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
3.4 世界的聚落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2.1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主要形式:城市、乡村(村庄、集镇)3.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劳动生产方式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城市非农业/乡村农业)4.城市特点:①人口密集②社会经济活动频繁③对周围发展起促进作用④城市居民的居住相对拥挤⑤多高层建筑⑥空间利用率高⑦交通线密集,交通发达5.城市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污染加剧(大气、水体、噪声、生活垃圾、光污染)、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6.乡村特点:①居住地相对分散②房屋一般不高,经济实用③外围分布大片农田④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⑤乡村民居体现当地的习俗和环境特点。
7.聚落的演变过程:村庄→集镇→城镇→城市→大城市(乡村)→(城市)8.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①主要因素:受到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②分布状况: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高山荒漠少有或者没有聚落,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经济发展落后。
9.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①寒冷地区:墙体厚实---抵御寒风,保暖;屋顶高耸---不易积雪。
②湿热地区:墙体单薄,门窗开得大---通风散热;完备的排水系统---多雨水。
10.名词解释: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卫星城:位于大城市周围区域的小城市,因这些小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太空中的卫星围绕某个中心点的分布相类似,故名卫星城。
二、世界文化遗产(人文地理)1.定义: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影响聚落的形成因素: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②土壤肥沃③水源充足④气候适宜⑤交通便利⑥自然资源丰富3、落的发展演变;农村—集镇-城镇-城市4.聚落的形态:团块状(平原地区),条带状(山谷或者山麓)。
5、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6.人口数量过多带来的问题:(1)社会方面: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犯罪率上升、人均教育经费减少(2)资源方面: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减少、人均耕地减少等。
(3)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噪声干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7、乡村--村庄:规模较小的集聚点,主要从事农业活动;8、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居民聚居点。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一节天气与气候1、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注意:风和日丽、狂风暴雨等是描述天气,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是描述气候)常用的天气符号:2、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3、空气污染指数反映了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被污染的越严重。
4、天气符号的识别5.风力:风的强弱;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仪器:温度计)。
测量时间:一天进行四次: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日平均气温:四次气温的数值相加除以4月平均气温:一月中每天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本月的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的平均气温加起来,除以12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3、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南半球大陆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陆地晚一个月。
4.等温线:同一水平面内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温线越密集,代表温差越大;越稀疏,代表温差越小。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特征。
3.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聚落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人口集聚、住宅密集、设施完善的地方•分类: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发展:历史悠久、不断发展、适应环境•特点:各地聚落有其独特特点•环境关系: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世界的聚落课件

世界的聚落课件世界的聚落在这个广袤的地球上,人类聚居的地方被称为聚落。
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无论是村庄、城市还是大都市,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活动。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聚落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面貌和生活方式。
一、村庄: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村庄是人类最早的聚落形态之一,它以农业为主导,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村庄通常位于乡村或农田周围,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村庄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乡土建筑风貌。
村庄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宁静和慢节奏。
人们依靠农业生产为生,传统的农耕文化在村庄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村庄里的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紧密,邻里关系更加友好和亲密。
村庄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许多习俗和传统节日在村庄中得以保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体验和交流机会。
二、城市:繁华与多元的交汇城市是现代社会的象征,它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建筑高耸入云,道路交错,人们的生活节奏快而繁忙。
城市的规模和人口都远远超过村庄,人们的生活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各种行业和服务业在城市中聚集。
人们通过工作来维持生计,城市的经济活力也得到了不断的增长。
城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但同时也享受着更多的便利和机会。
城市的文化多元,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丰富了思想和视野。
城市的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人们之间的联系相对疏离。
城市中的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和追求,邻里关系相对较弱。
然而,城市也是人们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场所,各种社交活动和文化活动丰富了城市的生活。
三、大都市: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典范大都市是城市的高级形态,它集聚了更多的资源和人才,成为国家甚至全球的中心。
大都市的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大。
大都市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典范,它拥有先进的科技和设施,各种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大都市的经济活动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各种行业和企业在这里汇聚,国际贸易和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地理专题世界的聚落

世界的聚落
说说以下民居风格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北京的四合院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世界的聚落
一、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 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 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世界文化遗产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国家、 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民 风民情、宗教习俗、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寒冷地区的气候, 风劲、雪大,厚实的 墙体可以抵御寒风, 保持屋内暖和。高耸 的屋顶,不易积雪。
世界的聚落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 完善的排水系统。
湿热地区雨水多, 所以有较完备的排水 系统;墙体单薄,门 窗开得较大,利于通 风散热,可以保持屋 内干爽。
世界的聚落
读图,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关系?
世界的聚落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敦煌莫高窟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西递宏村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丽江古城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的聚落
秦陵兵马俑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修旧如旧
建新如旧
世界的聚落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C.聚落就是指原始部落
D.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世界的聚落》 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聚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态、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聚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对聚落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世界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学习能力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中需要引导他们逐步培养这些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理解聚落的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能举例说明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
(3)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态。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1)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别;
2、通过实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提高读图观察、思考、生成及迁移应用知识的能力;
4、增强爱国爱家情感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和地理知识充满好奇心,能热情参与课堂活动,但容易过度“激动”,影响学生的听课和思考,不利于学生学会思考,潜心学习;同时学生虽然能踊跃发言,但却不太懂得倾听与思考,影响很多同学的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能根据图片资料简单描述地理事物的特点,但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某些景观不熟悉,对某些现象不理解,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欠缺。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和材料分析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3.4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于《世界的聚落》一节第一课时的要求是:第一,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的差别;第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会阅读和分析城乡景观图和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聚落建筑景观图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运用图片描述城乡景观差别”这一内容时,本人选择了“安海镇、晋江市区、泉州市、安海后桥村”等图片,使学生能结合身边见闻,理解城乡概念及其景观差别,同时也选取“上海市、纽约、内蒙古牧区、山区林场”等开阔学生视野,增广见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在展示几城乡景观图片后,由学生按景观特点对其分类,并说出从图中能获取有关聚落的哪些内容,然后列成表格由学生对比其差异,由此培养学生观察景观图获取图表信息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内容时,结合教材,选取了“南亚地区高脚屋、北非民居、俄罗斯民居”等景观图片。
由于学生尚未学习气候知识,所以本人先展示图片,由学生说出其建筑材料、民居特点(屋顶形状、门窗大小、墙体厚度等),再思考除了民俗与审美情趣不同之外,其建筑特色有何实用性(挡风、保暖、遮雨),由此可反映当地自然环境(主要是气候方面)有何特点。
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体验观察地理图表、分析地理问题、理解地理原理的目标。
整体而言,本节课学生能基本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获取景观图有关地理信息,分析和思考地理问题,理解地理原理;学生能做到学不离图,并熟练用图,达到图在心中,并注意图文结合,完成教学目标;能有效实现师生全程的运用地理图表互动。
但是,因对几个教学内容分析的过于全面和细致,再加上学生的活动和师生互动等过程,致使本节课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甚至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无法完成。
今后应处理好教学的详略,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凑,有效控制好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和内容
时间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情预设
[展示图片]读“东南亚、北非民居,说出其特点及反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展示图片]读“东南亚、北非民居”等民居,说出其特点及反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探究]闽南一带的骑楼式建筑原因是什
么?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总结归纳]
本节课我们主要知道聚落的形态,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探讨了乡村演变成城市的过程,重点结合实例分析了聚落中的民居特色与其自然环境特征的关系。
不同的空间自然环境不同,在历史上曾经形成一些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闽南一带光热较强、雨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