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鉴定技术在法医物证中的应用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学上的应用

强奸案
(混合斑检材)
检测系统 拭子中精子 D3S1358 14,15 vWA 14,18 FGA 23,23 Amelogenin X,Y D8S1179 13,14 D21S11 29,30 D18S51 13,21 D5S818 12,13 D13S317 12,12 D7S820 12,12 嫌疑人 15,16 14,17 19,23 X,Y 15,16 31,31.2 17,20 10,11 9,11 8,11
RFLP技术
DNA指纹
DNA纹印
DNA指纹
使用一个含有多拷贝数核心序列的多基因 座DNA探针(如33.6探针或33.15探针), 在低强度条件下(较低温度、较高盐浓度) 同时与许多VNTR基因座(约1000个)杂交 ,经电泳显示其中50-100个基因座的杂交 结果,获得由一系列DNA片段谱带组成的 图像,称DNA指纹。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4
17,18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4
Y X
Y X
Short Tandem Repeats
2-7 bp核心序列的串联重复 >30,000 个 每 10 kb存在一个STR位点 扩增片段为100-400bp
结论:排除嫌疑人 1 ;不排除该嫌疑人 2 为胎儿生父
强奸致孕案
(血液、羊水检材)
D3S1358 VWA FGA D8S1179 D21S11 D18S51 D5S818 D13S317 D7S820 D16S539 THO1 TPOX CSF1PO 受害人(孕妇) 胎儿羊水 嫌疑人(父?) 16,16 16,16 16,17 17,18 16,17 16,16 20,24 23,24 19,23 14,14 13,14 13,16 28,30 29.2 , 30 29.2,29.2 17,21 13,17 12 ,13 10,10 10,11 9,11 8,11 8, 9 9,10 12,12 8 ,12 8,10 9,12 10,12 10,11 9,9 6 ,9 6,8 9,11 8 ,9 8 ,8 11,12 12,13 10,13
探讨dna鉴定技术在法医物证学中的应用

0 引言
法医物证学应用在 DNA 鉴定技术中就是将遗传学作为 理论支撑,把生物检测中 DNA 分子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应用 这种技术对个体判断与亲子鉴定等问题进行分析。本研究 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就 DNA 鉴定技术在法医物 证学中的应用实施研究与讨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1]。
另 外,单 核 苷 酸 多 态 性 分 型 技 术 是 第 三 代 遗 传 标 记,和 传统的 STR 基因座进行比较,扩增产物是比较短的。因此, 存在 PCR 阻碍与高度讲解问题使得样本分析工作难度较大, 突变率较低下,将这种技术应用在法医物证中多是经过群体 灾难进行个体判断。当前,SNPs 检验技术主要涵盖了变性 梯度凝胶电凝、引物延伸技术与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等等。当 然,不 管 应 用 任 何 一 项 技 术 均 需 要 复 杂 的 设 备 作 为 依 托,一 些和实验室设备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从而造成该项检测技 术的大范围应用 [3],同时当前 SNP 检测技术应用变得十分广 泛。线粒体 DNA 在细胞质内的主要遗传形式是母系遗传的 方式,各细胞内含有上百个线粒体且其环状结构不容易受到 降解 DNA 分子外切核酸酶影响,不会容易发生降解,在法医 物证学中多是通过微量和缺乏核 DNA 检测中。而线粒 DNA 也可以利用中属鉴定形式。结合部分对 mtDNAHVI 及细胞 色素 b 片断片复合扩增鉴定人和动物混合学痕种属的应用 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线粒体 DNA 本身是有着异质性的, 能够出现两种或以上的对 mtDNA。因此,将其应用在法医物 证学内个体判断与亲子鉴定中其实稳定性比较令人担心,相 关结果需要进一步核实 。 [4,5]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检测中的应用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检测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1-18T08:24:33.9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9期作者:张宇[导读] 法医属于国家司法鉴定人员的一种,其需要同时具备法律知识以及医学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运用为相关案件侦办提供证据张宇苏州华谦科技有限公司215100摘要:法医属于国家司法鉴定人员的一种,其需要同时具备法律知识以及医学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运用为相关案件侦办提供证据。
法医物证鉴定属于证据鉴定中的一种,其在当前较多刑侦案件调查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法医物证鉴定中应用的检测技术愈来愈多。
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法医物证鉴定中DNA分析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法医物证DNA检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加强法医物证检测中相关技术的实践应用效果。
关键词:法医;物证鉴定;检测技术;DNA技术;实践应用引言:近年来,我国整体治安环境良好,社会健康稳定有序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刑事案件发生情况,比如凶杀案、强奸案、碎尸案等,典型的如广西住户维修水管惊现尸块,揭开护士杀害同院医生命案。
较多刑侦案件在侦办中需要进行法医物证鉴定,俗称“人体物证鉴定”,具体指通过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理论与实践方法,利用遗传学标记系统的多态性对生物学检材种类、种属、个体来源实施鉴定,进而得到促进相关案件侦办的重要证据,比如可用于个体识别、亲子鉴定等。
在案件物证检测中,DNA分析技术素有“证据之王”的美誉,该技术的应用在法医物证鉴定行业内精确性极高,误差可控制在亿万分之一,所以,在案件处理中DNA分析技术已成为一种有效手段。
1法医DNA技术概述随着各种案件数量的增多,法医这项工作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工作质量,DNA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为法医提供有效的依据。
法医DNA技术的分析基础就是现代化的DNA技术,其能够根据相关分布和规律,对DNA在群体中的遗传标记开展分析,样品在经过法医DNA技术分析后,可以通过判断其是否具有一致性和遗传性,进而为案件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其所涉及的学科有遗传学、生物学以及分子学等,并综合了各种技术。
DNA指纹技术对法医学物证鉴定可靠性考察

DNA指纹技术对法医学物证鉴定可靠性考察DNA指纹技术是一种在法医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技术,能够对物证进行鉴定。
其可靠性是评估其在犯罪事实证明中是否具有科学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DNA指纹技术的可靠性进行考察,概述其在法医学物证鉴定中的应用、技术原理和鉴定过程,并探讨其存在的限制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DNA指纹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个体DNA序列的多态性来确定其独特性的分析技术。
这种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人类DNA序列的特异性变异,通过检测和比对特定DNA片段的长度、序列等特征,以生成一种唯一的DNA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个体的身份。
DNA指纹技术在法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犯罪现场发现的血迹、唾液、毛发等物证中提取的DNA样本,可以与嫌疑人的DNA样本进行比对,从而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其次,DNA指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亲子鉴定、遗传病诊断等领域。
DNA指纹技术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DNA指纹是由特定的DNA片段序列决定的,其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非常高。
这使得通过比对DNA指纹可以准确地确定是否存在基因的匹配,从而判断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或者身份相符。
其次,DNA指纹技术具有高度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能够提供长期可靠的数据。
然而,DNA指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
首先,物证样本质量对结果的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物证样本质量较差,例如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导致降解,就可能导致无法成功提取到足够的DNA物质,从而影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可能存在样本交叉污染的情况。
在提取和分析样本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样本处理和分离措施,就可能导致来自不同个体的DNA污染现象,进而造成鉴定结果的错误。
为提高DNA指纹技术的可靠性,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样本提取和分析的方法。
例如,使用更加敏感的DNA提取技术、引入双盲实验设计、加强实验室管理等措施,可以减少样本操控过程中的错误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浅谈法医物证DNA自动化检验技术的有效运用

郑州航空港区鼎实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河南省郑州市450000摘要:物证鉴定是法医的任务之一,也是刑事侦查的关键步骤。
利用DNA技术可以为案件侦破提供很多线索和条件。
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法医物证检验技术的结构得到优化,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大大增强。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干扰,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往往波动性较大。
为了保证物证鉴定的准确性,法医可以科学运用DNA技术,深入分析物证中隐藏的特殊信息——指纹痕迹,拓展侦查思路,充分发挥论证DNA技术在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DNA技术;物证鉴定;法医引言近年来,法医DNA分析技术逐渐应用于杀人、强奸等重大刑事案件中,能够获取最小的证据线索,对破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技术角度来看,DNA技术准确性高、效率高、应用价值强,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物证据分析犯罪现场特征,从而获取线索和证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DNA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的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1 DNA技术概述DNA属于一种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生物学、现代医学探究的热点课题。
通过各类型的实验分析,有效证明了DNA内包含了重要的遗传信息,部分学者便依此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概念,充分证明了DNA在信息复制传递中的价值[1]。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DNA内基因重排、基因突变会造成个性化的基因链条,这也是区分人物的基础。
在DNA信息分析步骤中,准确探究DNA的分子排列方式,并进行多个阶段的对比确认。
在法医物证检测中,这项技术能够将不同人群的DNA进行比对,分析案发现场残留的DNA,并初步用于犯罪嫌疑人进行确认。
同时,在技术多元化体系下,DNA技术也逐渐完善,能够精准进行纵向分析,获取完整的信息。
2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检测中的应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进步,DNA分子分析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不断在完善,法医人员在对物证检测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技术类别,比如:DNA 指纹图技术、线粒体DNA测序技术、STR-PCR技术等[2]。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_论文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学中的应用【关键词】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技术;法医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分析应用于法医学鉴定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是将分子生物学方法应用于法医学领域,对案件所涉及的生物检材的DNA 进行分型,达到个人识别或亲子鉴定的目的。
世界上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应用DNA分析技术办案,解决刑事案件、民事纠纷问题,以及追查尸体身源,包括战争及大型灾难中罹难者的个人识别等,个人同一认定接近100%。
1 法医DNA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DNA主要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 和胞嘧啶C组成,是存在于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DNA包含了任一机体发育和功能所必需的全部信息。
人类DNA 含有×109个碱基对,其中约%的DNA序列是相同的,另外的%在个体之间有差异(除同卵双生外)。
个体之间的DNA差异有的在个人特征如眼睛、发色和肤色中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不表现在个人的生理外观特征上,必须用实验室的特殊技术才能被测定出来。
最早用于法医检验的DNA技术—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检验(RFLP)被人们通俗形象地称为DNA 指纹技术。
DNA指纹技术引入到法医物证鉴定后,由于DNA指纹的高度个体特异性,同一个体不同组织之间的一致性和遗传稳定性,使个体同一认定成为现实。
之后,建立的STR PCR 技术、线粒体DNA分析等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个体识别概率,并且节约检时、节省生物检材。
每个人细胞核的DNA都分别来自父母双方,因此可以通过父 母 子的三联体DNA 检验进行亲子鉴定。
细胞中线粒体DNA由于存在于细胞质中,是母系遗传,故可以利用线粒体DNA分析做母系单亲子鉴定、家系分析等。
2 法医DNA分析的主要方法DNA指纹技术 1980年从人类DNA文库中发现的一种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tandem repeat,VNTR),又名小卫星DNA。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的应用

DNA分析技术在法医物证鉴定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12-17T11:15:26.233Z 来源:《大众医学》2018年9月作者:白露[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完善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刑侦工作中人们使用DNA分析技术对物证进行鉴定检查,从而提取嫌疑人的DNA,协助案情解决。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完善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刑侦工作中人们使用DNA分析技术对物证进行鉴定检查,从而提取嫌疑人的DNA,协助案情解决。
基于此,本文以DNA分析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分析DNA分析技术的产生,探究在法医物证鉴定中DNA分析技术的应用种类,分别从DNA指纹技术、VNTR-PCR分析技术以及STR-PCR分析技术等方面详细阐述应用于法医物证鉴定的DNA分析技术。
关键词:DNA分析技术;法医研究;物证鉴定引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DNA分析技术越来越成熟,DNA分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特别是法医物证鉴定中,人们普遍使用DNA分析技术提取证据。
随着DNA分析技术的成熟,法医物证鉴定的方式不断改革更新,鉴定效率有了稳步的提升,推进法医学研究步入新的发展时代,提升了大量刑事案件的办理效率,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1. DNA分析技术的产生和应用1.1DNA分析技术的产生DNA分析技术对于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而言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例如人们进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熟练运用了DNA分析技术,使DNA遗传物质身份被证实。
随后X射线衍射技术与DNA双螺旋结构被研究人员提出,人们意识到DNA分析技术下DNA是可以对遗传信息进行复制与传递。
后来,科学家们开始分析DNA中所提供的信息,并利用DNA分析技术得到破解,以此明确了人类遗传物质的传递方法。
人类遗传物质在传递的时候,DNA会出现基因突变,也会有重组的可能,每一个个体基因都是唯一的[1]。
1.2在法医物证鉴定中DNA分析技术的应用种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升,DNA分析技术逐渐成熟,特别是法医物证鉴定方面,使用DNA分析技术越来越频繁,从早期的DNA指纹图技术,发展为线粒体DNA测序技术,再到如今的STR-PCR技术和VNTR-PCR技术,DNA分析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不断地革新后使DNA分析技术更加成熟,不同的法医物证鉴定可以多方面思考问题,多方面分析难题,促进法医物证鉴定更加全面,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
法医物证检验中DNA技术的应用研究

法医物证检验中DNA技术的应用研究DNA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法医物证检验的技术。
DNA可以被用作身份鉴定、遗传病诊断、犯罪现场调查、骨骸识别、亲子关系检测等多种方面。
DNA在法医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探讨DNA技术在法医领域中的应用。
一、DNA在身份鉴定中的应用DNA技术可以有效地用来鉴定身份,在证明身份和确定个人身份方面作用突出。
例如,在过去的几年中,许多在犯罪中遇害的人士,多数身份都有所确定,都是通过针对受害者身体组织和血液DNA进行分析,比如有时即使遗体只残留极少的组织,在经过DNA检测后也可以得到匹配结果。
又如,在2001年《9·11》事件中,现场遗留物通过DNA技术对比,成功地找到了遇难者家属,也进一步证明了DNA技术在身份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DNA在犯罪调查中的应用DNA技术在犯罪调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比对犯罪现场和嫌疑人的DNA数据,可以快速准确地锁定嫌疑人。
例如,2001年2月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案子即是如此。
一个系列的强奸案在当地引起了轰动,经过长达数年的调查,警方最终通过对比嫌疑人的DNA,认定嫌疑人身份。
三、DNA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DNA技术在司法鉴定中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在翻案、刑事证明、控制食品和污染等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例如,DNA技术在翻案上的应用已经不止一例,甚至帮助了一些曾经遭受过不公正判决的无辜者获得了公正的裁决。
在骨骸识别上,例如在对于战争期间死亡的士兵进行快速并准确的身份认证,也得到了DNA技术的广泛应用。
四、DNA在亲属关系鉴定中的应用除了以上三个方面,DNA技术在亲属关系鉴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例如,在亲子关系检测上的DNA技术可以有效地确定一个孩子的父母,帮助解决婚姻、保护儿童以及遗产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DNA技术在亲属关系鉴定中的应用必须得到遵循伦理原则的应用。
综上所述,DNA技术在法医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成果和发展,并且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鉴定技术在法医物证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法医学DNA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法医学DNA技术能够提供的信息
量也在与日俱增。
为能最大限度地对犯罪进行打击,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破获案件,相关侦查与司法鉴定人员就必须对法医DNA技术进行全面的挖掘,通过DNA鉴定
的结果,推动传统形式的重特大案件逐步扩大到侵财型案件破获环节,从而使法
医DNA技术在相关的案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DNA技术;法医学鉴定;超痕量
引言:
随着DNA鉴定技术在近十年中的逐步发展和应用,它的识别范围和灵敏度都
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它不但可以对人体的生物性证据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判断亲缘
关系,还可以对其他物种的DNA进行证据分析,如动物、植物等人体生物性事故
的证据分析,再加上目前已取得的0.1纳克以下的超痕量生物证据的成功,DNA
鉴定为人民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一、DNA识别技术的发展概况
基因识别技术是一项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一个人的DNA中含有三十亿个碱基对,每个人的DNA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不一样的DNA含有的碱基对数量多达上
千万,所以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结构,得到的DNA图像也是不一样的,从而可以区
分出不同的人。
二、DNA分析技术的产生
DNA检测技术的出现,对于现代生命科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用
肺炎双球菌的转换试验来确认DNA的遗传成分。
X射线衍射技术的发展以及DNA
双链的提出,使得我们意识到DNA可以进行基因的拷贝与传输。
后来,人类的科
学家们通过分析DNA中的数据,发现了基因是如何转移的。
在遗传的过程中,DNA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变异与重组,使得每一个人的基因都具有独特的特征。
三、各类型DNA技术
(一)STR技术
STR技术在遗传层次上,通过对样品的基因型与其他样品的鉴定结果进行匹配,使DNA指纹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可以通过随机匹配的方式将相关的鉴定
结果提交给法院[1]。
在对DNA进行分析前,必须先将DNA与其他细胞物质相互分离,而细胞内的细胞蛋白可能会对DNA的鉴定产生影响。
STR自动分型的要点就
是在构建一个多基因复合扩增体系的过程中,使用3~4种荧光染料对STR基因座
引物进行标记。
在这个复杂的庞大体系中,随着等位基因的逐渐变大,峰图上的
信号也会逐渐变弱,当等位基因退化得厉害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个比较小的位点,如果全部位点都不能检测到,就会导致分型失败。
(二)线粒体DNA检测技术
线粒体DNA是一种双链环结构,存在于各种细胞和组织中,分为编码区和非
编码区。
1994年,Gill等人采用STR技术针对mtDNA序列鉴定了Romanov家族
的骨骸,从此mtDNA序列鉴定便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
DNA测序技术和荧光
测序技术具有如下特点:除了组织和血液等其他常用材料之外,还可以对指甲、
头发等其他特殊材料进行处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排错率;可以利用电脑对分
析结果进行长期的存储;这是一种母系血统,所以当尸体被发现时,即使没有直
接的亲人,也可以通过寻找他们的母亲,进行DNA比对。
(三)SNP技术
SNP属于第三代的遗传标记,与传统形式的STR基因位相比,SNP的扩增产
物很短,这就可以避免由于PCR抑制或者较高的降解给样品的研究带来的麻烦,
而且它的突变率也很低,所以在法医学物证鉴定中,主要被用于群体灾难的个体
鉴别。
目前,SNP技术主要有:DNA芯片技术、变性梯度电泳技术、引物延伸技术、微基因测序技术。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相对复杂的设备,而且与现
有的实验室设备也不兼容,所以SNP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科技的
不断发展,它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四、DNA技术在法医物证中的运用
(一)DNA技术用于无名尸、碎尸案
在有些案例中,会出现无名尸、碎尸、不同的尸块是不是同一个人的问题,
而DNA技术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判断出尸体的身份。
不管是用火烧的,还是
用药物浸泡的,或者用什么方法,只要没有被烧成飞灰,就能用DNA技术辨认出来。
如果案子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找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尸体,那么DNA技术还
是可以进行鉴定的[3]。
根据法医鉴定,当一个人被认定为嫌疑犯时,可以从他的
血液或头发中抽取DNA,制作DNA指纹,再与现场残留的血液、精液、唾液、痰液、头发、骨头等物质进行比对。
如果DNA指纹匹配,那么就说明这个人有重大
嫌疑。
在一次无名尸体的鉴定中,通过从尸体上的血迹中提取DNA,再通过死者
父母的DNA,进行DNA指纹对比,就可以确定无名尸体的身份。
(二)利用DNA技术检测强奸和因强奸而怀孕的案例
在暴力犯罪的调查中,约60%的案例都会留下生物证据。
特别是在强奸案件中,大约有95%的生物物证残留在了那里。
通过DNA技术,可以将妇女的阴道分
泌物和男子的精子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进行区分,从阴道残留物中提取出精子DNA,再将精子DNA的分析结果和嫌疑人DNA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对
犯罪嫌疑人的直接确定或排除。
(三)应用DNA技术进行亲缘关系鉴定
近几年,我国的离婚率不断攀升,有些离婚者在民事诉讼案件中存在对子女
的生育权、抚养费争夺等问题,同时可能会怀疑孩子是否亲生,就可以采用DNA
鉴别技术进行鉴别[4]。
有些情况下,比如移民,或者寻找亲人,都会用到DNA技术。
利用父母关系识别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地识别出我国各地的未识别儿童
以及其家人的信息,这对于打击和侦查拐卖儿童犯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前,
我国正在逐步将DNA检验、数据库、互联网三种技术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国家
数据库,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联网和查询,这可以极大地提升案件的处理效率,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四)DNA技术的其它用途
除了可以对人体进行DNA分析之外,法医学DNA分析技术还可以对宠物、家畜、野生动物等展开种属鉴定、个体识别及亲权关系鉴定。
在动物鉴定中,法医学DNA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了线粒体DNA的测序分析、PAPD分析和STR等分析。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可以利用DNA技术对样品进行分析和检验,从而判断样品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似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法医学DNA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DNA数据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各种案件的调查中,DNA鉴定技术的应用肯定会越来越广泛。
要想最大限度地对犯罪分子进行打击,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须要对侦查的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不断地挖掘出法医DNA鉴定技术的内涵,从而让人们在面对相似的案件时,拥有更强的分析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春婷,胡何军.法医物证学中DNA鉴定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展望[J].法制博览,2018(31):259.
[2]刘志业.试析DNA技术在法医物证检测中的应用[J].法制博
览,2017(10):167-168.
[3]金萍.法医物证个体识别司法鉴定在涉毒案件中的应用思考[J].法制博览,2023(4):93-95.
[4]张丽萍,段晋琦,龚疏影.法医物证检测中DNA分析技术的应用[J].医学与法学,2017,9(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