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生活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生活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与生活相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学生活化的数学。

那么怎样的数学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新课程提倡生活情景化,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几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题图。

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

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但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

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农村孩子则更少),相对来说,结合学校实际,如:算一算学校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巧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范文

巧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范文

巧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一、以题引思——每一道数学题都可能是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

案例——有一次,我解了这样一道题:妈妈要买5kg大米,但没有秤,她只有能装12kg和7kg的两个桶,你有什么办法?如果要买10kg可以怎么买?用12kg和7kg的桶可以买多少不同斤两的米呢?我的解答——第一问:12-7=5(kg),答(略)第二问:(12-7)*2=10(kg),答(略)第三问:除了可以买5kg、10kg的米,还可以买12kg,12+7=19(kg),12*2=24(kg)或12*3=36(kg)……,7*2=14(kg)或7*3=21(kg)……,(12+7)*2=38(kg)或(12+7)*3=57(kg)……,(12-7)*3=15(kg)……我的发现:没有用秤称,照样能够量出米的很多不同重量,妈妈启发:“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身边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解决数学问题的”。

我欣喜的说:“是的,我们可以用尺子测量桌子,还可以用绳子、手、铅笔盒、图本好多东西来测量桌子的。

”于是我和妈妈讨论,找到了不少可以解决数学问题的东西,有体积标注的密封盒,标有ml的饮料瓶……二、借题推思——每一个生活问题都能变成是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因为还没有学过体积的知识,我和妈妈就拿出我夏天玩水用的不同ml标注的饮料瓶、罐,这些瓶瓶罐罐有500ml的,有250ml的,有220ml的,有300ml 的,有120ml的,还有100ml的,那么多的不同的ml种类,不是也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关于生活当中液体刻度问题吗?于是我们各自给对方出题,用这些饮料瓶、罐来做起了解题游戏:文:我要称200ml的水,只有500ml和100ml的容器,可以怎么做?妈:500-100*3=200(ml),答(略)。

妈:我要称80ml的油,可以用上面的哪两个饮料瓶帮忙?文:300-220=80(ml),答(略)。

文:我要称30ml的有,可以用上面哪两个饮料瓶帮忙?妈:250-220=30(ml),答(略)。

关于小学数学中现实生活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中现实生活问题研究论文

关于小学数学中的现实生活问题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经验,把数学知识以现实生活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小学生。

数学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建立数学模型能够简化问题。

让小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和感悟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改后的小学数学知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现实生活问题展现给小学生。

数学广角的内容是数学生活化的一方面,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广角的内容可以分为抽象的数学原理和具体的数学问题,其中抽象的数学原理包括:抽屉原理、优化思想和排列组合原理;具体的数学问题包括:鸡兔同笼问题、找次品问题、编码问题和植树问题。

下面结合这些数学原理和数学问题,举出数学生活化的例子。

(一)抽象的数学原理生活化。

抽象的数学原理是指可以把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抽象概括成数学知识。

抽象的数学原理生活化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抽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抽屉原理是由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首先提出并用以证明数论中的一些问题,所以也称为狄里克雷原理。

抽屉原理的表述:把a+1件或更多件物体随意放入a个抽屉, 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物体不少于2件。

例1:500人中至少有2个人的生日相同分析:1年有365或366天,生日也就有365或366个,把365或366个生日当做抽屉,把 500个人当做500件物体,由抽屉原理可知至少有2个人在同一个抽屉里,即500人中至少有2个人生日相同。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摘要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已不再是只进行数学理论教学就可以了,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此基础上,小学课堂中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本文对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引言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知识,需要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技巧才能深刻理解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心理原因,小学生需要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并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坚持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并将学生的学习技能作为首要目标。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教科书入手,充分探索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为学生营造和谐全面的教学氛围。

指导学生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独立探索。

例如,当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其他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测量三角形内角的总和并通过几次测量来总结规则,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动手探索,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对学到的东西有深刻的印象和更深刻的理解。

一、生活情境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1)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

数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定理,对于缺乏抽象思维的学生很难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教学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结合,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进行牢固的掌握,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帮助减少学习数学的难度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事物不能充分理解,尤其是抽象的事物。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想要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这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困难。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以生活经验推动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以生活经验推动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以生活经验推动数学理解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

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激活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果脱离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生活背景材料,小学生将很难展开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

一、以生活情境类比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引发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
2分米橡皮泥时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橡皮泥的形状在变,但什么不变呢?学生在这一生活事例的启发下,一
下子感悟到解决上述数学问题的关键。

学生印象深刻。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1。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论题: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姓名:李吉超地址:倘甸镇海子小学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寻甸县倘甸镇海子小学:李吉超)内容提要: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实践中寻找数学素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形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问题来源生活生活经验丰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去学习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践中寻找数学题材。

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数学合理”,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最终深刻地理解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感受数学有趣激发求知欲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追求掌握的知识和尝试解决新问题方法,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要努力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有“我要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下面是一些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示例:
购物计算: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来让学生学习货币概念、加减法和找零等技能。

让学生计算购物清单的总价、找零的金额,帮助他们理解货币的价值和使用。

餐饮分数:教授分数概念时,可以通过餐饮场景进行教学。

让学生计算菜单中食物的分数比例,例如半份、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并讨论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食谱中的配方。

测量与图形:在教授测量和图形概念时,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测量和绘制图形的活动。

例如,在学校的操场上测量尺寸、绘制平面图,或者在花园中测量植物的高度和周长。

时间管理:教授时间概念时,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管理进行教学。

让学生绘制自己的日程表,计算各项活动所需的时间,并讨论如何有效地安排时间以完成任务。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实际的数据收集活动,让学生在数学中学习统计和概率概念。

例如,让学生调查班级同学的喜好或兴趣,并使用图表和图形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

这些结合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将数学与他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

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发布时间:2023-01-30T08:31:25.27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9月18期作者:崔佳[导读] 小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非常感兴趣,并且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也越来越多崔佳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金月小学 421900摘要:小学生对生活之中的大大小小事情非常感兴趣,并且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也越来越多。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也不为过,因为数学的学习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也为中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开拓了广阔的原野。

怎样运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来处理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教育要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数学信息,从而训练学生正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就新课标下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展开了讨论,并给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生活运用;小学数学;引言:对于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去寻找产生这些数学问题的原因。

我们居住在中国这个土地肥沃的黑土地上会建造房屋、养牲畜、购买衣服、种田养蚕、种植水稻等等都会涉及到数学知识。

因此,在新课标下,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中将会涉及到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了解与解决。

一、利用生活解决小学数学问题有什么意义数学的学习必须是联系实际的,生活是数学的基础。

数学是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合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的运用已有学习经验去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更多爱数学探究知识的学生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能用自己学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解决矛盾,并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现实问题能力。

新课标下,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数学并学会解题,学生的数学思想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
运用经验,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

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

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纸币。

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

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纸币亏不亏?为什么?我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

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等于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
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

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得出哪种颜色积木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

哪种颜色积木搭得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

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