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的物理连接
海底光缆的通信技术

海底光缆的通信技术海底光缆是现代通信技术所使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设备,用于在海洋之间传输数据和信息。
其传输速率高、容量大、稳定性强、隐蔽性极强等特点,为人类跨越大洋进行高速通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海底光缆的构成及原理海底光缆是由多根光纤组成的线缆,主要由光纤、套管、保护层、水下工具和终端站组成。
其中,光纤是通讯传输的核心元件,其由具有高折射率的纯净玻璃芯和低折射率的玻璃包覆层组成,能够在光传输中保持高质量的清晰度和速度。
套管是光纤的保护层,能够保护光纤免受海洋环境中的腐蚀和机械冲击,保证光缆的稳定性和长寿命。
海底光缆的原理是利用光纤传输的光信号进行通信。
光信号是一种电磁波,具有高速度、高通量、高清晰度的优点。
当光子经过光纤传输时,其会被光纤中的玻璃芯吸收,并被反射回来,反射的光子在光纤之间不断传播,这种现象被称为全反射。
在光线的总反射中,由于光纤中的玻璃芯具有较高的折射率,所以光线可以安全传输,一旦被光纤光取芯捕获,即可传输数据信息。
海底光缆的使用及优势海底光缆是现代通讯的基础设施之一,它与卫星通讯、微波通讯等形成了互补的、高效的通信网络。
尤其是在北美、欧洲和亚洲等洋面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于距离较远、纬度相近、地形较为平坦等自然环境的因素,使得光缆成为每各国内外数据和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为国际贸易、普及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海底光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海底光缆传输数据的速度极快,可达到百亿位每秒的数据量,传输速率高于卫星通讯等其他通讯手段;其次,海底光缆能够同时传输大量的数据,容量极大,为超级计算机、互联网等大型信息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再次,海底光缆的稳定性非常高,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干扰,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和可靠性;最后,由于海底光缆的隐蔽性极强,不易被干扰和攻击,因此容易实现加密传输,大大提高了信息安全性。
总之,海底光缆是人类在海洋通讯领域取得的一次伟大的技术突破,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底电缆知识

海底电缆知识海底电缆是一种在海底埋设的电缆,用于传输电力、通信信号或互联网数据。
它在国际通信、能源传输和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海底电缆的基本知识:1.结构与构成:导体:海底电缆的导体通常由铜或铝制成,用于传输电力或信号。
绝缘层:为了防止电流泄露,导体外部覆盖有一层绝缘材料,常用的有橡胶、聚乙烯或聚氯乙烯等。
护套:电缆外部包裹有一层护套,用于保护电缆免受海水、生物腐蚀以及外部物理损害。
2.应用领域:通信:大部分海底电缆用于跨越海洋,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通信网络,为国际电话、互联网和其他通信服务提供支持。
能源传输:一些海底电缆用于将电力从陆地传输到离岸能源设施,如海上风电场。
科学研究:海底电缆还用于连接海洋传感器、地震监测设备等,支持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
3.铺设过程:海底电缆通常通过专门设计的船只进行铺设。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海底地形、海流、水深等因素,确保电缆的安全稳定地铺设在海底。
电缆通过专业的设备从船上放置到海底,有时需要使用遥控潜水器等工具协助操作。
4.海底电缆维护:由于海底环境的恶劣性质,电缆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
这包括检查绝缘层的完整性、清理附着在电缆上的海洋生物、修复受损的部分等。
5.环境和生态考虑:海底电缆的铺设和维护过程需要考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专门的环境影响评估通常在电缆项目启动前进行,以确保最小化对海洋环境的不良影响。
6.国际合作:由于海底电缆通常横跨多个国家的海域,国际合作是保障海底电缆安全运行的关键。
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海底电缆的管理和维护。
总体而言,海底电缆作为连接全球信息和能源的关键基础设施,对于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支持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海底电缆操作方法

海底电缆操作方法
海底电缆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布置海底电缆:将电缆的一端连接到岸边设备或海岸站,并通过特殊的船只或潜水员将电缆低于水面沉入海底。
通常会使用钢缆、浮球等工具来帮助控制和降低电缆的沉入速度。
2. 安装和保护电缆:在电缆布置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保护器和装置来确保电缆在水下环境中的安全,例如海底电缆护套、海底电缆保护管等。
3. 连接电缆:一旦电缆布置到位,需要对电缆进行连接。
连接电缆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并确保连接处的电缆不受损。
4. 测试和验证:连接完成后,需要对整个电缆系统进行测试和验证,以确保电缆的完整性和功能。
这些测试可以包括电缆的电气测试、信号测试、阻抗测试等。
5. 运行和维护:一旦电缆系统正常运行,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电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维护工作可以包括巡视和检修电缆、检查电缆保护装置、排除故障等。
需要注意的是,海底电缆操作需要专业的设备、技术和人员,并且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海缆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海缆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 工作原理海缆是指铺设在海底的通信光缆,它是现代跨海域通信的主要方式。
海缆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目标地点,然后再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接收。
海缆的核心部分是光纤,光纤是一种用于传输光信号的特殊纤维。
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的原理是通过光的全反射。
信号源产生的光信号被注入到光纤中后,会一直沿着光纤内部的芯线进行传输。
光纤的特殊结构使得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几乎无损耗地传输。
海缆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发送端的光源产生光信号。
2.光信号被注入光纤中进行传输。
3.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目标地点。
4.接收端的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整个传输过程中,海缆起到了承载光信号的作用,使得光信号能够稳定地跨越海洋进行传输。
2. 应用领域海缆在现代通信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海缆的几个主要应用领域:2.1 国际通信海缆是实现国际通信的重要基础设施。
通过海缆的铺设,不同国家之间可以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
海缆的工作原理能够满足大容量数据传输的需求,因此在国际通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2 海洋科学研究海缆也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领域。
海洋科学家可以通过海缆连接传感器、仪器等设备,实时地获取海洋中的数据。
这些数据对于了解海洋生态、海洋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2.3 海底地质勘探海缆在海底地质勘探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海缆可以将勘探仪器连接到海底,通过传输数据进行地质勘探。
海底地质勘探对于深海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2.4 海洋环境监测海缆在海洋环境监测中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连接各种传感器,海缆可以实时地监测海洋的水质、温度、盐度等参数,用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
3. 优势和挑战海缆作为海底通信的主要方式,有着明显的优势和挑战。
3.1 优势•高带宽:海缆能够提供极高的传输带宽,满足现代通信对于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
•低延迟:相比其他通信方式,海缆的传输延迟较低,能够提供更快的响应速度。
海底电缆技术资料

≤5%
涂层与包层同心度误差
μm
±12μm
涂层剥离力
N
衰减常数
波长1310nm时最大衰减
dB/km
≤0.35dB/km@1310nm
波长1550nm时最大衰减
dB/km
≤0.22dB/km@1550nm
色散常数
波长 1285~1330 nm
≤3.5ps/(nm·km)@1288~1339nm
波长 1550 nm
≤18ps/(nm·km @1550nm
零色散波长
Nm
1300~1324nm
零色散梯度
PS/nm².km
≤0.093 ps/(nm2·km)
海底电缆技术资料
海底电缆技术资料
一、海底电缆结构图和主要技术参数
(1)SCCF-YJQF41 26/35kV3×70mm2截面图及结构尺寸
(2)海底电缆主要技术参数
序号
材料名称
标称厚度mm
标称外径mm
1
铜导体+阻水带
2
导体半导电屏蔽
11.6
3
XLPE绝缘
10.5
32.6
4
绝缘半导电屏蔽
5
半导电阻水带
(1)光缆单元结构图
(2)光缆结构与特性参数
序号
项 目
单位
参数及说明
1
通信光纤
型号
波长
nm
1310 nm及1550 nm
光纤模场直径
μm
±0.5 µm (1310nm)
模场同心度误差
μm
≤μm
包层直径
μm
125±1%μm
包层不圆度
%
≤1%
外护套直径
海底光缆的原理及应用

海底光缆的原理及应用1. 概述海底光缆是指用于在大洋中传输信息的一种光电缆,利用光纤传输数据信号。
它是现代通信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高速、大容量、低延迟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国际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领域。
2. 原理海底光缆的传输原理基于光纤通信技术,利用光的全内反射和衰减特性在光纤中传输信号。
具体原理如下:2.1 光纤传输海底光缆采用光纤作为信号传输的介质。
光纤是一种由高纯度硅材料制成的细丝,具有非常高的折射率。
当光线从光纤一端入射时,由于折射率的差异,光线会在光纤中发生全内反射,并沿着光纤传播到另一端。
2.2 光的调制与解调在海底光缆中,信号的调制和解调通过激光器和光接收器完成。
激光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光接收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这样可以实现光纤中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2.3 光纤放大器为了解决光纤传输过程中信号衰减的问题,海底光缆中还会使用光纤放大器。
光纤放大器可以放大光信号,使其在传输过程中不受到过多的衰减影响。
3. 应用海底光缆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以下领域:3.1 国际通信海底光缆在国际间的通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连接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通信网络,实现了国际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
海底光缆的高速、大容量特点可以满足不同国家间海量数据的传输需求。
3.2 互联网海底光缆是支撑互联网全球化的基础设施之一。
通过海底光缆的连接,不同地区的互联网用户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通信和互联网接入。
海底光缆为互联网的高速、稳定和可靠提供了基础保障。
3.3 气象、地质科学研究海底光缆在气象和地质科学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在海底布设光缆,可以实时监测海底地质活动、海洋气象等信息。
这对于研究和预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海底资源开发海底光缆在海底资源开发领域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光缆的布设,可以实现海底油气井、深海水文环境等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安全性。
4. 总结海底光缆作为现代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速、大容量、低延迟等优势。
海底电缆与检波器的连接方法

其 中单 数 道
,
对
芯 的信 号线
接
口
有
4
个 细 信号 线
,
6 9
型电 缆
3
与 下 一 个 双 数道 的 两 对 信号 线 是 连 通 的 在用 双 检 波器作 业时
,
可 以 接 双检 波器 和 声 波接 收器
2
每 道抽 头上有
。
对
只 需 空 出一 道
。
。
而 用 单检 波器 作业 时
,
,
芯 的信 号 线
( 与电缆道 抽 头 联接端 ) 由 6 根 信号线 组成
。
19 95
型)
,
为单
检波 器 接 收 型
(简称 9 6
另一种是
1996
年引 进 的海 底 电缆
。
由于 目 前 海 洋 物 探 联 营 公 司 引 进 的
24
,
位 A /
D
型)
,
为 双 检 波器接 收 型
。
这 两种海 底 电缆
转 换 数字包 只 能接 收处 理 1 2 道 地震数 据 水上 检波 器 和 陆 地 检 波 器 信 号各 占 一 半 电 缆 接双 检 波器 进 行作 业时
个
P
4 A 水 上 检 波 器 (又 名 压 电 检 波器 )
。
、
一个声
波接 收器 组 成 联接 端 ) 由
2
.
这 种检 波器 串的 接 头 ( 与 电 缆道 抽 头
。
4
根信 号线 组成
P
5 3
O 型
水上 检 波器与 M A R K 一
。
2
型 陆地 检
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与防护措施

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与防护措施海底电缆是连接不同地区或国家的重要通信基础设施之一,其对于保障全球通信的畅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和易受损性,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风险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风险1.1 恶劣海洋环境海洋环境的恶劣条件是影响海底电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底电缆长期处于水下,容易受到海洋环境的侵蚀和影响。
海底地震、海啸、海底火山爆发以及飓风等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导致海底电缆的断裂或损坏。
1.2 人为破坏海底电缆经过的海域也可能会有人为破坏的风险。
破坏者可能是为了获取电缆中的金属材料或是出于其他不正当目的,例如恶意干扰通信或者进行电信诈骗等。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海底电缆一旦受到人为破坏,将会对通信网络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二、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防护措施2.1 电缆设计与布设为了提高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性,可以从电缆的设计和布设上进行优化。
首先,电缆应该选择抗拉强度高、耐腐蚀的材料制造,以减少海洋环境对电缆的侵蚀。
其次,电缆的布设应该选择相对较平缓的海底地形,尽量避免悬崖和陡坡等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
2.2 海底电缆的监测与维护定期的海底电缆监测和维护对于确保其物理安全非常重要。
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声学技术和潜水器等设备,可以对海底电缆进行全面的巡检。
一旦发现断裂或者其他问题,应立即采取修复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破坏。
2.3 防范人为破坏为了预防人为破坏,应采取多种手段来提高海底电缆的物理安全性。
例如,在电缆敷设前应对周边区域进行严密监控,确保没有可疑的人员或船只潜入。
此外,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海底电缆进行保护,防止恶意干扰和拦截。
2.4 加强国际合作海底电缆的安全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
各国应共享情报和经验,建立联合巡逻和紧急响应机制,以提高对海底电缆物理安全的保护水平。
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论坛,共同制定相关的国际条约和标准,加强全球海底电缆的维护和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电缆的物理连接海底电缆(undersea cabl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电缆,铺设在海底,用于电信传输。
海底电缆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
现代的海底电缆都是使用光纤作为材料,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
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
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
底电缆(submarine cabl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敷设在海底及河流水下,用于电信传输。
现代的海底电缆都是使用光纤作为材料,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
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的。
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共有两条,一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长177海里另一条由台南安平通往澎湖,长53海里。
海底电缆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通讯业务,费用昂贵,但保密程度高。
海底电力电缆主要用于水下传输大功率电能,与地下电力电缆的作用等同,只不过应用的场合和敷设的方式不同。
由于海底电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因而海底电缆的制造厂家在世界上为数不多,主要有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美、英、法、意等国,这些国家除制造外还提供敷设技术。
目前220kv光电复合海缆打破国外垄断格局,开始不需要完全依靠进口。
2015年8月份,宁波某家电缆公司,国内首条220kv(目前全球海底电缆电压的最高等级)电缆开始装船,意味着中国也能够自行研发制造高压电缆,不再依赖国外进口!在海底光缆的制作中,光纤首先会被嵌入在类似果冻的化合物中,保护即使在与海水接触的情况下电缆也不会损坏。
然后将光缆装入钢管中,防止水的压力将其破坏。
接下来将其包裹在整体强度极高的钢丝之中,并套在铜管之中,最后套上聚乙烯材料的保护层。
靠近大陆架的海岸,海底电缆的铺设通常采用轻质电缆搭配强度更大的钢丝,并覆盖沥青涂层以防止海水腐蚀。
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长距离通讯网、通常用于远距离岛屿之间、跨海军事设施等较重要的场合。
海底电力电缆敷设距离较通信电缆相比要短得多,主要用于陆岛之间、横越江河或港湾、从陆上连接钻井平台或钻井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
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海底电缆传输电能无疑要比同样长度的架空电缆昂贵,但用它往往比用小而孤立的发电站作地区性发电更经济,在近海地区应用好处更多。
在岛屿和河流较多的国家,此种电缆应用较广泛。
1850年,人们在北美和欧洲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1866年,英国在大西洋铺设海底电缆的铺设了一条连接英美两国的海底电缆。
同陆地电缆相比,海底电缆有很多优越性:一是铺设不需要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撑,因而投资少,建设速度快;二是除了登陆地段以外,电缆大多在一定测试的海底,不受风浪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所以,电缆安全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海底电缆加入了新的内容,各国大规模铺设海底电缆的步伐加快了。
1902年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
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人们开始利用激光能在光导纤维中传输的特性来传递信息。
世界上有32个国家与地区通过海底光缆建立了最现代化的全球通信网络,可同时进行30万路电话通话或数据传输。
海底光缆在中国也得到迅猛发展。
1993年建成的中日海底光缆系统,可开通7560条电话电路。
1997年在上海南汇又建设了一条天下无难事光缆(FLAG),连接全球20个国家,可开通12万条电话电路。
我国开始建设中美、亚欧两条光缆,总通信能力将猛增到132万路。
浸渍纸包电缆,适用于不大于45kV交流电及不大于400kV直流电的线路。
目前只限安装于水深500m以内的水域。
自容式充油电缆,适用于高达750kV的直流电或交流电线路。
由于电缆为充油式,故可以毫无困难地敷设于水深达500m的海域。
挤压式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乙丙橡胶绝缘)电缆,适用于高达200kV 交流电压。
乙丙橡胶较聚乙烯更能防止树枝现象及局部泄电,使海底电缆更有效地发挥功能。
“油压”管电缆,只适用于数公里长的电缆系统,因为要把极长的电缆拉进管道内,受到很大的机械性限制。
充气式(压力辅助)电缆,使用浸渍纸包的充气式电缆比充油式电缆更适合于较长的海底电缆网,但由于须在深水下使用高气压操作,故此增加了设计电缆及其配件的困难,一般限于水深为300m以内。
海底电力电缆的整个制造过程同一般电力电缆基本相同,但在电缆机械强度和防腐要求上有所特殊,并要求电缆长度尽量延长。
下面简述浸渍纸电缆和挤压式绝缘电缆的制造过程。
浸渍纸电缆首先用绝缘纸绕包线芯,而后真空干燥、浸油,完成导体线芯后,再包铅套,此时须经连续挤压的过程。
挤压极长的电缆芯,属于极为重要的步骤,须夜以继日进行。
充油式电缆的导线芯从储缸到压铅机之间,经过一条虹吸输送管,管内注有除气油,以反方向流向导线芯,以便隔绝线芯与空气的接触。
导线芯包上铅套后,需在旋转式平台上进行盘线(倘若电缆属于充油式或充气式,则可以另行添加适量的金属补强料),再予电缆包上聚乙烯护套(挤压聚乙烯护套也属于连续性的作业),最后裹以二层镀锌钢线的铠装,外复油麻浸渍物。
在最后生产的过程中,须在适当阶段透过聚乙烯护套把铅套和金属带接地。
交联聚乙烯电缆和乙丙橡胶绝缘海底电缆的大部分生产过程,除了挤压及合成橡胶绝缘层的硫化过程外,大体上和纸绝缘铅套电缆的制造过程相近,但不使用铅护套。
敷设方式海缆敷设主要包括电缆路由勘查清理、海缆敷设和冲埋保护三个阶段。
电缆敷设时要通过控制敷设船的航行速度、电缆释放速度来控制电缆的入水角度以及敷设张力,避免由于弯曲半径过小或张力过大而损伤电缆。
其中,在浅滩段(南岭侧)敷设时,电缆敷设船停在距离海岸4.5千米的地方,通过岸上的牵引机牵引,将放置在浮包上的电缆牵引上岸,电缆上岸后拆除浮包,使电缆下沉至海底。
深海段敷设时,电缆敷设船释放出电缆,使用水下监视器、水下遥控车不断地进行监视和调整,控制敷设船的前进速度、方向和敷设电缆的速度,以绕开凹凸不平的地方和岩石避免损伤电缆。
在施工的最后阶段,主要是对海底电缆进行深埋保护,减小复杂的海洋环境对海底电缆的影响,保证运行安全。
在沙地及淤泥区,用高压冲水产生一条约2米深的沟槽,将电缆埋入其中,旁边的沙土将其覆盖;在珊瑚礁及粘土区,用切割机切割一条0.6-1.2米深的沟槽,把电缆埋入沟槽,自然回填形成保护;在坚硬岩石区,需在电缆上覆盖水泥盖板等硬质物体实施保护。
1988年,在美国与英国、法国之间敷设了越洋的海底光缆(TAT-8)系统,全长6700公里。
这条光缆含有3对光纤,每对的传输速率为280Mb/s,中继站距离为67公里。
这是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通信海底光缆,标志着海底光缆时代的到来。
1989年,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缆(全长13200公里)也建设成功,从此,海底光缆就在跨越海洋的洲际海缆领域取代了同轴电缆,远洋洲际间不再敷设海底电缆。
光纤的传输容量大,中继站间的距离长,适用于海底长距离的通信。
用于海底光缆的光纤比陆地光缆所用的光纤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低损耗、高强度、制造长度长,光缆的中继距离长,一般都在50公里以上,在光纤的传输性能方面要求在25年以内不会变化。
在海底光缆的结构方面:要求能经受强大的压力和拉力,特别是深海光缆(敷设在水深1000米以上海底的光缆),在敷设和维修作业中除了光缆本身的重量外,还要加上海浪加到光缆上的动态应力,在如此大的负荷条件下,光缆的应变要限制在0.7~0.8%之内;海底光缆的结构要求坚固、材料轻,但不能用轻金属铝,因为铝和海水会发生电化学及应而产生氢气,氢分子会扩散到光纤的玻璃材料中,使光纤的损耗变大。
因此海底光缆既要防止内部产生氢气,同时还要防止氢气从外部渗入光缆。
为此,在90年代初期,研制开发出一种涂碳或涂钛层的光纤,能阻止氢的渗透和防止化学腐蚀。
光纤接头也要求是高强度的,要求接续保持原有光纤的强度和原有光纤的表面不受损伤。
按照上述要求和特点,海底光缆的基本结构是将经过一次或两次涂层处理后的光纤螺旋地绕包在中心,加强构件(用钢丝制成)的周围。
几种典型的深海光缆的结构:深海光缆,光纤设在螺旋形的U形槽塑料骨架中,槽内填满油膏或弹性塑料体形成纤芯。
纤芯周围用高强度的钢丝绕包,在绕包过程中要把所有缝隙都用防水材料填满,再在钢丝周围绕包一层铜带并焊接搭缝,使钢丝和铜管形成一个抗压和抗拉的联合体,这个铜管还是传送远供电流的导体。
在钢丝和铜管的外面还要再加一层聚乙烯护套。
这样严密多层的结构是为了保护光纤、防止断裂以及防止海水的侵入,同时也是为了在敷设和回收修理时可以承受巨大的张力和压力。
即使是如此严密的防护,在80年代末还是发现过深海光缆的聚乙烯绝缘体被鲨鱼咬坏造成供电故障的实例。
海缆系统的远程供电十分重要,海底电缆沿线的中继器,要靠登陆局远程供电工作。
海底光缆用的数字中继器功能多,比海底电缆的模拟中继器的用电量要大好几倍,供电要求有很高的可靠性,不能中断。
因此在有鲨鱼出没的地区,在海底光缆的外面还要加上钢带绕包两层和再加一层聚乙烯外护套。
进入90年代,海底光缆已经和卫星通信成为当代洲际通信的主要手段。
我国自1989年开始到1998年底已经先后参与了18条国际海底光缆的建设与投资。
其中第一个在中国登陆的国际海底光缆系统是1993年12月建成的中国——日本(C-J)海底光缆系统。
1996年2月中韩海底光缆建成开通,分别在中国青岛和韩国泰安登陆、全长549公里;1997年11月,中国参与建设的球海底光缆系统(FLAG)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是第一条在我国登陆的洲际光缆系统,分别在英国、埃及、印度、泰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登陆,全长27000多公里,其中中国段为622公里;由中国电信和新加坡等地的电信公司共同发起的亚欧海底光缆系统,延伸段正在建设,该系统连接亚洲、欧洲和大洋洲,在33个国家和地区登陆,全长达38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光缆,采用先进的8波长波分复用技术,主干路由的设计容量高达40Gb/s,在中国上海、汕头两地登陆,1999年底建成开通。
海底光缆承担的洲际通信业务量逐年上升,已经超过了卫星通信的业务量,成为现代洲际通信的主力。
检验方法主要是电性能指标和机械物理性能指标。
这些指标和检验方法与地下海底电缆结构电力电缆相同。
电性能指标:导体的直流电阻和交流阻抗;绝缘层的绝缘电阻;介质损耗;载流量;电缆的电容、电感;金属护层的感应电压和电流。
机械物理性能指标:电缆的机械强度;导体抗拉强度、伸长率;绝缘层材料的机械物理性能等。
检验方法:我国主要采用国际电工委员会推荐标准,有IEC60502、IEC540和IEC60141-1~IEC60141-4等,世界各国生产电缆的厂家大都有自己的标准,主要有日本JIS,英国BS,加拿大CS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