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课程标准
《工业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分析Industrial Analysis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含上机):16学时课程性质:选修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等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教材:张燮、罗明标主编,工业分析化学(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工业分析是应用化学专业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
本课程是在学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
通过工业分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分析特点、分析规律、测试技术与方法;使学生既能着眼现阶段工业生产的要求,又能了解未来工业开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业分析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同时安排了16课时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常见工业分析工程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业分析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讲课局部(共32学时)第1章绪论(4学时)(1)了解工'也分析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2)理解工业分析的特点和方法。
重点:工业分析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难点:标准分析方法及工业分析方法评价第2章试样的采集与制备(4学时)(1)了解采样方法;(2)理解取样理论;(3)掌握制样程序。
重点:采样要求、采样公式、制样程序难点:试样浓度表示方法第3章固体试样的分解(4学时)(1)掌握湿法分解法的原理和方法;(2)掌握干法分解法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试样分解的目的与要求难点:湿法分解和干法分解的原理第4章别离与富集方法(10学时)(1)掌握沉淀和共沉淀别离法原理和方法;(2)掌握溶剂萃取别离法的原理和方法;(3)了解色谱别离法原理和方法。
重点:沉淀和共沉淀别离法、萃取别离法、色谱别离法有关原理难点:萃取别离的基本参数及有关计算、色谱别离原理第5章岩石全分析(4学时)(1)了解岩石的组成和分析工程;(2)了解全分析中的分析系统;(3)掌握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4)掌握全分析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主编邸万山司颐主审赵连俊前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教学指导性文件。
依据高职高专教育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标准。
体现“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
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教学模式编写,注重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培养具有从事分析检验技术工作必须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面向石油、化工、冶金、轻工、食品、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分析检验工作及化验室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教学文件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群)教学标准中对学生的入学要求、学习年限、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岗位与职业面向、课程结构、实施性教学安排、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及建设意见、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基本要求及建设建议、实施建议、学习评价建议等几个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在课程标准中对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课程的教育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教学基本条件等几个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本教学文件分为九部分,包括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化学分析技术》、《仪器分析技术》、《无机产品检验技术》、《有机产品检验技术》、《油品检验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本教学文件由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邸万山、司颐主编;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赵连俊主审;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温泉、王新、刘永生、季宏祥、杨巍参编。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可能出现疏漏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提出宝贵建议,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2012年1月目录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 (1)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1)二、入学要求 (1)三、学习年限 (1)四、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1)五、职业岗位与职业面向 (2)六、职业岗位群工作分析 (2)七、课程结构 (3)八、实施性教学安排 (11)九、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及建设意见 (15)十、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基本要求及建设建议 (15)十一、实施建议 (16)十二、学习评价建议 (16)《化学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18)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18)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18)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8)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18)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19)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20)七、教学基本条件 (23)八、其他说明 (23)《仪器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25)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5)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25)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25)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25)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26)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27)七、教学基本条件 (30)八、其他说明 (30)《无机产品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32)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32)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32)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2)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32)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33)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34)七、教学基本条件 (38)八、其他说明 (38)《有机产品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39)一、课程教学设计依据 (39)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39)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9)四、课程教学目标 (39)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40)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41)七、教学基本条件 (45)八、其他说明 (45)《油品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47)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47)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47)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47)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47)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48)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48)七、教学基本条件 (51)八、其他说明 (51)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52)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52)二、入学要求 (52)三、学习年限 (52)四、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 (52)五、职业岗位与职业面向 (53)六、职业岗位群工作分析 (54)七、课程结构 (54)八、实施性教学安排 (62)九、专业教学团队基本要求及建设意见 (65)十、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基本要求及建设建议 (65)十一、实施建议 (66)十二、学习评价建议 (66)《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标准 (68)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68)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68)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68)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68)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时数 (70)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70)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74)八、其他说明 (74)《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76)一、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76)二、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76)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76)四、课程的教育目标 (77)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78)六、课程教学设计指导框架 (79)七、教学基本条件 (82)八、其他说明 (82)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人:邸万山审核人:郝万新批准人:李晓东一、专业名称与代码专业名称: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代码:530208二、入学要求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色弱。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30242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系(部):制药与环境工程系学分学时: 6学分,110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课程是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后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在学习了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以后开设的具有应用型特点的专业课。
2.课程的作用:《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是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理论在工业生产中对产品质量、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进行分析测定的具体应用,已成为分析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医药卫生、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环保科学等各个领域中从事生产实际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严格贯彻标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突出了高职高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技巧和实验技术综合运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的分析测试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将个别孤立物质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样品分析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具备进行工业样品分析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分析方法研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量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有机波谱分析》等课程后的具有很强应用型特点的必修专业领域学习课程,为后继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培养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各类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岗位技能,能够在现代医药、食品、卫生防疫、油气化工、生物工程、新材料、环境保护等行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外贸易企业或报检报关行业,从事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与业务管理工作。
1.知识目标(1)熟悉与本课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相关知识;(2)掌握化学基础理论知识;(3)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样品测定的相关理论;(4)熟悉常见仪器的结构、使用及维护知识;(5)掌握特定原料、产品的分析检验原理和方法;(6)掌握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评价的基本知识;(7)理解质量管理、实验室组织管理的相关知识;(8)了解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及设备的基本原理。
工业分析专业教学标准

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代码:570207一、专业名称及代码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代码:570207)二、招生对象全日制普通高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生。
三、基本学制与学历(一)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学历学习合格取得专科学历。
四、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掌握化工、环保、食品、制药等行业中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必备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一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理化常数检验工作,可以胜任石油化工、食品药品、日化轻工、环境监测及质量监督及技术检测企业的分析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市场营销等岗位;并能进行常见分析仪器的安装、调试、使用与维护,具备实验室安全知识,对突发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对分析实验室有一定管理能力,适应主要服务于中山及珠三角地区化工、环保、食品、制药等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五、人才培养规格(一)知识目标1.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2.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知识;3.掌握化学分析基本知识;4.掌握常见现代分析仪器,并了解仪器的结构,具有一定水平的维护与维修一般仪器的知识;5. 掌握微生物分析基本知识;6.具备化工、食品、环境等行业分析方面基本知识;7.掌握一定的分析室组织管理知识;8.掌握数据分析知识及出具分析报告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1).能正确选择和熟练使用常用的仪器工具进行采样、制样并对样品进预处理;(2).能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选择合适的产品分析方法;(3).能够熟练进行容量分析,使用各种常用仪器对产品进行分析、检测;(4).能在化工、食品、环境等行业中进行常规分析检测;(5).能进行仪器保养和简单的维护;(6).能准确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评价;(7).经过2~3年努力,能对企业分析实验室进行基本的组织与管理。
2、方法能力(1).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能熟练地在因特网上检索、浏览信息、下载文件、收发电子邮件;(2).外语应用能力: 可借助字典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及说明书,具有初步的口头交际能力;(3).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针对不同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能有效运用信息撰写比较规范的常用应用文。
工业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工业分析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任务:工业分析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理论在工业生产中对产品的质量、原材料及中间产品进行分析测定的具体应用。
本课程开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系统的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基础上,从工业产品、原材料的分析入手,让学生接触实物分析的全过程,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动手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团结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特点、性质及基本要求:课程的特点与性质:本课程是具有应用型特点的分析化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基本要求:1.了解工业分析方法标准化的原理和作用;2.熟悉分析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分析实验室的工作规程;3.掌握固态、液态、气态试样的采样方法和试样的制备方法;4.掌握水质、煤炭、硅酸盐、钢铁、肥料、气体、农药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术5.具备查阅文献和独立完成样品测试工作的能力三、课程主要内容:理论课:(总学时36)(一)绪论(3学时)1.了解工业分析的任务、特点和方法分类。
2.掌握我国标准的分级表示方法,各类标准的使用规则,标准物质的分类和使用。
3.掌握工业分析允许差的表示方法。
4.了解化学试剂等级,仪器的洗涤使用,实验室工作规程。
(二)样品的采取和制备(3学时)1.掌握固态、液态、气态样品的采取方法和制备方法。
2.掌握采样方案的制定原则。
3.理解采样的目的和意义。
4.了解采样安全知识和试样的管理方法。
(三)水质分析(4学时)1.掌握水试样的采取方法.2.掌握工业用水分析项目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3.了解水的分类,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的意义。
(四)煤和焦炭分析(4学时)1.掌握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原理和固定碳的计算方法.2.掌握各种基准含量的换算关系。
3.了解煤的组成及分析方法类型.4.了解煤中总硫和发热量的测定原理和计算。
(五)硅酸盐分析(6学时)1.掌握硅酸盐试样的制备方法。
《工业分析》教案

教案
2004-2005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工业分析
课程编号: 2103219 学院、专业、年级: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化工升20XX级
任课教师:张平
教师所在单位: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5月10日第 1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5月12、17日第2、3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5月19、24日第4、5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5月26、31日、6月2日第6、7、8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6月7、9、14日第9、10、11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6月16、21日第12 、13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6月23、28日第14、15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6月30日、7月5日第16、17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工业分析》教案
授课时间20XX年7月7日第18 次课
《工业分析》教案。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合集5篇)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合集5篇)第一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工业分析课程设计》大纲(化学)课程名称:工业分析课程设计英文名称: The Course Exercise of Industry Analysis 学时:一周学分:1 开课学期:大三第四学期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实践适用专业:化学先行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工业分析教材:无一、课程设计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设计的目的工业分析课程设计是综合应用工业分析、分析化学和有关先修课程所学知识,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计算技巧和实验技术综合运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的分析测试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将个别孤立物质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实际样品分析的方法技巧,从而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工业分析的本质和规律,得到一次全面的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从事常规技术工作的能力,即综合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2.课程设计的要求通过工业分析课程设计使学生受到一次专业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获得如下几方面的锻炼和提高;(1)学会从资料、手册中查找有关的计算公式和数据;(2)学习确定和评价工业材料的分析方法;(3)进行一系列的、全面的分析方法的总结,并通过准确、严密的分析、论证,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思想;(4)能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等方面对设计结果进行可行性和先进性的评价;(5)学习编制设计说明书。
3.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及时下达。
其主要内容和格式由教务处统一制定。
二、教学内容铝合金的综合分析/油田污水综合分析1.实际样品中取样、制样;2.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3.数据的搜集与整理;4.确定最佳测试条件;5.绘制有关实验仪器;6.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选题1.选题要求(1)课程设计的内容应符合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应能满足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与要求,能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阶段基础或专业技术的训练。
《工业分析基础》课程标准

《工业分析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类平台课程,是在《基础化学》《化学实验技术》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让化工类各专业学生掌握分析检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工业分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化工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化工类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化学基础实验等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以及化工类专业技能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的分析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兼顾职业基础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分析检验技术为主线,结合分析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计项目与学习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以职业岗位的分析检验流程为参考,序化学习任务。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分析检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进行分析检验操作,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1.理解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要点。
2.会规范使用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的常见仪器,初步掌握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的操作技术。
3.掌握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会正确记录、处理测定结果。
4.会按给定的方法,完成标准溶液配制、试样检验任务。
5.初步树立安全、质量、环保的职业意识,养成规范操作、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分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化工分析检验方向的一门技能方向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系统地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工原料、化工产品等的取样、制样、分析与检验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促进学生对工业产品的采集与取样、分析方案的制定、实际样品的分离与富集、分析检验结果的报告和实验操作技术等各项技能的掌握,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化工产品分析与检测、工业电器与仪表、化学产品分析与检测等课程一同开设。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培养在化工、建材、医药、环保、轻工、冶金、地质等部门从事检验及实验室组织管理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应用化学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样品的采取与制备、水质分析、煤分析、硅酸盐分析、肥料分析、气体分析、化工产品质量检验、农药分析、物理常数的测定等的分析方法。
学生能适应一般化工企业的要求,通过简单培训可以从事分析仪器的操作。
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共126学时。
课程学分7学分,分1学期。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工业分析的任务、特点、方法分类以及标准。
2.掌握固体、液体、气体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方法。
3.理解水的分类、水质标准、水样的采取和预处理,掌握工业用水的酸碱度、硬度、总铁量等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4.了解煤和焦炭的组成,初步掌握煤的制备方法,掌握煤和焦炭工业分析项目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5.了解硅酸盐的分类和组成,理解试样的分解方法,掌握硅酸盐组成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6.掌握氮、磷、钾肥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7.了解气体分析的方法分类,掌握气体分析原理和方法。
8.掌握几种化工产品质量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分析检验能力,能正确选择采样方法和使用采样工具采取固体、液体、气体产品。
能正确制备样品,并正确选择各主要分析项目的分析方法,计算和校正全分析结果。
能根据检验结果判定化工产品的质量等级。
(三)素质目标
高度的责任感和"质量第一"的理念,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有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和选用
教材的编写要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中职教学特点及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编写。
选取的内容和难度应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及体现当前化工行业现状,并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要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以"够用为度"。
引入最新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代替旧的标准方法。
教材编写突出实验教学的地位,注意实验内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教学组织
需具备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和完善的分析检测实训室,实验室能提供投影仪、一般分析检测用仪器,包括分析用玻璃仪器(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等)、电炉、水浴槽、分析天平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器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教学中应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要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积极推广教学做一体化、情境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
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标准)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专业课程标
准之中,为学生就业服务。
本着理论上"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强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的教学条件,本课程的教学可在多媒体教室、化工分析与检验实训室和生产现场等场所交替进行。
(三)课程资源
为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按照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教材,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和收集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生产现场录像等,提供满足不同教学需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较为全面的支持。
1.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课程训练平台,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拓展学生的应用知识领域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四)教学评价
以定量方式呈现评价结果,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本课程以实践为导向、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基本原理考核、实验考核。
考核形式多样,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1.考核方法
笔试与操作相结合,期末与平时相结合。
2.考核结果
平时成绩占20%(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外作业、阶段考査成绩、平时出勤率等形式完成);
实训成绩占40%(主要通过实验室表现、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报告书写、小组合作能力等完成);
理论笔试考试占40%。
(五)说明
本课程教学标准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