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句子衔接及解析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详解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
首先辨别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精益求精,比喻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美不胜收”和“数不胜数”,前者突出“美”和“多”,后者突出“多”。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比如“刮目相看”一般指人。
“励精图治”一般形容国家领导者。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主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2技法突破掌握技巧研习考点__教你备考如何学学案

专题六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考向一 补写句子语句补写题是2018年浙江卷新出现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其答题的实质是:让考生在一些隐性提示的指导下,使这个文段恢复原貌。
语句补写题选取的语段从性质上来说基本上是说明性语段、议论性语段;从语段的结构上来说,多数可以分为起始、展开、过渡、结束四部分。
命题人在选好语段后,下一步就是对语段进行挖空,挖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的位置和性质,主要有三种情况,根据这三种情况我们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型。
类型一 总提(起)句的补写所谓总提(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
这时的语句补写,实际上就是一个压缩语段题,只要能概括语段或下文内容即可。
当然,要考虑到前后句子的衔接连贯问题。
[例1] (2017·全国卷Ⅲ,改编)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6个字。
太阳能与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加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
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
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或太阳能发电更经济。
答案: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解题演示] 第一步――→通读文段确定类型这是一则说明性文段,从横线所在的位置和前后语境看,应补写一个总提句。
第二步――→结合前后文确定内容从后文看,“白天”“夜晚”“夏季”“冬季”是时间,而“白天”和“夜晚”、“夏季”和“冬季”的太阳能和风能的情况是互补的,由此分析,空格处所填内容应该强调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上互补的特点。
第三步――→结合要求揣摩答案在确定横线处要引出“强调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上互补”这个特点后,再根据字数不超过16个字的要求,用一个陈述句表达。
2017届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的基本解题思路课件

3.符合事理
杭州的市树桂花和香樟,论枝叶繁茂 的姿形,( ),它们足可荣获“树中之 星”的佳称。 A.论四季不凋的品性,论飘溢四野 的郁香 B.论飘溢四野的郁香,论四季不凋 的品性 按形象到抽象的写作顺序,应选B
4.文意相反
我得到了友情,便告别了那( );我得 到了真诚,便告别了那( );我得到了希望 之舟,便告别了那( );我得到了光亮的一 闪,便告别了那( )。 (1)黑暗的深渊(2)貌似善良的虚假 (3)深恶痛绝的狡诈(4)忧郁之岸的彷徨 A(3)(2)(4)(1) B(1)(2)(4)(3) 友情与狡诈,真诚与虚假,希望与彷徨, 光亮与黑暗分别呈反义对应,所以只有选填A 项
8.表意侧重
走过水库前的空地便见山门在望,有庙檐 翼然。( ),高大而有气势。( ), 虽其貌不扬,却身世不凡,是省内最大的隧道 式石桥。 [1] 门上书有“玉笥名山”四个大字 [2] “ 玉笥名山”四个大字镶嵌在山门 上 [3] 有座百花石桥在山门右侧 [4] 门右侧有座百花石桥 A.[1][4] B.[2][3] 句子表意侧重点在围绕山门进行介绍, 故选A
上述几点是我们用以指导做 “语言衔接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也是我们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口 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基 本方法。
语句衔接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1.主语一致 5.列举对应
2.形式对称
3.符合事理 4.文意相反
6.前后关照
7.关联契合 8.表意侧重
高考语句衔接题选例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7.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 与上下句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答案: D (1)每逢深秋时节, ___松竹山茶, 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___近看小河流 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① ③ B. ① ④ C ② ③ D ② ④
高考语文 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04 语句衔接(含解析)

专题04 语句衔接【母题来源】2017年高考江苏卷第4题【母题原题】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A.②③⑥④①⑤B.②⑥③④⑤①C.④①⑤②⑥③D.④⑤①②③⑥【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性。
首先了解整段的大概内容,从第一句话来看,“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后面应是讲述这三个因素对人创作和欣赏时表现出趣味的决定作用。
然后分析所给的小句子,找出句间的关系,第④句中,“这三者”,应是指代“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由此确定第一句,排除AB两项;再根据标点符号来看,这六个句子应分为两个部分,根据六个句子的主语来看,可以看出,一是以“这三者”为主语展开说明,一是以“我们”为主语展开;①中的“它们”指的就是“这三者”,故应紧跟在④后,由此可以选出答案。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语句衔接的题目,考点为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题目给出一组句子,让排列顺序。
【考试方向】语句衔接的题目,应该是各省考核的重点,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注意的类型是语句排序、填写衔接句,个别省市以填空排序的形式出现,应该是江苏卷近几年较为稳定的命题形式。
【得分要点】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细整理(师生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017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解析详细整理(师生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 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解析】手法要对应。
【答案】(1)茂林修竹(2)遥岑远目;水龙吟(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按要求选择。
(5 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 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考点】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
【解析】“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一间屋子都不打扫,怎么能够治理天下呢?引申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才能做成一番大事业。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指的是祸患往往产生于不经意的疏忽、祸患常常在平时的细微处隐藏。
也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答案】C(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
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5.【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
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
学科@网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高考语文:语句衔接题的设置及解题思路
“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所谓“简明”,就是语言表达简单明白,即语言表达成分不赘余;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当、恰如其分,即话语适合特定的语境。
衔接题的设置类型
1.排列句序
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2.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
是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
句子复位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
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考查的主要类型。
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思路
语句衔接的测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解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
2、合理、正确排列顺序,符合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等关系。
3、保持情境(语境)统一、和谐,列举对应,句式协调。
4、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词语照应。
下面以1995—2000年的高考题为例做简要的分析说明。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1995年)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这道试题,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考虑。
①②的话题是“宝塔”在什么地方。
②句是以“宝塔”为陈述对象,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宝塔”,前后一致,表述连贯。
③④句要从语意的连贯考虑。
④句中的第2句以第1句的宾语为主语,在语意上衔接更紧密。
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1996年)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__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答案:C
这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叙述“某校师生”关心集体,忘我地“和村民们一道”冒雨“投入抢收战斗”。
我们知道,叙述一件事,语言的先后顺序要正确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
④句是写师生听到广播,即得到信息。
②句是写师生此时的
一种心理,即得到信息后所产生的心理。
③句是描写师生的具体动作,即在心理知道下的动作。
①句是对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形象描写。
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997年)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
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答案:B
这道题要从叙述角度一致考虑。
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叙述的,所以承接上文应该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
联系下文的语意来看,前面的语意最好是“对联一副”,这样才能够衔接紧密。
所以应该选择答案B。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1998年)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a
D、①b ②b
答案:D
这道题第1句要从保持句式协调考虑。
第1句中要求选择的句子的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保持句式协调,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b;这道题的第2句中对景物分类的角度要符合事理逻辑,将“高山”与“深谷”、“草原”与“森林”、“溪流”与“湖泊”分别并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才符合事理逻辑,所以应该选择b。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1998年)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C
这道题要从表述的先后顺序考虑,这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
“不传达上级指示”这一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应该放在“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这种具体实践操作的工作前面,而不落实这两项工作的直接后果是“环保工作没人管”,最终的结果便是“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C选项排列恰当。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1999年)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A
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创意的题目,解答此题要多角度考虑,一是注意空间关系,二是保持叙述角度一致,三是保持句式协调。
从叙事的时间看,“我”现在不在杭州,应用“那”来远指;从叙述角度看,叙述的对象是“钱塘江”,所以应以“钱塘江”为中心来描写景物;从句式协调角度看,应该与最后一句用相同的句式。
由此看来A选项最恰当。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春季)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__。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答案:D
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考查得最简单的题目,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考虑。
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公安干警”。
所以D选项衔接最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