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选一章写作文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作文500字6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作文500字6篇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作文500字6篇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作文500字篇1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

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

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

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

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

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

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

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

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

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论语十二章读后感作文500字篇2《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大家明白,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

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论语十二章800字作文收集3篇

论语十二章800字作文收集3篇

论语十二章800字作文收集3篇论语十二章800字作文《论语》读后感作文800字《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许多人崇尚它“和为贵”的处世哲学,而我,则更迷恋它对理想的追随。

确实,整部《论语》都隐约的从礼仪、为政、学习等方面体现着对理想的追求。

在《论语》里,有一大段还特别描述了它。

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和老师——孔子在谈理想。

子路抢先一步,急忙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给我一个很大的`国家,但兵荒马乱、礼乐崩坏,我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能把敌人赶走,而且人人都举止高尚,成为一个礼仪之邦。

冉求在老师叫他之后慢慢地说道:给我三五十里地,那里也有战争,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国家重归和平,但我可不敢把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礼仪之邦。

他们的态度可谓一个比一个谦逊,到了公西华,他说他只想做一个帮助实行礼仪的道士。

最后,孔子叫到了一直在专心弹琴的曾皙,只听琴声渐轻,“当”一声,乐曲结束,曾皙坐了起来,说道:在万物复苏的春季,我带上朋友、妻子还有一群孩子,到刚开冻的河里去洗澡,然后去唱歌跳舞,之后,就唱着歌回家。

这时,一直不发话的老师说:“我同意曾皙的观点。

”老师私下里又对曾皙说:“他们三个人的理想太不切实际:子路如此性急,肯定治理不好一个礼仪之邦;冉求虽说是三五十里地,但也是一个国家,有人民群众,有政府;公西华只是想做一个道士,但礼仪的事太大太重要了,非君子不能做呀。

而曾皙的理想,不宏大但最接近人生的起点,最重要的是,他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是啊,我记得苹果之父——乔布斯说过: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追随人的内心心灵和直觉的勇气,因为心灵会告诉你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许多人很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都在为别人而活。

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仰望星空?有多少人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有多少人会去倾听花开的声音?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不应该只有一颗冰冷的心。

那么,就多去看看大自然吧,这时,你会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

读书心得论语第12章(精选5篇)

读书心得论语第12章(精选5篇)

读书心得论语第12章(精选5篇)读书心得论语第12章精选篇1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

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

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

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

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

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

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

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

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

以论语十二章为话题的作文

以论语十二章为话题的作文

以论语十二章为话题的作文《<论语十二章>伴我成长》
嘿,大家好呀!我是一名小学生。

你们知道吗,有一本书可厉害啦,那就是《论语十二章》。

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给我们讲《论语十二章》里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说,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了知识要经常去复习,那会很快乐呢!我当时就想,哎呀,这多像我呀!我每次复习学过的知识,就感觉自己像个小勇士,又把那些知识怪物给打败了一次,心里可高兴啦!这不就跟孔子爷爷说的一样嘛!
还有“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就好像在提醒我,每天都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做错什么呀,有没有对爸爸妈妈有礼貌呀,有没有和小伙伴好好相处呀。

我有时候会犯错,但是一想到这句话,我就会赶紧改正,我可不想做个坏孩子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哇,这句话可太有意思啦!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厉害的地方呢。

比如小明跑步特别快,那他在跑步这方面就是我的老师呀;小红画画特别好看,那她在画画上就是我的老师呀!我觉得这句话就像一个小宝藏,让我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也能让我变得更好呢!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吵架了,心里可生气啦。

突然我就想到了《论语十二章》里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哎呀,我不能生气呀,要做个君子呢!于是我就主动去和小伙伴和好了。

《论语十二章》就像是我的好朋友,一直陪着我长大。

它教会我怎么学习,怎么做人,怎么和别人相处。

我有时候会想,要是没有它,我该怎么办呀?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道路;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知识的大门;还像一位智者,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我会一直把《论语十二章》记在心里,让它陪着我变得越来越好!你们喜欢《论语十二章》吗?。

论语十二则赏析作文

论语十二则赏析作文

论语十二则赏析作文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其中也有少量孔门弟子的言行记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论语十二则赏析作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十二则赏析作文篇一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论语》,是在初一第一个学期学《论语十则》。

刚开始,觉得这不是一般的无聊。

一个现代人,为什么要去读这种“远古时代”的教诲呢?很不以为然。

可在我静下心来细细琢磨这些极富哲理的话,竟也从这里面读到一些现代人要做到的为人的素质,是那么的一针见血。

我有点喜欢《论语》了。

后来,又阅读到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在于丹老师的通俗而经典、朴素而温暖地诠释下,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因为《论语》总是在用最简短的语录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心灵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人生之道等等无不给我深刻的思想震撼。

我也真正感受到了《论语》的意义,那就是像于丹老师总结的那样: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总结出一些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

读罢此书,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舒畅与愉悦。

不禁发出感叹:《论语》真是人生路上的指明灯。

掩卷思书,耳畔仍响着孔子的话语,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得多好呀。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又何必不懂装懂呢?有一次,老师讲问题。

有一道挺难的,虽说老师讲得够透彻了,可我还是搞得稀里糊涂的,脑子里一团乱麻。

老师在上头亲切地问道:“这道题还有谁不懂的请举手。

”我本想举手,可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老态龙钟地坐在那里,我就把刚要举起的手轻轻放下了。

怎么办?到底该不该举手呢?可他们好像都懂了,如果我一个人举了手,那该多丢脸呀。

可这道题我确实不懂呀。

两个小人在脑子里打起了架。

耳边传来了浑厚的男中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孔老夫子!《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再现于脑海中,不,不能不懂装懂,这只能害自己。

我下定了决心。

一片死一般的寂静中,老师的目光还在探寻着,一只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举得没有任何怯懦,光明正大地举了起来,我心里好自豪。

论语12章第一章

论语12章第一章

论语12章第一章《论语 12 章第一章之感悟》“哎呀,我的笔又不见了!”我一边在课桌上翻找着,一边着急地嚷嚷着。

同桌小明笑嘻嘻地说:“你呀,总是这么丢三落四的,就不能长点记性嘛!”我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哼,还说我呢,你不也经常忘带东西嘛!”这时,前桌的小红回过头来说:“你们俩别吵啦,赶紧找找吧!”就在我们正找得焦头烂额的时候,老师走了进来。

“都安静一下,上课了!”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着。

我心里暗暗叫苦:完了,笔还没找到呢!这节课老师正好讲到了《论语》12 章的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解释道:“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我听着听着,突然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我在心里想:我平时总是丢三落四,不就像没有按时温习一样吗?如果我能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不就不会总是找不到了吗?这也是一种“习”呀!还有,我和小明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斗嘴,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朋自远方来”那样,友好地相处,开开心心的呢?别人不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生气呀,要做个有君子风度的人。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惭愧。

我看了看小明,他也正若有所思地看着我,我们俩相视一笑,好像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这堂课结束后,我和小明一起找到了笔,我们还约定以后要互相提醒,不再那么马虎。

而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论语》12 章第一章的含义。

学习是一件需要不断温习的事情,就像我们的友谊,需要用心去经营。

我们不能总是要求别人理解自己,而是要学会理解别人,不生气,不抱怨。

这不就是君子的行为吗?我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君子一样的人,认真学习,友善待人,不再那么毛毛躁躁的。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一定可以做到的!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读书心得论语12章600字(精选5篇)

读书心得论语12章600字(精选5篇)

读书心得论语12章600字(精选5篇)读书心得论语12章600字【篇1】一个人的经历阅历再丰富,绝对没有书上说的事情多,而一个人的一生时间又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懂,那怎么办呢?只有学,从书上学,当然这仅仅是学的一种方式,其他比如听别人说话,看别人做事,看别人是如何成功如何失败的,这也是学,但主要还是通过看书学,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了怎么办呢?还要学为所用,力求学有所成,还要练习。

学再多不用,那也是白学,学一点用一点,把学到东西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去解决问题,这是学的目的,也就是习了。

用一个例子来讲,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先学公式,然后再用公式答题,这就是习了。

学习又是件快乐的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好学者则乐学。

有的同志一看到书就犯愁,看一会就看不下去了,坐不住人沉不住心,学不进去,当然就找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试想,书籍是一个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和浓缩,徜徉在思维的海洋中,能静下心来想些事,应当是很幸福的。

我中考之前,因为得病没能复习,回校后自我加压,有时一节课做一道物理题,反复验算,心无旁鹜,精神世界全沉浸在数字中,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好。

我觉得一切感官刺激都不如投入的感觉好。

解答问题之后的成功感,更是外人无法想像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这个朋友,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但真朋友的概念,我相信是相同的。

朋友有两种,真的和假的。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错,朋友也如此,如水连绵,至清至纯,以水为托,相与相助,有这样的朋友来往,自然是件快活的事。

假朋友就是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利益是这种朋友关系存在的前提,如果二人之间没有了利益,自然也就不是朋友了,或者说,这样的人也就不能称为朋友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说的土点,可以译成,人家不知道咱能,而咱不生气,咱不就是君子么?这话在现实社会更有道理。

现在有些观点认为,有一分力使十分力,有一点能就逞十点能,稍有一点成绩就了不得了,写了几篇稿*就要出书,唱了一首歌就拿自已当明星,太浮躁了,用农村俗话说,恐怕别人把他当愣子。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范文四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范文四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模拟题+范文四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范文1】:谦让与风骨,生活中的减法之道亲爱的王明:你好!近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过上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

这让我回想起了《论语》、《老子》和《训俭示康》等古代经典中的智慧,这些古老的教诲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论语》的第十二章中,孔子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这句话让我明白,作为一个君子,我们应该对物质生活保持一种淡泊的态度,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

这是一种生活的减法,让我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与此同时,《老子》的第八章中提到:“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这句话警示我们,过度的物质享受会让人失去理智,甚至走上歧途。

因此,我们需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学会做生活的减法,去除那些不必要的物质追求,让我们的生活回归简单与纯粹。

在《训俭示康》中,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的道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减少欲望,我们才能不被物质所役使,从而走在人生的正道上。

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减法,让我们从物质的泥沼中解脱出来,追求心灵的升华。

环顾我们现在的校园,我发现许多同学都陷入了物质享受的泥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选一章写作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他认为自己的学习、修养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直到七十岁才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

孔子的自述反映了他学而不倦的精神,实际上也是教导弟子们致力于学习和修养,不可懈怠。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

是说十五岁有志于学术。

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家境贫寒,所以十五岁才有条件系统地研究学问。

孔子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经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曾经为人放牧过牛羊,也为富人管理过帐簿,靠着这种半工半读的生活,最后竟成了中国最博学的大学者和思想家,这中间有多少屈折辛酸的经历,后人未必知悉呢。

他追求的是人格而不是事业,他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至老不衰。

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孩提时都有梦想,都有追求,追求人生更美更充实。

但梦想慢慢会褪色,追求不久会止步。

一般来说,二十岁之前进步是最快的,二十岁到三十岁很多人也还会有发展和突破。

四十岁之后还有长足进步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现在大学校园里面,好多年轻人终日里闲逛、网聊、游戏甚至玩偷菜这种无聊东西,二十岁的年纪就如此空虚无聊。

难道他们没有了追求,不准备有任何进步了吗?如果这样的话,他们的人生太可悲了。

二十岁都不进步,难道三十岁、四十岁会发生令人期待的奇迹吗?不会的,二十岁不努力,等待你的只能是更深的空虚甚至屈辱。

孔子常告诫弟子,“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一个人不重视修养,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个被人厌弃的人,那他的人生也就完结了。

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对于学过的旧知识,你要常去温习它,你将会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你收获的就会更多,你比别人懂得的就会更多,这样在某方面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当但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句话不理解时,你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去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当我们忙完了一个阶段的事情后,利用暂时的忙里偷闲,回顾曾经的点点滴滴时,才发现我们不能变成工作的奴隶,我们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要让我们的工作充满坚持和成长才行。

我只能给你提供点写作思路,也就是每则的启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

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好、乐。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启示】说明了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在贫困艰苦的情况下照样可以很快乐,不道义而得到的富贵是不好的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启示】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启示】”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启示】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启示】这则是子夏提出的仁的几个要求。

丰富的知识,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只能给你提供点写作思路,也就是每则的启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启示】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也是孔子认为的君子应该具有的气度与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启示】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这句话就是修身的基本方法——自省。

孔子所处的年代动乱不堪,弑父犯上作乱的现象已经甚为普遍,很多人已经不重视道德的修养,传统观念出现危机,这是孔子不愿意见到的,他的弟子曾子就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启示】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启示】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启示】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

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这则讲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启示】这句的中心思想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中最好、最明理、最通达道的,就是颜回,所以叫“复圣”。

颜回这个人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都做到。

因为他“三月不违仁”,就是争呢,也“不违仁”;贪,也“不违仁”;求,也“不违仁”;自私,也“不违仁”;自利,也“不违仁”。

他是丝毫的自私心也没有,随遇而安,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真是安贫乐道!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 》【启示】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