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山水画的意境》PPT课件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41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木然”形容一动不动或面无表情,反应迟缓的样 子。这里指不能充分认识所画的对象,就不能抓住每 一处风景的各自不同的特色。
27
合作探究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多以古诗词、熟语为
例,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山水画的意境
九 年 级(下)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2
3
4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写作特点。 3、品味语言,赏析关键语句。 4、学习诗人、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 术的魅力。
5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 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3
鉴赏语言 赏析精彩语言,体味个别词的表达效果。
(1) 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 活起来的。
“ 熟悉”指齐白石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虾”,做到心中 有数。“活”是鲜活的意思。指齐白石画的虾逼真,富有 鲜活的生命力,栩栩如生。
24
(2) 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中有意境,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5
第二部分(第5~8段):山水画获得意境要深刻认 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第9、10段):点明画画要有意境和意匠 及意境和意匠两者的关系。
16
依据上述解读,请你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各层次意 思,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
阐释什么是“意境”(1---2)
18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5张PPT)

在本幅作品中,枯树站在江边,怪石嶙峋。大江 之上一支小船在寒江独钓。对岸一排排枝桠小树, 再远处出现茫茫大山,在大山之上又好像有皑皑白 雪,让人感受到这是一片冰雪的世界。
结论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道理论证)
学 学
诗
以 作
画 ,
致 悟
境 创
用 境
。
学以致用
作者对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启示:要熟悉自己的写作对象,下笔以前,需要全面观 察,把握其精神实质。
学以致用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 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 画的。” 启示:写作不能照搬现实中的景、物、事。而应投入情 感,加以渲染,才会动人。
学以致用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 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启示:写作应以情动人。假、大、空的文章读来必然味 同嚼蜡。
学以致用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 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写作应有独创性。名家文章,必然有其独特的视 角,或者体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习论证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
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
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
例
二 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
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
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
有了灵魂。
学以致用
再观几幅名画,从景、境、情几个方面细细品味,用以下句式 谈谈画作带给你的美感体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具体阐释 缘物寄情
第5段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过渡段)
↓
↓
第5段:要深刻
第5段:要有强 怎
认识对象
烈真挚的感情
样
↑
↑
第6段:要 第7段:要 深入全面 求站的高于 地认识对 现实,这样 象,必须 来观察、认 身临其境 识现实,才 长期观察 可能全面深
入
获 第8段:↑一棵树、 得 一座山观其精神 “ 实质, 经过画家 意 思想感情的夸张 境 渲染,意境会更 ”
⑵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 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 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⑶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 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 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 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 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意境与意匠的解读, 带我们了解并体悟了山水画。这是李 可染对于山水画意境的阐述,更使得 我们认识并深刻感受到这份情怀,也 希望大家从这篇文章的手法中提升自 己的写作水平。
当堂训练
1、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 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 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根据课文第3段的观点,再举一 个古诗的例子,模仿课文写法, 写一段文字,作为补充的论据
淡的意境。∕ ⑤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
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 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
艺蕴术 含想着象无的限天的地大空,千灵使 世作 界之品 和美中 丰的的 富意有 的限 思义的 想空内间容和。形象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共1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

造出美好意境; ✓ 对所写景物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
刻,认识全面,打动人心; ✓ 要思考和感悟生活,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课堂小结
1.主题:
本文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 观点,并且论述了获得意境的途径是深刻认识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也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例如,齐白石画虾……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 ……
含义: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 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作用:在议论文中,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可以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课文精读·感受表达
2.引用论证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使得其真”。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
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杜甫说“意境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
课文延申·思考反思
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相互借鉴。文章中出现了很多作 者的山水画的创作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提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好画。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木然地画画,是
画不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事物……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谈不上意境的
齐白石:
(1864-1957)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
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 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形成独特的 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
部编版九上课文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③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④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⑤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⑥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⑦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诗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⑧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⑨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配套课件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国学诵读】 潭上作 [唐]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赏析】诗歌前两句刻画出了一幅绿水青山中野鸟 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 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 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识·日积月累】
【探究三】品行文用意 4.课文第8段“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意 境会更鲜明”中作者列举了苏州四棵古老柏树的目的是 什么?
答: 列举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是为了进一步阐明:观 察是绘画的基础,长久、细致地观察,是产生精品绘画的 必要条件。
【析·考点】
辨析论证方法
(1)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常见 (2)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题型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 作者:李洪兴)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答: 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 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 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 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 举例论证。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 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探究二】理论证思路 3.本文是如何阐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的? 答: 示例:本文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 法证明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论点。文章开篇 直接亮出论点,用道理论证阐明了意境的重要性,然后举 毛主席诗句等实例说明了意境的妙处,最后描述了意境 的产生及其与意匠的关系。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答: (1)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2)实现价值增 值;(3)涵养文化自信;(4)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5) 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答出四点即可)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4)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 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 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 ,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5)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意境的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 的设计。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 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指对现在做的事情非常有把握。一般是指竞赛类型的事情,是说人非常有把握, 很有可能成功。 例:(1)今天是期末大考,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2)演讲比赛过程中,李明仿佛胜券在握了,他趾高气扬地站在台下等着领奖。
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关键语句。 (议论句、设问句、一些有标志性词语的句子。)
山水 画的 意境
提出问题(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分析问题
阐释什么是意境 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 获得意境的途径
解决问题(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再读课文,研读文本
1.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开篇点明作者的美学观点,揭示 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3、在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 的诗,目的是什么?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的诗句,说明诗歌 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 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 字令三首》,进一步说 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 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
4、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5——10 段进行概括。
●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梳理 要点。
部编版本九年级下《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课件PPT(市一等奖)

2.第6段举齐白石的例子 和第8段举荆浩的例子证明的 观点是否相同?
提示:①比较两个例子的共同点。 ②分别找出这两个例子证明的观点。 ③比较两个观点的相似之处; ④结合两个例子的表述特点发现两个观点的不同之处 。
第二课时
一 借助意匠,再悟意境
1. 学习课文第8、9、10段, 复习课文里的句子,能在空格上 用正确的词填空。
2.理解“意境”和“意匠”这两个概念,齐声读出屏幕上的4个句子
3.思考:本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为何保留了两 段谈意匠的内容?
明确:①第9、10段是作者原论文《漫谈山水画)中由 探讨意境转向意匠的过渡部分,节选时可以保留也可 以不保留。②作者保留这两段是让读者明白意境和意 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 也就落了空。保留的好处是既可以让读者得到更多的 文艺理论知识,又能对意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3.本部分的论述除了解决“意境是什么”的问题,还解决了什 么问题?
明确:它还解决了“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的问题。
4.文章为何不用“为什么山水画要讲究意境”这样的设问句提示思路 ? 明确:作者没有用设问句来提示行文思路,表明“是什么”和“为什 么”的问题融合在一起,不好分开,解释清楚了“是什么”的问题 其实也在解释“为什么”的问题,分开来阐释反而显得生硬。
斟酌考虑事物的习惯用语。贾岛另一首诗:“夜吟晓不休,苦吟 神鬼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 去,改为“入”,又改为“满”……如此经过十多字的推敲选择, 最后才决定用一个“绿”字,非常形象生动,不但洋溢着春意, 而且绘出了色彩。我不懂诗,但从这些诗句来看,我们的前辈艺 术家对于意境创造、意匠经营,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反复琢磨, 真是呕心沥血,所下的苦心是何等惊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预习下一课。
再见
基础知识
渲染: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大 艺术效果。(2)比喻夸大的形容。
惆怅: 伤感,失意。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睡眠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
晃就消逝。
合作探究
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 是写情。
合作探究
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A.台湾作家九把刀所说的“希望30年后能够和金庸并驾齐驱”被一些媒体解读 为 “干掉金庸”,很多人批评他哗众取宠。 B.登上山顶,遥望江水从苍茫中迤逦而来,又奔流不息地融入苍茫的远方,真有一种 回肠荡气的感觉。 C.我们不散发华而不实的广告,而是把一些有关联度的、简单明了的文本广告,放在 搜索结果的右侧 D.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盲从,不能夸父追日,要认清局势,量力而行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 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 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
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 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整体感知
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 作者先点出“意境”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 第二部分
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才能创 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才可 能全面深入。最后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 成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随堂检测
1.选出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 ( D ) A.为了避免物价不再飞涨,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B.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飞速发展 的上海。 C.我们要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优良传统。 D.有没有正确的环保观,是能否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随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 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 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 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合作探究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 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பைடு நூலகம்匠即 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 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李可染谈意境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 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 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 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 的境界,就叫意境。”
基础知识
读准字音
Xuàn ǎi chóu chàng lüè mù 渲染 暮霭 惆 怅 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通过课文理解“意境”,掌握课文的结构。
走近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 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 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 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 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 擅长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