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中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知识(2009.06)

·业务研究·没有新闻。历史新闻的变动是渐进性的,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形成的。展现“今非昔比”的最佳方式,就是新旧对比。

新和旧是相对存在的,只有通过对事物的纵向和横向比较才能发现其新意,无氰选钼作为一个环保项目,在投产当时就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投产前,因为钼行业普遍采用“王牌”药剂氰化钠选钼,“尾矿库内生物绝迹,气味难闻,对环境、

生态体系和选矿厂操作工及矿区周围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一定影响。”而这一环保项目投产后,经过十多年的环境净化,金钼集团选钼尾矿库处处“美景如画”,成为鸟雀和各种鱼儿生息繁衍的栖息地。对比之下,环保对于企业和企业周边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跃然纸上,新闻价值立即就显现出来了。

(作者单位:陕西华县金钼集团宣传部)

王 莉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出镜,面对摄像机(从完成的画面形式上看是面对观众)对新闻事件进行的目击式的口头报道。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最佳的一种表现形式。

单从概念上分析,现场报道应以强烈的现场感取胜,对现场情况作比较全面深入、有一定时间跨度的介绍。

从电视新闻记者角度来说,现场报道应该成为电视新闻记者具备的基本报道技巧,不具备这一技巧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记者”。这种必须在现场完成的口头报道对记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要做好一篇现场报道,记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作者认为两点十分重要:一是“说”;二是“问”。

一、记者的“说”这里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敢说,二是会说。

与“敢说”相对应的就是“不敢说”,具体讲就是不敢面对镜头说话。因为现场报道本身就是一门难度较大的综合报道艺术,面对摄像机大多数人都会出现紧张、顾虑,而这种紧张、顾虑,不但被采访者有,采访者有时也难免,尤其是采访经验不足的记者或较少“上镜”的记者。有些记者不愿张扬自己的个性,怕出错,久而久之,出像说话的意识逐渐迟钝,导致了即使遇到好的新闻现场也会淡漠处置,使原本一篇很好的现场报道一晃而过。在新闻采访中,记者也常常见到过此类现象,一次车祸,一个火灾,正是因为没有出像说话而使新闻的现场感大打折扣。

另一类是不会说,这应当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现象。由于平时写得多,说的少,使大多数记者限制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一旦需要现场说话总是反复琢磨,要么就是说出的话口语不强,书面气浓,缺乏贴近性;要么不会用语言流畅的调度现场的各种新闻要素,耽误了现场采访的时机,只好在事后采取配音的方式来弥补。

所以要培养敢说的能力,记者必须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这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努力来完成。一是自身要多出镜,抛弃一切外界的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在现场感不强,新闻事件变化不大的采访中多练,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摄像机,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和现场的驾驭能力;二是记者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闻事件能够进行准确的叙述。知道自己说什么,该怎麽说;三是电视台要出台相关规定鼓励记者出镜说话,抛开记者的长相、口音的方面的因素,一切为了更好地完成采访为目的,这样经过长期的锻炼一定会克服不敢说的现状。据了解,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目前就推出了首批出镜记者,人数超过了记者的半数以上,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举措,在新闻中突出了电视的特点和优势。从地市电视台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大事情由播音员出境,或是个别记者出境,大多数记者还没有能够紧紧抓住这一报道形式,往往这样就会使一些现场感极强的新闻逊色很多。

而培养会说的能力主要靠记者自身的锻炼,作者曾经这样尝试过说的能力,在完成一篇新闻报道之

新闻知识(2009.06)·业务研究·

后,自己全部用说的方式再重新练习一遍对新闻的报道。虽然没有播音员的配音那么流畅准确,但的确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国内目前一些好的新闻栏目,如《南京零距离》、《北京第七日》等都在大量使用记者现场解说新闻事件的方式。但是要培养会说的能力,还要求记者具备细致的观察力,深刻透彻的分析能力和机敏快速的反应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叙述能力等,记者要在很短时间内吃透现场所有相关的新闻事件,这一点最主要的还是记者应在平时多积累大量的知识。

二、记者的“问”

记者出镜提问是衡量现场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好的采访可以与采访对象形成一种互动,一种碰撞,使采访对象从神态、言辞、动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个人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但是国内目前许多电视新闻的采访记者在提问中缺乏即兴采访的灵感,由其是地市记者,总习惯于事先设计好问题和答案,往往被采访者就会受到记者的约束,记者在和采访者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往往被采访者的问答不能很好的和记者产生共鸣,达到一致,故而一些记者会按最初设想的模式,要求让采访对象提前熟悉答案,有更甚者让被采访对象背答案、或者面对镜头念答案,这样一种采访方式减少了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现场交流思想的过程,既锻炼不了记者的思维,更缺乏现场采访的创造性。当然是先想好要问的问题是采访前必备的案头工作。但是必须依据现场的变化进行提问。

中央电视台敬一丹在一次采访知识讲座中说,没有不会说的,只有不会问的。同样表达了记者要有非常高的提问技巧和能力。

那么如何提高记者现场提问的能力?我认为,记者首先应把握与采访对象相互平等的地位观,平等待人。赵忠祥曾在《岁月随想》中这样论及采访提问“采访提问要象迷路时问路,不能像公堂上‘审贼’”;“现在即使审问犯人也不能搞逼供,所以无论你的采访对象是什么术的状况,采访者要以客观的身份出在采访现场”。记者一定要平等待人,入下架子,把自己和被采访者放到同一地平线上。不论是采访农民、知识分子还是领导官员,都应该保持尊重对方平等相待的心态,这样你才能有临危不乱、冷静思维的优势。

其次,要多熟悉和提前熟悉与被采访对象身份有关的行业特点,尽量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如农民,我们提问的语言应该朴实、应该地道,如同拉家常,问出的话也应该符合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和生活特征。同样对领导的采访,更不应该问一些大白话,应对领导分管的行业有更多地了解,这样才能问到点子上,应该采用探讨,请教式的提问。即使采访犯罪嫌疑人,也应具有人性化的提问方式,不该把自己当作审判的法官,居高临下进行审判式的采访。在采访中,记者的根本职责是引导、启发被采访对象自然、由衷的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实地反映舆论趋势,表达既定的新闻主题,成功的采访恰恰是巧妙地隐蔽起自己的主观意图,过多的直露和表白,只能说明记者的稚嫩。

第三,要记者所提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记者提问时头脑必须清楚,要从被采访者口中得到哪些内容,用以阐明所报道的题目。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使被采访者和观众一听即懂,不能含糊不清,例如“请你介绍一下基本情况”,“事情大概经过是怎样的?”这类问题都不适合在现场报道中提出来。提问的方式主要是直截了当,问题必须具体、准确、简洁、口语化,只有这样得到的回答才不会凌乱纷杂。

第四,应该在变化的新闻现场当中锻炼自己的提问能力,具体地讲实际上是一种冷静客观的思维能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例如:奥运会上当刘翔勇夺 0米跨栏冠军之后,记者跑上前去采访,如果按照事先准备的问题让刘翔谈感受,效果肯定不好,试想,这时的刘翔的确激动万分,但也十分紧张和疲惫,可以说脑子一片空白。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记者虽然冲向前去,但并没有立刻就问,而是让刘翔平静之后才发问,而问题也变成了肯定的语气,“都说黄皮肤人种短跑不行,你今天就行了!”这时刘翔满脸笑容地说:我今天就是要向全世界证明这一点!而刘翔的这句话一下子激起了国人的志气,起到了很好的共鸣。在变化的现场中提问,一定要使主观的问题顺应客观事件的变化,这样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采访效果。

第五,要保质客观公正的态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法官,也不是评判员,他只是一个现场的报道者,一个事实调查员,尽管记者对事情的是非曲直有自己的看法,尽管内心充满了激情,但这些却不宜流露在表面,更不宜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偏向在提问上,应该在平和的提问中,找到答案是直正的力量所在。

当然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还有很多,包括仪态、服饰等方面,记者要有屏幕意识,懂得在摄像机前的着装打扮,举止风度,怎样才能与所报道的内容、报道的现场合拍、协调。所有这一切,要求电视新闻记者不仅要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知识面,积累知识,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还要注重加强口才、气质等方面的修养,不仅能够动笔、动手,还要学会动嘴,会说、会问。

(作者单位:陕西铜川电视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