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
【古诗词中的底层逻辑】《登城有作》杜荀鹤古人读书为做官

【古诗词中的底层逻辑】《登城有作》杜荀鹤古人读书为做官古人读书为做官——杜荀鹤《登城有作》古之读书人,大概在未得功名之前,必是刻苦勤奋、孜孜以求的。
“十年寒窗人不知,一朝成名天下闻”,应该是大多数读书人心中的期盼。
这个时候他是绝不会说“功名如粪土”之类的话的。
因为读书做官,做官而建功立业,人生的理想价值的实现全以此为途径。
除非祖上有功得以祖荫得官。
儒家言“达则兼济天下”,也是要为官的。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读书人要做一番事业,大概唯有做官一途了。
可以说做官是读书人第一梦想。
但当读书人发出“富贵如浮云”、“功名如粪土”之类的感叹时,那往往是求做官而不得或仕途不顺之时。
这样的感叹有两种理解,一是人生失意的激愤不平之语;二是看透世事,超越世俗的旷达之语。
前者依然是想做官的,只是觉得时运不济,怀才不遇,未遇伯乐;或有奸人阻挠,浮云蔽日。
但这可能是暂时的,心中不免还有一丝希望。
激愤愈切渴望亦愈强。
后者看似旷达,也不可尽信其已看得开、放得下。
在诗文中说着忘机息心、厌恶世俗、一心归隐、寻求精神心灵自由的,也可能再次走向仕途。
这便是古之读书人的双重人格。
玩的好的可以自由切换,毫无阻滞。
懂得古代读书人的这一层底层心理逻辑,在理解古人的作品时,便可顺当一些,不至于迷茫自失。
如杜雄鹤的《登城有作》:上得孤城向晚春,眼前何事不伤神。
遍看原上累累冢,曾是城中汲汲人。
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
一名一宦平生事,不放愁侵易过身。
诗人出身寒微,中年才中进士,一生未受官而闲居乡里,他肯定是想做官的,他肯定是想做点大事业的,尤其是面对晚唐社会现状,他更觉得自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
可惜没有伯乐,他做官无望。
晚年投靠朱温,壮志清名,中道而废。
可见他做官之心切。
“遍看原上累累冢,曾是城中汲汲人”,由实而虚,对比强烈,表达功名富贵之虚无。
但他自己何尝不是“城中汲汲人”呢?所以此乃激愤之语。
“尽谓黄金堪润屋”,强调“尽谓”,有排己之意,大家都说富贵润屋,我看不见得:有委婉否定世俗追求富贵之意。
从逻辑的角度解析古代诗词——评《古诗词中的逻辑》

广告书评对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关键在于品析古代诗词作品的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的表达作用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也要了解语言的逻辑,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作品的内容及其深刻内涵。
由彭漪涟主编的《古诗词中的逻辑》是《逻辑时空》丛书之一,本书系统化地分析和阐述了古诗词中的逻辑,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感悟诗词作品的意境。
本书一共包括十二篇。
第一篇为古诗词作品与逻辑,指出掌握古诗词作品逻辑是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基础;第二篇介绍了古诗词作品与逻辑规律;第三篇为古诗词作品中的语词、词项和概念,简述了语词与概念的关系,分析了诗句中语词释义的逻辑问题;第四篇是古诗词作品中的语句、命题与判断,解释了语句与命题的区别和联系,研究了古诗词中的疑问句和疑问句的逻辑分析;第五篇到第七篇是古诗词作品中的推理,包括古诗词中隐含推理、简单命题及其推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第八篇是古诗词作品中的语义和语用推理;第九、十、十一篇为古诗词作品中的模态句与模态命题、古诗词作品中的归纳类比和假说、古诗词作品中的论证(证明与反驳);第十二篇为古诗词作品中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总结了古诗词中辩证逻辑发展性、实践性原理的体现。
本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其一,创新了古代诗词作品语言分析视角。
本书充分结合古诗词作品实例,逐步开展诗词语言逻辑分析。
在剖析诗词作品语言时,配合具体的诗词直观化地让读者感受到逻辑规律、逻辑推理对理解诗词含义的作用,进而感受诗词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练的语言表达方式。
本书借助逻辑推理概念进行古诗词分析,一方面让人们领悟到古代诗词作品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涵盖了重要的科学信息,如人文信息、物候信息等,为专家开展深层次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其二,激发了读者对于古诗词的艺术想象及创新思维。
本书揭示了在古诗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至关重要,实现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二者的“同行”。
对于古代诗词作品语词释义的逻辑问题,本书结合历来争论焦点,融合大量古代诗词作品,深入浅出地归纳了古代诗词作品创作中所运用到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教古诗文2019/6W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福建/林剑剑摘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思维又是语言的内核,只有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从而与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主要从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概念、判断与推理三个方面,就逻辑思维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逻辑思维;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它往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去反映认识对象。
在古诗词阅读中,教师往往把以联想、想象为代表的形象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与重点,却忽视了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思维又是语言的内核,教师只有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从而与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离开了逻辑思维谈古诗词课堂阅读教学,往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以李清照的代表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就逻辑思维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做一番探讨O一、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逻辑思维中一对相反相成个“知识补给站”却没完整地补给。
现代汉语中,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其中实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和叹词;虚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从七年级的学情和考情出发,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补白处应添加语气词这一知识点,这样,学生在七年级就能把词类整个体系都全面掌握了。
建议在第十课《老王》的最后添加语气词的知识,简单介绍语气词的内容和语法特征,可以借用课文《老王》中“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什么时候死的?”等作为阐述语气词知识的例子,点拨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气河'的、了、呢、吧、吗、啊”。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作者:林剑剑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06期摘要: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思维又是语言的内核,只有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从而与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主要从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概念、判断与推理三个方面,就逻辑思维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做一番探讨。
关键词:逻辑思维;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四个方面。
逻辑思维,是指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它往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去反映认识对象。
在古诗词阅读中,教师往往把以联想、想象为代表的形象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与重点,却忽视了逻辑思维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思维又是语言的内核,教师只有充分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从而与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离开了逻辑思维谈古诗词课堂阅读教学,往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以李清照的代表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就逻辑思维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做一番探讨。
一、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逻辑思维中一对相反相成的重要方法。
分析是把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元素,分别进行研究。
反之,综合则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元素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就古诗词而言,每个句子、词语都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学离不开对古诗词作者以及每个词、句的分析,也离不开对古诗词综合起来的鉴赏。
《声声慢·寻寻觅觅》为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代表作。
词的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历来被誉为“卓绝千古”的名句,那么其“卓绝”在何处呢?在课堂品读中,就需要用到分析与综合这一对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教师可将该句分解成7个词14个字。
引用古诗词要注意符合逻辑

引用古诗词要注意符合逻辑很多人在平时演讲,作报告的时候会引用一些古诗词,并根据需要对古诗词进行修改。
比如,“春江水冷鸭先知”,这是一句近来常被媒体改用的古诗词,借以比喻世界性金融危机下,很多经济体、企事业在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走过严冬,准备迎接经济好转的初春时节,搏击在市场经济的江海中,仍然会感觉初春的江水乍暖还寒。
一句“春江水冷鸭先知”,是想说:春江的水还很寒冷,在经济危机中还没走出困境的实体经济的人们还没有到盲目乐观的时候。
那么“春江水冷鸭先知”这个比喻究竟对不对?这还不是本文想要探讨的议题,笔者这里只想针对这句古诗词的改用谈谈看法。
“春江水冷鸭先知”的原体应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它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原诗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千古名句细致逼真地抓住大自然中的节气变化特点,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江南早春的秀丽景色。
江南水乡初春时节,天气依然比较寒冷,平均气温在10度左右;常有霜,甚至还有残雪。
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狗、猫等动物还伏在炉旁、屋檐下时,池塘、溪边,便有三五成群的鸭子在冰冷的水中游戏,时而把头潜入水中,时而又展翅在水面“高歌”。
这种物候迹象,告示人们寒冷的天气即将过去,气温开始逐渐回升,江河溪水中的水温也随之变暖,春天来临了。
诗词中一个“暖”是相对于严冬的“冷”而言的,是对气候更替的一种恰当比喻。
而改成“春江水冷鸭先知”,就显得过于牵强,缺乏逻辑性。
是的,春江的水是还很冷,那是相对夏日而言的,但这种含义和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无关,更不符合原诗所要表达的逻辑关系。
党报宣传除了引导舆论、发布新闻外,还有一个传播知识的义务。
一个准确的知识能够使很多人从中受益,一句不太准确的古诗词改用,或许也会成为误导,贻害受众。
总之,对古诗词的引用修改,都要注意逻辑问题,以免适得其反。
附: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人文精神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在当代教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和传承古诗词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而逻辑思维法的引入则可以为古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本文将就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诵读中的应用古诗词的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通过逻辑思维法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进行逻辑思维的锻炼。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逻辑推导,如: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诗句之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内核和艺术构思,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逻辑思维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卷珠帘“,想一想诗人用“卷”和“珠帘”这样的字眼来描绘夜晚的意境,为什么会用这样的修辞手法?这样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抒情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鉴赏《将进酒》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探究这句话的意境和内涵,再通过逻辑推理和联想,探讨这句话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黄河意象、饮酒文化等的关系。
这样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提高其人文素养。
古诗词创作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考察学生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逻辑思维法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古诗词创作的过程中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作任务,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审视和创造古诗词,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一定的题材或意象去创作古诗词,然后进行逻辑分析和比较,找出创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提高作品的文学质量。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逻辑思维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可以运用。
本文将探讨逻辑思
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一、概念
逻辑思维法是指以逻辑为主要的推理方法和思维方式。
逻辑是研究正确的推理和论证
的科学。
逻辑思维是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诗词。
二、方法
1、分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进行分类研究。
比如,可以将唐诗、宋词、元曲等进行
分类。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更好地分析其内在逻辑。
2、归纳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
生通过分析古诗词的内在逻辑,逐步归纳其文化内涵,更好地了解其价值。
3、演绎
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演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诗词的内涵。
比如,可以通过演绎《长恨歌》中的“上下求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诗词中的爱情观。
4、类比
类比是逻辑思维中的一种推理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
比如,可以通过类比天空中的云彩来理解李白的《将进酒》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三、总结。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

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摭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学习汉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词,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逻辑思维法是一种科学的思考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诗词,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逻辑思维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逻辑思维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诗词的逻辑关系。
古诗词往往有一定的结构和逻辑,运用逻辑思维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
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逻辑顺序,明确每一句的语义关系,并帮助学生梳理诗句的结构和线索,从而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和主旨。
逻辑思维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诗词比对和类比。
在古诗词中,常常会有一些类似的表达方式或者意象,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来进行比对和类比。
通过与其他类似的诗词进行对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古诗词中的一些典型表达手法和意象。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对照其他描写雀鸟的诗词,比如《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等,来分析其中的共通之处和变化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逻辑思维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诗词的逻辑推理。
古诗词往往比较简洁,有时会出现一些含蓄、隐晦的语言,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理解。
逻辑思维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给出的线索进行推理,逐步揭示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教学《静夜思》这首诗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从主题、情感以及形象等方面来理解和把握诗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首诗的美。
逻辑思维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古诗词是经过精心构思和严密推敲的作品,运用逻辑思维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思想和感情,并从中学习和借鉴创作的技巧。
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诗人、不同作品之间的特点和风格,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诗词中的逻辑运用
汉语言文学10级中文(1)班叶淑娴100102022 古典诗词作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它的一些思想,内容和韵味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赏析的。
经过多年来的诗词学习,从小学到大学,接触的诗词也不少,豪放诗词的壮阔境界,婉约词中的含蕴意境,都能给人心灵的震撼,在这里我想探讨的是关于古诗词中的一些逻辑思维的运用,诗词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很值得我们去评析的!
古代文学家创作古代诗词主要运用着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又总不免要驰骋艺术想像,“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但是,艺术想像毕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它需要遵守联想律,也就是形象结合的方式,即需从对象中选取最足以揭示对象本质的形象,用联想律来把握形象的内在联系,形成具本的诗的意境,或构想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所以当我们懂得一下逻辑思维就能更好的理解诗词。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在这里我们可能不免回想,诗人为什么会做出“绿肥红瘦”的结论呢?词的主人公虽知“昨夜雨疏风骤”,然而“浓睡不消残酒”,但当她“试问卷帘人”得到的回答是“海棠依旧”时,她不免有些怀疑,多少带点责备的口吻纠正说:“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此,主人公主要借助于形象间的联想,或者说想像,当海棠花经历了一夜的大风大雨的洗礼后,只能是叶多而花少了,所以谁又能否认“昨夜雨疏风骤”与“应是绿肥红瘦”之间没有一定的推理关系呢? 正是因为这样的推理,主人公很自然的就得出了“绿肥红瘦”的结论来了。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诗词的主要运用着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又总不免要驰骋艺术想像,所以我们在分析诗词中逻辑思维的运用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只去考虑这首诗词是非符合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中的逻辑,更应该考虑到这诗词是一个文化艺术作品,所以在分析其中逻辑思维运用的时候也应当兼顾其艺术特色,这样才不会造成对诗词分析的片面。
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这首诗中首诗人首先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
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
“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
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 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但是很多人却怀疑怀疑“千里莺啼绿映红”这句是否成立,他们按照日常的逻辑思维去思考这句,他们认为“千里”的“莺啼”我们哪能听到呢,所以这句诗是不能够成立的,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他们在分析的时候忽视了诗词的艺术特色,这里诗人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用“千里”代表辽阔的千里江南,形象的描绘出了一个壮阔的场面,正是因为“千里”二字才让我们更能感受到江南有气魄的美。
同样我们也可以从一些诗人的诗词创作中去了解诗词中的逻辑运用。
有些诗我们咋一看不会觉得有什么毛病,觉得还不错,但是我们若是深究,便能发现一些问题。
这就是说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时候也不能单从诗歌艺术方面加以评析,同样也要兼顾诗词中逻辑。
在宋代有个自认为是“大诗人”的写了这样一首诗《宿山房即事》,“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啼子规。
”这首诗被很多人称作啰嗦诗,为什么呢?这里我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这首诗的每一句其实都是相同意思的词的叠加而成的,一个与孤、独重复,关门与闭户、掩扉是同义,半夜即三更、子时,子规、谢豹为杜鹃别称。
作者使用同一事物、同一意思,反复地出现在同一诗句中,这样的表达未免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叠加是诗歌的“重复”的手法,这样能够更让人感觉到诗中这位僧人的孤寂,但是整首诗都是如此,
从我们正常的逻辑思维去思考或许不觉得有什么大问题,但不免觉得繁琐,因为这整首诗其实只要12个字便可表达清楚了“孤僧归,掩柴扉,半夜时,子规啼”。
古诗词中的逻辑运用有很多,这里只是做了简要的分析,在这分析中我们得出,诗歌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因为它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但是因为诗词存在联想,所以诗词又不会被囚禁在逻辑思维中。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赏析诗词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我们日常的逻辑思维,也要品析诗歌的独特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