长三角城市的发展是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因为在长三角地区,私营经济比京津冀地区要活跃很多,市场经济发育较好,政府力退居其次。

而京津冀地区的国有经济占比较高,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配能力要强很多,行政分割问题就比较严重。

说那么多,现在来总结一下,长三角相较于京津冀,能够更快的进入区域一体化的阶段,得益于:
(1)上海作为“单核”,没有实力相近的城市与之恶性竞争,能产生较大的区位势能差,为其经济辐射力的发挥提供条件。

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不是说”双核”就不利于地区发展,而是说如果双核城市不能很好地协调发展,就会造成1+1反而小于2的结果。

(2)经济腹地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产业转移、承接、配套提供了保障。

(3)各地政府的协调意识较好,活跃的私营和民营经济拥有足够的力量突破行政区划的空间限制,进行行业集聚和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