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5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愚公移山
开会讨论
6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社会 历史性
7
4、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人) 实践客体(客观对象) 实践手段(工具)
8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观现实
5、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 然界关系的 实践活动
10
社会实践: 处理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 实践活动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物质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界是无主体的纯粹 客观过程,而社会则是由 人的活动造成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
自然过程遵循单纯的客观因果性规律, 而社会运动则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目的 性的统一。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
➢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 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 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
11
科学实践: 科学实验
12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的关键
17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 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黑格尔
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 作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 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 质世界和客观规律。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心外无物”(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本原:唯物主义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何谓本原? 意识本原:唯心主义 能:可知论
能否统一?
否:不可知论
3、哲学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 基本派别。在哲学史上这两大派别的争论和斗争,同 时还伴随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是什么?
世 界
怎么样?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可知论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整个世界
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 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 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思维与存在 的对立)是哲 学的起点,这 个起点构成哲 学的全部意义。
黑 格尔
费 尔 巴 哈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 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 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 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 关系如何的问题……这 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 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 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 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 周围绕圈子。
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理 性 VS 本 语 能
创造性 VS 模仿性
言 VS 非语言
社会性 VS 群体性
结论: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劳动使意识的主体—人成为社会的人
◆劳动使意识的工具—语言得以产生和
发展(狼孩、猪孩、鸡人)
◆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断完

(3)意识的本质
物 质 原 子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 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 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 共同属性。
=
培根
洛克
爱尔维修
拉美特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质原 的子原 特构子 性成是 。,世 原界 子的 的本 特原 性, 就物 是质 物由
人的意识4
动物的感 觉、心理3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
水滴石穿
岩石风化现象
桂林象鼻山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 答能力。
闻歌起舞现象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
葵花向日
动物的感觉、心理3(视频大猩猩)
狗追来,人吓跑
人捡石,狗吓跑
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
非生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和解释学的价值
.
9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 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 世界 世界观 方法论 哲学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性问题,可知性问题 3. 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二元论,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
.
1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15
.
7
V)劳动是人为了生存而跟大自然所做的一种斗争。 这意味着是人类面临着最一个基本的生存困境,即要 么被大自然吞噬,要么通过辛苦的劳作活下去。所以, 人类在试图通过劳动走出这个困境的过程中,也发展 出了自身的情感和信仰。人类开始体验和思考自身的 命运,开始遵循某种规则,开始需找寄托,开始自觉 不自觉地构造神灵或者其他崇拜的对象,开始对人类 自身的力量发出赞叹或者为之沮丧。而这些跟人类作 为动物的最原始的欲望和恐惧糅杂在一起,构成了人 类意识当中异常复杂的非理性的一面。
.
12
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 组成部分
(2)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13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客观物质性活动
1. 实践是什么? 道德实践——物质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 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
2
☆对物质概念的澄清:
物质的概念是对世界的本质所做的说明,是一 个本源性概念,而不是说全部世界就只是个物质。 这里面有个一和多,具体和抽象,本源与派生的 辩证关系。
物质不是僵死的,物质是有能动性的,没有 物质的能动性,就没有生命,自然就不会有人的 能动性。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不等于在价值观上就 是“物质主义”。
iii)劳动的过程就是人观察自然,发现自然变化的 规则,并将自身的活动与自然的规则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想 象能力以及操纵物体的运动技能都得到发展
.
6
iv)劳动一定是社会性的,即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必须 按照某种规则(如分工)结合成群体,并在群体的合 作和交往中,完成劳动。因此在劳动中,人类的祖先 就逐渐区分出了自己,区分出了群体的其他成员、 及自己和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促进了人类意 识和自我意识的产生,而且也促成人类社会的形成。 这种群体性交往,使人类社会最终进化出了语言。而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对于人类的意识进化和人类社会 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将实践还原为劳动,不是很恰当;人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 多因素综合构造的结果,而不仅仅只依赖于劳动的构造。
.
5
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i)劳动促进了人体结构,特别是手、脑和口腔的结 构变化,这为意识的产生塑造了生理基础。
i i )劳动意味着制造和使用工具,而制造和使用工 具意味着人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主动创 造的方式转变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相 对于动物的意识发生了质变。
生存困境——印象——注意——崇拜——宗教
.
8
(2)意识的本质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反映论所掩盖的几个深入问题: i)离开了人的意识,客观存在本身是什么? i i )对于同一个客观存在,为什么人们的反映各有不同? iii)意识问题的关键,在于外物,还是在于内在? iv)反映论是否忽略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们的非理性 因素和价值取向对意识的意义?
.
10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 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 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形式的 运动都有其物质主体,无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 在的。
.
11
2.运动与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特点是 一维性,即不可逆性,它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一个 方向,一去不复返。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即长、宽、高)
1.物质概念的发展: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事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看作不可分的原子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
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14
3. 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交往实践) (3)科学实验
4.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
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2.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
3
2.物质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 能和属性
(1)意识的起源
A. 意识的演化过程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劳动
.
4
B.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实践:人的活动
生产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 日常交往——家庭、宗族、习惯、伦理 革命与改革——政治制度 科学实验——科学、技术 情感与信仰——宗教、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