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秋季班第6课 文章的叙述顺序(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六到第十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1)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引上绝路→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英勇跳崖(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类似的词句: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

“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课文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这样描写,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

小学六年级语文记叙顺序及作用讲义及课堂作业(教师版和学生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记叙顺序及作用讲义及课堂作业(教师版和学生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记叙顺序及作用讲义及课堂作业(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记叙顺序及作用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序、倒叙、插叙一、顺序顺序是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顺序来顺行叙述,由于顺序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的,节外生技的情况极少,因而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是指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来叙述。

倒序的作用:内容集中,对比鲜明,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三、插叙是指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另一段叙述。

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仍回到原来的事件上去,继续原来事件的叙述。

插叙是对文章内容的必要补充。

插叙作用: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周密,中心鲜明。

插叙作用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插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把握这段插叙写出了内容主体的什么特征。

第三步:把握中心事件的性质意义,然后看这段插叙和中心事件及主题的关系和作用。

倒叙答题公式: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答题公式: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一)母亲很贤淑,却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

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

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

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

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

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作业及答案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rì kòu ()xuán yá ( ) yì lì ( ) fèi téng ( ) báo zi ( )2.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沉着.(zhuó zhé)抡.胳膊(lūn lún)晋察冀.(jì yì)山涧.(ji ān jiàn)3.下面的词语中的“贯”与“全神贯注”中“贯”的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A.学贯古今B.鱼贯而入C.万贯家私D.籍贯4.用“”画出书写不正确的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进范依托攀登坚强不倔()()(2)豪迈顶锋居高临下粉身粹骨()( ) 5.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

(1)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如:眺望、东张西望、、、(2)选词填空。

壮烈强烈猛烈热烈激烈①风()地刮着,白杨树发出哗哗的响声。

②战士们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的搏斗。

③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赢得了现场所有人()的掌声。

④在执行维护和平的任务中,刘叔叔()牺牲了。

(3)“惊天动地”这个成语形容。

请你再写出两个这样并列式结构的成语:、。

(4)“‘今天作业没做完,你哪儿也不准去!’爸爸坚决果断地说”用课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替换句中画“”的部分。

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1)这句话是描写和描写。

(2)用“”划出描写马宝玉动作的词语,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行动。

(3)马宝玉的话连续用了两个“!”,不仅增强了说话的语气,还表现出了当时他的心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是《怀念母亲》。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等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文章主题:本文以回忆的形式对两位母亲——生母和祖国母亲进行了追忆,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深厚的爱意和思念之情。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作者怀念生母的心情和对母亲的无限眷恋。

第二部分(2-3自然段):写作者回忆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第三部分(4-5自然段):写作者对母亲的离世感到无比伤感和无法接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第四部分(6-7自然段):写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从而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骑鹅旅行记(节选)》解析《骑鹅旅行记》是享誉世界的童话作品。

读读下面这个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地狱(yù)谷的羊群”,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原著读一读。

(1)男孩简直不敢相信他会变成小狐仙。

“这大概是一场梦、一种幻觉吧!”他想,“过一会儿我肯定还会再变成一个人。

”(写男孩不愿意相信自己变成了小狐仙,这只不过是一场梦,自己还会变成人的,心中还抱有幻想。

)(2)他站在镜子前面闭上眼睛,过了好几分钟才睁开。

当时他估计怪样子肯定消失了。

可是怪样子并没有消失,他仍然像刚才一样小。

从别的方面看,他和以前完全一样。

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

(运用外貌描写,写男孩平时比较顽皮,活泼好动。

暗示了这样的孩子喜欢欺负别人,为下文动物们报复男孩的情节展开做铺垫。

)(3)他发现,光那样站着等待是无济于事的,一定得想别的办法。

他觉得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去找小狐仙讲和。

(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接上文并引出下文找小狐仙过程中发生的事。

)(4)他忽然想起,曾听母亲讲过,小狐仙平时都是住在牛棚里的。

他立刻决定到那里去看看是否能找到他。

幸好房门半开着,不然他还够不到锁无法开门呢,而现在他没碰到任何障碍就跑出去了。

//第一部分(1——4)总写男孩变成了小狐仙。

(5)门廊外面那块破槲(hú)木板上有一只麻雀在跳来跳去。

他一看见男孩就叫了起来:“叽叽,叽叽,快看放鹅娃尼尔斯!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6)院子里的鹅和鸡立即掉过头来盯着男孩,并发出了一阵使人无法忍受的咯咯声。

“咯咯里咕,”公鸡叫道,“他活该,咯咯里咕,他扯过我的鸡冠!”(运用语言描写,写麻雀和公鸡看到男孩变小后的幸灾乐祸,说明男孩以前没有善待过这些动物,引起了大家的不满。

六上语文第六课课文

六上语文第六课课文

六上语文第六课课文人教版课堂笔记以下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堂笔记:一、课文主题本文通过记叙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部队和群众转移,与敌人进行战斗,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赞扬了他们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走近作者沈重(1915 年—1986 年),原名沈大经,浙江吴兴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

三、重点字词1. 多音字- 着:zhuó(着陆)zháo(着急)zhāo(着数)zhe(走着)- 绷:bēng(绷带)běng(绷着脸)bèng(绷瓷)2. 近义词- 进犯——侵犯- 崎岖——坎坷-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3. 反义词- 崎岖——平坦-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四、词语解释1. 全神贯注:全部精神高度集中。

2.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3.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4.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而死。

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5.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五、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写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第 3 自然段):写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

第四部分(第 4-5 自然段):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棋盘陀,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第 6-9 自然段):写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英勇跳下悬崖。

六、句子解析1.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句话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态度,体现了他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2.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

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课文原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课后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怀念母亲》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6课《怀念母亲》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后画“√”)。

散文(sǎn sàn)沮丧(sānɡsànɡ)浓淡(nónɡnònɡ)类似(sìshì)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班()廷()挚()幻()斑()延()擎()幼()四、填字释义。

()不安席:__________ ()不下咽:__________ ()来入梦:__________ ()望灰天:__________ 终天之():__________ 可见一():__________ 五、添枝加叶(扩充词语)。

()的怀念()的感情()的条件()的工程()的神情()的回击()的敬意()的心情()的思念六、分清敌友(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凄凉()真挚()忍耐()反义词:沮丧()怀念()甜蜜()七、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1.父母死亡,子女不得奉养。

()2.孤独无依,寂寞无聊。

()3.寂静,没有动静。

()4.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5.心情跳跃、涌动。

()八、句子加工。

1.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母亲的思念我都记写在日记里了。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用上加点词,仿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希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孤儿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文章的叙述顺序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叙述顺序,在阅读时,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我们在写作和说话时,如果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叙述,就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技巧小结。

1.充分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时,要根据文章自然段的内容,总结文章先说了哪些事情,接下来又说了哪些事情,最后说了哪些事情。

根据这些内容,整理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

例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全文围绕“教科书”,按照渴望得到教科书一去印刷所取书一保护教科书一教科书鼓励“我”前进这一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2.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理。

文章的叙述顺序有很多,比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地点转换顺序、游览顺序等。

想确定究竟属于哪种叙述顺序,我们一定要先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词语。

比如时间顺序,就要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就要找到表示空间转换的词语;地点转换顺序,就要看看文中的地点是如何转换的,如果是游览性的文章,那就要寻找游览的地点有哪些。

例如《颐和园》一文,文中的关键词句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通过这些关键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文章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二、能力提升。

(一)李广巧计退兵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

飞将军李广任上谷郡太守,奉命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有三名匈奴兵来侵扰,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了三名匈奴兵,杀了两名,活捉一名。

李广的队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正向他们这边前进。

匈奴部队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他们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沉着地对部下说:“我们只有百余骑,离大营还有几十里远。

如果我们逃跑,匈奴部队必定追杀我们。

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反倒疑心我们有大部队埋伏在附近,他们绝不敢轻易进攻。

所以我们只能进,不能退。

”部将们听了李广的话,依计而行,跟着李广继续前进。

到距离敌阵仅二里地的地方,李广又下令:“全体下马休息。

”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个军官出阵观察形势。

李广立即命令士兵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

然后他们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必有伏兵。

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

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袭击,慌慌张张地领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兵安全返回大营。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镇定——()察看——()2.你认为李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李广巧计退兵这件事情的?(二)熊的故事在寒冷的北极圈生活的爱斯基摩人中流传着一个故事,每到冬夜最难挨的人们就讲起它。

故事说的是一位住在阿拉斯加最北端的孤独的老妇人,由于无法打猎和捕鱼,她完全靠邻居们的施舍生活。

在这个贫穷的村子里,邻居们也很少有剩余的食物,因此饥饿和孤独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

一天早晨,老妇人听到一声婴儿似的哭叫。

她走到门外,看见雪地里一máo r óng róng( )的东西。

那是一只出生不久的北极熊。

母熊刚被猎获,小熊正试图在猎人们返回前逃走。

小熊无助的样子打动了老妇人孤独的心,她没有去想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顾这只小熊,只是把它抱进屋,拿出了自己省下的食物。

小熊贪婪地吃着,然后打了个哈欠,睡着了。

老妇人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似的照看着小熊。

她比以往更饿了,但她很快乐。

村民们偶尔可以捕捉到一些大动物。

这时,村里的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老妇人和她的小熊便可以饱餐几天了。

不过大多数时间里人人都得挨饿。

随着小熊的 jiàn jiàn( )长大,它成了一个精明的猎手。

年轻力壮的熊不只是抓些鱼,有时也能捕获几头小海豹。

现在老妇人和小熊有了足够的食物,不久他们将会有更多的食物和邻居们一起分享了。

每个人都称赞小熊是头了不起的熊。

“我的孩子!”老妇人总是骄傲地说。

但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气候骤然变得恶劣。

zhē tiān bì rì()的暴风雪一连几个星期横扫整个村庄,村民们再也捉不到一条鱼,海豹也似乎被风雪卷走了。

这时一个村民对大家说:“既然我们这儿有食物,为什么大家还要挨饿呢,老妇人的熊够我们吃上几天的。

”其他的人一言不发,但他们挖开了齐肩深的雪,来到老妇人的房前。

他们看见老妇人正伤心地哭着。

原来,小熊外出捕猎,已经几日未归了。

老妇人不愿离开她的熊。

村民们慢慢地走回家,他们已无话可说,无法可想了。

风雪越刮越大,饥饿的村子陷入了绝境。

然而有一天风向转变了,那头熊回来了,大家都盯着它,没人说话。

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老妇人已无力呼叫她的熊,只能勉强冲它咧嘴一笑。

熊仍然站在那儿没动,只是一次次抬起头。

“它在告诉我们什么,”一个村民说,“我想它在叫我们跟它走。

”另一个村民说:“它好像在指着什么地方。

”熊转身走开,后面紧紧跟着村民们。

它领着他们爬过冰山,避开又深又宽的冰缝。

最后它停了下来。

在它前面100码的地方,一堆深色的东西躺在一大块冰上几乎一动不动。

村民们走上前去,看见一只受伤的但仍凶猛的动物——一头巨大的雄海豹。

这头海豹比他们中的任何人所见过的都要大。

他们总算有了足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

欢乐的人们带着食物和熊回到了村子,他们受到了欢迎,尤其是那头熊。

“它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人们都这么说,“它还替我们找到了食物。

它为我们战斗,我们的一切都多亏了它呀。

”人们一遍又二遍地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它。

”老妇人等着她的熊走过来把头靠在她的手上,然后拍了拍它毛茸茸的脑袋,轻声地唤道:“我的孩子。

”1.根据拼音,在文段括号中写出正确的汉字。

2.本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是()A.顺叙B.倒叙C.插叙3.故事开头写“熊的故事”在爱斯基摩人中流传,有什么作用?4.老妇人有了小熊以后为什么“比以往更饿了”,但她为什么又很快乐呢?5.这头小熊与老妇人有哪些相似之处?6.“我的孩子”指什么?老妇人为什么这么说?(三)这样做,是对的放学了,我戴上镶有美丽的圆盘形校徽的校帽,一味使劲地朝下拉。

我想用帽擔遮住脸,因为我的脸不但刺痛难受,而且涂满了红药水,像一个战败的印第安酋长。

路上,我都低着头,假装专心踢路上的小石子,其实,我是怕别人看见我的怪模样。

一张脸——不是半张或一小块地方——全都涂成红色的了!走到家门口,照例大喊一声“妈妈开门”。

就像阿里巴巴说“芝麻开门”一样,立刻就听到妈妈由远及近的木屐声,接着,大门开了。

我一五一十地把经过说出来:上午第二节下课,我和李爱兰在操场玩抓人,我在前面跑,她在后面追。

我跑得太急,她追得太猛,李爱兰伸手一推,我脚底一滑,整个人就面朝下跌倒在铺满碎石子的地面上!“后来,老师罚她跪在讲台前面,又带我到保健室擦药,就变成这个样子啦!”“你跌成这个样子,哭了没有?”我摇摇头:“我没有哭,李爱兰倒哭了。

”我继续说下去,“妈妈,李爱兰并不是故意把我推倒在地上的,所以,后来我走上讲台把她拉起来,请老师不要罚她跪了。

”妈妈听了,微笑地点点头:“你这样做,是对的。

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通常,对于无心造成的错误,当事人也都会觉得很懊悔。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我很高兴你有原谅别人过错的度量。

不过,我也很担心你弄成真正的‘大花脸’呢!”我一直记得,为了防止我乱抠脸上结痂发痒的地方,有段时间,每当我晚上入睡以后,妈妈都会用布条把我的手“固定”在床沿上。

1.从记叙的顺序上看,第四、五自然段属于什么顺序?交代什么内容?2.“我一直记得”具体强调了什么?(四)找到自己的海他出身平凡,贫困低微。

刚入学时,他努力学习数学,梦想成为数学家,而基本心算却是班级里最慢的。

时世(坚艰)难,几年后学校被迫关闭,他只好回到家中。

不久,父亲病逝,母亲改(嫁稼)。

迫于生计,他被母亲送进工厂做童工。

他自幼喜欢唱歌和表演,11岁时又幻想成为一名歌唱家或演员,但被沉重的工作压力累得喘不过气来。

14岁,他小学都没有毕业,发誓去当演员成为明星。

母亲拗不过,任由他独自前往大都市寻找梦想。

他走投无路时,忍饥挨饿,以打零工为生,后又幻想成为舞蹈家或歌星。

最终大病一场,他的狂热、希望和向往彻底破灭了。

他猛然清醒了许多,意识到自己缺少表演天分。

早年,他受父亲影响,酷爱文学,加上阅读古典名著的习惯,这一次,他认为自己只要百折不回,勇于创作,一定能够登上文学高峰。

17岁,他写出一部剧本,意外受到名家的指点和赞赏,并以此重获入学“深造”的机会,和低年级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但孩子们时常嘲笑他是又丑又笨的乡巴佬。

23岁,他终于从初中毕业了。

在校期间还曾向报纸杂志投稿,发表了两首诗歌。

一年后,他写的第二部剧本获得公演,竟赢得公众的认可和喝彩,一个才华横(溢益) 的剧作家诞生了。

二十多年过去,他就是这样从最底层,艰难地成长,一直尝试和改变自己。

直到26岁,他突然转身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当了一名海员。

他游历了所有能够靠岸和抵达的国家,写出了三部游记。

30岁时,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出版,又一次广受好评和欢迎。

几年后,他回到自己的国土上,突然发现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阅读他写的故事。

他仿佛是一位老人,看到孩子们聆听着他讲述的故事,愉悦的笑脸汇成了海洋一样,令人着迷陶醉,他感到自己无比幸福,而且健康、纯洁和富有。

这时,他已经34岁。

他自认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海,找到了自己终生创作的动力和源泉、目标和梦想。

他笔耕不辍,直至去世前两年。

他坚持不懈地写作了43年,共创作出童话故事168篇,把他的才华和生命都献给了“未来的一代”。

他,就是安徒生。

1.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字,打“√”。

2.写出下列词语的一个近义词和一个反义词。

(1)走投无路——()()(2)坚持不懈——()()3.文中主人公安徒生对理想的追求主要分为哪两个阶段?结果怎样?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用横线画出标志性词语。

5.有人说,文章的题目“找到自己的海”就是指安徒生当了海员后找到了适自己工作的地方,你认为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一)1.沉着观察2.有勇有谋、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人。

3.事情的发展顺序。

(二)1.毛茸茸渐渐遮天蔽日2.B3.倒叙。

引出下文4.小熊吃了老妇人的大部分食物,所以“她比以往更饿了”;以前她很孤独,有了小能的陪伴,又很快乐。

5.孤独,没有生活来源,靠施舍生活。

6.熊。

老妇人与熊相依为命,熊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加之熊能为她和村民们带来许多食物,关键时刻熊还拯救了全村人。

(三)1.插叙。

交代了“我”脸上出现红药水的经过。

2.强调了妈妈怕“我”弄成大花脸所采取的措施,令“我”印象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