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政治共27页

合集下载

宋元政治总结

宋元政治总结

宋元政治总结引言宋元政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演变和制度变革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宋元政治进行总结,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描述。

政治体制宋朝宋朝建立于960年,共分为两个时期:北宋和南宋。

北宋时期,宋朝政治实行封建制度,朝廷中央集权,地方官吏由朝廷任命,实行考试选拔制度,以实现文官领导的封建统治。

南宋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政治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封建势力衰落,民间势力逐渐增强。

元朝元朝建立于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政权的建立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秩序,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省、路、府等行政区划,设立中央监察机构,实行官员的官品制度。

社会结构宋朝宋朝时期,中国社会形成了明确的封建等级制度。

社会上的人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士是最高阶层,农民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

封建等级制度在宋代达到了极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元朝元朝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元朝将汉人和少数民族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汉人被剥夺了政治权力,逐渐成为二等或更低的社会地位。

元朝的社会结构可分为四个阶层:贵族、官吏、农民和奴隶。

贵族和官吏享有特权,农民则占据了社会的大多数。

经济制度宋朝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制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宋代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田开发达到了高峰,农民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同时,商业贸易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特殊的商业机构和制度。

宋代的经济制度以家族为基础,商业活动主要由家族集体经营,国家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监管。

元朝元朝时期,经济制度发生了一些改变。

元朝政权采取了多种经济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和商业活动。

元朝实行了均田制,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种田负担。

此外,元朝还实施了均输法,对商品价格和商品流通进行了一定的规范。

结论宋元政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PPT课件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PPT课件

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春秋 战国 时期
突破了官府控 制商业的局面, 各地出现了许 多商品市场和 大商人 突破了坊、市界 限,商业经营时 间的限制也被打 破,官府也不再 直接监管市里的 交易活动
宋 朝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城市功能
商业活动 数量规模
政治、军事
严格限制 数量增多、规模扩大
经济功能
逐渐放松 工商业市镇
②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 的作用。
一、宋元政治
2、元朝:一省制——相权的反弹
皇帝
中书省






影响: (1)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 繁。
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 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 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 弹。
清丈土地,按土地等 级收税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2、强兵: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内容 淘汰老弱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作用 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2)集中行政权 文官任知州 (3)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通判监督知州
影响:积极: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改变了
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宋元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宋元时期的政治PPT课件

加强,但相 权仍很大
加强,相权 一分为二
加强,相权 一分为三
加强,相权 被分割
趋势: 相权不 断削弱, 皇权不 断加强
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削弱,相权反弹
-
25
总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与相权: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与地方: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冶铁燃料的演变、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制瓷技术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
调整、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海上贸易与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经济)
3、宋元时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学;列举宋元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及外传;沈括、郭守敬、王祯);宋元书 法因艺 及术其的特特点点、、成代就表;及南其戏成与因元;杂宋剧- 元。文人画与风(俗文画化;)宋词元曲成1
3
第三课
宋元时期的政治
-
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秦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中央集权的发展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 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 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
(3)北宋后期:
①主要问题: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
(4)南宋:
①主要问题: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
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 与元的威胁。
②解决措施和结果:
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 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

宋元政治

宋元政治

1 概述
第二,从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来看,统治阶 级内部经过隋唐以来长期的冲突、对抗与调 整,到两宋时,旧的门阀地主彻底退出了历 史和舞台,与科举制相联系无世袭特权的品 官地主在地主阶级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文 人的地位提高,社会各层级间流动的速度加 快,促进了阶级关系的活化;在农民阶级中, 租佃契约农民占了主导地位,地主对农民的 超经济强制关系有所减弱,以经济制约为特 征的租佃契约关系确立下来。
1 概述
元朝(1206-1368年)是蒙古贵族推翻金、南宋以后建 立的全国统一政权。首先,它结束了五代以来数百年的 分裂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为 明清时期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它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政权,有利于全国 范围内的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它将于广大,与西部、 北部边疆各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使边疆地区得 到有效的开发。由于元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上推行了 不少落后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阶级 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 义,元朝政权被推翻。蒙古国历4汗,元朝建立后历14 帝,共162年。
1 概述
南宋(1127-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在南方建 立的偏安政权。南宋是北宋腐朽政治的继续和 发展,在与金对峙期间,推行妥协退让、屈辱 求和的政策,由于南北人民坚持抗金斗争及南 方经济的长足发展,它才得以保持与金对峙的 局面,南宋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南 迁的高潮,促使我国经济重心最终移至南方。 南宋传9帝,历149年,为元朝所灭。
1 概述
1 概述
夏(1038-1227年)是以党项族为主体、联 合其他民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它 先后与辽、北宋及金、南宋鼎足而立,时战 时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它 注重吸收内地和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与生产 技术,对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开发和中 西交流的沟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西夏传10 帝,力189年,为蒙古国所灭。

(必修1)唐宋元政治A共25页PPT资料

(必修1)唐宋元政治A共25页PPT资料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1、世官制:官位世袭 2、察举制:以官举士 (1)汉武帝创察举制:德、才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德才——门第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几个阶 段,各有何特点?想一想,哪种方式更 思 考: 有利于公正、公平地选拔真正的人才。
材料阅读与思考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②军政——枢密院 ③觐见制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 是怎样的呢?
参考答案: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起草政令)(审核政令)(执行 政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特点: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4、行省设置的意义: (1)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 国省制的开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代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

(二)君主专制加强——二府三司制的建立
“乾德二年(964年),上欲为赵普置副而难其 名称,召翰林学士承旨陶谷问曰:‘下丞相一等有何 官?’对曰:‘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遂以枢密 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
1055年,谏官范镇已上疏,揭露“今中书主民, 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宋史食货志》
C.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3、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宋 神 宗
皇 太 后
太 皇 太 后
D.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
宋神宗生母高皇太后像
司马光(1019—1086)
司马光说: “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3、变法的结果和认识
(1)变法的结果:
A.变法取得一定成效
2.内容
(2)强兵措施:整顿军队
A.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 B.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 入军
影响(目的):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
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 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人 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 革新的精神。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社会危机
财政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积贫)
军队战斗力 (积弱) 低下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什么措施导致什么现象形成什么局面?
思想
科技 文化
科技:四大发明 天文:郭守敬《授时历 文化:科举考试、书院兴起、书法、 》王祯《农书》 绘画、宋词、话本 文学:元曲、元杂剧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第一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

5.主要内容:(见书本第44-47页)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内容
作用
富 国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将兵法 强 兵 保甲法
保马法
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学校制度
育 才
思考:
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 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 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 财方法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的理财原 则是什么?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内 容 作 用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设发运使,由政府采购物资
①满足政府物资需求;②减轻 纳税户负担;③增加财政收入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 ①打击商人垄断,稳定市场; ②增加财政收入 短缺时卖出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 低息借贷,收获后还本付息
生产过少 土地兼并 繁重的徭役 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 力去开发自然资源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什么?
理财富国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设发运使,由政府就近采 购物资
①满足政府物资需求;②减轻纳 税户负担;③增加财政收入
提高战斗力军器监军器监设设军器监军器监专门管专门管理武器制造理武器制造提高武器产量质提高武器产量质量量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形改革考试内容形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形式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整顿太学重编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教科书措施措施用用科举改革科举改革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形式革新思想得到传革新思想得到传学的人士取代反对学的人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充实改革的旧官充实改革派力量改革派力量改革学校改革学校制度制度整顿太学重编整顿太学重编教科书教科书措施措施青苗法募役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税法兵兵将兵法保甲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法保马法军器监军器监科举科举改革改改革改革学校制度革学校制度解决财政危解决财政危机改变机改变积积贫贫局面局面有利于减轻人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发展民负担发展生产生产增加财增加财政收入政收入节省政府开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提高军队战斗力队战斗力改变改变积弱积弱局面巩固统面巩固统治秩序治秩序为变法造舆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人才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6结果1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