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肿瘤护理常规(5)
骨肿瘤病人的护理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是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以往认为 是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溶骨性肿瘤, 后来发现其复发率高、转移率低,现 认为属于潜在恶性或低度恶性肿瘤。 发病年龄在20-40岁 女性多于男性 好发部位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
41
I级:基质细胞少,大量多核巨细胞。 II级:基质细胞多,多核巨细胞少。 III级:基质细胞为主,多核巨细胞锐减。
A.骨髓炎 B.骨结核 C.骨肉瘤 D.骨巨细胞瘤 E.骨转移癌
82
12.男性,28岁。左膝外上方逐渐隆起半年, 膝关节屈曲功能良好;X线片显示左股骨远 端有骨性突起,基底部窄小成蒂,软骨帽 和滑囊不显影,无明显骨膜反应。可能的 诊断是()
A.骨髓炎 B.骨结核 C.骨肉瘤 D.骨囊肿 E.骨软骨瘤
17
2.影像学检查 X线、CT、MRI 核素骨显像、血管造影
3.病理学检查 4.现代生物技术检测:电镜、免疫组
化、流式细胞技术、染色体检查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一)良性肿瘤:手术治疗 1.刮除植骨术 2.外生性骨肿瘤切除术
(二)恶性肿瘤:手术为主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保肢术、截肢术 2.化学治疗 3.放射治疗 4.其他治疗:血管栓塞、温热-化学疗法
运用: 能运用护理程序为骨肉瘤手术病人提供护理。
•3
发生于骨内或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 的肿瘤,以及由其他脏器转移到骨骼的 肿瘤统称为骨肿瘤(bone tumors)。
发病有年龄和部位特点,如骨肉瘤多 见于青少年,骨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 骨髓瘤多见老年人,解剖部位对肿瘤的 发生也有意义,许多肿瘤在干骺端,如 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骨肿瘤手术护理常规

骨肿瘤手术护理常规按骨科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1、评估健康史,了解既往病史、家庭史、肿块发现的时间以及受伤是否有诱因。
2、评估临床症状及体征,了解局部是否有肿胀、压痛、皮温增高,了解疼痛的程度、时间,有无夜间痛,是否有相应神经血管受压迫症状。
3、了解辅助检查结果如血钙、X线检查等。
4、是否有恐惧、紧张、焦虑,对疾病的知情情况。
、【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下肢肿瘤避免下肢负重;脊柱肿瘤者需卧硬板床,防止躯干扭转屈曲。
截肢术者,术前训练使用拐杖。
(2)给予患者安慰及心理支持,消除其恐惧及焦虑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术前3天每日用肥皂水清洗局部,术胶1天用肥皂水清洗后局部备皮,清洗擦干后用碘伏消毒,并以无菌巾包扎。
(4)化疗患者按化疗护理常规。
2、术后护理(1)行肿瘤切除术者,患肢抬高15°~30°并制动;行截肢术者保持关节功能位,床旁备用止血带。
(2)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肢疼痛的程度及局部灭活后的组织反应、肿胀程度。
(3)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创口有无渗液、渗血及渗出物的性状、量。
(4)肿胀及疼痛护理:给予精神安慰,尽量避免用吗啡类镇痛药,可用抗肿瘤中药外敷;禁止按摩、热敷、理疗,以防肿瘤扩散。
(5)行大剂量化疗药物治疗者,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出现恶心、呕吐、出血、贫血、发热、过敏、脱发等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及时采集血标本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健康指导】1、指导患者保护肿瘤部位,防止负重致病理性骨折。
2、术后定期复查。
恶性肿瘤者按时化疗。
骨肿瘤患者的护理常规

骨肿瘤患者的护理常规一、概述发生在骨内或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的肿瘤以及由其他脏器恶性肿瘤转移到骨骼的肿瘤统称为骨肿瘤。
骨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来自骨及其附属组织,后者是由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或淋巴液转移而来。
根据骨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所产生的细胞间质类型骨肿瘤又可分为良性、中间性、恶性。
良性骨肿瘤中骨软骨瘤发病率最高,恶性肿瘤中骨肉瘤发病率最高。
骨肿瘤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骨肿瘤的发生具有年龄和部位特点,如骨肉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骨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而骨髓瘤多见于老年人。
解剖部位对肿瘤的发生也有意义,许多肿瘤生长于长骨的干能端,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远端,而骨髓则很少发生。
【外科分期】骨肿瘤的外科分期方法有多种,目前最常用的为Enneking 于1980年根据骨和软组织间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特点提出的G-T-M外科分期系统。
这一分期方法反映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侵袭程度,有利于判断预后,合理制订手术方案,指导骨肿瘤的治疗。
G(grade)表示病理分级,共分3级:Go为良性,Gl为低度恶性,G2为高度恶性。
T(tumor)表示肿瘤与解剖学间室的关系,分为:T o肿瘤局限于囊内,Tl囊外、间室内,T2间室外。
M(metastasis)表示远处转移,分为:MO为无远处转移,Ml 为有远处转移。
【临床表现】1.疼痛疼痛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症状,开始时为轻度、间歇性,后来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明显,并有局部压痛。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无疼痛或仅有轻度疼痛,少数良性肿瘤,如骨样骨瘤可因反应骨的生长而产生剧痛。
2.局部肿块和肿胀恶性骨肿瘤局部肿胀和肿块常发展迅速,表面可有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
良性骨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通常被偶然发现。
3.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位于长骨干惭端的骨肿瘤多邻近关节,由于疼痛、肿胀和畸形,可使关节肿胀和活动受限。
肿块巨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如位于盆腔的肿瘤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为便秘与排尿困难;脊柱肿瘤可压迫脊髓,出现截瘫。
常见骨肿瘤病人的护理

【护理评估】
(3)骨肉瘤: • 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发病年龄以10-20岁青少年多见,40岁以上发病多为继发性,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 主要症状是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开始时呈间歇性发作的隐痛,逐渐转为持续性剧痛,尤以夜间为甚。患肢关节有不同程度
的功能障碍。病变局部肿胀,很快形成肿块,局部皮温增高,浅静脉怒张。可伴有全身恶病质表现。
护理措施
(四)化疗病人的护理: 1.了解和掌握化学治疗药物的作用和毒性反应,掌握药物的浓度,定时查血常规,了解抗癌药物对骨髓功能的抑制程度。 2.贫血重者应给予输新鲜全血;白细胞减少时,要防止感染,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血小板减少时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必要
时给予成分输血。 3.定期查肝、肾功能,以了解抗癌药物对其损害情况,做好化疗并发症的护理。
护理措施
正常功能,鼓励病人使用辅助工具(拐杖),早期下床活动,为安装假肢做准备。 4.心理护理:截肢或关节离断术后,病人往往出现某些精神失常症状,称为“创伤性精神病”,所以要有专人护理,防止病
人发生意外。术后出现幻肢痛应解释原因,对症处理。 5.预防病理性骨折: (1)下肢肿瘤病人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搬运病人时应轻柔,避免暴力。翻身时应予以协助。
【护理评估】
3.辅助检查:X线检查 (1)骨软骨瘤:长骨干骺端从皮质向软组织的骨性
突起,或呈杵状、蒂状或鹿角状,皮质相连续,髓 腔相通。
【护理评估】
(2)骨巨细胞瘤:长骨骨骺处 呈偏心性溶骨性破坏,骨端呈 肥皂泡样膨胀,骨密质变薄。
【护理评估】 (3)骨肉瘤:病变部位骨质浸润性破坏,边界不清,
课堂小结 6.脊柱肿瘤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动以防止脊柱骨折造成截瘫。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老河口一医院一、一般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观察生命体征及评估全身情况。
2.卧硬板床加软垫。
3.脊柱骨折,骨盆骨折,下肢骨折,骨与关节感染者绝对卧床休息。
4.骨折患者搬运(1)骨折部位固定于功能位。
(2)石膏固定者避免石膏变形,折断。
(3)牵引患者保持患肢于牵引状态。
(4)脊柱骨折者防止脊柱扭曲。
5.合并出血,休克者,先止血,抗休克,再处理骨折。
6.四肢损伤或疾病者,根据病情抬高患肢,观察末梢血运。
7.协助完成各项诊疗,检查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如DSA栓塞术,穿刺活检术或切开活检术,牵引术等,做好术后护理工作。
8.加强皮肤护理,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或抬臀1次,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多饮水,多食水果蔬菜,预防压疮,坠积性肺炎和便秘等并发症。
9.评估并记录疼痛的部位,程度,长海痛尺评分≥4分,给予药物镇痛。
10.满足卧床患者日常需要,完成保留导尿及便秘者的护理,指导并训练患者功能锻炼。
(二)骨科手术术前护理常规1.观察生命体征及评估全身情况。
2.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及手术前后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紧张及焦虑情绪。
3.指导并训练患者有效咳嗽,深呼吸,床上大小便及肢体的活动。
4.术前一日沐浴或备皮,修剪指甲,取下饰品。
5.饮食术前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
6.术前一日晚保证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7.术日晨协助患者更换手术衣,取下义齿,隐形眼镜等,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测体温,血压,脉搏。
8.备好麻醉床及所需物品。
(三)骨科手术后护理常规1.根据麻醉方式选择相应麻醉护理常规。
2.根据手术交接单交接患者,了解术中情况及注意事项。
3.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直至平稳,平稳后,每日测体温,脉搏3次,连测3天正常后改为每日1次。
4.巡视病房,观察有无伤口渗血及阴道流血情况。
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
5.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在位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按时更换尿袋,保持会阴清洁,会阴擦洗每日2次。
骨肿瘤的护理常规

骨肿瘤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神志、面容、表情、营养状况及精神变化。
2.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状态、血氧饱和度。
3、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渗出量及性质, 引流管有无扭曲、折叠, 引流是否通畅。
4.末梢血液循环的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感觉、运动、毛细血管充盈等情况。
二、护理措施1.术前护理(1)骨科手术前准备。
(2)完善术前辅助检查。
(3)训练床上使用便器。
(4)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戒烟。
(5)备皮。
2.术后护理(1)同骨科术后护理。
(2)脊柱肿瘤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防止脊柱骨折造成截瘫;四肢肿瘤患者下地时患肢不负重, 以免发生病理性骨折或关节脱位。
(3)抬高患肢, 保持功能位,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
(4)引流管接负压吸引器, 保持引流管的通畅, 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
(5)观察手术切口的渗血情况, 及时更换敷料。
(6)重视术后的疼痛控制, 如疼痛影响活动和睡眠时, 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
(7)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和抗凝药物, 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出血倾向。
(8)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必要时可采用静脉补充营养。
(9)心理护理: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防止焦虑悲观心理。
(10)健康教育化学治疗药物的作用和毒性反应, 观察抗癌药物对骨髓功能的损害程度, 定时检查血常规。
指导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及足趾背屈和跖屈。
三、健康指导要点1.加强心理护理。
2、加强功能锻炼, 指导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运动及足趾背屈和跖屈。
3、重视术后的疼痛控制, 如疼痛影响活动和睡眠时,可根据医嘱给予止痛药。
四、注意事项1.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观察。
2.化疗药物副作用。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 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 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 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 分列显示。
骨肿瘤护理常规

骨肿瘤护理常规一.概念骨肿瘤是发生于骨骼或其附属组织(血管、神经、骨髓等)的肿瘤,是常见病。
同身体其它组织一样,其确切病因不明;骨肿瘤有良性,恶性之分,良性骨肿瘤易根治,预后良好,恶性骨肿瘤发展迅速,预后不佳,死亡率高,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
二.护理评估(1)健康史和相关因素:了解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特别注意有无发生肿瘤的相关因素。
(2)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肿瘤治疗过程持续时间长,损害较大,常常造成身体外观的改变和遗留残疾,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尤其是恶性骨肿瘤,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一旦确诊,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对预后缺乏信心,出现焦虑、恐惧甚至轻生(3)身体状况:评估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创口有无渗血、渗液。
肢体远端血运是否正常,有无感觉和运动异常。
各种引流是否有效,引流液是否正常。
外固定位置是否正确。
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改善。
辅助检查结果是否正常。
三.观察要点(1)无痛的骨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生长活跃的干骺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多见。
当肿块增大压迫周围组织,如肌腱、神经、血管等而影响功能,出现疼痛。
(2)干骺端骨隆起,软骨帽一般不显影,如发现软骨帽有不规则的钙化时,应考虑有恶变可能。
四.护理诊断1焦虑、恐惧:与突然发病或病情较长,忍受较重的痛苦有关。
2、疼痛:与3、防止病理性骨折:与患肢过度用力或负重有关。
4、术后预防并发症: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必要时用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减轻疼痛,防止骨折。
5、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鼓励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肌萎缩和关节僵硬。
6、加强随访:对容易复发或有疑恶变的良性骨肿瘤者,应注意随访,督促病人定期复诊检查。
五.护理目标1.患者调整心态,顺应身体的改变。
2患者疼痛得到及时缓解。
3患者活动量增加。
六.护理措施1耐心讲解良性肿瘤的特点,症状较少,预后良好,非致死性疾病,解除病人疑虑。
2 向病人解释疼痛是肿瘤浸润和压迫周围组织所引起,对于疼痛剧烈或经采取上述措施无效者,应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外科护理学--骨肿瘤病人的护理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是一种潜在恶性或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溶骨性肿瘤 多发生在20~40岁 多发生在股骨下端或胫骨上端、桡骨远端、骶骨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疼痛。 X线表现:骨端偏心位溶骨性破坏而无骨膜反应,
病灶骨皮质膨胀变薄,呈肥皂泡改变。
骨膨胀性改变
疼痛
疼痛和肿胀、 功能障碍
X线表现 干骺端骨性突起 偏心位溶骨性破 成骨性、溶骨性
坏而无骨膜反应 或混合性破坏
骨软骨瘤
骨巨细胞瘤
骨肉瘤
溶骨性 成骨性
混合性
护理
护理评估(术前)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一般情况 外伤、骨折史 既往史
全身情况家族史
(2)身体状况 局部情况
辅助检查 心理反应、心理承受能力
化疗后观察与护理 保护血管,防止外渗
外渗后处理,防止皮肤坏死 胃肠道反应:化疗前半小时给予止吐药物 骨髓抑制:定期检查血常规,并予支持治疗 皮肤及附件受损:脱发,在头部放置冰袋降温 心、肝、肾功能:定期检查,鼓励多饮水
活动无耐力:与恶病质、化疗有关 改善营养状况,鼓励经口进食 遵医嘱提供肠内肠外营养支持 加强化疗护理
发病情况
▪ 男性>女性 ▪ 原发性良性肿瘤多见 ▪ 肿瘤发病与年龄有关 ▪ 解剖部位对肿瘤发生有影响
分类
WHO公布的骨肿瘤分类法: ▪ 良 性:骨软骨瘤 ▪ 中间性:骨巨细胞瘤 ▪ 恶 性: 骨肉瘤 骨肿瘤的原发部位分: 原发性: 多为良性肿瘤 继发性: 恶性肿瘤
临床表现
1、疼痛与压痛 2、局部肿块与肿胀 3、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 4、病理性骨折 晚期恶性骨肿瘤可出现贫血、体重下降、低 热等全身症状
疼痛
相关因素: 肿瘤浸润压迫周围组织 病理性骨折 手术创伤 术后幻肢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骨外科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三节骨肿瘤
凡是发生在骨内或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的肿瘤,不论是原发生性肿瘤还是转移性肿瘤统称为骨肿瘤。
骨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良性肿瘤中骨软骨瘤发病率最高,恶性肿瘤中骨肉瘤发病率最高。
一、病因
(一)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二)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二、临床表现
(一)疼痛良性肿瘤多无压痛,恶性肿瘤开始为间歇性、此后发展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痛,有压痛,几乎均有局部疼痛。
(二)肿块和肿胀良性肿瘤生长缓慢。
恶性肿瘤局部血运丰富且生长迅速。
(三)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
(四)病理性骨折多见于以溶骨性病变为主的骨肉瘤。
(五)其他晚期恶性肿瘤可呈现贫血、食欲减退、消瘦、体重下降、低热等全身症状,可经血和淋巴转移。
三、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碱性磷酸酶或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血清铜、锌及铜/锌比值在骨肉瘤的诊断、疗效判定,判断转移及估计预后是有一定的作用。
(二)X线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具有特征性的X线征象-考德曼套袖状三角(Codman三角)。
晚期可能有肿瘤浸润软组织的阴影,在部分病例见到病理性骨折。
(三) MRI和CT 判断骨肿瘤范围、性质和有无周围软组织浸润的有效手段。
(四)核索骨扫描早期发现和晚期鉴别有无转移病灶的常用方法。
(五)病理检查骨肿瘤最后确诊的唯一可靠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
四、处理原则及治疗要点
骨肿瘤的治疗以外科分期为指导,手术以外科分期为界限和方法,尽量实现既切除肿瘤,又保全肢体。
(一) 化疗
(二) 手术治疗
1.良性肿瘤的治疗刮除植骨术和外生性骨肿瘤的切除。
2.恶性骨肿瘤治疗保肢治疗和截肢术。
(三) 放射治疗
(四) 其他治疗
五、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了解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及家庭环境,注意有无发生肿瘤的相关因素,有无外伤史和家族史。
2.身体状况
(1)(1)局部:有无压痛、皮温升高、肢体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
(2)全身:有无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恶病质表现。
3.心理社会状况
(1)病人及家属对手术前后化疗是否有充足的认识和准备,是否能坚持完成化疗。
(2)心理承受能力。
(3)经济及社会医疗保障支持程度。
(4)保肢和截肢手术,病人及家属对功能和外观是否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麻醉、手术方式等情况。
2.身体情况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术区切口情况,引流是否有效,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关节功能是否恢复,肢体远端血运是否正常,有无感觉及运动异常。
3.心理状态与认知程度病人术后有无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对肢体外观改变及缺失能否承受,术后化疗和功能锻炼能否坚持,经济能力可否满足疾病治疗的费用。
六、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尊重病人的人格特点和性格特征,向病人和家属讲解骨肿瘤的治疗方法和目前最新进展,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以及成功病例,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教会自我放松方法,做好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的解释工作。
2.缓解疼痛应及时有效控制疼痛,在药物镇痛方面,推荐三阶梯镇痛疗法。
协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提供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采取有效引导,使之精神和身体放松。
3.饮食宜食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营养食物,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预防便秘。
(二)术后护理
1.根据不同麻醉,选择适当的卧位,床档保护,防止坠床。
2.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
妥善固定各管路,保持通畅。
观察病人的末梢血运及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
3.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抬高患肢,预防肿胀,指导病人的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教会病人正确使用拐杖及轮椅活动,保持肢体功能位,预防关节畸形。
4.下肢肿瘤病人能发生病理性骨折,搬运时应避免暴力,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下床行走,防止跌倒,预防病理性骨折。
5.手术当天应禁食水,术后第一天可进普食,注意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
少量多餐,不宜过早饮牛奶及豆浆,易产生胀气的食物。
6.提供病人康复的相关知识。
7.截肢术后的护理
(1)观察和预防术后出血:注意肢体残端的渗血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2)体位:术后24-48小时抬高患肢,防止肿胀。
下肢截肢者,定时更换体位,平卧位时不可抬高患肢,避免造成膝关节的屈曲挛缩。
(3)心理支持:理解病人的烦躁,用耐心、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对待病人。
(4)幻觉痛的护理:利用心理诱导和心理治疗,给予病人生活上的照护,采用暗示、交流、诱导等方法使其注意力得到放松。
对顾固性幻觉痛病人,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应局部封闭治疗。
(5)残肢功能锻炼:一般术后2周,小腿截肢术后主要做增加膝关节屈曲肌力,伸髂肌肌力训练,病人平卧位,使残肢上下屈伸运动,每天5-10次,每次5-10分钟。
(三)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1.切口感染观察病人的体温变化,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伤口分泌物有无异味。
保持引流管通畅,切口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尿液污染,检测体温变化。
合理有效的应用抗生素。
2.髋关节脱位术后患肢短缩畸形、内收或外旋,患肢术后保持外展30°,中立位,穿丁字鞋,不要交叉双腿,床头摇高不大于90°。
3.休克病人全身无力、大汗、面色苍白、血压低。
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尿量情况,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
七、健康教育
(一)术后宣教
1.康复指导制订活动计划,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生活自理,坚持功能锻炼,用助行器辅助行走,保持身体的平衡。
2.心理护理指导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截肢者介绍类似经历的病人现身说法,消除其心理顾虑。
3.饮食指导加强营养,多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忌烟忌酒。
(二)出院指导
1.按时复查,定期随访放化疗期间门诊随访,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术后每3个月复查,半年后每半年复查,至少坚持五年。
2.自我监测教会病人自我监测和检查,按时化疗;发现肢体肿胀或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