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赵建军教授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经验

147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 年 9月 B 第 7 卷第 26期Sept. B 2019 V ol. 7 No. 26赵建军教授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经验李艳艳1,赵建军2*,常立萍2,高 玲1,王天鸣1(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摘要】赵建军教授认为,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病机为“髓虚毒损”,即肾亏髓虚为本,瘀血痰浊等毒邪为标,通过多年临证经验总结,提出“益髓解毒”的治法,将补肾益髓贯穿治疗始终,针对患者临床证候,有瘀血、痰浊或其他邪毒等标实者,通过辨证论治,加减用药,多获良效。
【关键词】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益髓解毒法;赵建军;经验【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6.147.02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Mild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mVCI )在中医文献中没有确切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及体征,该病应归属于“善忘”、“不慧”的范畴中。
西医学认为它是由脑血管原因引起的,或者与脑血管性因素相关而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随着病情的日益加重,mVCI 会发展为血管性痴呆,早诊断,早治疗意义重大。
赵建军教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提出“益髓解毒”的治法,多获良效。
1 病因病机对于mVCI 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中风后,风、火、痰、瘀、虚(肾虚)毒邪上犯于脑,导致气血逆乱,神机失用。
赵建军教授认为,mVCI 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乎虚实两点,其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肾亏髓虚,标实为瘀血、痰浊等邪毒。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头者,精明之府”,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年高无记忆者,脑髓渐空”,mVC 病变部位在脑,与脑髓密切相关。
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病机及治则初探

受脑之气而外 利九窍者也。 眼耳 口鼻舌 为五脏 外 ” 窍, 皆位于头 面 , 与脑相 通 , 的视觉 、 人 听觉 、 感觉 、 思 维和记忆力等 , 皆与脑有 紧密联 系。李时珍《 草 本
纲 目》 首次 明确 提 出“ 为元 神 之 府 ” 认 为 精 神 意 脑 , 识、 记忆 思维 、 觉器 官 皆 发 于脑 。王 清 任 在《 视 医林 改错 》 中提 出“ 机 记 性 不 在 心 在 脑 ” 说 。因此 , 灵 之
脑 髓失养 , 的正 常生 理功 能就受 影 响 , 脑 出现 记
忆 、 维、 思 感觉 、 识不 同程 度 的受 损 。如 《 问 ・ 意 素 脉 要 精微 论》日 : 头者 , 明之 府 , 倾 视 深 , 神 将 “ 精 头 精 夺 矣 。 王清任 在 《 ” 医林 改 错 》 中指 出 : 年 高 无 记 性 “
害病位 在脑 。
知障碍 发 于中风 , 其发病 基础 与 中风一脉 相承 , 存在 脾 肾 亏虚 、 痰瘀 内阻 的病 理 基 础 。肾 虚 , 脑 髓 失 则 充 , 虚则气 血生 化乏源 。而 痰瘀 等浊邪 壅 阻脑 络 , 脾
12 脾 肾亏虚为致病之本 .
中医学认为年老体衰 ,
者, 脑髓渐空。 将此类疾病归 为脑病 , 为发病 部 ” 认 位 主要 在 脑 。髓 海 空 虚 的病 人 影 像 学 表 现 为脑 萎 缩 、 白质疏 松 , 脑颗 粒空 泡变性 等病 理变 化 。肾 脑 有 精 亏虚 、 神虚 精耗 、 脑力 损伤 或气 血不足 不能 益 肾养 脑, 督脉空虚而致智能衰退。结合现代医学生理解 剖 知识 , 认为 神志智 能 为脑所 主 , 血管性 认知 功能损
潜在 的可 防治性 , 部 分 是可 逆 的。加 强 中医药 对 其 血管性 认知 障碍 的研究具 有较 强 的现实 意义 。
从中医角度解读血管性痴呆

医诊通慢病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呈慢性进展状,主要病症为认知功能损害,该疾病发生后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从中医的角度解读该病,通过科普来提高对血管性痴呆疾病的理解,并积极做好相应治疗及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疾病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疾病之一,虽然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但疾病发生后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及认知功能,使其无法独立自主面对生活诸事。
血管性痴呆的具体病因较多,包括暴力因素、脑卒中、高龄、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过度肥胖等,患者脑内血管受上述因素影响出现破损情况,无法满足脑实质组织正常对于营养及氧气的需求,从而引发脑功能衰竭。
随着病灶不断扩大,在影响足够容量的脑组织后可引起患者记忆、注意力、执行功能、语言表达等认知功能下降,最终威胁其正常生活及健康。
从中医角度来看,血管性痴呆最早被称为老年呆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中记载过“不慧,盖世所谓白痴”“呆”等内容,古人释义称之为呆者,癫也、痴也、不慧也,不明事理谓之呆。
随着时代不断进展,汉代《华佗神医秘传》中正式出现了有关“痴呆”一词的注解和说明,《景岳全书》中也记载“癫狂痴呆候”,认为该痴呆本身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存在,并针对痴呆病因、病症、治疗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痴呆症”,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或以不遂或以思虑或以疑惑或以惊恐而渐至痴呆。
清代则有学者针对既往经验及记载进行分析,明确提出“脑为原神之府,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小儿无记性者,髓海未满,高年无记性者,则脑髓渐空。
”等,认为血管性痴呆具体病机为老年群体脏腑机能逐渐衰退,肾精日渐亏损,髓海失充及气海不足,最终痰浊内生、瘀血阻窍所致。
近年来,随着针对血管性痴呆疾病开展的研究和讨论,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反馈,如有学者提出血管性痴呆发病于五脏皆有一定关系,其中对于心脾肝肾关系尤为密切,而在六腑中,则认为三焦与胆有密切关系。
符为民教授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经验

阻 于脑 络 是 其 发 病 关 键 ,治 疗 上 主 张破 瘀 通 络 、化 痰 开 窍 为原 则 ,辅 以补 益 肝 肾 ,并 创 制 脑 络 通 颗 粒 用 于 临 床 ,取 得 较 好 疗 效 。 关 键 词 :符 为 民教 授 ;血 管 性 痴 呆 ; 经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叭. 0 5 5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3 ) 一 0 1 — 0 0 8 1 — 0 2
取得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 。 1 肾虚精亏 、髓海不足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基础
加之本病病 程漫长 ,久病人 络 ,也 可导致痰瘀 阻络 。④ 痰瘀相关 ,痰可致瘀 ,瘀可致痰 。痰饮积久 ,阻碍气机 升降,气血运行不畅 ,则成瘀血 ;瘀 积 日久 ,津 液不行 , 聚而为痰 。此正如 唐容川 《 血证论 》所说 :“ 痰水 之壅 , 瘀血使然” ,及 《 景岳全 书 ・ 痰饮 》所云 : “ 痰 即人 之津 液 ,无非水谷之所化 ,此痰 亦既化之物 ,而 非不化 之属 也 。但化得其正 ,则形体强 ,营卫充 ,而痰涎本 皆血气 。 若化失其正 ,则脏腑病 ,津液败 ,而血气 即成痰涎” 。总 之 ,“ 痰”与 “ 瘀” 的出现 ,进而发展为痰瘀互结 ,清窍 受蒙 ,“ 气血凝滞脑气” (《 医林改错 》 ) 、“ 痰积则神 明不 清” ( 《 辨证录》 ) ,导致血管性认知 障碍形成。无论何型 , 旦影响到智力 ,无不 以痰瘀 阻窍为最 终结局 ,所 以从
血管性认 知 障碍 ( V a s c u l a r d e me n t i a ,V D )是指 在 缺血性 、出血性及 急 、慢 性缺血缺 氧性脑血管疾 病引起 的脑组织损害基础 上产生 的以认 知功能 障碍 为主的一组 临床综合征 。一般认为本病归属于 中医学 “ 呆 病” 、“ 善 忘” 、“ 不慧” 、“ 文痴” 、“ 语 言颠倒 ”等 ,属神志病变 范 畴 。符 为民教授认为本 病以 肾虚精 亏、髓 海不足为病 理 基础 ,痰瘀互结 ,阻 于脑 络为发病关键 ,创 制脑络通 颗 粒 ,破瘀通络 、化痰开窍 ,辅以补益肝 肾,并用于临床 ,
从络病理论切入探讨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及辨治浅析

乏力 , 忘 ; 健 脑络 痹 阻 可见头 晕 头痛 , 或 中风偏 瘫 ; 甚 脑
络损 伤可 见神 志 、 意识 障碍 , 中风偏 枯 , 手足 不用 等 , 与 血 管性 痴呆 的症 状相 类 似 , 示 血 管性 痴 呆 为 典 型 的 提
经论 篇 》 :病 在血 , 云 “ 调之 络 。 初步 反 映 了络脉 与血 病 ” 的关 系 , 定 了络病 学说 的基 础 。 脉既 是气血 津 液贯 奠 络
通 的枢 纽 , 是 沟通 机 体 内外 及 神 机 运 转 的重 要 途 径 也
之一 。简单 来说 , 病不 是某 一 种独 立 的疾 病 , 络 而是 广
的致 病 因素 。近年 来 , 关 络病 学说 的研究 提示 , 脉 有 络
病变 的实质 是虚 、 、 、 毒互 结 。 痰 瘀 浊
血 管 性 痴 呆 _ ( ac lrd me t 】 v sua e ni a,VD)属 中医 “ 中风 痴呆 病 ” 范畴 , 亚 洲 国家 中最 常见 的痴 呆 原 因 是 之一, 目前对 其发 病机 理 已形 成共 识 , 以 肾精 亏 虚 为 即 本, 痰浊 、 血 、 毒互 结 为实 的本 虚标 实 性疾 病 , 与 瘀 浊 这
养 , 为 眩晕 。 发 1 4情感 障碍 人 的精 神 、 . 意识 、 维活 动 皆 由脑所 思
主 , 络痹 阻势 必 引起 神 志方 面 的异 常 。 脑 血管 性痴呆 又 称为“ 中风 后痴 呆 ” 中风后 气 机逆 乱 , , 痰瘀 内生损及 人
泛存 在于 多种 内伤 疑难 杂病 和外 感 重症 中的一 种病 理 状态 ; 它既 是病 邪传 变 的途径 , 又是促 使 疾病 发 展加 重
血管性痴呆玍毒内生病机初探

讨论从字面和内容上理解,诸如咳嗽与咳逆、呕吐与呕逆、黄疸与发黄、胸痹与心痛、风痹与行痹均应是同一种疾病。
但《普济方》中皆独立存在,各有适用的系列方剂。
这是中医学由外在表现诊治疾病导致的必然结果,故而传统中医学中各病内涵彼此套叠与交叉非常普遍。
采用统计学方法揭示广泛存在的此类问题,为取舍和归并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对两病证的本质异同,基于用药频数和所辖症状频数的卡方检验,若均得出差异不显著的结果,即可判断两病证没有本质区别;若均得出差异显著的结果,即可判断两病证有质的差异性。
本研究证实,脾虚冷与胃虚冷两证没有本质区别;而心虚与怔忡惊悸两病证则有本质差异。
选择脾虚冷与胃虚冷进行计量分析,基于脾与胃互为表里,两者常同称同论,临床表现关联性强,统计结果证实了最初的判断。
而选择心虚与怔忡惊悸进行比较,目的是在中医的证与病之间建立统计分析比较方法。
从传统用药和症状构成的大致情况来看,容易得出两者有一定联系的初步印象,但统计分析并不支持这一推测。
两个范例的比较分析表明,卡方检验广泛适用于中医病与病、证与证或病与证本质异同的显著性评价。
本研究建立的两病证本质异同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并不否认和排斥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
并且认为,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彼此印证,可望深刻揭示古代方剂文献中潜藏的规律性和原创知识。
采用计量分析方法求解两病证的本质异同,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新的研究方法,借助这种方法可以阐释病与病、病与证、证与证、症状与症状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和相近病证的用药规律,以为当今临床所借鉴。
另外,可为古代方剂数据库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数字化分析方法。
参 考 文 献[1] 梁茂新,黄会生.《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000278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1998LIANG Mao-xin,HUANG Hui-sheng.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of Puji Fang (The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 of computer software copyright.No.0002781).National Copytigth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98(收稿日期:2010年8月4日)血管性痴呆“玍毒内生”病机初探李志勇1,赵晖2,裴凌鹏1,郑小江3,袁德培3,崔箭1,李彦文4(1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 100069;3湖北民族学院,恩施 445000;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摘要:血管性痴呆是在脑血管病变基础上出现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智力损害综合征,我国传统医学在血管性痴呆防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中医病机、治则初探

1 山东省淄博 市张店 中医 院内三 科 ,山东 . 淄博 2 5 0 ;2 山东中医药大 学附属 医院神经科 , 山东 5 00 . 济南 200 500
【痰瘀 内阻 为致病之标 ,治则 为益肾健脾 、化浊 行瘀、醒神 开 窍、健脑增智。 【 关键 词】轻度血管性认知功 能损害 ;中医病机 ;治则 【 图 分 类号 】R — 3 中 20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 5 7 ( 0 0 1— 6 — 文 078 1 2 1) 6042
痰 浊也 可 以致 瘀 , 两者 常互 为因 果 ,错 杂 为病 。 《 溪 心法 》 丹
功能障碍 的绝对及相对 发病 率均 明显增加 。根据流行病学调 查 ,在 大 于6 岁 的人 群 中 ,年 龄 每 增 加 5 ,V D 发 病 率 就 O 岁 a的 增加 1 …。中国6 岁 以上老年人 中痴呆 发病率为3 9 ,V D 倍 5 . % a 占6 . % 8 5 而居 首 。另据 调查显示 ,卒 中后痴呆 是 降低 生存 率 的一个预测 因子 ,增 加以后卒 中的复发 。现在 的研 究结 论 认 为 , V D 有 潜 在 的 可 防 治性 , 其 部 分 是 可 逆 的 。加 强 a具 中医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 究具有 较强的现 实意义 。 恩师 曹晓岚教授近几年对此研 究较 多,现整理 学术 思想
血 管 性认 知 功 能 障碍 (a c lT cg i ie ip im n , v su a on t v m a re t V 1 是 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 。可单独 C) 发 生 或 与 A e m r (D 伴 发 。 通 常 包 括 两 类 , 一 类 是 血 1 h e 病 A ) z i 管 性 非痴 呆 的 认 知 功 能 损 害 (- I D ,其 中包 含 主 要 表 现 为 VCN) 多认知功 能域损 害的血 管性 轻度 认知功能损害 ( —M I V c ); 另 一 类 就 是 传 统 的 血 管 性 痴 呆 (a ) 多 在 中 老 年 起 病 ,男 VD。 性略多于女性 。随着近年来 中风发病率的增高 ,血管性认知
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初探_卫振华

・学术探讨・ 作者简介:卫振华,男,1964年8月生,主治医师,沁县中医医院(山西 046400)。
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初探卫振华摘要:回顾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血管性痴呆多是在平台、波动、下滑三期交替更迭过程中呈阶梯样进展,三期证候各不相同;肾精气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基础;痰瘀蕴结,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血管性痴呆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病因;病机中图分类号:R 74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156(2005)0620001202I nvestiga tion on the Pa thogeny and Pa thogenesis of Va scular D em en ti a W E I Zhen 2hua (H osp ita l of T CM of Q in Coun ty ,S hanx i ,046400,Ch ina )Abstract :T he po in ts of p ast fam ou s docto rs w ere review ed ,and m odern m edical theo ry w as com b ined .It suggested that vascu lar dem en tia al w ays develop du ring the alternati on of the th ree p hases of p latfo r m ,fluctuati on and gliding .T he syndrom es of the th ree phases w ere differen t .T he basis on w h ich vascu lar dem en tia occu red w ere deficiency in essence and vital energy of k idney ,com b inati on of ph legm and b lood stasis ,and b lockage of the co llateral.T he keypo in ts of the developm en t of vascu lar dem en tia w ere stagnati on of p h legm and b lood ,the tu rb id sub stance then p roduced ,and the b rain co llateral and sp inal co rd spo iled by them .Key words :vascu lar dem en tia ;p athogeny ;pathogenesis 血管性痴呆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或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分析
发表时间:2015-07-24T09:53:38.6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金世娟秦静静[导读]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
金世娟秦静静
青州市人民医院山东潍坊 262500
【摘要】血管性痴呆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所导致的痴呆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血管性痴呆是全世界老年性痴呆的第三大病因,仅次于阿尔兹海默征和路易体痴呆,而在亚洲国家则居首位。
文章基于此,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从中医与西医两个角度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85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437-01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概念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除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以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也会引发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当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达到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时,常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治疗时机,成为不可逆性认知损害。
因此为满足临床需要,在患者出现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时及时干预、延缓痴呆的出现时间和减少痴呆的发生率,在深入研究该病的基础上最早在1993 年由Hachinshi 和Bowler 提出了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由脑血管性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认知损害综合征,即由血管因素引起的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
从Hachinsh 等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定义来看,它是一个包含血管性痴呆在内的范围更广泛的认知功能受损的综合征,并且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门课题,这一概念的提出重在对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预防和治疗。
2 中医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虽无血管性认知障碍这一病名,但是有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记载并不少见,大多散见于中医“呆病”、“痴呆”、“文痴”、“健忘”、“善忘”等病证的论述中。
根据其认知损害程度的轻重,现代中医也普遍认同血管性认知障碍属于中医“痴呆”、“健忘”等疾病范畴。
现代研究发现中风病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因,而出现中风病的人群多属于中老年人。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人至老年,肾衰精少,脑海失充;脾胃虚弱,气血乏源;加之年老体病,所欲不能,行动受限,情志失调,气郁血瘀;脾虚失运,痰浊内生,蒙蔽清窍而致病。
综上所述,中医普遍认为健忘、痴呆病位在脑,与肝脾心肾等脏腑功能有关,尤其是脾肾;多以年老体衰、情志内伤、久病损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不足,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髓失养,或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邪气扰于脑窍,元神蒙塞而成,属于本虚标实,虚中夹实。
中医认为精、气、血三者为人体的物质基础,精生气,气生血,精血同源;肾为五脏之根,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髓能充脑;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脑为“诸阳之会”、“清窍之府”、“精神之府”、“元神之府”等。
曹晓岚教授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以及治疗中风和认知障碍的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其病机不外虚、瘀、痰三端,以肾虚、血瘀、痰浊为主,肾精亏虚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基础,痰浊、瘀血是致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肾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气滞为标,病位在脑,其发病、演变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中医治疗当以补肾填精、健脑益髓为基本方法。
不仅虚证以补肾为主,即使是以痰浊、瘀血等实邪偏重的虚实夹杂证候中,也常在以川芎、红花、桃仁、泽兰、清半夏、胆南星、陈皮、天麻、郁金、石菖蒲等活血通络、化痰理气的主方中配伍制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熟地兼以益肾填精。
借鉴田金洲教授等制定的血管性痴呆中医辩证量表,发现6 种证型,主要以瘀血阻络证、痰浊阻窍证、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余证型较少或未出现。
并进一步发现患者以两证或三证相兼出现为主,单一证型较少,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并且轻度痴呆组以虚证多见、轻度认知障碍组实证多见。
本研究能说明中风恢复期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病机虚实夹杂,以肾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痰瘀内阻为标,以血瘀、痰阻、肾虚为主要病因,为临床辨证治疗中风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以活血通络、祛痰开窍、补肾填精等方法寓通于补,通补结合,以补为主等治则治法提供依据。
3 现代医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逐步被重视,虽然至今对其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的研究尚不甚明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各项认知均在逐步完善中。
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病因,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烟酒嗜好、性格、遗传因素、营养状态等对其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关于年龄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大多数发现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
本文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62.22±10.32 岁,无认知障碍者、轻度认知障碍者、轻度血管性痴呆者的平均年龄(岁)依次为58.77±9.16、63.56±10.16、70.37±8.67,在年龄组段研究中同样发现随年龄增长,患者的认知状况下滑。
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可能与老年人的血管性疾病患病率较高有关。
关于性别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致。
本文在男女比例基本均等的条件下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轻度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女性比占优势,性别对认知功能有影响,但是这也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女性患者受教育程度较男性低有关。
关于文化程度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文化程度高低对认知功能有影响,文化程度低是该病的危险因素,学习有利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故目前普遍认为提高人类的受教育程度有利于降低认知功能损伤。
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文化程度普遍较认知功能正常者低,并且轻度痴呆患者主要以文盲和小学学历为主,低文化率更明显。
关于婚况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既往研究较少,笔者发现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较已婚且配偶健在者患病率高,这可能与单身(主要为老年丧偶)者易出现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另外笔者对患者的日常运动情况和职业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经常锻炼比好静懒动者的认知功能保存较完整,可见经常锻炼不仅有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经常锻炼者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生活比较有规律,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活跃了大脑,促进了周身的血液循环。
同时未发现职业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晓刚,孙珊玲,程艳红.以针刺督脉经穴为主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1-1173.
[2]王伯良,王俊卿,周筱燕等.针刺配合中药治疗脑出血致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3;12(3):205-209.
[3]许能贵,沈德凯,周逸平.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1,42(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