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版知识点
中外传媒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中外传媒xx18 年期末知识点回顾一.填空判断1.1850—1950 年间,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讯的全球化。
2.邮政、电报和电话网络,以及1900 年之后的无线电通讯,对信息经济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3.19 世纪新闻传输与转载的技术发生了重大改进,可以称之为第一场“信息革命”。
4.邮政的网络化始于欧洲中世纪末,与现代国家同时出现,并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成为信息传递的基本载体。
5.1833年,本杰明?戴伊创办了《太阳报》,每份报纸售价仅2美分,远远低于其他报刊 6 美分的价格。
6.从广义上说,通讯领域向无线电通讯的发展,标志着两战期间,最初由英国统治的全球通讯网络,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人的手中。
7.在19 世纪的欧洲,“书信检查处”的实施逐渐减弱。
通信量的增加和平常化,使拆检私信变得越来越难以操作。
8.英国大公司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建立了一个囊括全球的战略性网络,它的所有网点均分布在英国殖民地范围内。
9.1830 年之后,邮政部门的进步与一项惊人的技术进步息息相关,那就是铁路。
10.在大城市居民的幻想和感情生活方面,电影具有过去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所曾起到的作用。
11.电影和电视之所以成为现实,是因为人类知觉系统的两个特点:似动现象、视觉暂留。
1/ 71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随后“星法院”条例取消,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了出版自由。
13.字体规范,文本的段落分明,具有高度的均一性、规范性和易于分辨的特点,使书籍的成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14.1917 年,根据普利策的遗言设立了表彰对新闻业有贡献者的“普利策15.政治家们通过广播传达的不仅是内容,还有个性、情绪。
16.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广播电台分别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天津广播电台、沈阳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
17.在先驱时期之后,电影叙事技术在所谓的“好莱坞古典风格”中日趋形成了完善的形式。
18.近代以前的政治秩序以金字塔为例,从塔尖到塔底分别是君主、神职人员、贵族、市民。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总结和解释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知识点。
新闻传播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一环,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增进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中外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过程和关键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现象、分析媒体角色以及思考其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介绍:首先,在“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部分,我们将概括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史中的重要要点。
然后,在“3. 解释说明中外新闻传播史要点”部分,我们将对这些要点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
最后,在“4. 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读者深入探讨。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框架,帮助他们系统地了解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发展历程和关键事件。
通过本文所呈现的概述和解释说明,读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外新闻传播史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对媒体与社会关系、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传媒产业演变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新闻传播史对我们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来做出有益的决策和行动。
2. 中外新闻传播史知识点总结:2.1 国内新闻传播史要点:国内新闻传播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通讯方式,如信鸽传递信息、火焰传递信息等。
然而,现代国内新闻传播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重要阶段:- 中国最早的新闻发行机构可以追溯到明朝的“都察院”,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新闻机构始于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
- 新闻纸媒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当时英国人在上海创办了《北华捷报》,成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报纸。
- 中国第一份由政府主办的报纸是1902年创办的《京报》。
- 新闻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党派刊物和独立媒体。
- 建国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一时期,所有中文媒体被国家控制,并服务于党和政府宣传目标。
中外新闻传播史---张昆知识讲解

资料来源:1979年世界无线电和电视手册
信息基础设施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中国现代的乡邮递员
外国新nalism & Communication
对电讯基本设施的投资
每人美元 占总投资的 每人美元 占总投资的% %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外国新闻传播史
2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Son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分配系统----商业运输系统
• 调节系统----社会管理组织
外国新闻传播史
55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一、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需要
• 好奇心、新闻欲、本能 • 生存需要 • 生产需要 • 生活需要
外国新闻传播史
66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23
人的出现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达尔文与贵夫人的对话
• 人类起源于非洲
“在世界上每一个大的区域里,现存的哺育动物 都与在同一区域的产生出来的物种关系密切.非洲
S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Sonchoo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方汉奇习题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名师方汉奇习题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1、社会条件对新闻事业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物质条件的制约;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制度条件的制约。
2、人类新闻传播的几个阶段:非语言传播时代,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铅火传播时代,光电传播时代,数字传播时代等。
3、中国古代的盲人弹唱,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属于口头传播形式。
4、粘土产自古代两河流域,纸草产自古代尼罗河流域,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产自古代中国。
5、主体传播手段之外的辅助手段有:烽火报警、结绳记事、实物表意、图画传声、击鼓传讯等。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近代报刊的六大标准:机器印刷;以同一名称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期;连续出版;刊登大众感兴趣的题材;公开出售;及时性。
2、近代报刊产生的前提是什么?(重点)近代印刷技术的发明和传播;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社会信息需求旺盛。
3、笛福创办的报刊名叫《评论》。
4、世界第一张日报是德国的《新到新闻》,创刊于1656年。
5、17-18世纪世界报刊进化的轨迹是什么?(重点)报刊从一般书籍中分离出来;报纸与杂志开始分家;报纸自身的进化也十分明显(刊期不断缩短,内容日益丰富,表现手段日趋多样化)。
6、专制政府对近代报刊的控制的手段有哪些?(重点)检查制度;特许出版制度;知识税;津贴制度;严刑峻法。
7、《论出版自由》的作者是英国政论家、诗人弥尔顿。
8、汉密尔顿曾为曾格辩护,曾格创办的杂志名叫《新闻周刊》。
第三章大众化报纸的兴起1、《常识》的作者是美国革命家、思想家潘恩。
2、《论法的精神》的作者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
3、卢梭的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4、法国主要革命报刊《人民之友报》的主编是马拉。
5、大众化报纸的特点是什么?(重点)超党派独立;经济上自给自足;报道面的拓展:社会新闻成为主体;面向中下层读者,通俗平易;报纸价格低廉。
6、大众化报纸产生的条件有哪些?(重点)民主政治秩序的建立;商品经济发展;传播技术的革新;教育普及与潜在读者群的成长。
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外新闻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我国古代有过三种不同类型的报纸一、邸报:1、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
2、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1)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
(“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唐代。
)(2)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
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审查制度。
“定本”审查制度:①宋王朝为加强对封建官报的舆论控制而推行的一项制度;②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③“定本”,指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宰相审查通过为“定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3)明代官报,由通政司、六科、提塘传发,采用活字印刷。
3、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3)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二、小报:1、中国古代非法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见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论禁小报》。
2、小报较以前出现的邸报更具新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愿望。
我国新闻史上将“新闻”一词与报业联系起来的最早记载见于南宋赵升《朝野类要》。
3、小报由邸吏与书肆主人非法经营,连续发行,传播较广,宋明清屡禁不止。
4、小报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历史的开端。
三、京报:1、中国明清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民间报纸,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现于京都,故名《京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
2、京报经政府允许,由民间报房经营。
清朝民间报房源于“提塘”这一官方机构。
3、特点:(1)公开发行,接受常年订阅,读者范围广泛,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
(2)有固定的报名、形式及印制发行机构。
中外新闻传播史

背 保皇分子势力猖獗
大陆军一连串的军事失败使人民情
景
绪低落
内 批判英国殖民暴行,主张北美独 激励人民奋起作战
容 立,建立共和政体,号召人民拿
起武器
影 “独立”二字深入人心,革命浪 军心大振,扭转不利局势
响 潮势不可挡
2.爱德华• 开夫——《绅士杂志》
①1731 年,创刊《绅士杂志》,以刊登国会消息出名,是英国第一份以“杂志” (Magazine)做刊名的刊物。 ②英国第一份综合性月刊 ③是英国杂志史上发行最久、最富盛名的权威月刊 ④该刊以“合众为一”为信条
②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次成功斗争,启发引导了人民 的新闻出版自由意识。
③辩护律师汉密尔顿的答辩,为争取出版自由斗争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 页.
思考题:1.试分析集权主义报业理论,与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手段。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①报纸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被视为是政府的一项垄断的权利, 一般人若要经营这一事业,必须获得政府的特许。②集权主义报业理论的基本体 系形成于16、17 世纪,若追溯到更早的历史时代,集权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 物有柏拉图、韩非子、马基雅维利。③随着近代报业的诞生,君主们终于利用所 谓“神授“的权力,全面的掌控报刊出版系统。④从近代报刊进化的历史来看, 统治者对报刊的控制理由从未消失,但专制政府在行使控制权时,超过必要限度, 沦为滥用武力的暴政。因此,集权主义报业理论在历史上备受批评。⑤集权主义 报业理论是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新闻理论之一,在17 世纪末期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兴起后,逐渐丧失了市场。 手段:特许出版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知识税与津贴制度 严刑峻法
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的疆域,至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 《每日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而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知识点梳理
中外新闻史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中国新闻史
1. 古代部分:包括口头传播、结绳记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烽火报警、木铎等。
手书新闻时代则包括金文、刻石、竹简、绢帛、甲骨文、露布等。
其中,《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是最古老的原始状态报纸。
2. 近代部分: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化报刊,性质为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此外,还有《遐迩贯珍》和《申报》等重要报纸。
二、外国新闻史
1. 报纸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不同国家的报纸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如英国、美国、法国等。
2. 通讯社的兴起:通讯社是新闻采集和发布的重要机构,如法国的路透社、美国的合众社等。
3. 广播与电视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广播和电视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
了解世界各国广播和电视的发展历史,如英国的BBC、美国的CBS等。
4. 互联网与新媒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
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如微博、社交媒体等。
5. 新闻自由与媒体伦理:了解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以及媒体伦理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6. 国际新闻传播:了解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以上内容仅作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三版知识点
一.唐代进奏院报状
1.概况
2.产生条件
3.特点
4.评价
二.开元杂报
1.名称由来
2.含义
3.评价
三.宋代邸报
1.对比唐代进奏院状
2.定本制
3.存在并得到发展的原因
四.京报
1.含义
2.京报报房
3.特征
4.没落
5.社会作用
近代中国报业(这部分内容书上都有,至于具体的内容,有一些书上是原原本本有的,而有一些就需要根据课本内容来概括了)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1.背景(见课本)
2.《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1)报刊性质
(2)创刊宗旨
(3)报刊出版发行
(4)刊物由来
(5)迎合读者心理及重视读者反应的表现
(6)刊物内容
(7)其中类似新闻的报道
(8)宣传对象及发行渠道
(9)影响
(10)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例,分析这一时期新闻传播的特征
A.报纸与杂志还未严格区分开
B.期刊变化:月刊—周刊—日报
C.办报主角变化:传教士—欧美商人—中国知识分子
(11)停刊
二.香港中文商业报纸发展的意义(课本53页最后一段)
三.上海报业
1.报业在上海的崛起
(1)条件(课本54页)
(2 )19世纪90年代上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2.报业中心地位的确立
(1)背景
(2)《申报》
A.创刊
B.创刊目的
C.报刊编辑
D.办报方针
E.新闻业务
F.报刊革新的表现
G. 《申报》的历史地位
H.与《上海新报》的竞争
I.《申报》的发展
(3)《万国公报》
A.创刊
B.内容
C.读者对象
D.《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
E.《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
F.意义
四.首批国人办报自办的报纸
1.代表:《循环日报》
(1)创办
(2)办报宗旨
(3)报刊业务
(4)评价
(5)停刊
2.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课本81页
五.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政论报刊的勃兴与维新运动
1.背景
2.具体情况
3.特点:这一时期的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报道居于次要地位
(二)维新时期报刊的创导者——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强学报》
1.概况
2.《中外纪闻》
(1)创办
(2)地位
(3)发行对象
(4)出版
(5)内容
(6)停刊
3.《强学报》
(1)创办
(2)办报宗旨
(三)梁启超与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机关报——《时务报》
1.创刊
2.版式
3.内容
4.特点
5.影响
6.梁启超与时务文体
(1)时务文体的形成
(2)特点
(3)梁启超的政论文的特点
(4)影响
7.梁启超的办报思想
(1)关于办报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2)关于办报性质与任务的论述
(3)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
(4)关于舆论的论述
(四)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课本92页)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上海等地区的革命报刊
1.《苏报》与“苏报案”
(1)《苏报》的创刊与转变
(2)“苏报”
2.于右任和“竖三民”
(1)于右任
(2)“竖三民”
(3)于右任的报纸
A.《神州日报》
B.《民呼日报》
C.《民吁日报》
D.《民立报》
3.《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论战的中心问题
(2)论战的主要问题
A.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3)对论战的评价
(4)论战的结果及原因
(5)论战的性质及意义
民国初期的报业
“癸丑报灾”。