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合集下载

新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四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师版

新高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四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师版

常见金属元素(如Na 、Mg 、Al 、Fe 、Cu 等)和非金属元素(如Cl 、N 、S 、Si )。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4)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Ⅰ.客观题(1)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以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载体考查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鉴别与分离等。

Ⅰ.主观题(1)以“铁三角”“铝三角”的转化关系为载体,考查分析图像能力和计算能力。

(2)以化工流程的形式,考查金属矿物的冶炼和工业废液的提纯。

一、常见金属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1.钠及其化合物(1)等物质的量的金属钠被氧化成Na 2O 和Na 2O 2时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2)钠与盐的溶液反应:钠不能置换出溶液中的金属,钠直接与水反应,反应后的碱再与溶液中的其他物质反应。

(3)向Na 2CO 3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反应是分步进行的。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次为:CO 2-3+H +===HCO -3、HCO -3+H +===H 2O+CO 2↑。

2.镁、铝及其化合物(1)镁在空气中燃烧主要发生反应:2Mg+O 2=====点燃22MgO ,此外还发生反应:3Mg+N 2=====点燃2Mg 3N 2、2Mg+CO 2====△2MgO+C 。

(2)铝与NaOH 溶液、非氧化性强酸反应生成H 2。

常温下,浓硝酸、浓硫酸使铝发生钝化。

命题趋势考点清单专题 四 ××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3)Al2O3、Al(OH)3仅能溶于强酸和强碱溶液中(如在氨水和碳酸中不溶)。

(4)Al3+、AlO-2只能分别存在于酸性、碱性溶液中。

Al3+与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共存:OH-、CO2-3、HCO-3、SO2-3、S2-、ClO-、AlO-2,其中OH-是因为直接反应,其余均是因为发生了剧烈的双水解反应。

AlO-2与下列离子不能大量共存:H+、HCO-3、Al3+、Fe2+、Fe3+,其中H+和HCO-3是因为与AlO-2直接反应(AlO-2+HCO-3 +H2O===Al(OH)3↓+CO2-3),其余也是因为发生了剧烈的双水解反应。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元素化合物 专题8 硅及其化合物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元素化合物 专题8 硅及其化合物

硅及其化合物【考向分析】硅及其化合物在高考的考点一是以新材料、新技术为背景考查C、Si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二是以硅、硅酸的制备为载体,考查实验探究能力,Si和SiO2在现代科技中的用途常已成为高考选择题考查的热点。

【要点讲解】要点1. 硅和二氧化硅1.硅(1)自然界存在形式: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全部以化合态存在。

主要单质有:晶体硅和无定性硅两大类。

(2)物理性质:晶体硅为原子晶体,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度大而脆、熔沸点高。

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常用的半导体材料。

(3)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只能跟F2、HF和NaOH溶液反应,在高温条件下,单质硅能与O2和Cl2等非金属单质反应。

(4)用途: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半导体材料、制作特种钢及合金等。

(5)制备: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硅,工业上,用C在高温下还原SiO2可制得粗硅,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iO2+2C 高温Si(粗)+2CO↑,Si(粗)+2Cl2高温SiCl4,SiCl4+2H2高温Si(纯)+4HCl温馨提示:①硅主要用于半导体材料(如集成电路的芯片),另外还用于制作特种纲及合金。

②非金属单质一般为非导体(如硫),但Si却为半导体。

③C、Si同属IVA族,还原性是Si大于C,而C却能将Si从SiO2中还原出来(条件是高温),原因是产物CO气体迅速从反应体系中逸出。

④非金属单质一般不跟非氧化性酸作用,而Si却能与HF发生反应。

2.二氧化硅(SiO2)(1)SiO2的空间结构:SiO2晶体是立体网状结构。

在SiO2晶体里,每个Si周围结合四个O,同时每个O与两个Si相结合,在SiO2晶体中原子个数比为1∶2,因此用“SiO2”这个式子表示二氧化硅晶体的组成。

SiO2直接由原子构成不存在单个SiO2分子。

(2)物理性质: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

(3)化学性质:SiO2常温下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不与水、酸反应(氢氟酸除外),能与强碱溶液、氢氟酸反应,高温条件下可以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高考化学专题: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解析版)

高考化学专题: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解析版)

元素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1.(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中)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在形成雾霾时与大气中的氨有关(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B.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C.NH3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D.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燃料燃烧有关【答案】C【解析】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水;霾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固体颗粒,故雾和霾的分散剂相同,A正确;由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转化为铵盐,形成无机固体颗粒,因此雾霾中含有硝酸铵和硫酸铵,B正确;NH3作为反应物参与反应转化为铵盐,不是形成无机颗粒物的催化剂,C错误;由图可知,燃料燃烧产生颗粒物,进而形成雾霾;氮肥受热分解产生氨气,氨气参与反应产生铵盐,形成无机颗粒,故雾霾的形成与过度施用氮肥、燃料燃烧有关,D正确;答案为C。

2.(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中)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X Y Z①NaOH溶液Al( OH)3稀硫酸②KOH溶液SiO2浓盐酸③O2N2H2④FeC13溶液Cu 浓硝酸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①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与水,故①符合题意;②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钾反应反应生成硅酸钾与水,在酸中二氧化硅只与HF反应,不能与盐酸反应,故②不符合题意;③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反应得到NO,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常温下氮气不能与氧气、氢气发生反应,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常温下,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与水,与氯化铁溶液反应得到氯化铜、氯化亚铁,故④符合题意;答案选B。

3.(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期中)下列制作铅笔的材料与相应工业不对应的是A.橡皮擦——橡胶工业B.铝合金片——冶金工业C.铝笔芯——电镀工业D.铅笔漆——涂料工业【答案】C【解析】橡皮擦的原料是橡胶,涉及到橡胶工业的生成,A正确;铝合金涉及金属铝的冶炼过程,与冶金工业有关,B正确;铅笔芯的原料是石墨和粘土,与电镀工业无关,C错误;铅笔外边的油漆、绘制的图案、文字等,与有机物合成材料及涂料有关,D正确。

高考化学- 元素及其化合物、二维价态图30题(解析版)

高考化学- 元素及其化合物、二维价态图30题(解析版)
D. 转化如 ,故D不选;
综上所述,答案为C。
3.(2022东莞市上学期期末考试)部分含氮物质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c→d→硝酸→硝酸盐的转化属于氮的固定
B.液态a常用作制冷剂
C.lmolc与足量氧气化合,最终生成lmold
D.a、e均属于电解质
【答案】B
【解析】a为氨气,b为氮气,c为一氧化氮,d为二氧化氮(或四氧化二氮),e为NH3·H2O。
D.由图可知,火上喷发的气体中含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硫,二者相遇后可发生反应,生成硫磺,所以火山喷发口附近可能发现硫磺,D正确;
故答案为:C。
5.(2022肇庆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部分含氯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A.a与e反应可能生成b和d
B.c的电子式为
C.b、c、d均具有漂白性
B.根据价键规律,HClO的电子式为 ,B正确;
C. 没有有漂白性,故C错误;
D.HCl和二氧化锰反应可制得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见光分解得HCl,故D正确;
故选C。
8.(2022广东四校第二次联考)价类二维图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工具,下图a~g分别表示氮元素的不同价态所对应的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详解】
A.NH3可O2发生反应4NH3+5O2 4NO+6H2O,A项正确;
B.N2+O2 2NO的过程属于自然固氮,B项错误;
C.NO2既可被氧化生成NO 也可被还原生成NO ,C项正确;
D.浓硝酸可与Fe、Cu等金属反应生成NO2,稀硝酸可与Fe,Cu等金属反应生成NO,D项正确。
故选B。
7.(2022湛江一模)部分含氯物质的分类与相应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高考化学总复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考化学总复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四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要点】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1.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F、O、Cl、N、Br、I、S、P、C、Si 、H:2.元素的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是并不完全一致的:如元素的非金属性O>Cl, N >Br;而单质的活泼性:O2< Cl2,N2<Br2。

3.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2)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如F2、Cl2、Br2、I2与H2化合由易到难,所以,非金属性F>Cl>Br>I。

(3)气态氢化物的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如稳定性HF>H2O>HCl>NH3>HBr>HI>H2S >PH3,所以非金属性F>O>Cl>N>Br>I>S>P。

(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如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4SiO4,则非金属性Cl>S>P>C>Si。

(5)非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

如2F2+2H2O=4HF+O2↑;O2+4HCl=2H2O+2Cl2(地康法制Cl2);Cl2+2NaBr=2NaCl+Br2;3Cl2+2NH3=N2+6HCl;Cl2+H2S=S+2HCl。

(6)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常见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2->I->Br->Cl->F-,则非金属性S<I<Br<Cl<F。

(7)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价态越高,非金属性越强,如Cu+Cl2CuCl2;2Cu+S Cu2S,说明非金属性Cl>S。

二、非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注意反应条件、现象、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三、常见非全属单质的制取方法1.电解法①电解水溶液:如2NaCl +2H 2O 电解2NaOH +Cl 2↑+H 2↑②电解熔融物:如2KHF 2 电解F 2↑+H 2↑+2KF2.分解法:如2KClO 3 MnO 22KCl +3O 2↑ CH 4C +2H 2 2H 2O 2MnO 22H 2O +O 2↑ 3.置换法:如Cl 2+2NaBr =2NaCl +Br 2 2H 2S +O 2(不足) 点燃2H 2O +2S4.氧化法:如MnO 2+4HCl MnCl 2+Cl 2↑+2H 2O4NaBr +3H 2SO 4+MnO 2=2Na 2SO 4+MnSO 4+2Br 2+3H 2O5.还原法:C +H 2O CO +H 2,Zn +2HCl =ZnCl 2+H 2↑ 2C + SiO 2Si +2CO ↑【例题分析】[例题1]氯化碘(ICl )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 )A 、HI 和HClOB 、HCl 和HIOC、HClO3和HIOD、HClO和HIO【拓展】从某些方面看,NH3和H2O相当,NH4+和H3O+(简写为H+)相当,NH2-和OH-相当,NH2-(有时还包括N3-)和O2-相当(1) 已知在液氨中下列2个反应能发生,完成并配平方程式:NH4Cl + KNH2→ , NH4I + PbNH →(2) 已知M为正二价金属,完成下列反应式:M+NH3→,MO+NH4Cl →M(NH2)2→[例题2]可以验证硫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氯元素弱的事实是()①硫和氢气在加热条件下能形成H2S、H2S受热300℃左右分解。

2023新教材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专题精练4元素及其化合物

2023新教材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专题精练4元素及其化合物

专题精练(4) 元素及其化合物一、单项选择题1.[2022·河北卷]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生产的白瓷闻名于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传统陶瓷是典型的绝缘材料B.陶瓷主要成分为SiO2和MgOC.陶瓷烧制的过程为物理变化D.白瓷的白色是因铁含量较高2.[2022·东北三省三校模拟]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将甲和乙的混合气体通入过量的丙溶液中,一定能产生沉淀的组合是(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⑤3.[2022·合肥一中模拟]下列陈述Ⅰ、Ⅱ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4.[2022·广东省梅州市二模]固氮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一种新型人工固氮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③均为氧化还原反应B.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元素均呈现了两种价态C.Li3N、LiOH两种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完全相同D.假设每一步均完全转化,每消耗1 mol N2,同时生成1.5 mol O25.[2022·浙江6月]关于化合物FeO(OCH3)的性质,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3、CH3OH、H2OB.隔绝空气加热分解生成FeO、CO2、H2OC.溶于氢碘酸(HI),再加CCl4萃取,有机层呈紫红色D.在空气中,与SiO2高温反应能生成Fe2(SiO3)36.[2022·湖南省邵阳市一模]酸性环境中,纳米Fe/Ni去除NO-3过程中的含氮微粒变化如图所示,溶液中铁以Fe2+形式存在。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ⅱ的离子方程式为:NO-2+3Fe+8H+===NH+4+3Fe2++2H2OB.增大单位体积水体中纳米Fe/Ni的投入量,可提高NO-3的去除效果C.假设反应过程都能彻底进行,反应ⅰ、ⅱ消耗的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D.a mol NO-3完全转化为NH+4至少需要4a mol的铁7.[2022·湖南卷]铝电解厂烟气净化的一种简单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宜用陶瓷作吸收塔内衬材料B.采用溶液喷淋法可提高吸收塔内烟气吸收效率C.合成槽中产物主要有Na3AlF6和CO2D.滤液可回收进入吸收塔循环利用8.[2022·山东卷]已知苯胺(液体)、苯甲酸(固体)微溶于水,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

高考化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考化学基础复习知识点总结: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及其化合物1、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

2、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理关系: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氧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用规律: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

④全考虑: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

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分析: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

②综合:将分散的“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块”中。

③抽象: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

④具体: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一)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O、Cl、N、Br、I、S、P、C、Si、H。

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如N N等),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

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弱。

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课件

2023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二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及其应用课件

K5=K1·K2/(K32·K4)= 107> 105
(4)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或过量CO2的离子方程式。 。
(5)向NaClO溶液中通入过量SO2的离子方程式。
ClO- + H2O + SO2 ═ SO42- + 2H+ + Cl-

(6)向FeBr2溶液中通入等物质的量Cl2的离子方程式。
2Fe2++2Br-+2Cl2===2Fe3++B①r②2+HH2CC4OOC33- l-
。 HCO3- +H+
CO32- +H+
③HClO
ClO- +H+
(7)S将OS2+O2C和l2C+l22混H合2O,==漂=4白H+性+减S弱O24的⑤-④ ⑤+原CH=a2①2CC因COO+33l(+(-②用sC) a-2离+③+2子CC×OlO2方32-。--=(④aC程qa)C+式OC3a表↓2++(2a示Hq)C)lO。
Na2CO3+Ca(OH)2===CaCO3↓+2NaOH 。
(3)向NaOH、Na2CO3、NaHCO3溶液中逐滴滴入少量盐酸,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
O_H__-_+__H_+_=_=_=__H_2_O_;__C_O__23_-_+__H_+_=_=_=_H__C_O_- 3_;__H_C_O__-3_+__H_+_=_=_=__H_2_O_+__C_O__2_↑____ 。
Fe(OH)2制备常用方法:
方法一:有机覆盖层法将吸有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 插到液面以下,并在液面上覆盖一层苯或煤油(不能 用CCl4),以防止空气与Fe(OH)2接触发生反应,如图 1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高考化学复习专题3·元素及其化合物结构网络图解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也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点,在高考中元素化合物是考查的重点。

元素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独考查某一族元素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用途等;二是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结合,与化学计算相结合,与无机推断相结合,与化学实验相结合等,它们是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结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进行考查,虽然在这些考查中是以考查后者为主,但它必须是建立在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首先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不仅要注意各主族元素中典型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还要在各族间架起桥梁从而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复习中我们可按下列的复习线索,循序渐进,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一、熟练掌握各主族中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用途在中学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氮气、氧气、硫、碳、硅等这些非金属以及它们的相应化合物的性质,金属钠、镁、铝、铁等这些金属元素以及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

在复习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不管高考中的试题的种类或题型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都是考查的出发点,即使是在考查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知识时,仍然是需要以这些知识为载体。

在复习中,建议通过画物质间转化关系图的方法进行复习,这样不仅对某元素的性质复习有效,同时还能将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进行连接,这样就能将知识由知识块转化为知识线、知识链、知识网。

如以碱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二、重视物质制备的复习物质的制备是中学化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每年的高考中这是一个必考内容,它出现在Ⅰ卷的选择题中和Ⅱ卷的实验题中,同时还可能在无机推断中作为“题眼”,特别在近年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

物质的制备从本身看是某种物质的制备,它可考查反应原理、操作要点、实验数据分析等,而物质制备的相关知识不止于此,它还连接着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如体现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在制备过程中除杂或干燥以及尾气的处理等无一不贯穿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通过这些知识的复习,同样可起到将知识点连接成块、线、链、网的作用。

复习物质的制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常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如常见气体O2、Cl2、H2、N2、CO2、NH3、HCl、SO2、CO、NO、NO2、H2S等的制备;二是一些物质的工业制备,如H2SO4、NH3、HNO3、HCl、CO2、Cl2、Al、Fe、Na2CO3等物质的制备。

在复习中对实验室常见物质的制备不仅着眼于课本上所详细介绍的实验室制法,同时要对其它也用于实验室获得该物质的方法加以研究和复习,并将这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理解,在比较中辨析。

如Cl2的获得,在实验室中一般是用MnO2和浓HCl在加热条件下反应而获得,那么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代替呢?如用KMnO4代替MnO2与浓HCl反应制备Cl2,两者相比各有怎样的优缺点?如果用NaCl和浓H2SO4代替浓盐酸与MnO2反应,同样可获得Cl2,能写出其反应的方程式吗?等等,这样就不仅复习了该实验,同时也将多个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将知识网络化。

在复习工业制备物质时,一定要注意制备过程中的操作要点,反应的条件等。

三、依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深化元素化合物知识每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各族间元素及化合物间的转化等无不是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指导下从知识点发展到知识链,如通过依托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可以将一种元素的结构和性质与它的同族元素进行比较和辨析,同时也能将该元素在横向中与同周期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进行比较和辨析,通过这样的复习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掌握该元素的性质等,同时还能从横向和纵向联系其它元素,也就巩固了其它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同时也能将各独立的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块转化成知识网,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再如将元素及化合物放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下进行复习,这样不仅能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同时还能进一步巩固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时还可将各种元素或化合物在氧化和还原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元素间的联系及想到间的转化,也就更利于将各元素化合物进行综合和联结成网,这样更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如:金属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K、Ca2+、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K+、Ca2+、Na+、Mg2+、Al3+、Zn2+、Fe2+……(H+、)Cu2+、Hg2+、Ag+……金属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F2、Cl2、O2、Br2、I2、SF-、OH-、Cl-、Br-、I-、S2-阴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四、紧抓特征反应和特征现象,强化元素及化合物特征,有利于无机推断无机推断是近年来高考中无机的最难题,也是近几年的必考题,在解决无机框图题的关键是找到图中的“题眼”,而一般“题眼”总是隐藏于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或某转化中产物的特征现象,或是某物质的特征状态、特征颜色、特征的性质中等。

所以在复习中要总结化学中常见物质的特征反应、常见物质的特征颜色、常见物质的特征用途或制备等。

如常见物质的颜色:①有色气体单质:F2、Cl2、O3;②其他有色单质:Br2(深棕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蜡状固体,红磷是暗红色粉状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未);③无色气体单质:N2、O2、H2;④有色气体化合物:NO2 (红棕色);⑤常见固体的颜色:黄色固体:S(淡黄色)、FeS2(淡黄色)、Na2O2(淡黄色)、AgBr(淡黄色)、Ag3PO4(黄色)、AgI(黄色);黑色固体:FeS、FeO、Fe3O4(黑色晶体)、MnO2、C、CuS、PbS、CuO;红色固体:F e(O H)3(红褐色)、Fe2O3(红棕色)、Cu2O、Cu;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白色:Fe(OH)2、CaCO3、BaSO4、AgCl、BaSO3;有色离子(溶液):Cu2+、Fe2+、Fe3+、MnO4-、Fe(SCN)2+;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淡黄色)、AgBr(淡黄色)、AgI等。

五、注重元素化合物在实际社会、生活以及科技等领域的应用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变迁,和对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从中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高考试题中的与社会实际、生活和现代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些题型在高考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这些题型的最大特征就是针对一个现实的案例或事件等,从中分析出与化学相关的信息,并用所学知识对这些现实的现象进行解释,甚至是提出相关的建议,这些都突出了对学生筛选信息、应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考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所以在复习中一定要重视这类知识的研究,当然在这里我们还要强调的是要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首先要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将基础知识网络化。

再重视经常性地对生活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科技发展中的一些新信息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就可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考点一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例1】金属离子和硫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比较复杂,其产物与离子的水解、金属硫化物的溶解度、离子氧化性或还原性等因素有关。

资料表明,CuS的溶解度很小,在稀酸溶液中也不溶解;Fe2S3的溶解度更小,但却溶于稀酸。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Cu2+和S2-在水溶液中反应的产物是CuSB.NH4+和S2-在水溶液中发生相互促进水解,所以不存在(NH4)2S的水溶液C.Fe3+和S2-在酸性溶液中反应的产物只可能是Fe2+、SD.在酸性溶液中,S2-还原Fe3+的能力比还原Cu2+强【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CuS的溶解度很小,在稀酸溶液中也不溶解;Cu2+和S2-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CuS,所以A正确,Fe2S3的溶解度更小,但却溶于稀酸,电离出Fe3+、S2-。

而Fe3+的氧化性大于Cu2+,能氧化S2-成单质硫,氧化还原反应优先于复分解反应,C选项中当S2-过量时还可生成H2S,B中由于NH4和S2-发生双水解,水解得到的一水合氨和硫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水解没有沉淀生成,所以存在硫化铵的水溶液;D选项中S2-还原性没有变化,因为Fe3+的氧化性大于Cu2+,所以S2-先被Fe3+氧化。

单质S与Cu反应时则生成Cu2S,这点应注意。

变式1下列各组物质相互反应时,能产生可燃性气体的是①炭块投入热的浓硝酸中②铁丝投入稀硫酸中③过氧化钠投入水中④电石投入食盐水中A.①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④考点二元素化合物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例2】下列有关比较中,大小顺序排列错误..的是A.热稳定性:PH3>H2S>HBr>NH3B.物质的熔点:石英>食盐>冰C.结合H+的能力:CO32->CH3COO->SO42-D.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NH3中的氮原子半径小于HBr,所以N-H键能大于H-Br键能,NH3比HBr稳定,而溴的非金属性大于硫,硫大于磷,所以稳定性HBr>H2S>PH3,可知A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石英为原子晶体,食盐为离子晶体,冰为分子晶体,B选项正确;C选项中,酸根离子结合H+能力的强弱是看对应酸的强弱,酸性越弱对应酸根结合H+能力越强,由于硫酸是强酸,醋酸酸性强于碳酸,所以对应酸根离子结合H+能力由强到弱顺序为:CO32->CH3COO->SO42-;D 选项中考查了三种分散系的粒子直径大小关系,浊液>胶体>溶液。

变式2有①Na2CO3溶液、②CH3COONa溶液、③NaOH溶液各25 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溶液pH的大小顺序是③>②>①B.若将三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pH变化最大的是②C.若分别加入25 mL 0.1mol/L盐酸后,pH最大的是①D.若三种溶液的pH均为9,则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顺序是③>①>②考点三生活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应用【例3】下列有关公众安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室内使用煤炉取暖时,为防止煤气中毒应确保煤充分燃烧和烟道通畅B.氯气泄露时,应用蘸有肥皂水的湿毛巾捂住口鼻疏散到安全区域C.家中发生天然气泄露时,应立即使用室内电话报警D.漂白粉与浓盐酸不能混合使用,否则易产生有毒气体【解析】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应保证煤充分燃烧并烟道通畅;B选项中氯气泄漏时,可用蘸有肥皂水的湿毛巾捂住口鼻,原因为肥皂水呈碱性可与氯气反应而降低其毒性;C中天然气泄漏时,应立即关闭天然气开关,然后到距离泄漏处较远的地方报警,而不能用室内电话报警,因为天然气的成分为甲烷,遇火发生爆炸;D中漂白粉的成分中有次氯酸钙,能氧化盐酸成氯气,所以两者不能混合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